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由用户(永遠守護你)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语文 部编版 教案 14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14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1974 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发现 J 粒子,开辟了人们认识微观世 界的新境界,并因此于 1976 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用中文在诺奖颁奖典礼 上发表演讲的科学家,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了解他取得这项
2、 伟大成就的经历。 1974 年以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 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在美国布鲁克海 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地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 的基本粒子J 粒子,而它来自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 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 丁肇中也因此项发现在 1976 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师:从丁肇中的研究经历中,同学们认为他能发现 J 粒子的原因有哪些? (生自由发言) 预设预设 对于学术权威有着怀疑的
3、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并 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1991 年 10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丁肇中发表了一次演讲,分享了他在探索科 学真理道路上实践实验精神的经验。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演讲词应有格物致知精 神 。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对丁肇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的介绍,让学生探究丁肇中获得成功的原 因,从而引出本文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内容二、把握内容 学生活动一:猜一猜 设问 1: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请同学们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 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 (
4、1)生自由提问,小组收集问题,展示交流。 (2)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预设预设 什么是格物致知?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 知精神?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生自主学习,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预设预设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 也是不可少的。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 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设问 2
5、:读完全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惑;教师根据提出的疑惑,有针对性地解答。 ) 预设预设 疑惑示例: (1)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惑示例: (1)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是为了探讨自己,而不是寻求新知识。 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就是实验精神,而实验精神 就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在探测中先确定适当的 目标和制定细致具体的计划,而目标的选定就要靠实
6、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2)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思想的支配,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 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没有实验能力,所以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师小结:作者在演讲时针对中国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中国 学生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就是实验精神。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中国传统教育 的弊病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动手实践,并说明了现代观念的格物致知就是实验精神, 强调了其重要性,最后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猜读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 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三、
7、理清思路三、理清思路 学生活动二:探一探 1.理清文章思路 师:这篇演讲词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现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论述的内容不 仅针对性强,而且层层推进,思路清晰。阅读全文,我们一起来探究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 点的。 活动探讨: (1)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 (2)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示例一:旁批一“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指出段落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 话题谈教育问题。 示例二:旁批三“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提示我们注意事例的作用。 (生根据提示进行探究,归纳整理后展示交流) 预设预设 (1)文章的思路:
8、第一部分(第 1 段) :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第 212 段) :再从“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精神在 科学上的重要性、中国学生轻视实验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三个方面分析,来论述文章观 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第 13 段) :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提 出希望。 (得出结论) 师引导归纳:文章是按照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来阐述的。 (2)文章层层推进的写法分析: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
9、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 ,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朝的大哲学家 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 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 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 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2.探讨论述过程 师:这篇演讲词全文层层推进,思路清晰,文章的一些局部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 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 610 段的论述过程。
10、 (生自主探讨,展示交流) 预设预设 第 6 段,首先提出观点: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 7 段,再分析“为什么实验精神重要” ,其原因是:新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获得。 第 8、9 段,接着分析“实验到底该怎样做” ,其具体过程是:一要积极探测;二要有 细致具体的计划和适当的目标。 第 10 段,最后得出结论。 师小结:这篇演讲词无论是全文还是局部,都采用层层推进的写法,体现了一般议论 性演讲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逻辑严密,论证严谨,思路清 晰。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两个活动来理解文章的特点。首先通过提示和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全文是 如何做到层层推进、思路清
11、晰的;再运用学习过的方法自主分析文章的部分段落是如何层 层推进的。由学习到运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演讲思路清晰的特点。 四、总结存储四、总结存储 1.教师小结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 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 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 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整篇演讲词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其他科学家的相关事迹资料,感受他们的实验精神。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总结,让学生深化对文
12、章的理解,进一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 思路。课后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的实验精神,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1.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2.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树立格物致知精神。 一、一、回顾导入回顾导入 科学家丁肇中在演讲中,针对传统教育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强调无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感受了他演讲时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现在我们继续 学习课文,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让演讲更富有说服力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
13、上节课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二、品析方法二、品析方法 学生活动三:析一析 1.分析材料 师: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一起来探究作者为了让演讲更有说服力,列举了哪些材料来 印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材料,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预设预设 引用的资料:第 2 段引用大学中的内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承接“传统教育” ,引出“格物致知”的话题。第 3 段引用大学介绍传统教育中“格 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列举事例:举王阳明“格”竹苦思以头痛宣告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把探察外界 误认为探讨自己;举通过实验了解竹
14、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 是积极的探测;举中国学生成绩好而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却不知所措的事例,论述 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举作者的亲身经验论 述了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2.探究原因 师:在演讲过程中,作者列举了王阳明的事例和中国留学生的事例很好地印证了中国 传统教育的弊端,这些事例已经很有说服力了,可作者为什么还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 呢?试从演讲的角度探讨其原因。 (生交流发言) 预设预设 (1)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 ,真实而亲切,有助于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
15、2)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 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3.发表看法 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 的培养。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讨论,列举事例印证观点) 预设预设 不认同。中国教育重视实验精神,很多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事例:如东汉张衡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为中国天文学、机械 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木圣”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 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太阳系中的 1802 号小行星命名 为“张衡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