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42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1189233
  • 上传时间:2021-03-20
  • 格式:PPTX
  • 页数:66
  • 大小:3.4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42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 新教材 新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课件 42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二板块 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42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历历 史史 2022 内 容 索 引 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 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 纵联横合 思维升华 真题实战 模拟演练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不 同的时段、不同的地域,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原因、途径及影响,均呈现 出多样性的特点。 1.古代:自从人类产生,便有了文化。从文化起源看,具有多元性的特征;从 地域发展看,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古代游牧民族迁徙的特征及农耕文明帝 国的出现,导致人类出现了人群迁徙、商贸往来、暴力战争等社会现象,这 些均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当时已通过开办官私学校、印刷书 籍、兴办图博馆藏、收藏文物等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近代:伴随着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与之共 振起伏。欧美列强凭借工业优势进行的殖民扩张,使全球贸易网在和平交 往和暴力冲突下的碰撞中逐渐形成。这种交往和碰撞,虽然使人类文化面 临断裂、毁坏等危机,但客观上也为不同文化的融合和调适提供了契机。 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图博馆藏的普及、文化遗 产立法的出现等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现代:随着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内容到 方式、从规模到速度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异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 融

    3、合化、各种文化载体的公众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成为全球化视 野下众多国家处理文化交流与传播关系的主潮流。 课程标准 热词聚焦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 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 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 息、和而不同 (2)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 连续性 (3)意义:汲取异邦文化、传播中华文化 知识排查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教材深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勃兴 与奠 基 远古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

    4、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春秋 战国 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共同的血缘认同、 文化认同 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形成 与繁 盛 汉朝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魏晋 玄学盛行 唐朝 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宋代 三教合一,形成理学,以朱熹为代表 传承 与 转折 明清 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康雍乾时期,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 中华文化的发展 衰落 与复 兴 鸦片战争后 向西方学习以救

    5、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中 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 标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 文化的进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推崇民本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孔子提倡 “仁”,主张“仁者爱人”。 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 政。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法自然”。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孔子、墨子、孟

    6、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主张“路曼曼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主张和而不同 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等思想。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

    7、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2)价值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体现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 鉴。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历 程 传入 两汉之际 兴盛 魏晋南北朝,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 完成本土化 隋唐时期,禅宗成为主流 融为一体 宋明时期,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影 响 积极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 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

    8、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消极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古代 明末,利玛窦等带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17世纪,任命欧洲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 近代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译书机构,开展留学教育 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来开始接 受马克思主义,重

    9、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文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外传。在汉字基础上,朝鲜创造出 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 儒学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把 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制度 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 土地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度移植于中国 移民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 播;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

    10、化;郑和下西洋,加深了 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四大 发明 造纸术推动了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促进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儒学 1618世纪,孔子思想、儒家经典、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 相继传入欧洲 习俗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启思导学1.在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别派学说的几次 大发展分别是什么? 提示 第一次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将儒家和法家相结合,提出礼法并施

    11、,以礼 教为主的主张;第二次是西汉的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道、法、阴阳的各家 学说相融合,提出了以“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为主要主张的新儒学;第三 次是宋明时期的朱熹和王守仁等人,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融合,提出并 发展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将儒学发展到哲学化阶段。 情境体验 1.史料生活情境 根据以上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 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背景。 提示 特点:强调修身,重视德育;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 纲常伦理色彩鲜明;强调勤俭教育; 以家训的形式历代传承。 背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影响; 理学深入人心;科举制度的影响;士大夫阶层的推动等。 情境体验

    12、2.社会生活情境 从以上图片你能看出其中蕴含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什么内涵?你还能举出哪些蕴含优 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社会生活现象? 提示 (1)内涵:祭孔大典文化认同; 我的中国心爱国情。 (2)举例 节日:清明节尊祖敬宗,家族、民族认同;端午节忧国忧民;中秋 节团圆和睦。 建筑:四合院团圆,和谐有序;“家合万事兴”门匾和;山西临汾尧 庙、陕西西安黄帝陵民族认同;北京社稷坛农本、民本观念。 歌曲:十五的月亮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一封家书孝敬 父母;七子之歌渴望国家统一。 启思导学2.你知道“天地君亲师”到“天地国亲师”的变化缘由吗? 提示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充分地表现出儒教民众对天

    13、 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民国后,我国君主制度废 除,民间遂将君字改为“国”字,成为“天地国亲师”。 拓展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主要表现 (1)精华:仁、中庸;仁政、民本、德治;刚健自强,刻苦、勤劳,进取精神;注 重道德、团结、诚信、气节等民族精神;见义忘利,见危授命;注重社会责 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等。 (2)糟粕: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 从四德”,缠足,一夫多妻等;扼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士”;宣传迷信,培养愚忠 愚孝的封建意识等。 情境体验 3.图片学习情景 你认为以上两幅图片,各自如何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交流 中得以发展? 提示

    14、 云冈石窟露天大佛:袒胸露肩、高鼻大耳的形象, 实际上反映了印度及中亚佛教的造像艺术在中国逐渐 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利玛窦与徐光启:图中的利玛窦身穿汉族服装,体现了 古代“西学东渐”过程中西方传教士通过顺应中国习俗 进行传教的特点。 启思导学3.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入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 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 无形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别国认同, 一方面反映了历史上朝鲜受中华文化影响巨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今社 会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彼此之间文化交流互鉴的多样化;同时也应明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

    15、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 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 在对待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或他国文化时,应遵循“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 图示解史 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 主题探究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能力提升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一主题一 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探究时空观念中华文化的内涵 材料一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 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16、为伊消得人 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 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主题一 主题二 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体现了什么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 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你如何理解人生的“三种之境界”? 提示 (1)思想:民本思想。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 显;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统治者意识到人民对争霸与统治的重要性。 (2)第一步确立志向和目标;第二步努力探索和追求;第三步实现理想和愿 望。深层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意蕴。 主题一 主题二 【认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 1.核

    17、心思想理念:主要有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 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 月异、天下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应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 把握,具体有以下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礼、精忠爱 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主题一 主题二 3.中华人文精神: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讲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在处世方式上,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2)在教化思想上,主张“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3)在美学追求上,要求“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4)在生活理念上,追求“

    18、俭约自守、中和泰和”。 主题一 主题二 素养感悟素养感悟 历史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 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必会受到世界 的普遍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 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 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二主题二 中华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华文化的交流互鉴 探究1历史解释唐文化圈的成因探讨 材料一 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用军事的、政治 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

    19、建立一种君臣关系。 日本学者 材料二 唐文化圈的形成是因为先进的文化国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着周 边国家。这里既包含着先进国家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 周边国家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的产生,不是由于采用军事的、 政策的高压手段,而是由于彼此之间文化的明显差距。 中国学者 主题一 主题二 探究(1)根据材料,指出上述两种关于“唐文化圈”成因的观点的核心区别。 (2)你认为哪一观点正确?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提示 (1)区别:是强制还是吸引。 (2)中国学者的观点正确。如中国高僧鉴真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传播佛 教;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并仿效唐制进行大化改新;学习汉字创 作日

    20、本文字;社会生活崇尚唐风等。 主题一 主题二 探究2唯物史观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省思 材料一 在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调和论中,他经历了从以借鉴西方为重,到以 中国固有文化为主的变化。这一变化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恶果所导致, 同时也与西方的学说、主义在中国实践频遭挫折密不可分。 摘编自陈同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杜亚泉 主题一 主题二 材料二 不少德国学者对儒学的态度颇为矛盾,或者说,他们是以一分为二 的态度看待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一方面,他们预感到西方技术文明在表面的 繁荣之下其实孕育着深刻的危机,认为儒家的道德学说确实能够为西方提 供一些有益的补充;然而另一方面,儒家学说“贫乏”的哲学和宗教内涵却让 他

    21、们始终无法认同,而且,在审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落后、动乱的社会现实 之后,他们又开始质疑儒家思想是否具有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能力。 摘编自方厚升辜鸿铭与德国 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学者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调和论的变化,并加 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主题一 主题二 提示 (1)变化: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调和论,经历了从以借鉴西方为主到以中 国固有文化为主的变化。 说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西方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屡遭挫折。 (2)态度:认可中国儒家的道德学说,不认同其“贫乏”的哲学和宗教内涵。 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内涵有差异,而且在近代并未使中

    22、国由 弱变强,实现现代化。 主题一 主题二 【认知深化】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丰富世界文明内涵,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的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 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世界文 明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2.辐射其他国家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受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 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汉字、儒学、律令制度等中国传 统文化的结晶。 主题一 主题二 (2)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 物质文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自古以来就为西方各国人民所

    23、喜爱。 火药、罗盘针、纸币和活字印刷术等,通过蒙古人和阿拉伯人等先后传到 西方,为西方的近代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还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 接源头。 思想意识:中国的伦理哲学、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启蒙运 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开放性,对欧美的考试制 度和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欧洲文化危机, 使不少知识分子再次把目光转向东方,希望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 中找到克服欧洲文化危机的办法。 主题一 主题二 素养感悟素养感悟 唯物史观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双向传播 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如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 物产、音乐,也

    24、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 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渗透着中国的儒学。文化的 双向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历史上也有 许多一度相当发达的文明,由于与其他地区存在阻隔,最终衰落甚至灭亡。 纵联横合纵联横合 思维升华思维升华 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外传及作用 发明 概况 作用 造纸术 公元7世纪东传到日本;8世纪西传 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 欧洲 促进了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 展,尤其是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 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 状况;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 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

    25、、 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 发明 概况 作用 指南针 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 路传入阿拉伯,之后又经 阿拉伯传到欧洲 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为新 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便利 条件 火药 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 后经阿拉伯传入西欧 促使战争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为 欧洲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提供了锐 利的武器 结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在西欧促进了 其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由此证明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巨大的经 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二、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两次“西学东渐” 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

    26、西方学术 思想的传入。 2.表现 (1)第一次: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传入西方大量科技,被中国一些士大夫 及皇帝接受。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2)第二次:19世纪中叶前后,受两次鸦片战争刺激,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 派先后向西方学习,但只关注先进军事科技及器械之术,尚未涉及政治制度 及思想。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洋务运动弊端暴露,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 新派向西方学习重点从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中国的通 商口岸作为重要窗口;西方人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 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中国思想近代化开始起步

    27、,学习层次出现了由“器物”到“制度”层面 过渡的迹象。 真题实战真题实战 模拟演练模拟演练 真题实战真题实战 1.(2020山东卷,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认为“义者,君 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题干材料分别列举了孟子与韩非关于“义”的主 张,共同点是都认为“义”体现了君臣“上下”关系,起到维护等级秩序的作用, 故D项正确。材料论证的是君臣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不 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君臣等级秩

    28、序而不是道德要求,故B项 错误;“义”更多地体现的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并非局限于统治阶层,故C项 错误。 名师点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本题以孟子、韩非 关于“义”与社会伦理秩序的关系为切入点,回答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 华文化的社会价值,从而有利于增强考生的文化认同意识。 2.(2019海南卷,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答案 B 解析 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内涵。材料“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说明孔子强调道德,鄙

    29、视无道德的富贵,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 论述了道德而不是等级,排除A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认 同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定无 道德的富贵而不是反对富裕,排除D项。 3.(2019全国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 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原因。汉初,道家杂采各派思想精华, 形成黄老之学,满足了统治阶级

    30、休养生息的需要,而西汉中期,董仲舒杂采 各派思想精华,形成新儒学,满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共同点 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需要而主动兼容各种思想,故C项正确;西汉中期,王国 问题已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了各派思想的融合,故B项错误; 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不能表明统治者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项错误。 核心价值儒家、道家、佛家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本题以汉代 道家和儒家学说兼收并蓄的特点入手,考查了文化的包容性为现实政治服 务的特点。而这正是要让考生认识到,在当今东西方大融合的时代,只有坚 持包容性的立场,继承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汲取西方文化长处, 才能有利地促进

    3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4.(2019海南卷,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 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 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 B 解析 材料“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说明他认为西方长技值 得学习,故选B项;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是开放通商口岸,排除A项;材料 是学习技术不是政体,排除C项;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与洋务派一脉相承, 排除D项。 模拟演练模拟演练 1.(2021四川绵阳

    32、质检)在孔子以前,“君子”专指贵族男子。而孔子却为它赋 予了新的意义,比如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A.具有阶级色彩 B.追求标新立异 C.蕴含立德意识 D.体现有教无类 答案 C 解析 孔子认为“君子”也代表“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这些都是美德, 说明孔子的思想蕴含立德意识,故选C项。题干中的“孔子却为它赋予了新 的意义”说明孔子将“君子”的阶级色彩淡化了,排除A项;孔子为“君子”赋予 了新的意义,说明孔子思想的丰富性,不能体现其追求标新立异,排除B项;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体现在教育上,题干强调的不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 D项。 2.(2021北京朝阳期中)汉朝

    33、以前,端午节习俗主题为祈福禳灾。南北朝时 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楚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 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唐诗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据此可知( ) A.龙舟竞渡源于汉朝纪念屈原的活动 B.唐代社会有推崇竞争与力量的风尚 C.荆楚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D.端午节习俗演变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答案 D 解析 材料“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楚屈原投汨罗 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体现的是端午节 习俗演变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朝纪念屈 原的活动,排除A项;B项

    34、与材料无关,排除;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排除C项。 3.(2021河南豫北名校质检)虽孔子提出“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但其学 说具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迎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 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这表明( ) A.孔子维护严格的等级秩序 B.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C.儒家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D.行政组织思想要以人为本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儒家学派总能迎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 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这说明儒家学说具有 与时俱进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孔子如何维护等级秩序,排除A

    35、项; 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学说的演进特征,没有涉及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儒家的人本思想,排除D项。 4.(2021辽宁阜新质检)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观欧亚 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路线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唐日本 鉴真 6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答案 C 解析 从表中可看出,唐朝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属于外来文化的传播者; 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属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因此材料反映出唐朝 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双向交流、兼容并蓄,故选C项。材料

    36、中玄奘西行天竺 求取佛经,不能证明唐文化世界领先,排除A项;题干表格没有强调交通情况, 排除B项;题干表格没有唐朝国力强盛的具体信息,排除D项。 5.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 培根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 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 服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 A.促进西欧近代化进程 B.标志西欧近代史的开端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可知,培根意在说明四 大发明推动欧洲的近代化,故选A项。标志着西欧近代史开端的是新航路 的开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有利于欧洲教育及文化的 普及,从而有利于宗教(新教)的传播,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商品经 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D项。 本课结束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42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18923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