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学生版+解析版).doc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1265396
  • 上传时间:2021-04-06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57.8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学生版+解析版).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学生版+解析版 2021 年高 语文 模拟 分类 汇编 专题 10 语言文字 应用 综合 学生 解析 下载 _真题分类汇编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专题专题 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 (2021 河南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 5000 多年的文明史,有着 的历史文献。要想深刻认识中国文化, 离不开考古。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珍品,更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甘泉。在中国文化的研 究中,重大的考古发现 ,许多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起,就是一个勤劳智 慧、 、勇于探索的伟大民族。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 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对考古学者而言,一丝不苟、精 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探索发现、 求得真知的

    2、驱动力。 他们钻深山、 探遗迹, 一把手铲、 一支毛刷, 不 改初心。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 史的谜底。中国考古因立足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历史的探索而高赡远瞩,因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与发展 的规律而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考古事业的春天里砥砺奋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汗牛充栋 层见叠出 生生不息 筚路蓝缕 B汗牛充栋 层出不穷 生生不息 风餐露宿 C浩如烟海 层出不穷 自强不息 风餐露宿 D浩如烟海 层见叠出 自强不息 筚路蓝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 A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 明。 B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 明。 C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 明。 D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 明。 3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实在令人难忘。 B年轻干部要争做拓荒牛,深人基层,提高实践能力,为群众解决问

    4、题。 C “民亦劳止,艺可小康” ,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人民最朴素的愿望。 D那两个乘客中,靠窗的“汉服”目光柔和,旁边的“西装”满面笑容。 (2021 西藏拉萨市 拉萨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的家国观,是中华文明五千年 的支撑所在 ,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魂所系。孔 子尚仁,所谓“仁”者就是 、由家及国;孟子重义,所谓“义”者就是能舍小我、成就大我。中 国人的家,是繁衍生息的场所,更是安身立命的港湾;中国人的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是精神的 家园、心灵的归宿。在中国人的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于万家。 ( )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中国 社会的组织特征, “修身

    5、齐家冶国平天下” ,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思维方式、文明逻辑。 在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上,每每有“而宅禹迹” “处禹之堵”字样,说明九州一统的观念 。秦始皇 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 中,中华文明 与大一统国家交织互动,文明为国家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国家为文明庵续、文化繁盛提供支撑和荫庇,有 人因此将中国称为“文明型国家” 。悠悠上下五千年,不论朝代如何变迁、世事如何更迭,炎黄子孙的血脉 之中始终流淌着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对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始终召唤着华夏儿女团结奋斗。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护佑国民平安,

    6、国民乃家之基石 B国民乃家之基石,家护佑国民平安 C国护佑万家平安,家奠定国之基石 D家奠定国之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绵延不绝 以己度人 根深蒂固 过程 B绵延不绝 推己及人 古已有之 进程 C源远流长 推己及人 根深蒂固 过程 D源远流长 以己度人 古已有之 进程 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B不论朝代如何更迭、世事如何变迁,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始终流淌着对原乡故土的朴索情感 C无论朝代如何变迁、世事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士的朴素情感

    7、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D不论世事如何更迭、朝代如何变迁,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始终流淌着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 (2021 四川绵阳市 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腐败,中华民族曾一度坠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 苦 难之中。 民族复兴, 成为几代人魂牵梦萦的夙愿, 亿万人念兹在兹的心结。 “茫茫华夏, 中流之砥柱伊谁?”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 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浴血奋战的革命战争,到 的社会主义建设,到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人民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

    8、一曲奋斗赞歌。回首百年奋斗历程,历史的 催人奋进:中华民族振兴, 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 ( ) ,让世界领略“中国智造” ,千千万万扶贫干 部走村入户,创造脱贫致富的“中国奇迹” ;肩负这样的使命,焦裕禄直面沙丘难题,兰考境内遍植泡桐; 钟扬扎根科研一线,把“种子精神”播撒在雪域高原;王继才走向荒凉孤岛,让五星红旗迎着旭日高高飘 扬。 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凝重 义无反顾 栉风沐雨 启迪 B深重 义不容辞 栉风沐雨 启示 C凝重 义不容辞 筚路蓝缕 启迪 D深重 义无反顾 筚路蓝缕 启示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A

    9、一批批科技工作者肩负这样的使命,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B肩负这样的使命,科技工作者一批批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C肩负这样的使命,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D科技工作者肩负这样的使命,一批批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曲奋斗赞 歌。 B我们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 歌。 C我们党带领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一幅历史画卷,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曲奋斗赞 歌。 D我们党带领人民书写了一幅波澜

    10、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 歌。 (2021 广东揭阳市 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 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 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 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 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

    11、耀眼 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 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 “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 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 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 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

    12、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 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伴响。 10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B今晚若是有“采莲人” ,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C “呀”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原来是杨家将把名姓改换。 D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那洪亮又有点凄凉的叫声“布谷布谷” 。 11比喻具有生动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捏着鼻子低着头潜入水底。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 文的表达效果更

    13、好? (2021 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 ) ,都会 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似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 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 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样的辛苦在( )一池莲,使它开 花结实。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 ,开花结果后就叫“莲” 。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 义:荷花是( )观赏

    14、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 ) ,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 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 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 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 的辛劳? 1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闲逛 维护 宜于 辛酸 B信步 维护 易于 辛酸 C信步 维持 宜于 心酸 D闲逛 维持 易于 心酸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大多数人不知道一朵莲蓬里的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也不

    15、知道 夏日里冰冻的蓬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 山东章丘四中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格桑花属菊科植物,多为 8 片花瓣,中间是淡黄色花蕊。这块格桑花,一株株密密麻麻连成片。格桑 花枝杆高一米左右,枝杆上下开满鲜花,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 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花,我被格桑花的美丽惊呆了。美丽的格桑花,如天边的彩虹映 红了山岗, 似下凡的仙女靓丽了江岸。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格桑花为刚毅的雪山描绘出五彩柔美, 增添了勃勃生机。 我喜欢格桑花,也喜欢格桑花的故事。西藏历史悠久,丈化发达,格桑花演

    16、绎出许多美丽的传说。 关于格桑花的来源,有许多种传说。一说,元代时蒙古人把北方的格桑花种子带入西藏,在寺庙和家 庭种植。人们把这种美丽的花叫格桑花,意为盛世之花。 另有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西藏地区暴发了一场严重的瘟疫。幸好一位远方的高僧云游至此,以高 起的医术,夜以继日,战胜了瘟神,人们称他“格桑活佛”他圆寂后,人们把美丽的 花称为格桑花,表达 缅怀之情。 1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这是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

    17、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D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17请简要分析划横线处比喻的相似性和处比喻的新奇性。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枝杆上下开满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鲜花。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 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 广东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渡水过桐庐,从江边拾级而上,我们在街上闲闲地溜达了一回。这是个江城,同时是个山城,高高地 矗立在水上。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我喜欢这个小城。好在小,比較整洁,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令人向 往丰乐和平、日长如年的岁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触到就使人想起灾难、贫穷、老死、因厄桐 庐街道

    18、虽小,却并无逼窄之感,道旁疏疏地种着街树,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经见的。市街相当繁荣, 有些房子正在建造。劫灰犹在,春意年生,可以看出这个小城是相当富庶的。 临江有一家旅馆,两面临水。一位朋友曾经在那里投宿,据说入夜倚窗,看山间明月,江上渔灯,有 不可描摹的情趣。可惜我们没有这个运气。 数年来梦想的富春江,总算看过了。虽然连七里泷和钓台的面也没有见,可是到底连了桐庐。这就够 了!单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此行不虚!人们艳说上游如何如何的山回水曲,引人入胜;如何如何的柳暗花 明,奇峰突起。看了桐庐,我们的想象有了驰骋的依据,从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将此留供低徊,作他 日直溯上游时的印证吧。 19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问他:“你是哪个学校的?” “”小孩子红着脸,一言不发。 B母亲看着那块腊肉,惊疑地问:“你你是从哪里弄来的?” C很多年之后,地球上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人,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D所谓的小八件,无非是指槽糕、蓼花、卷酥、鸡油饼、绿豆糕 20对偶具有对称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对偶进行简要分析。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喜欢这个小城。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 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 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眼间在郑州已生活十年。由无业到有业,由而立到不惑

    20、,苦辣酸甜,人生如歌。心情不畅快时,就 往城外走。一路往北,过四环,过古荥,车行不到半小时,就到了黄河边浩浩荡荡的一条黄水,横卧 在平原上。_,人们常去“黄河风景名胜区” ,著名的炎黄二帝塑像就矗立在那里,登上雕像所在的 向阳山,于百米高台上,看黄河远上白云间,蜿蜒壮丽尽收眼底。不过,我个人更喜欢去“郑州黄河国家 湿地公园”观黄河。两处相距不远,后者更原始天然。那里有大片的杨树林、柳树林,有大片的蒲苇和野 地。黄河水漫过脚面,静静流淌,黄沙淤积的河滩平坦柔软。把手伸进水里,水似乎就有了记忆,它流啊 流,一直流到几百公里外下游岸边的一个村子,那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 我在靠近渤海湾的黄河边长大,在

    21、武汉读书时在长江边生活了九年,然后又回到了黄河边,有生以来 一直与这两条大江大河相连。如今人到中年,_,而身处的这座城,亦居于大河的中段。中原人喜 欢说 “中” , 有承诺、 应许的意味, 而对于这块土地上的所有生命那过去的、 现在的和将来的生命来说, 这平原、这河流、这平原与河流所涌动着的,不也是一种应许吗? 2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第一段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对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 B每当遇见熟人时,他便会拖着嗓子感慨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C那时的袁隆平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的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教书。 D机械的噪音,汽车的尾

    22、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精怪,压到他朽弱的心灵上。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而对于这块土地上的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所有生命来说,这平 原、这河流、这平原与河流所涌动着的,是一种应许。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 更好? 2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021 湖南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无暇顾及甚至早已忘却了的, 有的却会清晰的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朵,连痛楚也会变

    23、得美丽。但这月 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清” 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痴。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 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在这柔和美丽的月光下, 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徊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鹅湖难道这些作品 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溢润和浇灌?不然,这些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还原 在这月光之中? 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 乡。松树等乔木高

    24、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空气 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 2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 ,主要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 B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 C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 “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 26比喻具有相似性,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

    25、改写成: “这些美好的东西还原在这月光之中,因为这些作品的诞生经历了月 光的孕育,作品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滋润和浇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 好? (2021 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你会看到挂在尖尖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你会看 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落在花上的雨滴,几乎都是一串而不是一滴。不知是花迷 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就没有要停的意思。成都的市民早已熟悉成都的雨的习性,经常不等雨停就 走出家门。他们会在公园里面、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漫步,或者坐在湿不了

    26、身的屋檐下,穿着短裤汗衫, 摇着蒲扇,品茶、打望、摆龙门阵。成都的雨温柔绵软,即使冬天也没有多少冷意。细雨中,密密麻麻的 高楼大厦也不像往常那么夺目耀眼,紧张的生活节奏随之放慢。细雨中,成都的乡村也会展示出油画般的 美景。农家人站立在雨中,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这让人不禁想到王建的诗句: “雨里鸡鸣 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描写的不正是这样的场景吗? 如果没有在成都雨中漫步的经历,那么是无论如何都读不懂成都的这种诗意与情调的。这种诗意与情 调,只能酝酿在成都的雨中。 2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南巩义又新增一处引以

    27、为傲的文化地标“河洛古国” 。 B本书用漫画将动物的“生活成长”知识进行了解读。 C “黄河平,天下宁” ,黄河治理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D干部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你会看到那样晶莹剔透的雨滴挂在尖尖青草上。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 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0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不改变文意,可增删个别词语。 专题专题 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 (2021 河南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 5000 多年的文明史,有着 的历史文献。要想深

    28、刻认识中国文化, 离不开考古。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珍品,更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甘泉。在中国文化的研 究中,重大的考古发现 ,许多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起,就是一个勤劳智 慧、 、勇于探索的伟大民族。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 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对考古学者而言,一丝不苟、精 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探索发现、 求得真知的驱动力。 他们钻深山、 探遗迹, 一把手铲、 一支毛刷, 不 改初心。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 史的谜底。中国考古因立足中国推动

    29、世界文明历史的探索而高赡远瞩,因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与发展 的规律而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考古事业的春天里砥砺奋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汗牛充栋 层见叠出 生生不息 筚路蓝缕 B汗牛充栋 层出不穷 生生不息 风餐露宿 C浩如烟海 层出不穷 自强不息 风餐露宿 D浩如烟海 层见叠出 自强不息 筚路蓝缕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 明。 B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以人文

    30、的笔触刻写文 明。 C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 明。 D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 明。 3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实在令人难忘。 B年轻干部要争做拓荒牛,深人基层,提高实践能力,为群众解决问题。 C“民亦劳止,艺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人民最朴素的愿望。 D那两个乘客中,靠窗的“汉服”目光柔和,旁边的“西装”满面笑容。 【答案】【答案】 1C 2D 3B 【分析】 1

    3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汗牛充栋:侧重说明藏书多。浩如烟海:侧重表现文献、资料丰富。后文说的是“历史文献”,故应该选 择“浩如烟海”。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见叠出: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层出不穷”强调了无穷无尽, 语意更强,故选用“层出不穷”更好。 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自强不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侧重主观上的努力。根据上下文, 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筚路蓝缕:筚路指柴车,蓝缕指破衣服, 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根据文意,指的是考古工作这的野外工作, 故

    32、应该用“风餐露宿”。 根据以上分析,排除 ABD。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 语序不当,“通过他们”,由于介词“通过”位置不当导致缺少主语,应将“通过”调至“他们” 后;“揭露谜底”搭配不当,应为“探寻”或“揭开”谜底。故 A项错。 B. 语序不当,“通过他们”,由于介词“通过”位置不当导致缺少主语,应将“通过”调至“他们” 后。故 B 项错。 C. “揭露谜底”搭配不当,应为“探寻”或“揭开”谜底。故 C 项错。 故选 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本体是“文物”,喻体是“甘泉”。 A. 比拟,赋予厨房烹饪的东西以人

    33、的情感,“焦虑和苦涩”。 B. 比喻,将“年轻的干部”比作“拓荒牛”,本体是“年轻干部”,喻体是“牛”。 C. 引用,引用了古人的话“民亦劳止,艺可小康”。 D. 借代,“汉服”“西装”是两个人的着装,用部分代整体。 所以,B项与原文的修辞手法相同。 故选 B。 (2021 西藏拉萨市 拉萨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的家国观,是中华文明五千年 的支撑所在 ,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魂所系。孔 子尚仁,所谓“仁”者就是 、由家及国;孟子重义,所谓“义”者就是能舍小我、成就大我。中 国人的家,是繁衍生息的场所,更是安身立命的港湾;中国人的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是精神的

    34、家园、心灵的归宿。在中国人的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于万家。 ( )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中国 社会的组织特征,“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思维方式、文明逻辑。 在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上,每每有“而宅禹迹”“处禹之堵”字样,说明九州一统的观念 。秦始 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 中,中华文 明与大一统国家交织互动,文明为国家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国家为文明庵续、文化繁盛提供支撑和荫庇, 有人因此将中国称为“文明型国家”。悠悠上下五千年,不论朝代如何变迁、世事如何更迭,炎黄子孙的 血脉之中始终流淌着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对多元

    35、一体的国家认同始终召唤着华夏儿女团结奋斗。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护佑国民平安,国民乃家之基石 B国民乃家之基石,家护佑国民平安 C国护佑万家平安,家奠定国之基石 D家奠定国之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绵延不绝 以己度人 根深蒂固 过程 B绵延不绝 推己及人 古已有之 进程 C源远流长 推己及人 根深蒂固 过程 D源远流长 以己度人 古已有之 进程 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B不论朝代如何更迭、世事

    36、如何变迁,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始终流淌着对原乡故土的朴索情感 C无论朝代如何变迁、世事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士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D不论世事如何更迭、朝代如何变迁,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始终流淌着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 【答案】【答案】 4D 5B 6A 【分析】 4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前后文中未提及“国民”, 据此排除 A项; 根据前文“中国人的家中国人的国家是国是”, “家”和“国”的顺序应是“家”在前,排除 C 项;“家是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排除 B 项。 故选 D。 5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绵延不绝:连续不

    37、断,一直延续;也形容相同的自然景 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此处是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一直延续,应填“绵延不绝”。以己度人:拿自己 的心思来衡最或揣度别人。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入着想。此处是 形容“仁”的内涵,根据后文“由家及国”,此处要表达的是用自己的心意推想别人的心意,应填“推己 及人”。古已有之:古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此处是说九州一统的 观念先秦就已经存在了,应填“古已有之”。进程:事物发展变化或进行的过程。过程:事情进行或事物 发展所经过的程序。此处是说历史发展的过程,应填“进程”。 故选 B。 6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38、的能力。 “更迭”与“世事”搭配不当, 可把“世事”和“朝代”交换位置, 排除 CD项; “对”句式与后文“对 多元一体的国家”形成统一关系,排除 B项。 故选 A。 (2021 四川绵阳市 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腐败,中华民族曾一度坠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 苦 难之中。 民族复兴, 成为几代人魂牵梦萦的夙愿, 亿万人念兹在兹的心结。 “茫茫华夏, 中流之砥柱伊谁?”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 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浴血奋战的革命战争,到 的社会主义建设,到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人民书写了一幅波澜

    39、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曲奋斗赞歌。回首百年奋斗历程,历史的 催人奋进:中华民族振兴, 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 ( ) ,让世界领略“中国智造”,千千万万扶贫干 部走村入户,创造脱贫致富的“中国奇迹”;肩负这样的使命,焦裕禄直面沙丘难题,兰考境内遍植泡桐; 钟扬扎根科研一线,把“种子精神”播撒在雪域高原;王继才走向荒凉孤岛,让五星红旗迎着旭日高高飘 扬。 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凝重 义无反顾 栉风沐雨 启迪 B深重 义不容辞 栉风沐雨 启示 C凝重 义不容辞 筚路蓝缕 启迪 D深重 义无反顾 筚路蓝缕 启示 8下

    40、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批批科技工作者肩负这样的使命,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B肩负这样的使命,科技工作者一批批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C肩负这样的使命,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D科技工作者肩负这样的使命,一批批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曲奋斗赞 歌。 B我们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 歌。 C我们党带领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一幅历史画卷,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

    41、的一曲奋斗赞 歌。 D我们党带领人民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 歌。 【答案】【答案】 7D 8C 9B 【分析】 7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深重”,罪孽、灾难、苦闷等程度深;“凝重”,庄重,稳重。此处形容苦难,应填“深重”。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此处指共产 党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填“义无反顾”。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此处指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应填“筚路蓝缕”。 “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启迪”,指开

    42、导、启发。此处指百年奋斗的历史对今天的启发,应 填“启示”。 故选 D。 8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分号提示前后句式一致,根据下文“肩负这样的使命”一句的句式可排除 A、D项;“一批批科技工作者” 与“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相照应,排除 B项。 故选 C。 9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有两处语病:一是“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曲奋斗赞歌”语序不当,应该调整为“谱写了一 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二是“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动宾搭配不当, 可把“书写”改为“绘就”。 故选 B。 (2021 广东揭阳市 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3、。 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 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 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 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 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 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 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

    44、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 “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 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 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 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 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伴响。 10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双

    45、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B今晚若是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C“呀”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原来是杨家将把名姓改换。 D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那洪亮又有点凄凉的叫声“布谷布谷”。 11比喻具有生动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捏着鼻子低着头潜入水底。”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 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答案】 10D 11本句把小青蛙的黑黄肤色比作穿着的黑黄条纹套衫,十分生动、形象。能突出色彩,画面感强, 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同时,

    46、与下文小青蛙的一系列动作相呼应,更突出了小青蛙的灵动。 12强调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捏着”“低着”上,强调入水前的状态:原句的重点落在“一 捏”“一低”上,强调入水前的连贯动作。表达效果不同:改句主要表达的是潜入水底这个结果,原句 则侧重展现孩子们灵活熟练的游泳技能。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是较为普通的平铺直叙;原句通过“一 捏”“一低”动作的连续使用,更加口语化,活泼风趣,与全文的风格更和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两个双引号均是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引号内的词为拟声词。 A. 表示特殊称谓; B. 表示引用; C. 表示人们的感叹语气; D.突出引号内的拟

    47、声词。 故 D 项与原文作用相同。 故选 D。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比喻具有生动性”,要从生动性角度进行分析,“黑黄条纹套衫”运用了暗喻,把小青蛙的皮 肤的条纹比喻成黑黄条纹套衫,让小青蛙的外表具有了画面感,非常活泼生动。小青蛙的外表和后文的一 系列动作“冒、蹬、跃”相呼应,更加突出了小青蛙的可爱。 1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 分析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要从句子的长短整散、强调的重点、语言风格的一致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原文 句子是三个小句组成,而改句把小句变成修饰成分,变为一句,不能突出原文中孩子们入水前一系列连续 的动作,在表现孩子们的活泼可

    48、爱和游泳技能方面显得稍逊一筹;从整体风格上看,原文口语化,行文活 泼,以短句居多,而改句不能和整体的语言风格一致。 (2021 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 ) ,都会 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似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 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 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样的辛苦在( )一池莲,使它开 花结实。 莲花其

    49、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 意义:荷花是( )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 ) ,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 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 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 辛劳? 1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闲逛 维护 宜于 辛酸 B信步 维护 易于 辛酸 C信步 维持 宜于 心酸 D闲逛 维持 易于 心酸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多数人不知道一朵莲蓬里的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也不知 道夏日里冰冻的蓬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答案】 13A 14“毫无愧色”“欣悦”都是用来描写人的情态和心理的词,这里用以描写莲花,赋予莲花以人的情 感;突出强调莲花在尽情绽放之后的自信、坦荡与欢愉,与上文的莲花“又大又美”的外在美相呼应。 15原句连用两个反问,语气强烈;使用数量词,在对比中强调农民的收获来自于他们更多的付出。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闲逛,无目地的闲荡;信步,随意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0 语言文字应用之文段综合(学生版+解析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265396.html
    小豆芽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