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语文第5讲:写景抒情类文本阅读(教师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六语文第5讲:写景抒情类文本阅读(教师版).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写景 抒情 文本 阅读 教师版 下载 _小升初复习资料_小升初复习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第第 5 5 讲写景抒情类文本阅读讲写景抒情类文本阅读 写景的记叙文,主要是以描写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为中心,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来 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阅读此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一)、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游记, 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 如课文 记 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 第一场雪; 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 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
2、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 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 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 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按观察的先后顺 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随着时间的变化, 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 如 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三)、理解写景文的层次(三)、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
3、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课文 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 桂林山水。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 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 走动了, 笔下的景物变了, 或者观察点移动了, 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 如课文 林 海的第五段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 (四)、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四)、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 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 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 通过比喻、 夸
4、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 秀丽山川的赞叹, 感染读者, 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 心。课文林海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 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写景记叙文,是以描写大自然的各种风物景致、社会环境中的人文建筑、设施等为主要内容 的记叙文。学习此类文章的重难点在于找到学习方法。 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是: 1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从景物的哪些方 面来写其特点的。 2分析描写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由上到
5、下、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等顺序)。 3理解作者在文章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是怎样把对景物的感情融合到景物中去的,用 了哪些生动的语言。 4仔细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海滨夏夜(一)海滨夏夜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被霞光染(rn yn)成了红色,比天 空的景色更壮观,当一排排波浪涌(yng rng)起的时候,那照在浪峰的霞光,又红又亮, 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浅红,当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 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便出现了(启 起)明星。它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 辉,活像一盏挂在市空的
6、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从半空中倒(应 映) 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1、用“”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或字词。(2 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 消逝: (2) 陆续: 3、短文紧紧围绕( )一词展开描述,表达了作者的( )和( )之 情。 4、全文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把它写在下面。 5、用“ ”画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答案:答案:1.1. Yn rng 起应 2(1)映着霞光的波浪消失 (2)依次,接连 3.短文紧紧围绕 ( 美丽 ) 一词展开描述, 表达
7、了作者的 ( 喜爱 ) 和 ( 兴 奋,愉快 )之情。 4.全文围绕(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的夏夜)来写的 两个比喻句:a。尤其是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兰的海面上,像一串 流动的珍珠,和天上那一片片星星混在一起,真是好看。 b。它又大又亮,就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解析:解析: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 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有趣。 夸张 突出事物特征,引起联想。 反问 加强语气 排比 增强语气,充分抒情。 设问 提醒人们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答题模式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把( )当作人来写+语言生动形象,
8、亲切、有趣 夸张:突出了+对象+特征+引起丰富想象 反问:强调了+对象+特性(加强了的语气) 排比:强调了+对象+特性(增加了气势,加强了语气)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二)(二)星星 巴金巴金 (1)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 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 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 (2)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 A 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的星群讲 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3)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
9、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 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现给每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 发飘飘的头,用 B 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 似的闪烁着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4)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 (5)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 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 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6)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 C 了。 1、依次填入文中 A、
10、B、C 三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2 分) A、 哀诉 赞叹 润湿 B、 哀诉 凄切 闪亮 C、 欣喜 凄切 润湿 D、 欣喜 赞叹 闪亮 2、 在这一篇文章中, 作者把星星、 星空写得仿佛有生命似的。 请把这样的句子写一个出来。 (2 分) 3、领会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回答句后的问题。 (1)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他们是指谁?安慰是指什么?)(4 分) “他们”是指 “安慰”是指 (2)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这指什么?灌溉灵魂的春雨是什么?)(4 分) 这指 灌溉灵魂的春雨是 (3)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这些眼睛”指什么?“像”在这句中 是一个比
11、喻句吗?) 这些眼睛指 (2 分) 像在这句中是一个比喻句吗?(1 分) 4、小雇员说“我了解你们”,作者说“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 A 的心情”,又 说“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维系他们这种理解的,在境遇上的纽带是什么?在感情 上的纽带是什么?(各限 10 个字)(4 分) 境遇上;感情上 答案:答案:1 1B 2“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 我一次祝福。” 3“他们”指“人世间的不幸者”, “安慰”指听取不幸者的哀诉,并同情他们, 给他们光明与鼓励。 “这”指老音
12、乐家的眼泪,“灌溉灵魂的春雨”是一个暗喻,是指 星星给予他的安慰。 “这些眼睛”是指“那些天空美丽的星星”。“像”在这里表示想 像,并非表示比喻。 4 同处黑暗之中,感到痛苦和不幸。 解析:解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 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A A 村井村井 村中有一口井,在一棵高大的苦栎树下,圆圆的井身是磨石条拼砌的【 长、印、盖】着 青苔,古色古香。 从我记事起,村里人就喝着她的乳汁。 清晨,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大桶、小盆、陶罐、扁担在黎明的光影里合奏成一支古老 的、湿漉漉的曲子。井沿总是湿漉漉的,从井沿向各家的小路也是湿漉漉的。 夕阳西
13、下,村里的媳妇小姑们,( )了竹篮,( )了铝盆,( )了铁桶,( )了衣 槌三三两两地缀着井沿。 不一会儿, 的取水声、 的搓衣声、 的捣衣声, 一圈圈地漾了开去。月亮升起来,旋即、随即、当即又垂落在井底。井朦胧,树朦胧, 月朦胧,鸟朦胧。村里地姑娘仍不愿回家,嬉闹声,泼水声,追赶声,银铃般的笑声井全都 听见了,井便非常的快乐。村中有诗云:“井潭落月影,村女失衣声。” 无论多大的暴雨,井总是清澈见底,水草依附,如少女的明眸。无论多么干旱的季节, 井总是汪汪的,盈盈的,如十五的月亮。一线清流,不紧不慢地从井中溢去,绕乡村旁的田 间 一晃便十多年了,那盈盈的、快乐的村井总在我乡梦的清波里依徊。
14、前些日子,回家过暑假。夜晚,吃了几片西瓜仍不解渴,我便提议:“去打井水吧。” 父亲低头不语。母亲说:“只怕不好打了,你要去,当心蛇。”妻子提出要同我去看看 井。 月牙儿淡淡的,夜虫清唱。荒草萋萋,苔痕满地。那高大的苦栎树也被砍了,干枯的根 系像垂暮老人的手掌,紧紧地抓住井沿的泥土。我问母亲:“这井怎么了?这么浅了。”母 亲说:“这井废了,你不见村里人如今家家都用上自来水了。” 我仍然迷惑不解。正在上理工大学的妹妹用物理的知识解释说,井没人打,那渗水层便 日渐枯萎、堵塞。照理论计算,不出十年便要成为一口枯井。我一惊,仿佛看到了一只盲人 的眼睛,空洞、干枯、死寂,就如那没有生命的井。 妻子若有所思
15、地说:“井不用则浅,用则盈。人也如井呀。” 1、在文中( )处填上恰当的动词,(不能重复)。(4 分) 2、在 处选择合适的词语,打勾。(2 分) 3、在 上填上合适的 象声词。(3 分)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 意思。(4 分) 络绎不绝: 迷惑不解: 5、文中具体描写村井是盈盈的,快乐的是第( )至第( )自然段,在这几个语段中作者 运用了( )、( )和( )的 修辞手法。 7、妻子若有所思地说:“井不用则浅,用则盈。人也如井呀。”这句话的意思是: 答案答案:1.挎了、端了、提了、拖了 2.印 随即 3.嗵嗵的取水声、哗哗的搓衣声、啪啪的捣衣声 4.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
16、接连不断 迷惑不解:指对某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 5. 文中具体描写村井是盈盈的,快乐的是第(4)至第(5)自然段,在这几个语段中作 者运用了对偶、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6、安于现状,故步自封,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B B 临临 窗窗 看看 柳柳 (1)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 是可爱。 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2)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 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 随风飞舞。 (3)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
17、心中一 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 空。 (4)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起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 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树,用心支体会,你 也会明白许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间。 (1)煞 ;(2)柳絮 :。 2“料峭”的含义是。 文章开头写“春寒料峭”,其目的是为了:。 3 从全文看, 柳枝的突出特点是。 (从下列词语选出两个: 活泼 乐观 严肃 勤 奋 积极 圆滑) 4首段中描绘的“窗外”和最后一段的“窗外”含义完全一样吗?请简述理由。 答:。 5从写作意图看,“心中一定有着淡
18、淡的忧伤”一句写出了。由此可见,本文明写的 是,实际要写的是,这是一种的写法。 6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他明白了什么? 答:。 7全文共 4 段,请用“|”来划分段落,画在下面。 (1) (2) (3) (4) 8文中运用不少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句。 拟人:。 答案:答案:1(1)sh(2) 2微寒 衬托柳枝生命力顽强(或:突出柳枝的特点) 3乐观 积极 4不完全一样 前一个指实景,后一个指更广阔的天地 5人的心情 柳 人 借物写人(写“象征”算错) 6明白了人不仅在顺利时应尽显才华,更应在失利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7(1)|(2)(3)|(4) 8柳枝欢快地笑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