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作文主旋律素材积累:聆听百年中国.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届新高考作文主旋律素材积累:聆听百年中国.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高考作文 主旋律 素材 积累 聆听 百年 中国 下载 _高考作文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1 页 2021 届新高考语文作文主旋律素材专题(A) 聆听百年中国 2021 年 3 月 【写在前面】 主旋律题材一直被认为是新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热点。2021 年初的一次“八省联考” ,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 点。为了突破新高考语文作文红色题材类文章写法单一的瓶颈,老师整理了本专题,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现代 散文(其中也有部分高考散文阅读材料) 、评论等,供同学们参考。 本专题前两个部分选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我们司空见惯的红色题材写出了新意,例如选取了以抒情性为主 的散文,它们的作者用“诗性”的笔法将“硬核”素材写出了“温暖”的样子;又如选取了议论性为主的时评,
2、它们的作者又以极小的切口切入,用理性将中国社会剖析出了不一样的视角。至于最后一个部分,则选取了历史 类的散文,供同学们积累素材和语言用。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祝大家在六月能赢得辉煌! 【方向一】 “红色”中国致敬先辈 方向一“红色中国”围绕 2020 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理想信念” 、 “爱国主义情怀” 、 “正确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 “责任担当”四大核心价值的主题进行选材,共有 4 组 8 篇文章。 群文积累 1 (一) 井 冈 翠 竹 袁鹰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 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
3、 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 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井冈山人爱这 么自豪地说。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竹子头一名。 是的, 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 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 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 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 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 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 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 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
4、小小的竹筒, 能引起老 表们想起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 食,想起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 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 “天天吃南 瓜,革命打天下! ” 你看那行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 重的提子也能挑得起。 当年毛委员哪里只是粮食?挑的 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们,正是用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把这关系全中国人 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 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 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 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
5、弯 腰;竹叶烧了,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 埋地上的竹根。“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一到春天, 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 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 为的是向敌人示威; 井冈山是压不倒、 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 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 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 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 于换了人间! 为了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千好儿女,同 井冈山人民一起开发这座万宝山。他们上得山来,头一 件事就是来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他们踩 着当年老红军
6、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筒盛水蒸饭。一 眼望不到边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据说有一 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 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 条条修长的竹滑道。 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 林挂下山来。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 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 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 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 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 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 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 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 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
7、三十多万毛竹的任务。漫天风 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 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 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 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竹桥, 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 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候,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 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 让它们沿着满山绕的 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 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 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 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 快快地去吧! 多少工地, 多少工厂矿山,
8、多少高楼大厦, 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2 页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 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 永不低头你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二) 白 杨 礼 赞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扑入你的视野的,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 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 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 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 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 是经过锤炼的
9、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 荡如砥, 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 (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 的) ,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 的感想也许是“雄壮” ,也许是“伟大” ,诸如此类的形 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 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 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 吧? 然而刹那间, 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 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 似的树木的话, 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 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
10、树,然而实在是 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 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 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 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 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 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 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 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 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 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
11、娑”或“旁逸斜出”之 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 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 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 的高原上走过, 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 一排白杨树,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 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 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 到处有坚强不屈, 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 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这样枝枝叶 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 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 志? 白杨树是不平
12、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 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 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 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 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 ,去鄙视 这极常见、 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有删改) 群文简评 竹子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意象之一, 白杨树则 是西北地区茫茫大漠常见的树种。不难发现,竹子与白 杨, 实则都兼具了 “高洁” 、“坚韧” 等多种品性。 文(一)、 文(二)使用了这
13、两种意象作为切入点, 将宏大的题材寄 托在了与革命先辈们有着相同品质的 “竹子” 或 “白杨” 身上,类比巧妙,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2 (一) 歌 声 吴伯萧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无论哪一首激 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 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 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象在记忆里摄下了声 音的影片一样。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 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 再听到那种歌声, 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云 霞灿烂如堆锦,桃李兼红杏” , 春之花那样一首并不 高明的歌,带来一整套辛亥革命以
14、后启蒙学堂的生活。 “我们是开路先锋” ,反映出一个暴风雨来临的时代。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描绘出抗日战争初期一幅 动乱的景象。 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 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回想从洗星海同志指挥 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 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 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 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 年人的襟怀和气魄。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象 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 个五四青年节。就是在那天晚上,我
15、们听了伟大的领袖 毛泽东同志那篇有名的报告: 青年运动的方向 。 说的这时候, 是报告完了, 热烈的鼓掌、 欢呼以后, 大家正极兴奋的时候。 那真是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 每个人都咀嚼、回味报告里的深刻意义和警辟的语句: “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 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 ” “今天 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 是男是女,作工务农,大家都是一条心。 ”咀嚼着,回 味着这些语句,同时等候大合唱开始。 露天会场。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 的延河,隔河是青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 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
16、蜿蜒过蓝家坪,狄 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 夜里十一点了。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3 页 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 第一次听见唱: 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洗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 动作有节奏, 有感情。 随着指挥棍的移动, 上百人, 不, 上千人, 还不, 仿佛全部到会的, 上万人, 都一齐歌唱。 歌声悠扬,淳朴,象谆谆的教诲,又象娓娓的谈话,一 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 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 出伴奏;几翻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 战争的前线后方
17、,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 唱出来的歌呢? 唱歌的时候,一队有一个指挥,指挥多半是多才多 艺的,即能使自己的队伍唱得整齐有力,唱得精采,又 有办法激励别的队伍唱了再唱, 唱得尽兴。 最喜欢千人、 万人的大会上,一个指挥用伸出的右手向前一指,唱一 首歌的头一个音节定定调, 全场就可以用同一种声音唱 起来。一首歌唱完,指挥用两臂有力地一收,歌声便嘎 然停止。这样简直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 甚至一种号令。 千人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 组织起来, 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号令战斗。 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 的内容。二十年前那个时候,主要是歌唱革命,歌唱领 袖
18、,歌唱抗战,歌唱生产。延安唱的歌很快传到各抗日 根据地,后来又传到一个接一个的解放了的地区。日本 投降以后,哪里听到延安的歌声,哪里就快要解放了。 延安的歌声直接变成了解放的先声,譬如三大纪 律, 八项注意 那首歌吧, 从苏区唱起, 一直就是红军、 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哪个地方的 人民最痛苦,哪个战场上的战斗最艰巨,这首歌就先到 哪里。听见这首歌,连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救星来了, 毛主席的队伍来了。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 旱的甘霖。人们含着笑又含着喜欢的眼泪听这首歌。我 甚至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听别人唱这首歌,仿佛也是自 己在唱。听见声音,仿佛同时看见了队伍,看见队伍两
19、旁拥挤着欢迎队伍的人群。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 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姊妹,都是亲人。又 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 群众又同时是队伍, 根本分不清。 这首歌,唱一千遍,听一万遍,我都喜欢。 (有删改) (二)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 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 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 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 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 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 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 它其实是红军
20、当 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 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 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 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 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 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 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 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 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 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 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 是街巷、 祠堂, 还是照壁、 屋前, 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 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
21、就是说,在那段特殊日 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 山歌也红。 它是革命的摇篮, 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 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 , 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 取 “井冈山的名字叫红” 。 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 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 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 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 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 我最熟悉的是 映 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 。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 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
22、不能说是原汁原味 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 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 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 那天的见面会上, 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 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 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 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 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 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 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小心路上就有石头, 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 凤的爷
23、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 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 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 就是一个记录了 30 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 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 歌, 带有很浓的客家味。 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 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被电视剧井 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 歌去北京, 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 井冈山 热播之后, 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 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 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 山上给游客“打山歌” 。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 歌?她说, 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
24、, 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 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 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 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 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 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 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 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4 页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 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 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有删改) 群文简评 歌声是民族情感最朴素、 也是最直接的表达形式之 一。积
25、累 2 中的文(一)、文(二)均使用了“红色歌谣” 作为切入点,通过歌曲的内容与当地环境、人文风景的 结合,写出了红色中国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原因,构思精 巧,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3 (一)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 1949 年初冬, 我正式走 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 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 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 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 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 大一点的同学。我们三个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