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3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3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大海之歌)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3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2021 届高三 下学 第一次 质量 普查 调研 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下载 _高考模拟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1 届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和学术概念之一。“中华”是中国固有词汇,其词义虽
2、历经变 迁,但仍相对稳定。“中华”二字有两层含义:第一,中华民族起源和生息于同一片中华大地;第二,中 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第一,何谓中华大地。中华大地东起兴安岭、 北至蒙古高原、西至葱岭、南达海洋,随着历史发展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历史地理空间。近代以前,世界各 大文明都无固定边界,文明边界随王朝兴衰而盈缩不定。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中华大地,也随中国古代王朝 国家兴替而不断变迁。总体而言,从夏商周到秦汉,从秦汉到明清,统一国家的周期性重建和发展,使中 华大地不断扩大。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发展,至清代达到高峰,东北地区、正北蒙古、西北新疆、西南西藏 与内地共同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
3、家,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最终统一起来,中华大地的历史生长也至此成 熟。近代以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疆界成为现代国家的生存 必需。中华大地不再只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更须寻求此历史空间的现代法理化。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取得了国家形式,中华大地也确立起法定疆城。中华大地从 传统天下体系中摆脱出来,不再因王朝兴衰而盈缩不定,从而为中华现代国家奠定了稳固的领土要素。中 华大地的历史呈现及其现代法理化,为解决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基础性 的时空框架。中华大地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内生
4、息繁衍的人们,无论语 言、习俗、宗教、人种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历史和现今的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也主要在此疆域内展 开。这赋予中华民族鲜明的属地性。 第二,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五千余年,必有其源远流长、 不断壮大的机理,这个机理就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自发生长和外来融入的文化, 只要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便利的生活,皆可一律利用,皆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的长期共存和 交融,使中华民族养成了兼容并蓄的品质。 不过,文化的多元性,并不意味着历史没有发展方向。多元文化平等相处、互为取鉴的关键是政治统 一。从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基本逻
5、辑是统一的周期性重建和扩大。追求统一,构成中华民族 特有的政治文化心理:即以统一为正义、分裂为不义;以统一为理想政治的前提,而历史上的分裂,不过 是为更高程度的统一准备条件。中国古代政治在多元文化的保存上, 表现得相当游刃有余,文化的多元性, 与其说是一种刻意建。构,不如说是因政治统一的自足而造成的文化从容状态。 (摘编自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基本内涵与建设逻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政治和学术的角度进行观照,“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B.自古及今,我国固有词汇“中华”的含义有过演变,但总体而言,变化并不大。 C.近代以前,伴随着
6、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的兴替,中华文明的边界在不断地变迁。 D.中国疆域边界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王朝统一国家不断的周期性重建。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论,第二至五段是分论部分。 B.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明确了选文的中心论题:中华民族的含义。 C.文章第二、三段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中华大地”的范围是盈缩不定的。 D.文章的最后一段先破后立,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大地不应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而应是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疆
7、界。 B.近代以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中华大地的历史生长至此成熟。 C.文章明确指出历史和现今的中国人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内生息繁衍的人们。 D.可以说“中华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是互为因果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龚胜生统计,从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 1911 年,先秦至清代总计 2681 年的时间里, 湖北共有疫灾年份 136 个,平均 20 年发生一次瘟疫灾害。 人口集聚和人口流动是急性疫灾发生的重要条件。两晋时期政治和经济变动剧烈,战争频发。
8、大量征 兵,将原本散落各地的民众聚集在一起,肯定会增加传染病发生的风险;军队频繁调动,又会扩大传染范 围。很多百姓没有死于战争,而亡于瘟疫,“民死于锋镝者十之三,死于瘟疫者十之七”。其次,东晋王 室南迁,带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徒,也是导致湖北地区疫灾流行出现波动的原因之一。 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瘟疫发生的原因,由战争为主,转为水早灾害为主,所谓“大灾之后有大疫”。 古时民众遭灾之后,逃难逃荒会引起人口大范围流动,而逃难逃荒期间,生活或饮食卫生条件不佳,增加 了细茵侵袭和感染病毒的风险,最终导致瘟疫出现。 (摘编自凤凰网武汉:千年防疫史) 材料二: 夏商时期,人们已意识到注意个人卫生,养
9、成良好生活习惯,有利于防止疾病传播。秦汉时期,采用 隔离患者的办法防止疫病的传播。西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是中国历史上比 较早的关于设立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的记载。 历代医家总结了很多防治疫病的药方。“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 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南宋军队配置防疫药品已 成为制度。流行病高发时节,由太医局拟定药方,配置药品,分发给军队,作为常备药物。 明代利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天花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但患病后的存活者会拥有终生免疫力。 人痘接种术,就是将天花患者的痘痂研粉吹入健康人鼻孔致其感染
10、,以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晚清时,中 国东北爆发的“黑死病波及五省六市,死亡人数达 6 万。医学博士伍连德建立鼠疫研究所,采取建立隔离 医院、控制疫区交通、加强铁路检疫等措施,仅四个月便扑灭了疫情。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较为成功的大 规模传染病控制行动。至今,在控制未知传染病时,其方案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编自中国防疫极简史:有些办法,千年有效!) 材料三: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 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含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 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11、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 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在斗争中凝结升华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我们不畏艰险战“疫” 到底的强大动力,更是我们无惧风浪、砥砺前行的坚实支撑。擦亮精神底色,激扬精神力量,在任何困难 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这样的民族必将步履铿 锵、拥抱光明前景,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致敬伟大的抗疫精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华中师范大学龚胜生教授的统计显示, 从朝代分布上看, 明清时期湖北疫灾最为频繁, 其次是两晋时期。 B.人口的集聚和流动是疫
12、灾发生的重要条件, 人口集聚增加了传染病发生的可能, 流动则扩大了传染范围。 C.明代,人们发现患过天花后若能存活,会对疫病拥有终生免疫力,于是开始利用人痘接种术预防传染病。 D.伟大抗疫精神, 承继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 是我们无惧风浪、 砥砺前行的坚实支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军队的征发和调动更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因此,军队要特别重视防疫, 常备防疫药品。 B.材料一“民死于锋镝者十之三,死于瘟疫者十之七”说明,在古代,战争期间百姓因瘟疫而死的人数远 多于死于战乱的。 C.“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
13、医药”证明,我国至少西汉时已设立公立的临时疫病隔离医院,用于隔离、 医治疫病患者。 D.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内容可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防疫抗疫斗争中,既注重防疫措施的实施,更注重 抗疫精神的传承。 6.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古代发生瘟疫的主要原因及防疫措施。(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白马 张品成 司务长蹲在一截树墩上,额角布片缠裹的地方渗出殷红的鲜血。耳边传来枪炮声,激战还在五里远的 地方猛烈进行。连队十分钟前刚刚从前沿阵地撤到这片谷地,望着瘫睡在坡地上的士兵, 司务长忧心忡忡。 粮草已断了三日,战士们一直在饿着肚子拼杀
14、。 命令是中午过后不久陆续下达的。第一道命令要部队就地休整,准备翻越雪山。要翻山越岭,还要抵 抗白匪追击,饿着肚子可不行。然而,这荒无人烟之地,上哪去弄吃的?第二道命令随即下达,杀马充饥, 权当干粮。这叫司务长万分为难了,他不知该如何向那个叫喜子的小马倌开口。 溪边的青草翠绿鲜嫩,白马正专注尽情地咀嚼。白脊叠映着远处的雪峰,马尾轻摆,银鬃拂扬,像一 方轻绢,又如一缕柔云。小马倌喜子蹲在溪边,想咀嚼几枚野果充饥,却苦涩得难以下咽。 喜子六岁成了孤儿,被带到盐店做马倌,没日没夜干活,还常常被老板打骂。一次,喜子发高烧,夜 里给马上料时昏倒在地。时值隆冬,身上衣服单薄,眼看要冻死在马棚。恍惚间却觉身
15、上暖和温热,仿佛 置身轻裘暖绒之中。渐渐苏醒,发现自己在白马的拥裹之中,靠马的体温保住了性命。十岁时,喜子随盐 队出关,荒岭野途中遇到土匪,白马驮着吓昏了的他冲出弹雨险境,才得以逃生。 白马两次救了喜子性命,喜子把它当亲兄弟视待。两年前,红军攻下县城,喜子和白马加入了红军。 白马成了师长的坐骑,喜子仍做马倌。师长和气可亲,宽厚大度,待喜子和白马都很好。红军领导苏区闹 革命,穷苦人都挺直了腰杆做人。喜子常常为自己和白马有这好运道高兴。 不久,白匪围剿苏区。紅军从江西苏区转移,亦战亦走。虽说处境危难,险阻重重,喜子却很乐观, 坚信红军、自己和白马都能顽强活下去,直到胜利。 看看时间不早,喜子正打算
16、牵着白马回营地。司务长从那边走过来,表情有些怪异,严肃得像溪边的 崖壁。他低头嗫嚅了半天,才结巴着和喜子说了句什么。喜子痛苦地号哭起来,涕泪肆流,大声嚷着:“不! 不!不!你们要杀它,除非先杀了我!”扑倒在溪岸边,手指抠着沙石地,指尖触处,一抹殷红。 司务长呆呆站着,形同一截木头。 暮日红得滴血,给树梢山岭铺一层殷红,林子里寂静无声,只有晚风穿行其间。白马站在空坪一角, 在夕照的红与嫩竹的绿映衬下,更加白得像雪。 司务长端着枪,心情格外沉重。这个曾打死过二十多敌人的汉子,面对一匹马却犹豫不决起来。终于, 他咬紧牙,闭上眼,猛地扣动了扳机。枪响的瞬间,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不要!”枪口被掀了起来,
17、子弹 倾斜着射向高空。 一只废弃的鸟巢从树顶震落。 喜子走到师长面前,痴痴地盯视良久,突然跪倒在地,声音悲切:“师长,你放了我兄弟放了它 吧”师长扶起喜子,按按他的肩,转身朝山垭那边走去了。 白马仍旧安详镇定,伸长颈脖卷舌撩起一撮草,一下一下缓慢地咀嚼 喜子病了,头脑昏沉胀热。迷迷糊糊觉得自己躺在担架上,被人抬着走了好久,耳边似乎时时有枪炮 声。喜子醒来时,阳光正穿透枝叶的缝隙,古钱般金灿灿烙在地上,四周寂静无声。马!我的马呢?他一惊, 想站起来,四肢却绵软无力。转头看见白马在树荫下安详吃草,一颗心才放下来。附近有人在说话。 “平古死了,师长也叫炮子削去三个指头” “唉,这仗打得太窝囊空着肚子
18、,端枪的力气都没有” “谁说不是呢!要是吃饱了肚子,仗打顺畅了,缴获了敌人那船军需,能保住多少兄弟啊!可惜为了匹 马” 喜子忽觉一阵说不出的痛楚,他紧咬了口唇。许久,唇角流下殷红的血。 白马看见喜子走来,撒欢似的扬了扬前蹄。喜子鼻子酸酸的,眼泪在眼眶里转,他拉拉缰绳,又拍拍 马背:“兄弟别怪我狠心” 师长看到那锅热气腾腾的马肉的时候,愣了一下。司务长比划着说,白马失足跌下陡崖,摔断了脖子。 喜子在一边哭,不说话。 师长似乎明白了什么,抚了抚喜子的头发:“伢子,难为你了他噙着泪,转身喊道:“喂,大家 吃肉呀,怎么都不吃? 没有人动,也没有人吭声。喜子忽然擦掉眼泪,快步走到锅边,舀一碗马肉,用刀尖
19、挑起一块塞进嘴 里,大口嚼着,往竹林里走去了 “大伙都吃吧,快吃吧!”师长催促着,也舀一碗。战士们纷纷拿碗去盛肉。 司务长不放心喜子,走进了竹林。只见喜子十指刨地,抠出个坑,将那碗马肉倒进去,拥上碎泥,堆 成个坟状的小土包。泪顺脸颊滚下,滴在泥土里。 他不忍再看,回头,却见师长站在身后,眼眶湿渍渍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杀马充饥的命令下达时,司务长感到很为难,不知道该如何跟喜子说,这样写的意图是设置悬念,引起 读者好奇。 B.暮日红得滴血,给树梢山岭铺一层殷红,林子里寂静无声,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壮苍凉的氛围,烘托了人 物的心情。
20、C.喜子听到两个战士的谈话,为自己当初不同意杀马造成的战斗损失而痛苦自责,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 个转折点。 D.因救过自己性命,喜子视白马如兄弟,绝不忍杀它,但白马失足摔死,喜子忍痛同意了司务长炖马肉给 大家充饥。 8.文章写喜子对白马的深厚感情,善于运用多角度表现的手法,试简要分析。(6 分) 9.文中画线部分采用了插叙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它在情节安排上的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 下。洪武
21、 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 遣还。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燕兵掠 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 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 薛嵓驰报燕,尽赦燕 罪,使罢兵归藩。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 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迢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
22、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 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 ,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 绝矣。”成祖领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 辅 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 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 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
23、,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 时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 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B.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 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C.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 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D.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26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