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42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42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新教材 新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课件 42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二板块 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42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历历 史史 2022 内 容 索 引 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 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 纵联横合 思维升华 真题实战 模拟演练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不 同的时段、不同的地域,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原因、途径及影响,均呈现 出多样性的特点。 1.古代:自从人类产生,便有了文化。从文化起源看,具有多元性的特征;从 地域发展看,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古代游牧民族迁徙的特征及农耕文明帝 国的出现,导致人类出现了人群迁徙、商贸往来、暴力战争等社会现象,这 些均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当时已通过开办官私学校、印刷书 籍、兴办图博馆藏、收藏文物等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近代:伴随着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与之共 振起伏。欧美列强凭借工业优势进行的殖民扩张,使全球贸易网在和平交 往和暴力冲突下的碰撞中逐渐形成。这种交往和碰撞,虽然使人类文化面 临断裂、毁坏等危机,但客观上也为不同文化的融合和调适提供了契机。 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图博馆藏的普及、文化遗 产立法的出现等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现代:随着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内容到 方式、从规模到速度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异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 融
3、合化、各种文化载体的公众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成为全球化视 野下众多国家处理文化交流与传播关系的主潮流。 课程标准 热词聚焦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 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 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 息、和而不同 (2)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 连续性 (3)意义:汲取异邦文化、传播中华文化 知识排查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教材深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勃兴 与奠 基 远古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
4、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春秋 战国 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共同的血缘认同、 文化认同 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形成 与繁 盛 汉朝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魏晋 玄学盛行 唐朝 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宋代 三教合一,形成理学,以朱熹为代表 传承 与 转折 明清 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康雍乾时期,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 中华文化的发展 衰落 与复 兴 鸦片战争后 向西方学习以救
5、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中 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 标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 文化的进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推崇民本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孔子提倡 “仁”,主张“仁者爱人”。 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 政。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法自然”。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孔子、墨子、孟
6、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主张“路曼曼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主张和而不同 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等思想。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
7、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2)价值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体现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 鉴。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历 程 传入 两汉之际 兴盛 魏晋南北朝,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 完成本土化 隋唐时期,禅宗成为主流 融为一体 宋明时期,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影 响 积极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 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
8、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消极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古代 明末,利玛窦等带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17世纪,任命欧洲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 近代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译书机构,开展留学教育 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来开始接 受马克思主义,重
9、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文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外传。在汉字基础上,朝鲜创造出 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 儒学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把 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制度 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 土地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度移植于中国 移民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 播;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
10、化;郑和下西洋,加深了 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四大 发明 造纸术推动了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儒学 1618世纪,孔子思想、儒家经典、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 相继传入欧洲 习俗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启思导学1.在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别派学说的几次 大发展分别是什么? 提示 第一次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将儒家和法家相结合,提出礼法并施
11、,以礼 教为主的主张;第二次是西汉的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道、法、阴阳的各家 学说相融合,提出了以“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为主要主张的新儒学;第三 次是宋明时期的朱熹和王守仁等人,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融合,提出并 发展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将儒学发展到哲学化阶段。 情境体验 1.史料生活情境 根据以上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 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背景。 提示 特点:强调修身,重视德育;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 纲常伦理色彩鲜明;强调勤俭教育; 以家训的形式历代传承。 背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影响; 理学深入人心;科举制度的影响;士大夫阶层的推动等。 情境体验
12、2.社会生活情境 从以上图片你能看出其中蕴含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什么内涵?你还能举出哪些蕴含优 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社会生活现象? 提示 (1)内涵:祭孔大典文化认同; 我的中国心爱国情。 (2)举例 节日:清明节尊祖敬宗,家族、民族认同;端午节忧国忧民;中秋 节团圆和睦。 建筑:四合院团圆,和谐有序;“家合万事兴”门匾和;山西临汾尧 庙、陕西西安黄帝陵民族认同;北京社稷坛农本、民本观念。 歌曲:十五的月亮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一封家书孝敬 父母;七子之歌渴望国家统一。 启思导学2.你知道“天地君亲师”到“天地国亲师”的变化缘由吗? 提示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充分地表现出儒教民众对天
13、 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民国后,我国君主制度废 除,民间遂将君字改为“国”字,成为“天地国亲师”。 拓展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主要表现 (1)精华:仁、中庸;仁政、民本、德治;刚健自强,刻苦、勤劳,进取精神;注 重道德、团结、诚信、气节等民族精神;见义忘利,见危授命;注重社会责 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等。 (2)糟粕: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 从四德”,缠足,一夫多妻等;扼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士”;宣传迷信,培养愚忠 愚孝的封建意识等。 情境体验 3.图片学习情景 你认为以上两幅图片,各自如何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交流 中得以发展? 提示
14、 云冈石窟露天大佛:袒胸露肩、高鼻大耳的形象, 实际上反映了印度及中亚佛教的造像艺术在中国逐渐 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利玛窦与徐光启:图中的利玛窦身穿汉族服装,体现了 古代“西学东渐”过程中西方传教士通过顺应中国习俗 进行传教的特点。 启思导学3.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入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 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 无形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别国认同, 一方面反映了历史上朝鲜受中华文化影响巨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今社 会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彼此之间文化交流互鉴的多样化;同时也应明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
15、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 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 在对待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或他国文化时,应遵循“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 图示解史 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 主题探究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能力提升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一主题一 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探究时空观念中华文化的内涵 材料一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 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16、为伊消得人 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 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主题一 主题二 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体现了什么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 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你如何理解人生的“三种之境界”? 提示 (1)思想:民本思想。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 显;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统治者意识到人民对争霸与统治的重要性。 (2)第一步确立志向和目标;第二步努力探索和追求;第三步实现理想和愿 望。深层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意蕴。 主题一 主题二 【认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 1.核
17、心思想理念:主要有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 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 月异、天下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应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 把握,具体有以下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礼、精忠爱 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主题一 主题二 3.中华人文精神: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讲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在处世方式上,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2)在教化思想上,主张“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3)在美学追求上,要求“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4)在生活理念上,追求“
18、俭约自守、中和泰和”。 主题一 主题二 素养感悟素养感悟 历史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 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必会受到世界 的普遍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 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 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二主题二 中华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华文化的交流互鉴 探究1历史解释唐文化圈的成因探讨 材料一 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用军事的、政治 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