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要点内容.docx

  • 上传人(卖家):xiaochuichui
  • 文档编号:1250541
  • 上传时间:2021-04-05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49.1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要点内容.docx》由用户(xiaochuichui)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 2021 四川省委 党校 研究生 入学考试 思想政治 理论 考试 要点 内容
    资源描述:

    1、20212021 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 思想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 思想 政治理论考试要点内容政治理论考试要点内容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复习要点(2021 年 4 月) 试卷结构:满分 150 分,共四种题型:1、单选共 20 道题, 每题 1 分,共 20 分。2、多选题共 20 道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3、简答题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4、论述题 2 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 壹、总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 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理

    2、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本质特征 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本质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 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 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最新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成果,是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

    3、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 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 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外 在世界之间关系的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 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第一方面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第二方面是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实践性、科学性

    4、、阶级性 二、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 客观实在性。 (坚持唯物主义根本原则: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强调物质可以被人们感觉所 反映,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 在性,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 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同空间、时间不可分割。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长 宽高)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时间

    5、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 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3、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有客观性、 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等特点。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 点。规律的客观性依存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观点,叫做一元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基 础。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 党思想路线的出发点。 (二)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包括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以及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

    6、物。2、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3、意识的能动性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通过实践认识世界;通过实 践改造世界。 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应当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 论和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 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两者不能平列, 但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三)反对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的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主观主义表现形式:保守主义、急躁冒进、教条主义、经验 主义、形式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

    7、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具有多样性。 3、普遍联系和系统 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4、 普遍联系和条件 物质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任何事物都受周围 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2、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

    8、展的,所以一切事物 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所谓过程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 灭亡的历史。 3、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 (1)量变与质变 事物的变化, 总是先从量变开始, 量的变化, 超出度的界限, 事物就发生质变。 质变是旧质消灭、 新质产生, 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无产阶级政党在实践活动中,要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4、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

    9、弃” 。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自身的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呈现为一个 周期,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上升的道 路是曲折的。 5、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有客观性、 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等特点。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 点。规律的客观性由物质的客观性决定的,是不以人们意志 为转移的。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 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规律也叫做对立统一规律。辩 证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 律所造成的逻辑错误。 辩证法包含形式逻辑但并不归结为形式逻辑。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 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 的性质。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 定、 互相分离的倾向。 二者相互联系, 斗争性寓于同

    11、一性中, 同一性包含着差别和对立。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也称内 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也称外 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第二位 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 正确认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普遍性的两方面意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特殊性概念: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 其特点。对于矛盾特殊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物质

    12、运动形式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相互联结;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理的意义 提供了正确认识矛盾的根本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 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 依据。 是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 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是否承认并坚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五、认识和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把认识的本质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就是反映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3、坚持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本质上是实践关系) :主体是能动的; 主体的能动性受客体的制约。 (二)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的涵义及其基本特点 实践的基本特点: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2、 实践

    14、是认识的基础 主要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的高级形态-科学理论对 实践的作用: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无法进行,认识的正 确与否和正确的深刻程度,直接制约着实践的成败以及实践 成功的大小;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 断增强,它为实践提供预见和预测;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 式,它依赖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4、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际与认识都是无限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总是一定具体历史 条件下的实践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同样是在一定历 史条件下认识的。因此,

    15、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概念: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2、真理的客观属性和价值属性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客观性,同时又不排除真理具有满足 主体需要的价值属性。 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是价值的基础,决定价 值的性质;另一方面,价值制约着真理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 过程。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 求我们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满足人民利益相统一。 六、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

    16、的初级阶段,是认识的起点和构成一切知识 的基础。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的特点,其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轻视感 性认识;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忽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质的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是认识过程层次更高的一次飞跃。除 了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还需要主体的能动 作用发挥:要把理性认识具体化;必须使理论、实践观念与 群众相结合;一切科学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有可能发 展。 3、认识发展的曲折

    17、性、反复性和前进性 认识过程之所以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是因为进行实践和认 识的主体总要受到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 (二)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 绝对;另一方面,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紧 密联系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绝对性的一面, 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七、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 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近范畴。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

    18、识关系问题在 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 2、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 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的物质生活材料的谋得 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4、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使唯物主义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理论;使社会主义学说 由空想变成科学;使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开始成为真正意义 上的科学学说,从而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改造社会的活动提 供了科学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

    19、活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 社会意识形态本质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意识形态的独立性是以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为前提的。相对 独立性表现: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的发展水 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意识形态内部各种意识形 式之间可以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形态的作用具有两种不同性质,即促进社会的发展或阻 碍社会的发展。 八、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 的基本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20、,它 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2、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即人们 的经济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 适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3、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是建立在 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1、的统一。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作用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 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 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表现:能促进经济 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维护落后的腐朽的经济基础,使 它免遭灭亡。 (三)社会基本矛盾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决定生

    22、产关系;生产 力决定其他各种社会要素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特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 础之间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在生 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 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来解决。 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 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 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

    23、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社会 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 价值取向的变更。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 九、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心主义根本分歧之一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要体现: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 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

    24、作用 普通个人的对历史的作用表现在:每一个人对他参与的具体 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果,发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表现:杰出人物提出的先进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 前导;杰出人物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 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人类科学文化的 发展,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有巨大的促 进作用;杰出人物虽然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甚 至是极其伟大的作用,但是,他们是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必 然进程。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的

    25、观点;虚心向人 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 十、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1.社会进步的含义及实质 社会进步包含两种含义: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一 个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 社会进步的实质是社会有机体的内在活力的充分表现 2.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并受 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自然欲望(如物欲、情欲等),是人的 自然属性。人,总是社会的人,这是人的社会属性。 3.人的本质 人类的本性、人类的本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和生产劳动的结 果。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

    26、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 4.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规定为共产 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和价值目标。 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生产 社会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社会生 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所谓社会需要, 是指整个社会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对社会财富的需求。 2、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反映人与 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过程,反映人与人之间 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

    27、、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决定性意义。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材料所 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4、社会再生产及其环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 中直接生产过程起决定作用,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 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最终目的和动力。 5、经济规律及其类别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反映社会经济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大类别:人类社会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 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要客 观经济条 件

    28、存在,反映这些经济条件制约关系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存在 和发挥作用。 二、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 1、商品及其二因素 商品含义: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二因素即 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其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统一体;商品是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体。 2、劳动的二重性及理论意义 劳动的二重性含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 商品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的意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 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 实的科学基础,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钥 匙,是建立剩余价值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理论基础。 3、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

    29、价值量含义:主要研究价值的大小、多少的问题,即 价值的量的方面。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 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5、商品拜物教 含义: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 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 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形成原因:一是凡劳动产品都耗费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 了商品价值的形式;二是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取得了商品 价

    30、值量的形式;三是劳动产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取得了商品相交换的物化形式。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 果。所谓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形式随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即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 形式。 2、货币的本质 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成商品流通和商品货币关系。 3、货币的职能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称为货币的职能。货币执行五 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

    31、段、世界 货币。 4、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不断的运动。在一定 期间内, 流通领域所需要的货币量, 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 (1) 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 货币的流 通速度(即一定时期内同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4)进 入流通的商品数量总额与商品价格的乘积构成的商品价格 总额。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 通速度成反比。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含义 含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价值的决定 和实现的规律。 2、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 市场竞争,是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 3、价值规律发挥

    32、作用的形式 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 式。4、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在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主要发挥调节作 用、促进作用和分化作用。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1、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作为货 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在于:一是流通形式不同。 二是运动的目的 和动机不同。三是流通的内容不同。可见,作为货币的货币 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一般等价物;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使价值增殖,才是资本运动的实质所 在,正是因为资本流通过程发生了价值增殖,货币才转化为 资本。 2、资本总公

    33、式及其矛盾 资本流通形式即 G WG可以概括各种资本在流通中的运 动形式,因此又称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即总公式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增殖与价值 规律等价交换要求的矛盾。 3、劳动力及其作为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是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 有两个条件: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除劳动力外, 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有其不同于一般商品 的特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 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

    34、有两个特点:一 是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 分: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 养活家属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为掌握 必要的技术所花费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二是劳动力商品的价 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 因素。 (二)资本的划分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的划分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为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只是价值转移 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价值量,称为不变资本;购买劳动力 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 称为可变资本。 2、劳动过程及资本主义的劳动

    35、过程的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它有两 个特点: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他们在资本家的 指挥和监督下劳动,劳动力也表现为资本的力; 第二,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产品也归资本家所 有. 3、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 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 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 “一定点”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一定点”即再生产劳动力价值 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资本主义的剥削率 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主义的剥削率

    36、。剩余价值率(m)是资本 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其公式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它表现资本剥削 程度。 5、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 产 6、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和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采取两种基本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所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 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所支付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于它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 式。 7、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的规律。剩余价值 规律的内容,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达 到获取

    37、剩余价值的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 济规律。 四、资本的积累 (一)资本积累及其必然性和实质 1、资本积累及其必然性 马克思说: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 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其必然性在于:一是追求价 值增值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二是竞争的优胜劣汰是资本 积累的外在压力。 2、资本积累的实质和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继续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 产的源泉。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基

    38、本形式,它们 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的区别在于,一是资本积聚是 通过个别资本积累实现的,它不仅能增大个别资本量,而且 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量。资本集中则只是现有资本的重新分配, 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二是资本积聚是靠剩余价值资本化 实现的,增大资本总量的速度较慢。资本集中是既存资本的 重新分配,与社会财富增长无关;三是资本积聚直接反映了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而资本集中直接反映的是资本家之 间吞并和联合的关系。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相互促进。 一方面, 资本积聚使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技术改进,从而增强竞争力 量,为资本集中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资本集中进一步扩大 生产规模,采取新的科学技术,以提高劳动

    39、生产率,获取更 多的剩余价值,加速资本积聚。2、资本积累促使资本有机 构成提高 所谓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 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 集中的发展,为采用先进技术,使用新型的生产设备创造了 条件,这样又对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起着促进的作用。 3、资本积累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 人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体现为资本积累促进资本积 聚和资本集中的必然性、促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性、 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必然性、造成资产阶级财富积累和无产 阶级贫困积累的必然性。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

    40、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 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一基本矛盾,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 而日益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资本主义制度 的灭亡。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五、资本的循环、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1、资本循环的含义及其过程、条件、流通费用 资本循环的含义:生产企业的投资不间断地由流通过程的出 发点进入生产过程,再由生产过程流入流通过程,从而又复 归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资本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依次经历三个阶段, 采取三种形式,执行三种职能,体现购、产、销的统一。过 程:第一阶段是购买阶

    41、段,第一种形式是以货币为内容的货 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二种形式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为内容的生产资本形式,第二种职能是在车间里生产出商品。 这是产业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售 卖阶段,第三种形式是以商品为内容的商品资本形式,第三 种职能是把商品售卖出去,从而收回成本并把商品价值的增 殖实现为利润。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并存性和继起性。 资本循环的流通费用:资本循环在流通领域所支出的费用, 称为流通 费用。按发生的原因和性质分为非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生产性 流通费用。 2、资本周转的含义、周转速度及其影响。 资本周转的

    42、含义:生产企业的投资,经过一定期间的反复循 环,又回到生产经营者手中的运动,叫做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速度:通常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来表示。计算 公式:一年的资本周转次数=一年的经营额/企业的投资额。 资本周转速度影响:生产资本的构成影响资本周转速度;资 本周转时间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3、社会资本的含义及其再生产的核心。 社会资本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众多个 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问题。 4、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个基本原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用 符号表示)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用符合表示) 第二个基本原理,产品

    43、价值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不变资本价 值(用符号 C 表示) ,可变资本价值(用符号 V 表示) ,剩余 价值(用符号 m 表示) 。 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类及实现。 社会资本再生产依据规模的不同,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 再生产。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两大部类的内 部和它们之间进行交换。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在物质上必须具有多余 的生产资 料。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途径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含扩大再 生产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含义、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含义:生产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在于生产的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 即生

    44、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7、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呈现出周期 性。周期性的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8、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不同于二战的新特点:经济危机的冲击力相对减弱;经济危 机由产品的相对过剩转变为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经济危机 周期性的各个阶段不如过去明显;社会资本再生产通常伴随 着财政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 六、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照平 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 X 平均利润率。源泉仍然是剩余价值。 2、

    45、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3、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从较长时期看,平均利润率存在下 降的趋势。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基本因素,是社会资本平 均有机构成的提高。 4、商业资本的产生、特点和作用。 商业资本是指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 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发挥 作用的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 商业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 作用:缩短资本的流通时间、节省社会的流通资本、加速资 本的周转、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是市场的扩大。 5、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含义和来源、实现方式。 含义:

    46、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利润。 来源:生产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实现方式: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品出厂价与商品零售价的差 额,成为商业利润。 5、资本主义的商业劳动和商业剥削。 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商业资本家所雇的商业工人 或称店员)的劳动即商业劳动,为商业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 创造了条件。商业剥削:店员的剩余劳动时间被商业资本家 占有,成为商业资本家取得利润的源泉。 6、借贷资本的特点和利息。 借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不是产业资本运动中货币资本职能 的独立化形式,而是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运动 中游离出来的闲置 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第一,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获取

    47、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第二,借贷资 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 重存在。第三,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 利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使用借贷资本的权利,而付给借 贷资本家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借贷利息的产生使平均利润分 成利息和剩余利润两部分。利息的来源:工人创造的剩余价 值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7、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银行家自己投人银行的自 有资本:另一部分是吸收的存款,即借人资本。由于在银行 资本家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 从而使银行自有资本的利润即银行利润也相当于平均利润。 8、股

    48、份公司、股息和股票价格。 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很多单个资本进行股份联合经营的 资本,称为股份资本。采取这种方式经营的企业称为股份公 司。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分得的收人, 叫做股息。股息实质上是麻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股票价 格取决手股息和利息率,即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9、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信用有两种: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信用,尤其是银行信用的发展,既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的巨大作 用,又有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 10、资本主义地租的形成和本质。 农业资本家将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作为平均利 润据为已有,另一部分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作

    49、为地租交 付给土地所有者,于是形成了资本主义地机。资本主义地租 的本质,在于它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体 现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正常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11、级差地租的含义、形式。 与土地优劣不同的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叫级差地租。级差地 租有两种形式,即级差地租第一形式或称级差地租和级差 地租第二形式或称级差地租。 12、绝对地租的含义、来源 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存在的条件下,不论租种优等地还是劣 等地,都绝对必须支付的地租,叫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来源于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形成 的条件和原因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50、13、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 七、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垄断的形成、组织形式。 在自由竞争中,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形成了大企业,而势均力 敌的大企 业之间,为了避免竞争中出现两收俱伤,于是就谋求要协, 达成协议,这样便形成垄断。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 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组织形式:根据垄断的内容和垄断程度的不同,垄断组织形 式主要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2、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价格与成本价格之间的差额。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为了 保证垄断利润而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 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两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要点内容.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25054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