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10).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10).doc》由用户(孙红松)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数学 年级 下册 20.2 数据 波动 程度 教案 10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人教版(2024)_数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数据的波动程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20 章 2、 数据的分析 这章书属于“统计与概率” 的部分, 是在七年级学习了数据的收集、 整理与描述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内容上看, 方差是在已经学习用平均数刻画数据集中程度 的基础学习的,它是一种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量,是今后处理现实复杂数据的基础;从思 想方法看,这节课渗透了数形结合、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思想。因此,本课在初中数学中 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 在教 学中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在知识上,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平均数刻画数据的集中程度
2、,具 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能力基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方差的概念和意义,会用方差的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 据的波动程度。 过程与方法 会用方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 的习惯,通过数据与图形分析,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实例中体 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 学习重点 方差的概念及意义,从方差的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判断 学习难点 方差意义的理解及引入方差的必要性 学习方法 启发式、自主探究式 学习准备 教师:课前画出数据的散点图 学生:预习 学
3、学 习习 过过 程程 学习环节学习环节 师师 生生 主主 要要 活活 动动 设设 计计 意意 图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我校要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射击比赛,下列是甲乙两 位射击运动员选拔赛中的十次成绩。如果你是教练,该 选哪位同学参赛呢? 甲:9,7,7,10,8,7,8,9,7,8 乙:7,5,10,6,9,7,9,9,8,10 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 情景引入, 一方面可以吸引学 生的注意,提高课堂效率,采 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 的合作交流能力。 自 主 探 究 学 习 新 知 活 动 一 提出 问题 问题 1 :选谁去比赛,其实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 是选手的水平,二是心理素质,那么水平高低
4、用什么量 来衡量呢? 学生回答:平均数。 师生活动:学生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师板书。 追问 1:平均数相同,还能作为选择的依据么?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活动:所以还必须考虑谁的发挥更稳定?那么, 这两组数据哪组的波动程度更小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 究的问题。 追问 2:老师把每个数与平均数作比较,画出了两组 1、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已学知识不能解决所遇到的 现实问题, 形成学生的认知冲 突, 进而搭建引入方差必要性 的桥梁 数据的散点图,你能从散点图中判断谁比较稳定么? 甲的成绩 乙的成绩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甲成绩 的波动程度较小,而
5、乙同学的波动程度较大,因此,甲 同学的发挥较稳定,选甲同学参加比赛。 追问 3:非常棒!从图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甲 乙两位同学的成绩的波动情况,根据波动情况进行选择。 那么,是不是每次遇到平均数相同或接近的时候,都要 画出散点图去判断呢?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比较麻烦,且如果数据波动程 度比较不明显时,难于判断。 2、让学生明白当两组数据的 平均数相近时, 为了更好的做 出选择需要去了解数据的波 动大小,采用数形结合,更直 观的展现了数据的波动程度。 3、肯定画出散点图去判断数 据波动程度的方法, 同时提出 疑问,学生思考画图的繁琐 性, 进而引出用新的统计量去 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 活
6、 动 二 探究 新知 问题 2:能否用一个统计量去描述数据的波动程度 呢? 追问 1:对于两幅散点图,所给数据都在平均数的上 下波动,距离大的波动较大。因此数学上用每一个数据 与平均数的距离去刻画波动程度。那如何求出它们的距 离呢? 教师活动:非常好,可以采用作差的方法。得出 (9-8) , (7-8) , (8-8) 。 追问 2:那整组数据的波动程度如何求呢? 学生回答:相加 教师活动:相加就行了吗,确定吗?我们来看这两 个数(9-8) , (7-8) ,一正一负,他们相加等于多少? 学生回答:0 教师活动: 0 不就是代表没有波动吗?而散点图中这 两个数据在平均数的上下波动的,所以相加会
7、使正负数 抵消。那如何来解决这种情况呢? 教师个别提问,取平方或者取绝对值,这节课先研 究平方的形式。 得出 222 88,87,89, 追问 3: 平方就可以衡量数据的波动程度了吗?比如 说,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果,一班人数为 50 人,二班 人数为 60 人,我能用他们的总成绩比较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人数不一样。 追问 4:那如何进行比较呢? 学生回答:取他们的平均数。 教师活动:同样的道理,我们这组数据是用平均数 还是用总和来衡量波动程度呢?引导学生采用平均值的 1、从散点图出发,从特殊到 一般,层层推进,分析公式的 由来,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框 架,加深对公式的认识。 2、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