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高山仰止》试题(完整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高山仰止》试题(完整版).doc》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山仰止 2021 浙江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试题 完整版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 20212021 年浙江高考复习年浙江高考复习:高山仰止高山仰止试题(完整版)试题(完整版) 考点:考点: 1 1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则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则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 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则止。虽不能及景行则止。虽不能及, ,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 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
2、,“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 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运行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运行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 行则可行。”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行则可行。”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道、大路,“景 行则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的可以,一个直白的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行则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的可以,一个直白的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
3、 没有什么异议。没有什么异议。 2.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 态度。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令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态度。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令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 神气度。神气度。 3.3.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 “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 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 “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 怎
4、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 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 子师子师生之间的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生之间的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 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 会
5、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与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与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 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 4 4墙: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墙: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 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
6、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里面的“宗 庙之美” “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庙之美” “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 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所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对于我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所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对于我 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5.5.孔子的人格
7、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 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在于他的和蔼温逊,从他对弟子说话的语气腔调就可以看出。同时他不是永远温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在于他的和蔼温逊,从他对弟子说话的语气腔调就可以看出。同时他不是永远温 和高雅的,他嫉恶如仇,有时会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感性,高度的优和高雅的,他嫉恶如仇,有时会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感性,高度的优 美。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美。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
8、章叠句, 有一唱三叹之效。有一唱三叹之效。 一、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5.22)(5.22) 1.1.【5 52222】 子在陈曰:“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6 628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天厌之!天厌之!” 【6 610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 也!也!” 【
9、11119 9】 颜渊死,子曰:“噫!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天丧予!天丧予!” 说说上述选文中划线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说说上述选文中划线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 答:答: 1.1.孔子的话生活化、口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孔子看到学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孔子看到学 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伯牛病了,孔子前去 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
10、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 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 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孔子想当官想得昏了头,不顾自己身份走女人路线,去和那位口碑不怎么样的南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孔子想当官想得昏了头,不顾自己身份走女人路线,去和那位口碑不怎么样的南 2 子夫人套近乎,子路不满之色溢于言表,逼得孔子连连向天发誓,“予所否者,
11、天子夫人套近乎,子路不满之色溢于言表,逼得孔子连连向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厌之!天厌之”! 叠句叠句 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急于要表白的思想即对子路的无奈。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急于要表白的思想即对子路的无奈。 二、孔子与子路的关系二、孔子与子路的关系(11.13)(7.11)(11.15)(5.7)(6.28)(11.13)(7.11)(11.15)(5.7)(6.28) (一)(一)孔子对子路下死亡断语孔子对子路下死亡断语(11.13)(11.13) 1.1.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
12、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 答:答: 如:形容词词尾,释为: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释为:的样子。 说说“子乐”的原因。说说“子乐”的原因。 答:答: 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 答:答: 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
13、。 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 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 的命运。的命运。 2.2.从高山仰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其弟子的个性是很了解的,其中子路的性格最为鲜明,请问从高山仰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其弟子的个性是很了解的,其中子路的性格最为鲜明,请问 子路有什么性格特征?孔子似乎
14、最看中颜回,为什么?子路有什么性格特征?孔子似乎最看中颜回,为什么? 答:答: 2.2.子路刚强、子路刚强、好勇、直率。好勇、直率。 颜回德行好,聪敏过人,能“闻一知十”,虚心好学,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以尊颜回德行好,聪敏过人,能“闻一知十”,虚心好学,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以尊 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 。 (二)(二)孔子故意打压子路孔子故意打压子路(7.11)(7.11) 3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4 分)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
15、尔有是夫!”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者也。”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
16、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答:答: 3.3.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 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三)(三)孔子给子路打孔子给子路打圆场圆场(11.15)(11.15) 4.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7、(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4 分)分) 3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 1 分)分) 答:答: (1 1)升(登)堂入室)升(登)堂入室 (2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
18、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 3 分)分) 答:答: (2 2)共同特点:每)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 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 5 5. .【材料一】材料一】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论语先进)
19、 【材料材料二二】孔子家语说:“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孔子家语说:“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朱熹四书集注说:“盖其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故其发于声者如此。”朱熹四书集注说:“盖其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故其发于声者如此。” 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皇侃论语义疏云:“子路性刚,其鼓瑟亦有壮气。孔子知其必不得寿终,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皇侃论语义疏云:“子路性刚,其鼓瑟亦有壮气。孔子知其必不得寿终, 故每抑之。”故每抑之。” 孔子好乐,为什么偏偏不喜欢子路鼓的瑟?结合孔子好乐,为什么偏偏不喜欢子路鼓的瑟?结合材料材料【材料材料二二】中前人的解读,分析概括其原因。(中前人的解读,分析概括其原因。(5
20、 5 分)分) 答:答: 5 5. .(1 1)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孔子不喜。)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孔子不喜。 (2 2)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不足于中和,不符合中潇原则,孔子不喜。)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不足于中和,不符合中潇原则,孔子不喜。 (3 3)由鼓瑟知子路气质刚勇,进而推知其必不得寿终,故有意抑之。)由鼓瑟知子路气质刚勇,进而推知其必不得寿终,故有意抑之。 (四)(四)孔子对子路先扬后抑孔子对子路先扬后抑(5.7)(5.7) 6.6.子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
21、则谁与?”子曰:“暴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 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 1)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 1 分)分) 答:答: (1 1)暴虎冯河)暴虎冯河 (2 2)由上述文字能看出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
22、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由上述文字能看出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3 3 分)分) 答:答: (2 2)子路是一个争强好胜,有勇无谋的人。孔子希望他能够去除匹夫之勇,遇事冷静,谨慎小心,认真谋)子路是一个争强好胜,有勇无谋的人。孔子希望他能够去除匹夫之勇,遇事冷静,谨慎小心,认真谋 划。划。 (五)(五)孔子的真道学孔子的真道学(6.28)(6.28) 7.7.阅读文化经典选段,阅读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回答问题。(6 6 分)分)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
23、之!”(论语雍也)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 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注释】南子【注释】南子: :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不得已才去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不得已才去 4 见了南子。说:同“悦”见了南子。说:同“悦” 矢:同“誓”。矢:同“誓”。 予:我。否,不对。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予:我。否,不对。畏于
24、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 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兹:这里,指孔子自己。后死者:孔子自称。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兹:这里,指孔子自己。后死者:孔子自称。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如予何:奈我何,把我 怎么样。怎么样。 (1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 夫子是自取其辱。夫子是自取其辱。 B B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上天惩
25、罚。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上天惩罚。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 清白。清白。 C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D D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既鼓励了弟子,又既鼓励了弟子,又 镇住了匡人。镇住了匡人。 (1 1)D D【解析解析】“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文无据“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