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优质导学案第26章数学活动.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2021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优质导学案第26章数学活动.doc》由用户(永遠守護你)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2021 初中 学人 九年级 下册 优质 导学案第 26 数学 活动 下载 _九年级下册_人教版(2024)_数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 数学活动 利用双曲线探索数量关系 一、导学 1.活动导入 问题 1:矩形的面积一定时,矩形的长和宽成什么关系? 问题 2:如果把矩形的一个顶点固定,拖动这个固定顶点的对角顶点,拖动 时必须保证矩形的面积不变,猜猜看,这个对角顶点的运动轨迹会是什么图象 呢? 2.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受面积为定值的矩形的长与宽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2)通过活动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释杠杆平衡原理. 3.活动重、难点 重点:两个活动. 难点:第二个活动. 二、活动过程 活动 1 探索矩形顶点的运动轨迹 1.活动指导 (1)活动内容:教材 P19 活动 1:探索矩形顶点的运动轨迹. (2)活动时间:10 分
2、钟. (3)活动方法:完成活动参考提纲. (4)活动参考提纲: 下表是 10 个面积相等的矩形的长与宽,请补齐表格. 设A 为这 10 个矩形的公共角,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画出这 10 个矩形(假 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 1 cm,矩形的长对应横坐标,宽对应纵坐标),然后 取A 的 10 个对角的顶点,并把这 10 个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这条曲线是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一支吗?为什么?(是,它是双曲线的一支.) 如图,过 y= k x 的图象上任意一点 P 作两坐标轴的垂线段,则图中矩形的面 积 S 是定值吗?是多少?(是,k) 第题图 第题图 如图,过 y= k x 的图象上任意一点 P 作
3、某一坐标轴的垂线段,则图中三角 形的面积为 2 k S . 2.自学:学生参考活动指导进行活动性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是否会画图. 差异指导:把全班学生分成 4 个组,依次以图中网格的四个角处的格点为 A 的顶点,分别画图. (2)生助生:小组内互相交流. 4.强化 (1)把面积为定值的矩形的一个顶点固定,拖动这个固定顶点的对角顶点, 这个对角顶点的运动轨迹是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一支. (2)反比例函数的 k 的几何意义. 活动 2 探索力与力到支点距离的关系 1.活动指导 (1)活动内容:教材 P19 活动 2:探索力与力到支点距离的关系. (2)活动时间:10 分
4、钟. (3)活动方法:完成活动参考提纲. (4)活动参考提纲: 如图,取一根长 100 cm 的匀质木杆,用细绳绑在木杆的中点 O 并将其吊 起来.在中点 O 的左侧距离中点 O 25 cm 处挂一个重 9.8 N 的物体,在中点 O 右 侧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向下拉,使木杆处于水平状态.改变弹簧测力计与中点 O 的 距离 L(单位:cm) ,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单位:N)有什么变化,并填写 下表: 以 L 的数值为横坐标,以 F 的数值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 内描出以上表中的数对为坐标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这些点; 这条曲线是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一支吗?为什么?点(50,4.9)在这条
5、曲 线上吗? 是,因为它是双曲线的一支,点(50,4.9)在这条曲线上. 2.自学:学生参考活动指导进行活动性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明了学情:看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实验,关注学生处理实验误差的能力. 差异指导: 学生 4 人一组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然后各自完成后续活动任务. (2)生助生:小组内互相交流. 4.强化:弹簧秤的示数 F 与它到点 O 的距离 L 成反比. 三、评价 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从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