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考专题复习(历年中考历史题多出自这18个专题).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初中历史中考专题复习(历年中考历史题多出自这18个专题).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历史 中考 专题 复习 历年 历史 出自 18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专区_历史_初中
- 资源描述:
-
1、1 初中历史专题初中历史专题复习复习 一、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一、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 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 政、 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1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 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 秦朝正式建立。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 西汉巩固。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
2、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 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 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 隋唐完善。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 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 提高了行政效率, 扩大了统治基础,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 北宋加强。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 强。 6 元朝新发展。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 央集权的新举措。 7 明清达到顶峰。明清达到顶
3、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 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 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 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1 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 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2 分封制
4、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 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 军功授爵军功授爵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 皇帝制皇帝制 秦统一六国后, 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 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 国家政治、 经济、 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 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 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 士族制度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 2 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
5、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6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 相互配合, 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 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 行省制行省制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 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 八股取士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 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
6、地分为八个部分。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 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三、古代著名的改革三、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 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公元前 356 年,秦国商鞅 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 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 485 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
7、北方少 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3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 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四、历代疆域的变迁四、历代疆域的变迁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 了历史的进程。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1 商朝商朝 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2 秦朝秦朝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3 唐朝唐朝 东到大海,西到咸
8、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4 元朝元朝 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 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5 清朝清朝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 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 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 其形成过程中, 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 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
9、一疆域的形成。 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 巩固了中国的疆域。 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 3 五、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五、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 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我们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政策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 整的变法、改革。 2 科技科技 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
10、历代总结生 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六、历代经济政策六、历代经济政策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 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3.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4.清朝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七、古代的对外贸易七、古代的对外贸易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
11、,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古 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 品,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大秦。 2.唐代对外贸易兴盛。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 各国往来。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 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3.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明朝 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
12、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 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 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 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八、古代交通八、古代交通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不仅写下 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谱写 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 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
13、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 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4 2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 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 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 路。 3 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 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 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
14、阶段。 4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 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九、古代医药卫生九、古代医药卫生 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又一珍品。 1 著名的医生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两千多年来 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
15、作。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在世 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 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2 著名的医学著作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是战国时编写的著名医书。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 理学说,介绍了 311 种病候和汤液、针灸、按摩等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
16、 泛运用。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 洲早 800 年。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书中记载了 800 多种药物和 5000 多个药方。 本草纲目 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 书中收录 1800 多种药物, 其中新增药物 370 多种。 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 载录 1 万多个药方。 3 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当时的分科 主要有内科、
17、外科、妇科、儿科等。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 200 年。 十、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十、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我国古代出现了一系列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对迷信邪说、宗教神权的批判推动了我国古代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 1.荀子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使之为人类服务。 2.王充指出,日食、月食都有一定规律,打雷下雨都是正常现象,并非天降灾害。他批判迷 5 信鬼神思想,他认为人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也随之消亡,不会变成鬼。鬼是不存在 的。 3.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
18、体死去,精神也随之 消失。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他还重视实 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十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十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对于这个概念的使用,习惯上建国前的历史用近代化,建国后的历史用现代化。指不发达社 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主要体现为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世界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 在实现近代化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英法两国率先完 成封建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其他西方国家也通过资本主义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