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单元 第25讲.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单元 第25讲.docx》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十单元 第25讲 2020 高中 历史 第十 单元 25 下载 _考试试卷_数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第 25 讲讲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 年 5 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2、1农村改革 (1)原因 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内容 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产业结构调整:1984 年改革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 产业结构。 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3)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 了城市的改革。 教材补缺 家庭联产
3、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 (1)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实行的仍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仍十分落后,不利于机械 化大生产,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 (2)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工业化 发展的要求。 (3)土地所有权不清晰。 图解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改革 (1)开展:1984 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意义 对企业:有
4、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对国民经济: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 发展。 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战略性转变,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 迅速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之路。 教材补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目标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 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
5、主体。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1992 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 提出 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确立 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 本框架 完善 理论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初步 建立 21 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 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
6、成就 (1)经济增长:年均 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归纳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 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 年以后,长江三
7、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 区。到 1992 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5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 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浦东开发成为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6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 (1)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7全面融入世界: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在参与经济
8、全球化道路上迈出 重要一步。 易错辨析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 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 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物质生活:一些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2交通事业的起步 (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2)公路:
9、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和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航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创办人民日报 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 文 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2)电影: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 (3)电视: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 衣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食 1987 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 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 风尚 休闲娱乐
10、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 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 2.交通工具 (1)铁路 “九五”期末营运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1997 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多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006 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水运: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受到影响。 (3)航空: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工具 (1)电讯产业快速发展。2003 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2)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4大众传媒 (1)报刊: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娱乐性、专业性报刊大量出现。 (2)影视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远
11、超以前。 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 概况: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 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选修 4) 1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1)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在武汉和上海任党中央秘书和秘书长。 (2)1929 年策动南宁兵变,后又领导发动百色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根据地。 (3)抗战爆发后任一二九师政委,与刘伯承一起创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4)1938 年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的围攻,奠定了全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5)1945 年发起上党和
12、平汉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的重庆谈判。 (6)1947 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7)1948 年 9 月1949 年 1 月,指挥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 (8)1949 年 3 月部署和指挥渡江战役,结束了南京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 2开国之初 (1)进军大西南,解放成都,主持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工作,部署进军西藏计划。 (2)在中共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反对个人崇拜问题。 (3)客观地总结“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4)1961 年参与制定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5)主持制定“工业七十条
13、”,在七千人大会上支持包产到户的做法。 3“文革”岁月 (1)“文革”初被打倒,后被“疏散”到江西。 (2)1973 年,邓小平重回北京,恢复领导职务。 (3)1974 年, 邓小平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 以新中国领导人的身份走 上联合国讲坛。 (4)1975 年初,邓小平主持开展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5)1976 年初,“四人帮”策划和煽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天安门事件后,邓 小平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4新时期 (1)“文化大革命”后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
14、3)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 (5)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5评价: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20 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考点一 中国特色建设之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又一项伟大创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是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走向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曾用“异军突起”来形 象地比喻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反叛。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冲破 了传统
15、的城乡分工体系,开创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针对练 1 (2018 太原模拟)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 鼓励农民个 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 映出( )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 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 D 项正确。 2土地流转 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 或经济组织,即保留
16、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1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 1979 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 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 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 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
17、经济管理体 制。 2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考点二 主动融入世界的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 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
18、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 1992 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 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 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 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 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
19、领域对外开放。 1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 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 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3)兴办经济
20、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形式。 3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从 1978 年底到 1992 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 经济因素的阶段。 (2)第二阶段:1992 年到 2001 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从 2001 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 WTO,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针对练 2 (2018 郑州调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 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 年到 1993 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 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
21、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 )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中国在对外贸易管理中,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减少计划的干预,推动了 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故 D 项正确。 家国情怀倡议“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经济带地 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 益共享。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当今中国积极实施的“走出去”战略的体现,更 是中国担当大
22、国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材料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 不敢见呢。”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 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 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 年 8 月 13 日) 观点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 1 政治领域的变革 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不适应当时的需 要,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 角度 2 思想领域的阻力 角度 3 改革的启示
23、 答案 角度 2:改革开放之初,“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角度 3: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具有“敢为 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材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 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 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问题:阅读材料论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 论证: _ _ _ 答案 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
24、都是经济手段,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他的这些 言论在当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材料 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 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制度保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当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之际, 农业的效益却越来越低, 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地位越来越不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种制度所体现出来的缺失也逐步显露出来,并逐 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消极因素。 储诚炜论目前土地制度的局限性及应对措施 发现问题:现行教材主要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和历史贡献。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