2020-2021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同步教案14 山水画的意境(WORD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2021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同步教案14 山水画的意境(WORD版).doc》由用户(永遠守護你)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ORD版 2020-2021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同步教案14 山水画的意境【WORD版】 2020 2021 初中语文 九年级 下册 部编版 同步 教案 14 山水画 意境 WORD 下载 _九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1414 山水画的意境山水画的意境 1.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 3.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2 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 14 课课前预习卡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2.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 一、一、图画导入图画导入 师:课件中是我国北宋的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局部。 “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 运以神。 ”这是乾隆皇帝在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2、上题的诗句。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 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长卷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 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我们常说“诗情画意” ,那么山水画的意境如何表现呢?中国 山水画的意境和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又有什么关联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可染的山水画 的意境一文吧。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从文题出发,展示著名的山水画,使学生对本文的写作对象中国山水画先有一个 直观的感受。将本文探讨的抽象的内容,先具体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
3、 栏目) 2.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预设预设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什么是意境?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预设预设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 图解,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 的一面,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掌握字音、字形,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圈点勾画, 找出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了解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
4、一般体现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或者称为“引论” “本论” “结论”三大部分。 “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开头,一般要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 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得出综合性结 论。 议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分析问题的部分, 即本论部分。 要按一定的向度分层展开论述。 所谓“向度”即论述展开的方向。这个“向度”有四个: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果。 2.理清文章的层次。 师: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按照上述结构来写的议论文,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按照上面我 们讲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在文中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补全结
5、构图。 提出问题(论点) : 山水画的意境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结论) : 预设预设 提出问题(论点)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阐释什么是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分析问题获得意境的途径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解决问题(结论)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议论文,运用了议论文常用的结构。在整体把握文章之前,回 顾关于议论文基本结构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清语段之间的关系,给复杂的语段划分出层 次。 四、精读课文,把握内容四、精读课文,把握内容 1.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 为什么要在第 3、 4 自然段中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预设预设诗歌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
6、相通的,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两篇著名诗作的意 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2.阅读最后两段,思考: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 预设预设不是。作者认为画山水画作品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 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 有关。 ”那么要怎么才能深入全面认识对象呢? 预设预设作者首先指出要深刻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接着举齐白石画虾 的例子来论证长期的观察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7、】 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课后读一读袁行霈的论意境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两篇文章,深入理解意境的 内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加深学生对意境内涵的理解。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1.掌握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2.借鉴文章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山水画和诗歌中都少不了意境,你还知 道哪些有意境的山水画作或描写山水的诗句呢? 预设预设山水画作:东晋顾恺之庐山图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宋代李成茂林 远岫
8、图 、北宋郭熙早春图 。 描写山水的诗: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 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我们的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例子,又是怎样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简单描述以及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和 诗句,导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分析举例论证二、品读课文,分析举例论证 1.找出课文中所举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 预设预设(1) (第 3 自然段)“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 一句也不写,
9、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的诗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第 4 自然段)“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 ,每一首都是 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诗画有意 境,就有了灵魂。” 分析:通过列举李白、毛泽东的诗词,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物的 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既有景物描写,又有景与情融合 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 (第 6 自然段)“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 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
10、,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 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 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 赋予对象以生命。 ” 分析:作者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论证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 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3) (第 7 自然段)“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分析:举沁园春雪的例子证明了写诗、作画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 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这也是大家很熟悉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能增强 说服力。 (4) (第 8 自然段)“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
11、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 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 8 点钟或中午 12 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分析:举中国画家画松树没有特定时间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 ,而是 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5) (第 8 自然段)“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 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分析:通过列举画画中的反例,论证画画不经过长期观察不可能创造意境。 (6) (第 8 自然段)“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 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