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三单元 第6讲.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三单元 第6讲.docx》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三单元 第6讲 2020 高中 历史 第三 单元 下载 _考试试卷_数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 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 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 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 年)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 化圈。
2、 第第 6 讲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分工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特点 相权三分 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 效率 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 (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
3、补君 主才干之不足 (4)评价 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 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 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 政实体,地方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 2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
4、节度使,导致割据势力发展。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 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教材补缺 唐代的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 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 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 年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 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三、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
5、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等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 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 4) 1“贞观之治”的出现 (1)原因 历史: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
6、想。 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措施 武力讨伐: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世袭。在西突厥设置安 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册封首领: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裔。 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作用: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3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 积极友好的中外交往态度。 宽容的宗教政策。 重视传播唐文化。 (
7、2)作用 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推动日本“大化革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考点一 隋唐中枢机构的成熟 宦官专权 中国古代历史上,封建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 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也是皇帝与文武官员争权的手段。通常情况下,皇帝年幼,统治阶 级内部矛盾激烈时,则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从历史上来说,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 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弊端 (1)特点 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 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
8、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 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 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 干的不足。 (2)弊端:相权分属三个部门,造成“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 之责”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现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弊政。 针对练 1 (2018 德州模拟)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太宗尝为尚书令, 臣下 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
9、中书令号为宰相”的局面,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被破坏 B专制皇权的强大 C尚书省的地位更高 D三省间不能制约 答案 B 解析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A 项错误;材料表明,因为唐太宗做皇帝前曾担 任过尚书令一职, 所以后来没人敢担任“尚书令”这一官职, 这说明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故选 B 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C 项错误;三省互相制约,D 项错误。 考点二 隋唐选官制度的成熟 1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 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 的主要依据。其最大的特征
10、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2九品中正制 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 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该制度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 才能、品德和门第出身。但在实行的过程中,由于世家大族把持政权,在评价人才时往往忽 视品德和才能,只重门第,成为巩固门阀统治的工具。 针对练 2 (2018 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测试三,4)“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 政权的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而九品中正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 的企图,但最终结果却是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权威。”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11、 A造成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妥协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大量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时政权是建立在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上的,导致了九品中正制更多的 是维护世家大族利益,即加强了地方的权力,导致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因此难以实现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故 D 项正确。 1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积 极 影 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 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 加速了社会流动, 具有公开、 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
12、识形态的需要, 促进了中华民族 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 发展 早在唐朝时, 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 并成为这些国 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 对西方近代 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 极 影 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 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 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
13、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 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 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家国情怀科举制体现的公平、开放的思想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是以考试为核心,分 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材料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
14、我们就无法解释 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 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 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要求:分析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信息:_ 答案 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材料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 刑法志 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 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太
15、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 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 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这对 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 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 切害”。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摘编自陶舒亚中国法制史等 观点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 1 唐太宗的立法思想 角度 2 唐律体现的实质 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维护 君主专制的工具 角度 3 唐律为什么被东亚其他国家接受 答案 角度 1:德主刑辅,礼
16、法结合。 角度 3:东亚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其统治阶级的需要。 材料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 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 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 刘祎之传 发现问题:武则天下达的敕书被刘祎之拒受。 思考:分析材料,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试答:_ 答案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8 年 卷,25 唐朝时期的藩镇割据 卷,26 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 2017
17、年 卷,26 唐朝统一与历史叙述 卷,25 官修史书与加强中央集权 2016 年 卷,25 科举制 1(2018 课标全国,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 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18、 D 对:表格内容反映出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中原型、边疆型与东南型的藩镇 中的官员都由朝廷任命,上供或少上供,说明这些藩镇承认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从这些藩 镇的功能“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及题干信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 看,它们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技巧点拨 巧用“以偏概全”排除法。解题中要善于寻找题干中“个别的”材料,用这类 “个别的”材料可以排除选项中“一般的”选项。如用东南型的“上供”可排除 A 项。 2(2018 课标全国,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 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
19、 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 C 解析 C 对: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 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缩短宰相任职时间,来 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技巧点拨 巧用题干关键字解题。隋唐时期推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而加强 皇权,武则天时期采取措施的结果是“宰相数量大增”,这显然表明了其削弱相权控制朝政 的目的。 3(2017 课标全国,26)下表 记述 出处
20、“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 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 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 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 太宗本纪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C 解析 四则材料记述的共同点是唐军“败绩”, 故C项正确。 A 项“皇帝”与材料中
21、“秦王” 不符,故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项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非“主帅”,故 排除 B 项; 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 而其他三则材料均未提及, 故排除 D 项。 4(2017 课标全国,25)史记 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 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 C 解析 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 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 项正确。史书的编写受编写者的才识和自身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