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要点内容.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要点内容.docx》由用户(xiaochuichui)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想政治理论 2021 四川省委 党校 研究生 入学考试 思想政治 理论 考试 要点 内容
- 资源描述:
-
1、20212021 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 思想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 思想 政治理论考试要点内容政治理论考试要点内容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复习要点(2021 年 4 月) 试卷结构:满分 150 分,共四种题型:1、单选共 20 道题, 每题 1 分,共 20 分。2、多选题共 20 道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3、简答题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4、论述题 2 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 壹、总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 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理
2、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本质特征 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本质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 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 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最新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成果,是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
3、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 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 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外 在世界之间关系的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 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第一方面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第二方面是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实践性、科学性
4、、阶级性 二、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 客观实在性。 (坚持唯物主义根本原则: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强调物质可以被人们感觉所 反映,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 在性,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 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同空间、时间不可分割。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长 宽高)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时间
5、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 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3、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有客观性、 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等特点。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 点。规律的客观性依存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观点,叫做一元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基 础。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 党思想路线的出发点。 (二)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包括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以及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
6、物。2、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3、意识的能动性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通过实践认识世界;通过实 践改造世界。 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应当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 论和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 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两者不能平列, 但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三)反对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的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主观主义表现形式:保守主义、急躁冒进、教条主义、经验 主义、形式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
7、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具有多样性。 3、普遍联系和系统 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4、 普遍联系和条件 物质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任何事物都受周围 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2、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
8、展的,所以一切事物 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所谓过程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 灭亡的历史。 3、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 (1)量变与质变 事物的变化, 总是先从量变开始, 量的变化, 超出度的界限, 事物就发生质变。 质变是旧质消灭、 新质产生, 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无产阶级政党在实践活动中,要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4、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
9、弃” 。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自身的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呈现为一个 周期,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上升的道 路是曲折的。 5、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有客观性、 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等特点。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 点。规律的客观性由物质的客观性决定的,是不以人们意志 为转移的。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 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规律也叫做对立统一规律。辩 证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 律所造成的逻辑错误。 辩证法包含形式逻辑但并不归结为形式逻辑。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 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 的性质。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 定、 互相分离的倾向。 二者相互联系, 斗争性寓于同
11、一性中, 同一性包含着差别和对立。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也称内 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也称外 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第二位 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 正确认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普遍性的两方面意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特殊性概念: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 其特点。对于矛盾特殊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物质
12、运动形式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相互联结;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理的意义 提供了正确认识矛盾的根本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 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 依据。 是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 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是否承认并坚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五、认识和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把认识的本质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就是反映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3、坚持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本质上是实践关系) :主体是能动的; 主体的能动性受客体的制约。 (二)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的涵义及其基本特点 实践的基本特点: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2、 实践
14、是认识的基础 主要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的高级形态-科学理论对 实践的作用: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无法进行,认识的正 确与否和正确的深刻程度,直接制约着实践的成败以及实践 成功的大小;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 断增强,它为实践提供预见和预测;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 式,它依赖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4、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际与认识都是无限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总是一定具体历史 条件下的实践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同样是在一定历 史条件下认识的。因此,
15、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概念: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2、真理的客观属性和价值属性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客观性,同时又不排除真理具有满足 主体需要的价值属性。 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是价值的基础,决定价 值的性质;另一方面,价值制约着真理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 过程。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 求我们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满足人民利益相统一。 六、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
16、的初级阶段,是认识的起点和构成一切知识 的基础。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的特点,其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轻视感 性认识;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忽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质的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是认识过程层次更高的一次飞跃。除 了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还需要主体的能动 作用发挥:要把理性认识具体化;必须使理论、实践观念与 群众相结合;一切科学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有可能发 展。 3、认识发展的曲折
17、性、反复性和前进性 认识过程之所以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是因为进行实践和认 识的主体总要受到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 (二)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 绝对;另一方面,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紧 密联系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绝对性的一面, 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七、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 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近范畴。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
18、识关系问题在 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 2、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 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的物质生活材料的谋得 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4、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使唯物主义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理论;使社会主义学说 由空想变成科学;使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开始成为真正意义 上的科学学说,从而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改造社会的活动提 供了科学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
19、活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 社会意识形态本质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意识形态的独立性是以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为前提的。相对 独立性表现: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的发展水 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意识形态内部各种意识形 式之间可以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形态的作用具有两种不同性质,即促进社会的发展或阻 碍社会的发展。 八、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 的基本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20、,它 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2、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即人们 的经济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 适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3、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是建立在 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1、的统一。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作用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 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 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表现:能促进经济 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维护落后的腐朽的经济基础,使 它免遭灭亡。 (三)社会基本矛盾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决定生
22、产关系;生产 力决定其他各种社会要素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特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 础之间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在生 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 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来解决。 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 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 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
23、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社会 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 价值取向的变更。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 九、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心主义根本分歧之一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要体现: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 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
24、作用 普通个人的对历史的作用表现在:每一个人对他参与的具体 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果,发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表现:杰出人物提出的先进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 前导;杰出人物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 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人类科学文化的 发展,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有巨大的促 进作用;杰出人物虽然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甚 至是极其伟大的作用,但是,他们是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必 然进程。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的
25、观点;虚心向人 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 十、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1.社会进步的含义及实质 社会进步包含两种含义: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一 个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 社会进步的实质是社会有机体的内在活力的充分表现 2.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并受 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自然欲望(如物欲、情欲等),是人的 自然属性。人,总是社会的人,这是人的社会属性。 3.人的本质 人类的本性、人类的本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和生产劳动的结 果。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