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9《竹节人》教案 .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9《竹节人》教案 .doc》由用户(语文王)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竹节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9竹节人教案 部编版 六年级 上册 语文 竹节 教案 下载 _六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部编六上语文 9竹节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竹节人游戏给作 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3.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 理解文中说明性语言的功能及其背后隐 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文中运用了大量说明性的语言,理解这 些说明性语言的功能及其背后隐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通过对“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的描写,表现自己的 情感? 一、导入 1.文章标题是“竹节人”,你们见过竹节人吗?竹节人是什么? (竹节人是用竹制的毛笔杆做成的小人,是作者童年时风靡一时的玩
2、具) 2.你们小时候流行玩什么样的玩具?为什么作者的童年时代和我们的童年 时代存在差别? (各类电子产品、各类或精致或高级的成品玩具) (因为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但从中得到 的乐趣却是相似的。) (补充材料:70 年代(1970 年),彩色电视兴起,2000 年,手机才逐渐 普遍。而作者是 1950 年出生的,此处可顺势简单介绍作者。) 3.让我们通过课文,回到那个物质并不发达的时代,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乐 趣。 二、检查预习,梳理生字词 风靡 锯 截 豁 嵌 威风凛凛 金箍棒 俨然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观摩 虎 视眈眈 破绽 赫赫伟绩 鏖战 犹酣 沮丧 悻悻然 津津
3、有味 全神贯注 三、厘清文章结构(结合预习单,梳理文章结构) 1.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 落,并完成下表。 “迷” 谁 事件 表现的情 感 从哪里可以看出 (字、词、句) 学生 制作竹节人 斗竹节人 认真、喜爱 痴迷、投入 老师 没收竹节人, 却偷偷地玩竹 节人 怨恨、沮丧 心满意足 2.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 小节):概述当时“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第二部分(3-19 小节):描写了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和乐趣, 表现出孩子们对自制竹节人的自豪、对斗竹节人的痴迷。 第三部分(20-29 小节):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
4、竹节人, 表现出孩子们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全文围绕一个“迷”字, 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风靡一时的玩具竹节 人。从制作竹节人迷到斗竹节人迷,从学生迷到老师迷,充分展示了在那 个物质生活并不丰沛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在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乐趣的。 四、文章内容分析 (一)重点解析 1.第一部分: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 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都“说明”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并不是很好,玩具要自己做,而不像 现在,可以很方便的买到各种成品;”只能“有点儿心酸,也带点儿调侃 意味,只有自己动手才有的玩。”只要“”很
5、快“”以至“也说明了当时 的物质条件不发达,没有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玩具可供选择,所以一旦有 有趣的玩具出现,很快就会吸引一大片人来玩。 2.第二部分: 第 4 自然段。第 6 自然段。 (我们的毛笔斗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得多, 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两相对比,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意。) (第一个“而“表转折,写出我的窃喜和得意,表现了儿童的顽皮与可爱; 第二个”而“是对前文的转折,虽然课桌破旧,但却正好可以用来玩竹节 人,体现了我的窃喜、满意与满足。) 第 5 自然段,裂缝像“长江黄河“ (比喻夸张,作者借用这个比喻想要表达这个豁口很大,其实也是通过 大词小用来极力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