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届高考语文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项训练二(有答案).docx

  •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 文档编号:1253749
  • 上传时间:2021-04-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1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届高考语文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项训练二(有答案).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高考 语文 新高 题型 专项 训练 现代文 阅读 答案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1 届高考语文八省联考后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现代文阅 读专项训练二 0505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材料一: 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主要形 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因此,艺术教育一直被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从我国美 育的实践看,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艺术课程的方式开展美育,有力地推动了美育事业的发 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认识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直 接用艺术教育代替美育。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在美育实施的过程中,过度注重艺术

    2、知识的学习 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审美的体验和兴趣的培养。 美育即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激发人对美的兴趣,提高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理解力 和创造力,进而使人在美的体验中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享享受。因此,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 丰富情感、 陶冶情操、 温润心灵的过程, 强调的是情感和精神上的体验。 具体到艺术领域来说, 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否能够通过艺术作品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审 美的兴趣,二是审美的能力。前者决定审美主体是否能够通过作品激发审美意识、获得美的体 验;后者则影响着体验的程度和效果。另一方面来看,前者也是后者的基础,如果审美主体意 识得不到激

    3、发,审美能力也无从谈起。 对于提升审美能力而言,艺术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通过艺术教育掌握基本的 艺术知识和技能,对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也是有帮助的,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举例来 说,一个不会唱歌甚至五音不全的人,并不一定就不喜欢音乐,也不妨碍他能够从音乐作品中 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愉悦。反之,如果过度强调艺术技能,甚至以应试的压力强制学 生学习,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兴趣,反而会扼杀兴趣,起到相反的效果。正因为此,有学者提出, 作为以美育为目的的艺术教育,其任务除了教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让学生通过各类艺 术活动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情感

    4、和精神上的 纯粹快乐,从而激发和培养对艺术和审美的兴趣,使之成为业余的艺术爱好者。超然 客整理 关于美育之用到底为何这一问题,近代美育思想家王国维提出的无用之用思想影 响深远。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王国维指出,益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已之利害; 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已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在他看来,审美在 物质和现实层面上是完全去功利的,而美育正是通过审美对于现实功利的无用,来实现其 对人的精神提升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功用,最终造就完全之人物。王国维所倡导的美育 无用之用,恰恰可为大用。美育不能成为实现功利的工具,而是应该摆脱技能化、功 利化的束缚,充分发挥好在涵养道德、丰富情

    5、感、美化心灵、提升心境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 学会从高尚纯粹的审美体验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人生乐趣。做到这一点,美育的实 施者应及时更新美育观念,依据美育规律,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 法,积极构建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并重、技能训练与审美体验相容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 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融通的美育教育体系。 (捕编自杨明重视并解决好学校美育的两个问题) 材料二:材料二: 中华美育传统认为,美育和审美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其意义 最终归结为一点, 就是引导人们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 提升人生境界。 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 一个人不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

    6、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 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要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这一 思想在今天非常有现实意义。 中华美育传统十分重视遵循教育规律,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 生长、发育的时期,所以一定要注意使他们自由、活泼地生长,充满欢乐,蓬勃向上。明代大 哲学家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憚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 之则衰痊。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露被卉 未,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王阳明这段话 讲的就是教育规律。我

    7、们现在常常听到家长埋怨,孩子们放学回家老是想玩,不想坐在那里做 作业。其实小孩喜欢游玩是少年生长的自然规律,和草木萌动是一样的。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都 感到作业压力太大,每天放学还要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精神十分疲惫。这就是违背了教育规 律,就是王阳明说的摧挠之则衰痿 生意萧索,日就枯槁,而不是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日长月化,其进自不能已。 (摘编自叶朗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艺术教育与美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在认识上将二者等同,更不能让艺术教育成为 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 B.一个人的审美体验是由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决定的,这两个因

    8、素相辅相成,其中审美兴 趣则起着基础性作用。 C.王国维的“无用之用”思想认为,美育通过审美对于现实功利的“无用”,实现其对人 的精神和心灵的“大用”。 D.从传统美育来看,古代思想家强调的是要去追求有意义、有价值、有情趣的人生,而不 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审美兴趣,提升审美能力,但如果以考试为导向强制学生学习,就会 适得其反。 B.只要学生在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到“纯粹快乐”,就能成为真正的“艺 术爱好者”。 C.美育课程不能单一地理解为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而应与其他课程融通,构建完善 的美育教

    9、育体系。 D.办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符合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阐发的 教育规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让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美的旁观者。 B.美育促使艺术教育回归本质,艺术教育可以让美育落地开花。 C.在世俗的世界里,美育是实现精神自由和生命美好的有效路径。 D.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体,可通过技艺竞技比赛来衡量学校美育效果。 4.材料一的标题是重视并解决好学校美育的两个问题,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指出是哪 两个问题。(4 分) 5.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点。(6 分) 0606 (

    10、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本题共 5 小题,小题,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 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 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 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 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

    11、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全域物质 类乡愁点总数 2367 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 186 项。 2020 年新区征迁村原有 88 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 93 处。雄安 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 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 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 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 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 雄安

    12、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 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 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 VR 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 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 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 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

    13、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 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 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 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 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 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 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 血缘性的地缘更

    14、是显著。 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 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 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 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 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 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 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 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 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

    15、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 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 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 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 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 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 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16、一项是(3 分)( ) A.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 于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从 理念到实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C.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自觉分裂,部分 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D.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 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 但通过

    17、灵活处理, 因地制宜, 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 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 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缘上的意义,但通常在地缘上存在差异,不是血缘在空间 上的投影,也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D.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 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2000 年, 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 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

    18、的愿望, 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 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 10 点左右,襄阳的 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 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 即 60 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 分) 5. 有人认为,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

    19、”和“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 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0707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 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而, 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 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 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

    20、,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讨论都市 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 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 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 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 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 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

    21、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 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南草堂。 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 起来,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旧时王谢的历史记忆带 进来,这个画面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 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 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 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那些诸多解读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 却可能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

    22、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 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 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 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 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 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在这个意义上

    23、,将城市文学研究 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 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 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 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 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 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 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24、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1.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城市“北京”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 B.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把握城市形态与精神。 C.研究者通过记忆与想象,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着其内在的灵魂。 D.当代青年作家把自身城市经验融入作品,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杜甫寓居草堂时期创作诗歌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于成都城市的认知。 B.城市文学研究受制于内在规则、缺乏对等经验,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 C.相关文学作品中塑型

    25、的城市经验形态,是城市学研究和评论所不能忽略的。 D.珠海渔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作为解读珠海城市历史的素材,研究者应珍视。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通过公园的数量和面积来研究深圳城市发展的规律。 B.利用长沙黄金周旅游消费数据来研究城市与人的关系。 C.综合旧上海历史与子夜中的文学叙述进行城市研究。 D.研究“边城”时融入沈从文的小说中的相关文学描述与想象。 4.材料二中作者对城市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做出了论断,请简析其论证思路。(4 分) 5.有人认为城市与文学是彼此割裂独立的,请结合材料提供理由来反驳这一观点。(6 分) 0808 (一)现代文

    26、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5小题,小题,19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题。 材料一: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可以包括一切经营着集体生活的动物,但主要是人类的 集体生活,人类的社 会。所以我们不妨说,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们经营共同生活的 集体的学科。 共同生活的集体必须有一个大家都公认和公守的生活行为规范。普通就叫规矩。这些规矩哪 儿来的呢?靠文化,靠人类社会传下来的那一套办法。许多经营 集体生活的动物,它们是依靠本能来配 合它们相互间的行为的。而人们却不同,主 要是靠传下来的习俗,我们不是生长在自然界里,而是生长 在一个文化界里。 社会是什么东西?它不是

    27、一个简单的临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集体,而是一个在 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有 文化的集体。它是很复杂的,它包含着满足个人生活和集体持 续多方面需要的种种集体活动。这个复杂 的集体活动都并不是乱七八糟的,而是一 套有系统的安排。我们要去认识它,就要运用很多概念、 格格、 框框。我们要对它 进行分析 分而析之,分析其异同,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取一个名字,形成 个 概念。 社会是个集体,这个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首先是个生物的单位。个人作 为一个生物的单位, 它是个有生有死,有痛有痒的个体。说它是个单位,是个个体, 就是指它是与别的单位分开的,互相独 立的,生死不与共,痛痒不相关的。它们是 各自独立的封闭

    28、的实体。可是人们生活又需要集体,要同别 人生死与共、痛痒相关。这与一群羊不一样。羊群在被狼追赶时,每只羊都自顾自地奔跑,有只羊被狼抓 住, 吃掉,别的羊就可以逍遥了,它们并不关心那死掉的羊。而人却不然,要共同想法 对付敌人,所谓 同仇敌,忤。母亲爱孩子,自己不吃也要省下东西来给孩子吃。我看 这里固然有一点生物基础,但主要 是集体的文化教育出来的感情。这就是通过文化, 使生物上断离的个体变成一个整体。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还要从另一方面去看。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人死光了, 这个由这些人形成的 社会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只有一批人集合在一起也不成一个社 会。聚集在一起的人要经营共同生活,这 就需要一套互

    29、相配合行动的规定了的办法。有点像演出一台戏,光有演员还不够,演员们必须串定一套角 色: 生旦净丑, 按照 扮演的角色去演唱。 社会里生活也是如此, 我们对某个人是 父亲 , 对某个人是 丈 夫,对某个人是老师等等,父亲、丈夫、老师都是身份,所有的身份综合 起来成为一个社会结构。 我们一个个人就用这个社会结构中的各种身份进行社会活动。 每个身份都是一 套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指在这个结构生活的 人都得按身份办事。第一个父字是指个 人,第二个父字是指身份。如果个 人不按规定的模式串演这个角色,那就出现父不父、子不子、 君不君、臣不臣 的状态。 在社会结构中规定的身份是一

    30、种生活的手段,是用来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物质 和精神的需要的。需 要在变化,手段也要随着变。这就是社会的变迁。当这一种手 段不能满足在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个人们的 生活需要时,这些行为模式也就站不住了。当然社会变迁不是很简单的,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分析的过 程。 社会学者为了要研究社会结构,所以常常把一套有关的社会身份,比如用来满 足人们某种同一需要 的身份,看成是一个体系,称它作社会制度,有如亲属制度、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等等。这 种分类各个社会学家也不一定一致的。他 们认为社会结构就是由这许多社会制度所形成的一个大体系。 社会结构是一个整体, 意思是说:一个社会里的各种制度是互相关联的

    31、,互相起着制约和配合的作用。 动 一毛要牵全局。 (摘编自费孝通社会学在讲什么,有删改) 材料二: 为克服社会学既有范式的局限,社会学有必要走出只见社会不见个人的困 局。尽管在过去很长 一段时间,社会科学的主流范式关注的是社会和结构,未来很 长一段时间内,主流研究仍会如此。如费 孝通所说,这是社会科学的工具意义。但 是社会科学还有一个人文意义,这便是对人的关注,它位 于深层的意义世界。社会学发展到今天,只有工具意义显然是不够的。一方面不利于一门学的建立, 即不利于确立社会学在学科分类中的坚实地位;另一方面,即便从改变世界的工具 角度来说,也不利于 社会学对世界的全面理解,社会学的科学范式在增进

    32、世人对社 会的理解方面依然有所局限,从而影响了 社会学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从社会关系的 角度探究主体世界的深层意涵,恰是社会学的独特视角,也是 费孝通为我们指引的 方向之一。在社会关系视角下研究人的主体问题,一方面有必要弥补以往社会学忽 视人的主体问题的局限性,讨论主体适应社会乃至改造社会的过程和情态;另一方面, 也有必要说明处于 社会关系等各种限制中人的调整能力或失调状态。概言之,社会 学应该在增进对主体的理解方面贡献自 己独特的力量, 这在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 义, 对增进文化自觉和促成文化转型的实践世界也颇具价值。 (摘编自刘亚秋费孝通社会学思想中的主体性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33、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社会是人的集合,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了社会,而社会又在不断地影 响着人的行为。 B. 在社会结构中规定的身份是一种用来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手 段, 这种手段的变化 是社会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C. 因为对结构分类的认知存在差异, 所以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结构时需要利用 社会身份来进行体系划 分。 D. 只要在社会学研究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就能确定社会学的坚实地位,增 强社会学改变世界的 力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等观念,主要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教育出来的感情, 成了大家公

    34、认的 伦理或习俗。 B. 如果每个人不按其社会结构中的“身份”活动,就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如孔 子说的“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 可胜数” 。 C. 各类社会制度是互相影响的,比如我国西周时期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宗 法制”就是“分 封制”实行的基础。 D. 社会学研究中的“人文意义”比“工具意义”更为重要,我们要迅速扭转当下 社会学研究中“重工 具不重人文”的现象。 3. 根据材料一中的观点,下列关于社会形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老子中描述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之老死不相 往来”的“小国寡民”状

    35、态,不能算是一种社会形态。 B. 鲁宾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独自在荒岛上生活15年,凭自己的毅力和智慧, 搭建房子、种植谷 物、驯养动物,这荒岛因鲁宾逊的存在也成了一个小型社会。 C. 在一所学校里,师生在一起集体生活,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身份,大家有一些公认和公守的 行为规范,所以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 D. 动物中也有一些非常具有“团队精神”的集体,比如狼和蜜蜂,都有着严格的 秩序和纪律,都很注 重分工协作,它们也可以算是一种小型社会。 4. 假如你的朋友想从事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给他提几条建议。(4分)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05 06 07 08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届高考语文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项训练二(有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25374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