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

  •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 文档编号:1293814
  • 上传时间:2021-04-1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7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短文两篇 学年 九年级 语文 人教部编版 下册 13 短文 教学 设计 下载 _九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2020-2021 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 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谈读书的内容,体悟作者随笔式论说文写法的特点。 2通过比较,体会王佐良译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并说说每层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讨论、交流,矫正自己的观点。 明确: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 主要内容: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 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 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2、。 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 (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 主要内容: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 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阐述读书的作用。 (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主要内容: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 读书来弥补。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非典型的议论文,作者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行文又非常灵活,学生不 容易看懂。所以了解大意、分清层次是阅读的第一步,趣教趣学是建立在初步读懂的基础 上的。只有清楚了文章的内容,后续的深度学习才能落实,高层次的趣学才有了着眼点。 另外,趣学要有恰切的学习

    3、方法,这篇议论文比较难懂,思辨性较强,决不可用高声朗读 的方法进行初读。初读课文必须安安静静、仔仔细细,方能理清层次和内容。 二 反复阅读,趣味深入 1文章三个层次的内容,作者是按照一个怎样的逻辑顺序论述自己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论述,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 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层,也是先正说,再反说,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层,先说观点,再说人的精神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并比喻论证。 全文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来论证自己观点的。 2学生圈画出“读书”或与“读书”有

    4、关的词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语义前后贯穿起 来的。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从词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看,本文“读书”一词出现的次数最多。 “读书其其其。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 书读书。读其全读读时。代读读书读书。读史读 诗数学科学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可读适当读数学读经院 哲学令读律师之案卷。 ” 全文共 17 句,共出现了 27 处“读书”或与“读书”有关的词语,这些词语以多次指 代的形式,构成词汇衔接,形成一个衔接链。这条衔接链贯穿整篇文章,构成整篇文章在 整体意义上的连续性,使得文章上下连贯,浑然一体,精准地呼应了文题“谈读书” 。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这样写有何说理效果

    5、?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运用排比说理,如第一层。这样写,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 力和感染力。 运用对比说理,如第一层。正面说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运用比喻说理,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 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来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运用类比论证, 用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论证, 便于读者理解。 论证人的精神上的缺陷, 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以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总结:培根随笔行文流畅,笔法灵活。 设计意图 “趣教趣学”致力于举一反三的教学实践,要想建立议论文阅读的范式,必须让 学生清楚议论

    6、文是怎样说理的,不同的议论文说理的艺术是不一样的。培根的这篇随笔, 论述逻辑很严谨,运用多种论述方法,体现了典型的“随笔体”论说的方法,要让学生通 过这一篇,来学会阅读类似的文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议论类文 章的兴趣。 三、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点三、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点 1阅读何新翻译的谈读书 ,并结合课后练习五,体会王佐良译文语言的特点。 屏显 谈 读 书 培 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 阅读可以消遣。 当你高谈阔论时, 知识可供装潢。 当你处世行事时, 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

    7、理个别 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掌握丰富的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读书是自欺欺人,完全按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的书呆 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 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知识本身的真伪而修正。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 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于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 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 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 有的知识只须粗知。 只有少数专门知

    8、识需要深入钻研, 仔细揣摩。 所以, 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 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 而对于少数好书, 则应当精读、 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应限于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 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 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 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 如果一个只愿孤独探索, 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敏锐。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闻,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 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学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 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 “

    9、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 过运动来弥补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 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 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烦琐辩证。不善于 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学生阅读、讨论。 明确:王先生的译文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多名言警句。 2再次阅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画出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大声诵读,直到记住。 设计意图 翻译是

    10、一种再造。由于译者的文化水平、文字功底、英语的程度等不一致,译文 也不一致,一些国外的名篇往往有许多译本,通过不同译本的比较, 能让学生体会不同的 语言风格,在比较中体会短长,在运用中掌握言语技巧。这种比较,让议论文学习充满挑 战和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不求甚解的行文思路,了解作者观点。 2初步了解驳论文的逻辑思路。 教学过程 一 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请学生逐段列出文章的提纲。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 1 段:列出别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 第 2 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 们学习。 第 3 段:首先要养成“

    11、好读书”这个习惯。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 第 4 段: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 5 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 6 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 7 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 第 8 段:用陆象山的话证明。 第 9 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 2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具体内容:读书全 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 ;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抠字眼,重视整体的理 解。 设计意图 一篇选文作品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体,它既有知识的全

    12、息性,又有知识的自组 性。就知识的全息性而言,文章作品包含了语言、文章、文学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乃至自 然科学知识等;就知识的自组性而言,文章作品包含了结构知识、修辞知识、技艺知识等 程序性、策略性知识。文章作品常常不是把这些知识直接呈现出来的,而是隐含其中。我 们阅读课文,首先认知和理解的是课文内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这是引导学生趣学的第 一步。 二 研习内容,深入探究 1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2圈画出文中表示过渡的语句。 明确: “一般人常常以为” “应该承认” “这样说来” “在这一方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 “经验证明” “因此” 。 3哪一个词是对全文的总结? 明确: “因此” 。

    13、 4结合下列词语,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阅读、讨论。 明确: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 1 段就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 2 段接着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 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 3 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第 4 段,说明陶渊明为什 么采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 5 段,继续深化论证,指出“不求甚解”是虚心的读 书态度。第 6、7 段,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 ,就是理 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

    14、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 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有力论证了“不求甚解”是一种行 之有效的读书态度,第 8 段以陆象山的话作为理论论据,继续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 法和读书态度。最后一段,得出结论。 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 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做了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是会意, 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 设计意图 歌德: “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 秘密。 ”引领学生进入文章的内部和细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独特的编织的方

    15、式:作 者怎么建构了这篇文章,让学生领略文章的“理趣” 。本文作为一篇驳论文,作者是怎样在 批驳别人观点的基础上来树立自己观点的,这是个“趣”点,理清这个逻辑思路就等于为 学生建构了一个阅读批驳文的图式结构。 三 把握内容,迁移运用 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结合 屏显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心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屏显 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 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明确:按“不求甚解”

    16、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 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设计意图 对于一些观点,我们不能采用“二元”的态度:非此即彼。要让学生辩证地看问 题。 “不求甚解”与“细意领会”并不矛盾,它是一个思想的一体两面。全面地看问题、辩 证地看问题是我们学习议论文的一个教学目标, 也是在语文课上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 把本文的观点与朱熹的观点对照阅读,容易让学生感兴趣,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提升学 生的思维品质。 四 比较学习,深层体悟 阅读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回答问题。 屏显 咬文嚼字(有删节) 朱光潜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

    17、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 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 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 改为“这” ,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 法的强弱不同,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 是” ; “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 他把另一文里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一句话改为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这是炼字的好例,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 “是” 改为 “这” , 确实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 水浒传 ,就

    18、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 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 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 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这些实 例, “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 ,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 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见出来。不过它也不 一定就是 “单纯的叙述语, 没有更多的含义” 。 红楼梦 里茗烟骂金荣说: “你是个好小子, 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 果改成“你这好小子! ”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19、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 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似乎改得并不 很妥。一、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 “是”在逻辑上是 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 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 (的) ”平行,根本不 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 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中,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

    20、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 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 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 义。比如说“烟” ,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 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 “一川烟草” 、 “杨柳万条烟” 、 “烟光凝而暮山紫” 、 “蓝田日暖玉生烟” 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 有如月轮, 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

    21、月晕,晕外霞 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 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 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 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 “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 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 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

    22、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 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是 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 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 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 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 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练与吻

    23、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矛盾吗?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二者不矛盾。首先二者的适用人群不同。 “咬文嚼字”适用于专业人员,文学要想达到 艺术的完美,非“咬文嚼字”不可。 “不求甚解”适用于一般读者,即绝大多数对文化有着 泛泛的爱好的读者;这类读者“咬文嚼字”一没有精力,二没有必要,他们通过“不求甚 解”的读书增广知识,提升修养。其次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我国古代的典籍卷帙浩繁, 因此诸葛亮会“观其大略” ,陆象山会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 “不 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从来都不矛盾。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应该将这两种 读书写作

    24、的方法相结合。 2两篇文章论证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不求甚解是驳论文,是在批驳别人的观点过程中,逐步亮明自己的观点; 咬 文嚼字是立论文,是在举例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3两篇文章都是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二者都使用了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 设计意图 通过互文评鉴,让学生体会不同观点的内在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分析和评 鉴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互文性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较高级较复杂的思维 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比较思维、批判性思维。在比较参读中,通过相关、相近或相反、相 对等方式进行比较,进行归纳综合、分析判定,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兴趣盎然” ,在有趣 的学习中逐渐形成较高的文本评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29381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