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短文两篇 学年 九年级 语文 人教部编版 下册 13 短文 教学 设计 下载 _九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20-2021 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 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谈读书的内容,体悟作者随笔式论说文写法的特点。 2通过比较,体会王佐良译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并说说每层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讨论、交流,矫正自己的观点。 明确: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 主要内容: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 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 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2、。 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 (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 主要内容: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 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阐述读书的作用。 (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主要内容: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 读书来弥补。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非典型的议论文,作者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行文又非常灵活,学生不 容易看懂。所以了解大意、分清层次是阅读的第一步,趣教趣学是建立在初步读懂的基础 上的。只有清楚了文章的内容,后续的深度学习才能落实,高层次的趣学才有了着眼点。 另外,趣学要有恰切的学习
3、方法,这篇议论文比较难懂,思辨性较强,决不可用高声朗读 的方法进行初读。初读课文必须安安静静、仔仔细细,方能理清层次和内容。 二 反复阅读,趣味深入 1文章三个层次的内容,作者是按照一个怎样的逻辑顺序论述自己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论述,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 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层,也是先正说,再反说,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层,先说观点,再说人的精神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并比喻论证。 全文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来论证自己观点的。 2学生圈画出“读书”或与“读书”有
4、关的词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语义前后贯穿起 来的。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从词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看,本文“读书”一词出现的次数最多。 “读书其其其。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书读 书读书。读其全读读时。代读读书读书。读史读 诗数学科学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可读适当读数学读经院 哲学令读律师之案卷。 ” 全文共 17 句,共出现了 27 处“读书”或与“读书”有关的词语,这些词语以多次指 代的形式,构成词汇衔接,形成一个衔接链。这条衔接链贯穿整篇文章,构成整篇文章在 整体意义上的连续性,使得文章上下连贯,浑然一体,精准地呼应了文题“谈读书” 。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这样写有何说理效果
5、?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运用排比说理,如第一层。这样写,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 力和感染力。 运用对比说理,如第一层。正面说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运用比喻说理,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 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来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运用类比论证, 用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论证, 便于读者理解。 论证人的精神上的缺陷, 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以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总结:培根随笔行文流畅,笔法灵活。 设计意图 “趣教趣学”致力于举一反三的教学实践,要想建立议论文阅读的范式,必须让 学生清楚议论
6、文是怎样说理的,不同的议论文说理的艺术是不一样的。培根的这篇随笔, 论述逻辑很严谨,运用多种论述方法,体现了典型的“随笔体”论说的方法,要让学生通 过这一篇,来学会阅读类似的文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议论类文 章的兴趣。 三、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点三、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点 1阅读何新翻译的谈读书 ,并结合课后练习五,体会王佐良译文语言的特点。 屏显 谈 读 书 培 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 阅读可以消遣。 当你高谈阔论时, 知识可供装潢。 当你处世行事时, 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
7、理个别 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掌握丰富的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读书是自欺欺人,完全按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的书呆 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 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知识本身的真伪而修正。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 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于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 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 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 有的知识只须粗知。 只有少数专门知
8、识需要深入钻研, 仔细揣摩。 所以, 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 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 而对于少数好书, 则应当精读、 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应限于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 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 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 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 如果一个只愿孤独探索, 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敏锐。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闻,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 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学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 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 “
9、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 过运动来弥补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 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 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烦琐辩证。不善于 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学生阅读、讨论。 明确:王先生的译文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多名言警句。 2再次阅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画出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大声诵读,直到记住。 设计意图 翻译是
10、一种再造。由于译者的文化水平、文字功底、英语的程度等不一致,译文 也不一致,一些国外的名篇往往有许多译本,通过不同译本的比较, 能让学生体会不同的 语言风格,在比较中体会短长,在运用中掌握言语技巧。这种比较,让议论文学习充满挑 战和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不求甚解的行文思路,了解作者观点。 2初步了解驳论文的逻辑思路。 教学过程 一 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请学生逐段列出文章的提纲。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 1 段:列出别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 第 2 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 们学习。 第 3 段:首先要养成“
11、好读书”这个习惯。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 第 4 段: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 5 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 6 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 7 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 第 8 段:用陆象山的话证明。 第 9 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 2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具体内容:读书全 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 ;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抠字眼,重视整体的理 解。 设计意图 一篇选文作品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体,它既有知识的全
12、息性,又有知识的自组 性。就知识的全息性而言,文章作品包含了语言、文章、文学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乃至自 然科学知识等;就知识的自组性而言,文章作品包含了结构知识、修辞知识、技艺知识等 程序性、策略性知识。文章作品常常不是把这些知识直接呈现出来的,而是隐含其中。我 们阅读课文,首先认知和理解的是课文内容、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这是引导学生趣学的第 一步。 二 研习内容,深入探究 1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2圈画出文中表示过渡的语句。 明确: “一般人常常以为” “应该承认” “这样说来” “在这一方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 “经验证明” “因此” 。 3哪一个词是对全文的总结? 明确: “因此”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