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九单元 第23讲.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九单元 第23讲.docx》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九单元 第23讲 2020 高中 历史 第九 单元 23 下载 _其他资料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第 23 讲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4意义:经过 3 年努力,到 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 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教材补缺 19491952 年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
2、了条件。 (2)在城市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 双重性质。 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 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 年) 1“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 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2)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3、工业基础十分 薄弱。)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 成投产。 (5)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6)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 年) (1)基本内容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目的 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
4、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基本途径和方式 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小 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意义: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 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图示明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三、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 (1)主要矛盾
5、: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 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探索失误(三面红旗) 11958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运动 (1)过程 “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后又 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 1958 年 8 月后,“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
6、出现全民炼钢运动,1960 年结束。 (2)评价 在 3 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空前 规模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尖端技术的突破,都是 在这个时期取得的成绩。 但是方法上采取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直接后果 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3)失败原因 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 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与协调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特
7、点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 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 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五、政策调整 11960 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调整”的含义: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 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 (
8、2)“调整”的直接作用,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也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 调问题。 21962 年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带头 做自我批评。 3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41975 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教材补缺 三线建设 从 1964 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 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 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
9、点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 1949 年 10 月到 1956 年,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 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 2新民主主义经济 进入社会主义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 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 3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2 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
10、主义社会。 4国家资本主义与赎买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 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赎买” 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5统购统销 指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 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 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它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业建 设提供原始积累。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
11、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 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针对练 1 (2018 邢台月考)“一五”计划是在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的情况下开始的, 它以苏联 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单位为中心。到 1957 年底,156 个项目中有 135 个已施工建设, 有 68 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材料旨在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 A
12、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完全依赖于苏联经济技术援助 C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和国内环境 D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得到了苏联的援助而非照搬苏联建设经验, 故 A 项 错误;材料中苏联对“一五”计划协助力量较大但并非完全依赖苏联的援助,还离不开中国 人自己的奋斗,故 B 项错误;材料表明国内环境相对稳定和苏联的援助推动“一五”计划的 顺利实施,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一五”计划完成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2“一五”计划的特点、实质及问题 (1)特点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13、统筹兼顾。 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问题 工业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步伐;1956 年出 现全局性冒进,基础投资总额过大,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社会主义改造:盲目追求改造速度,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改造中的不良举措一定程 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
14、的利益;无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改造模式集中、单一。 家国情怀中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 实现了民族独立, 摆脱了被列强奴役剥削的命运。 在中共的领导下实施了“一 五”计划,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工业化力量,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考点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反映了我国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 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其结果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 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我国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
15、力 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其结果严重挫伤了人民群 众生产的积极性。 2八字方针 (1)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 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 (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 针对练 2 下图为中国(19522008 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 主要原因是( ) A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大量减少 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 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答案 B 解析 观
16、察图片可知,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是在 1962 年前后。1960 年中央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大跃进”时期农轻重比例进行调整,发展轻工业和农 业,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随着重工业比重的下降,城镇人 口比重也下降,故 B 项正确。 19561976 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核心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 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
17、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 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 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 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
18、起来。 材料 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可 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 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石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 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 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 优先发展,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随着重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 步改善人民生活。摘
19、自武力从二百年的大视野看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 要求: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 信息:_ 答案 借鉴苏联模式并得到苏联资金、技术援助;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 用重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积累;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改变原有工 业的畸形布局;逐步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材料 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 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 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 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 年年底,中共 中央、国务院联合发
20、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 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 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 ,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 迁往城市。 发现问题: 新中国 50 年代的户籍制度与当时的体制与经济发展模式息息相关, 教材并未涉及。 思考:1958 年国家出台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怎样 的实质? 试答:_ 答案 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失,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提供原始 积累;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力有限。 实质:新中国 50 年代的户籍制度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实施的具体体现。 史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 中央有关部门先
21、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 棉、钢产量在 1962 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方案一(1955 年夏) 4 600 亿斤 4 300 万石 1 100 万吨 方案二(1956 年 1 月) 6 400 亿斤 7 000 万石 1 500 万吨 方案三(1956 年 8 月) 5 000 亿斤 4 800 万石 1 050 万1 200 万吨 史料二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摘自 1959 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表 史料三 摘
22、自 1958 年人民日报刊载的大跃进运动的相关图片 图一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图二 居民将家中的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辨析史料:上面的三则史料为十年探索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相关史料。材料一 为中央有关部门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的三个方案,为第一手史料。材料二为某部门根 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表,也是第一手史料。材料三中人民日报为主流媒体,相 关报道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同样为第一手史料。三则材料都是第一手史料,但是,在使 用或解读时要注意辨别其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真实状况。 应用:(1)对以上史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A史料一反映了八大召开时的中国一直是采取稳步
23、前进的指导思想 B史料二表明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 12 倍,数据真实有效 C史料三图一表明当时生产力快速发展,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 D史料三图二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全民炼钢的热潮 答案 D (2)上述三则史料均为第一手史料,我们在借鉴与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三则材料反映了当 时经济建设的趋势是什么? _ 答案 问题:上述三则史料均为第一手史料,能够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可信度较高。 但是,还要注意甄别其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状况。 趋势:史料一中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表明当时“左”倾思想已经在潜滋暗长;史 料二中 1958 年的数据存在浮夸的成分, “左”倾冒进的思想盛行
24、; 史料三中主流媒体的报道 表明了官方的价值肯定,“左”倾思想官方化。三则史料反映出经济建设领域在“左”倾思 潮的影响下曲折发展。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8 年 卷,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资源勘探 卷,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2017 年 卷,41(2) “一五”计划时期的矿业政策 2016 年 卷,31 “一五”计划时期的投资重点 2015 年 卷,31 “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成就 2014 年 卷,31 “一五”计划时期的粮食计划供应制度 卷,31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2018 课标全国,31)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