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五单元 第37讲.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五单元 第37讲.docx》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五单元 第37讲 2020 高中 历史 第十五 单元 37 下载 _考试试卷_数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阶段特征 二战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 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世界不断发展。 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 世 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等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 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上:两种模式借鉴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市场的作用不断加强;同时,世界 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科技上:科学技术迅速发
2、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 生产和生活方式。20 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第第 37 讲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 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即雅尔塔体系。 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评价 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
3、界中心的国际格局, 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2美苏“冷战” (1)背景 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表现 政治上 美国 苏联 杜鲁门主义 时间:1947 年 3 月 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实质:美国在全球反共反苏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反共反苏 影响
4、: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正式开始 共产党和 工人党情 报局成立 时间: 1947 年 9 月 经济上 美国 苏联 马歇尔计划 目的:扶持、控制西欧国家,将西欧纳入美对苏“冷战”的 战略轨道 实质:以经济援助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 制苏联,称霸世界 影响:使西欧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发展,也加深了西欧对美 国的经济依赖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时间:1949 年 1 月 目的:以打破美国为首 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 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军事上 美国 苏联 “北约”建立 原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成立:1949 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
5、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标志着 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华约”建立 时间:1955 年 影响: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 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 局形成 (3)影响 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选修 3) 一、“冷战”局面的形成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 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 (3)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
6、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 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 2表现 (1)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政治上建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 华约组织。 (3)高潮:出现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最终分裂。 3影响 (1)美苏“冷战”,大搞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2)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局部冲突争端不断。 (3)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特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 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7、。 (2)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二、美苏争霸 1第一阶段的较量(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 (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 戴维营会谈:1959 年 9 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苏美两国首脑会晤,未取得成果,很快苏 美关系趋于紧张。 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3)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战争未发生。 2第二阶段的较量(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至 70 年代末) (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2)重大事件
8、“缓和”:1972 年的尼克松访苏和 1975 年的欧安会的召开。 对抗: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谋求同中国对话。 (3)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 3第三阶段的较量(20 世纪 80 年代) (1)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2)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1987 年 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 (3)结局:1989 年的东欧剧变;1991 年 12 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 3“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1)德国的分裂: 1949 年, 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
9、意志民主共 和国。 (2)朝鲜战争 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 进行抗美援朝。 (3)越南战争:1961 年美国发动,1973 年停战。 (4)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选修 3) 1朝鲜战争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国家。 南北政府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 (2)经过 爆发:1950 年 6 月。 扩展:美国操纵“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
10、鲜战争。 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结束:1953 年 7 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 2越南战争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独立后开展抗法战争。 美国扶植傀儡政权,越南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2)经过 爆发:19611964 年“特种战争”。 发展:1965 年,美国将侵越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 (3)结果:越南取得胜利,美国从越南撤军。 3中东战争 (1)原因:194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 (2)含义:19481982 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五次战争,统称为中东战争。 (3)核心问题:巴勒斯坦问题。 (4)曲折的和平之路 1991 年
11、 10 月,阿以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和谈。 1993 年,巴以双方签署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原则宣言 。 1998 年 10 月,巴以双方达成临时和平协议。 4两伊战争 (1)原因:各种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2)经过:1980 年两伊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 1988 年。 (3)影响:两伊战争造成了两伊经济的全面倒退,造成了中东的分裂,为美苏等大国插手海湾 地区创造了条件。 5海湾战争 (1)背景 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石油、领土和债务等方面长期存在尖锐的争端。 1990 年 8 月,伊拉克入侵吞并科威特。 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对伊拉克实施全面制裁
12、,并授权多国部队使用 武力解决海湾危机。 (2)经过 1991 年 1 月,多国部队实施“沙漠风暴”行动,使伊拉克遭受沉重打击。 1991 年 2 月,多国部队发动“沙漠军刀”地面攻势,迫使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 战争基本结束。 (3)特点 “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也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整个战争中多国部队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规模大,节奏快,双方伤亡人数悬殊。 电子战、信息战诞生。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 (2)
13、进程 1951 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 ,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 1967 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作用 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 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战后日本的崛起 (1)原因 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朝鲜战争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表现: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3)影响: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
14、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 初期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20 世纪 70 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以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图示构
15、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考点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 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冷战与“热战” (1)“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 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 (2)“热战”是指在“冷战”的大环境中采取的军事行动,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冷 战”的扩大。例如:朝鲜
16、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热战”,但又均属于“冷战”的范畴。这是因 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都有美苏的身影,是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重要组成 部分,但是,美苏没有直接交战,对于美苏而言是“冷战”。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美 国与中国、朝鲜、越南均直接交战,对于中美、美朝、美越是“热战”。 1“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 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第二次世
17、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 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 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 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 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 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 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2.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
18、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 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 但最终仍要服从美、 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针对练 1 (2018 广州高三调研测试题,35)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 重大调整:援助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 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这一调整( ) A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 B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 C扩大马歇尔计划的范围 D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
19、间信息可知美苏“冷战”, 结合材料中美国援助资 金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可知美国意在扩大资本主义阵 营的力量,从而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故 A 项正确。 家国情怀珍惜和平,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制度 美苏冷战对峙,威胁着人类和平。美苏争霸,加紧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它们肆意干涉 别国内政,对相关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控制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强烈呼吁: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制度! 考点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第三世界 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 界”一词界定自己。 19
20、73 年 9 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 政治宣言 中正式使用了“第 三世界”这个概念。毛泽东在 1974 年 2 月 22 日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曾提出: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 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2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不 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 彻底的裁军。 针对练 2 (2018 湖北高三联考,25)某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声明:坚决反对帝国
21、主义、新 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 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该国际组织是( ) A上海合作组织 B不结盟运动 C阿拉伯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 B 解析 根据“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 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信息可知该组织是不结盟运动,故 B 项正确。 1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合作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 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
22、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 (2)影响 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政治上: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国际关系上: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 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现为: 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 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中国经济迅
23、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 量。 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材料一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 随后双 方关系进入了持续 10 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 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 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 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 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 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要求:根据材料,概括美苏争霸过程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