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同步教案9 鱼我所欲也(WORD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2021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同步教案9 鱼我所欲也(WORD版).doc》由用户(永遠守護你)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WORD版 2020-2021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同步教案9 鱼我所欲也【WORD版】 2020 2021 初中语文 九年级 下册 部编版 同步 教案 WORD 下载 _九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前三篇课文分别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历 史散文、古代论学名篇,其共同特点是偏于论辩或说理。 鱼我所欲也论证了义重于生、 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唐雎不辱使命通过人 物的论辩,展现了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精神;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叙述自己少 年时求学的艰辛,阐释了求学之道。最后一课词四首选择了四首感情充沛的词作,其 中有三首宋词,一首晚清词,都刚劲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学习本单元, 要引导学生领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感悟作品的积极精神, 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要立足于现代社
2、会,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在教学中,要把握每篇 作品的创作背景、体裁特点和不同风格。要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就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深入探讨。要坚持诵读教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熟悉课文,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培养 学生的文言语感。此外,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其意义,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也 是不容忽略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写作“布局谋篇”旨在训练学生能够根据中心思想、材料特点和文体特征的 要求整体规划篇章结构;能够用整体构思监控写作的基本过程,使写作能一气呵成。在教 学本单元名著导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讽刺文学作品的批判精神,欣赏讽刺笔法,让学生 学会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分类分类内容内容课时课时教学要
3、点教学要点 阅读阅读 9.鱼我所欲也2 1. 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引导其在诵读中积 累文言文的字、词、句、语法、修辞、文 化常识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 文体特征,把握论证或叙述的层次,从而 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 10.唐雎不辱使命2 11.送东阳马生序3 12.词四首2 写作写作布局谋篇1 3.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研读提高对古代诗文的 鉴赏能力。 4. 鼓励学生质疑思辨,深入研讨,领悟作者 的思想感情,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 代意义,将所学课文提炼为作文素材,积 累并运用。 5. 指导学生根据中心合理谋篇布局,并能在 此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
4、养成谋篇布局的 意识。 6. 指导学生了解讽刺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 联系现实领会作品中的批判精神。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 作品的阅读 1 课外古诗词诵读1 9 9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 3.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语言特色。 2 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 9 课课前预习卡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 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一、导入新课,引发情感共鸣导入新课,引发情感共鸣 在 2020 年初突发的疫情中,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在个人安 危
5、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 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 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在文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以时事作为切入点,能让学生联系自身,引发思考;提出疑问,使学生带着疑问去阅 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 默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 (1)需要注意的字音。 故不为苟 得也(wi) (u)死亦我所恶 (w)一箪 食(dn) 一豆羹 (n)蹴 尔(c)不屑 (xi) 今为 (wi)
6、宫室之美为 (wi)之 (2)需要注意的句子停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2.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 也( “辟”同“避” ,躲避) 万钟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 ,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 “得”同“德” ,感恩、感激。 “与”同“欤(y) ” ,语气词) 乡 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 ,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例句:一豆 羹 今义:豆科植物 豆 古义:代词,这例句:非独贤者有
7、是 心也 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义:益处,好处例句:万钟于我何加 焉 今义:加上、增加 古义:能够用来例句:则凡可以 得生者 今义:表示许可,能够 (3)一词多义。 今为 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故不为苟得 也(动词,得到,获得)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同“德” ,感恩、感激)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 ,语气词) 呼尔而与 之(动词,给予) 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 得之则 生(连词,就) 万钟则 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4)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 ,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5)重点虚词。 呼尔
8、而与之 (代词,他) 为宫室之 美(助词,的) 呼尔而 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于所欲有甚于 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 我何加焉(介词,对) 3.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在初读课文环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扫清阅读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 是 加 可以 为 得 与 则 之 而 于 础。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翻译重点句子。 师: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9、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自主翻译,师明确) 预设预设 (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 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 ,他们所厌恶 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 。 (4)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
10、,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5)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食物) ,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 受了。 (7)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2.翻译全文。 (生自主翻译全文) (1)指名生翻译。 (2)师指导并明确。 提示:译文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句段精析”栏目。 师小结: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虽然需要我们舍 生取义的时候很少,但如果遇到了,我们也能像孟子这样坚定地舍生取义吗?这不禁让我 们思考。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
11、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句意、文意。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1.生齐背课文。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大家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这节课, 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文章,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让学生齐背课文,从而检查背诵情况,并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预热。 二、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二、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