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3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1189063
  • 上传时间:2021-03-20
  • 格式:PPTX
  • 页数:70
  • 大小:2.7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3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 新教材 新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课件 33 民族 关系 国家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二板块 选择性必修部分 第33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历历 史史 2022 内 容 索 引 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 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 纵联横合 思维升华 真题实战 模拟演练 课程标准 热词聚焦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 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 的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 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 发展;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 要成就 (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秦汉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魏晋、隋唐和两宋的民族交融;元明 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2)近代西方

    2、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近代西方 民族国家的产生;近代以来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3)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4)当代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成就;改革 开放后的外交成就;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知识排查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教材深化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始,北逐匈奴,修建长城;南抚夷、越, 设郡管理。 (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出击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 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后西迁远

    3、方。 西通西域: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 屯戍政策:汉朝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 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隋朝也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和对流求的联系。 (2)唐朝 中央机构: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地方机构: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民族交融: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密切联系。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 的大交融局面。 (3)两宋: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

    4、的交往交流交融 从没有中断过。 3.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 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明朝:除礼部、鸿胪寺外,设提督四夷馆。 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 互市贸易: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 易。 机构设置:在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设置不同形式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边 疆的管理。 (3)清朝:设立理藩院 对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等手段,巩固了北部、西北边疆。 对西藏: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 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对西南地

    5、区: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 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2)隋唐:通过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通过海路,日本大量遣唐使来到唐朝,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3)宋代: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4)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 波罗抵达中国,后来留下著名的 马可 波罗行纪。 (5)明清 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屡禁不绝。 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689年,中俄订

    6、立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政府签 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二、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王权国家: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 到加强。 (2)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 同观念日益显现。 (3)民族语言:英国和法国先后将英语和法语定为官方语言,强化了 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4)法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 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2.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建立 奠定基础: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

    7、体是主权国家,奠 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确立原则: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 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国际法的一些 基本原则。 外交制度: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 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维也纳体系:在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 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 (2)对近代国家关系规则的评价 积极: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 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

    8、反国 际法,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战胜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 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 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 制进一步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类国际组织数量的激增,推 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

    9、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 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概念阐释 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汉字为主要交流载体,涵盖中国、朝鲜、 日本、东南亚等地。中华文化圈启动于秦汉,形成于隋唐,发展于两宋。时 至今日,唐朝文化仍然对日本、韩国、东南亚都有深刻的影响。 情境体验 1.下图为“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思考:这枚印 章证明了元政府和西藏地区怎样的关系? 提示 元朝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归属中央管理;元朝政府赐西藏 上层僧人以帝师的最高封号。 情境体验 2.汉书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晁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 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

    10、系虏之患。”结合教材和上 面材料分析屯田的影响? 提示 抵御匈奴的入侵;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有 利于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流。 知识拓展 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各国资 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是,民族国家的形成也加剧了民族国家 之间的矛盾,两次世界大战与民族国家的形成直接相关,因此,对于民族国 家形成的影响应该辩证地分析。 知识拓展 国际法的局限性 国际法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国际法执行的难度很大,大 部分国际法成为大国约束小国的工具,而一些大国肆意破坏国际法准则,成 为国际关系动荡的重

    11、要原因,当代的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情境体验 3.罗杰斯在英国农业和物价史指出,英格兰逐步归于一个司 法与法律的中央制度之下,当局的持续努力,以及一致化的显而易见的便利, 都可以解释商业交易行为中的这种(度量衡)同一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从 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英国形成民族国家的原因。 提示 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 三、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历史传统: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逐渐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少数民族:在近代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和歧视,政治、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革命经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蒙、回

    12、民族的自治区”;解放战争时期建 立了内蒙古自治区。 法律依据: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 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 基础。 (2)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 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法制轨道: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纳入法制轨道。 (2)“三个离不开”: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 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3)基本制度:1997年,

    13、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 “两个共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五个认同”: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 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以来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 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创造“四

    14、共”条件: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的社会条件。 四、当代中国的外交 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政策: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 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2)外交活动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外交活动:1954年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 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支持亚非 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突破: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 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改革开放初期

    15、的外交调整 方向调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世界主题: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外交关系: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 国家关系正常化。 (2)世纪之交的外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3)21世纪初的外交 从国家层面:中国不仅致力于与世界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还积 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从外交层次: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 多边外交活动。 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外交布局:

    16、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外交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 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3)国与国交往: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 汇点,谋求共同发展。 (4)全球治理: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 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探索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与完善。 误区警示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体是“区域”,不是民族,是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 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不是哪一个民族行使自治权。各自治机关是在国 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在国家法律规定的

    17、范围内行使自治权。 情境体验 4.下图为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签订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中解读的历史信息有哪些? 提示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苏结盟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 政权,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 情境体验 5.下图是1971年11月8日美国出版的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请结合所学指出,该封面出现的背景。 提示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周恩来主持 外交工作,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知识拓展 21世纪我国外交发展的特点 21世纪,中国外交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

    18、:外交理念 实现了由静态和平到动态和谐的升华;外交实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外交 为民”;外交领域不断拓宽,外交主体日益多元化,公共外交成为重要的开拓 方向;外交社会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的契合度逐渐提高。 主题探究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能力提升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一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探究1历史解释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 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灭 亡。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群臣进行了一番争论。 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 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

    19、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以为:“请准汉建 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 善者也。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 降众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 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据资治通鉴等 主题一 主题二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提炼讨论中出现的两种意见。 提示 许多大臣主张采取强行内迁的政策;温彦博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 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同时教之礼仪。 主题一 主题二 探究2历史解释清朝的民族政策 材料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

    20、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 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 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 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 也。” 摘编自清圣祖实录 康熙帝 探究(1)康熙帝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 (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帝有何不同。 主题一 主题二 提示 (1)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诸部与朝廷的关系更加 密切;康熙帝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 有的防御作用降低。 (2)康熙帝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今天我们主要从历

    21、史文化角 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 主题一 主题二 【认知深化】中国古代加强民族关系的手段和政策 1.设立行政机构:这是最普遍的形式。如两汉和唐朝为了管理西域地区,分 别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立的 黑水都督府、元明清在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制度等。 2.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在两种情况下实施。一是少数民族政权力量相对强 大,而中央政权国力有限,中央政权被迫实施和亲,汉初的和亲即为此类。 另一种情况是中央政权比较强大,少数民族政权向往中原文明而和亲,唐朝 的和亲就是此类。 主题一 主题二 3.册封授官:一般情况下,中央政权承认少数民族政

    22、权首领的统治,由中央册 封官爵。如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 王等。 4.会盟定约:两个民族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战争中双方都遭到很大损失, 为了积蓄力量而暂时签订盟约,如宋辽的澶渊之盟等。 5.边界贸易:如设立榷场、互市等,这是民族间经济贸易往来的一种主要形 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通过边界贸易,加强了民族联系,促进了民族 交融。 主题一 主题二 素养感悟素养感悟 唯物史观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加强管理的作用 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进行管辖和开发的实质是封建生产方式、政治制度 向边疆地区扩展的过程。通过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放,加强了中央政权 和边疆政权间的政治、经济联

    23、系和交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先进的政治 制度和生产方式传播到边疆,对于加速边疆地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二主题二 西方近代的民族国家西方近代的民族国家 探究1唯物史观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封建割据,在新兴商人阶层的支持下,西 欧各国君主不断加强王权,打击大贵族等地方分裂势力,确保政治上的统一。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材料二 英国诗人杰弗雷 乔叟(约13431400)使用伦敦方言写作了坎 特伯雷故事集把玫瑰传奇(法国作品)译成英文,为近代英语的 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威克里夫反教权主义的活动,以及他们将拉丁 文圣经译成英文的做法

    24、,已在某种程度上启发着英国人的民族意识。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主题一 主题二 探究(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促进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提示 (1)内涵:王权加强、国家统一。 (2)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支持王权的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 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主题一 主题二 探究2历史解释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材料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 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 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 美各国原有的

    25、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 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 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 主义殖民体系。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主题一 主题二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民族主义的认识。 提示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欧美国家 的对外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间接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主题一 主题二 【认知深化】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1.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受到封建领主贵族的阻挠, 城市市民支持王权打击地方贵族,

    26、利用王权保护城市的自主权,王权逐渐成 为公共权力的受托者,这是民族国家兴起的第一推动力。 2.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建立商 品流通的交通网络,需要保护资产阶级的海外活动,这都需要建立强大的、 统一的国家机器,这是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根源。 主题一 主题二 3.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后,几乎涵盖欧洲的基督教会在很多国家的统 治土崩瓦解,“民族”的宗教、语言、心理诞生,新教成为促进民族国家形成 的宗教因素。 4.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 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越了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民族国家 在欧洲更加普遍

    27、。 主题一 主题二 素养感悟素养感悟 时空观念近代早期资产阶级与王权的关系 在中世纪普遍的割据混乱状态中,王权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 与分裂叛乱的各附庸国的对抗。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国内的角度看需要统 一的市场,从国际角度看,则希望王权能够帮助其拓展海外市场,保护其海外 利益。因此,近代初期,资产阶级希望建立强大的王权,王权也希望借助资产 阶级的金钱对抗天主教会,两者暂时结成了同盟。 纵联横合纵联横合 思维升华思维升华 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1.对外路线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两汉时期,陆上丝绸之 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再加上宋代 陆上

    28、丝绸之路被少数民族政权控制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宋代我国对外交往 转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2.交往的商品由以丝绸为主到以瓷器为主。西汉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 丝绸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唐代之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瓷器的运输 相对陆路更加安全,瓷器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取代丝绸的 地位。 3.科技文化的交流经历了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的过程。明朝之前,以四 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不断西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从明朝开始,我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西方传教士将西方科技传入中国, 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4.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在明朝之前,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对外

    29、开 放政策。明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清朝长期执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 失了发展工业文明的机会。 二、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变化 1.新的外交定位: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 交”,中国外交的自身定位由以往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区大国”转变为“世 界大国”。这种转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新的外交风格:中国外交开始由“韬光养晦”向“奋发有为”转变,强调外交 不仅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更要着眼于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大业。 3.新的国际角色: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 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从过去强调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参

    30、与者”,到强调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引领者”,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 理。 4.新的外交总目标:中共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推动构 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 全球性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真题实战真题实战 模拟演练模拟演练 真题实战真题实战 1.(2020北京卷,2)“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 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 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 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31、)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清乐”的发展演变中,中原乐曲与少数民族乐曲的融合, 最终成为“华夏正声”,说明魏晋以来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B项正确。汉代 乐府是中原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清乐”的基础,A、D两项错误。“清乐” 是“俗乐”,来自于民间,与“礼乐制度”无关,C项错误。 名师点睛 偷换概念是高考命制选择题干扰项的重要方法,即将类似、形 似的概念设置为干扰项,考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很容易错选。 本题C项中的“礼乐制度”并非音乐,而是一种政治制度,且礼

    32、乐制度是西周 的政治制度,时间和内涵都是错误的。很多考生因为“乐”而错选C项。 2.(2020全国卷,25)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 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绘画和史学研究方法。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面,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该绘画 作品反映了唐代民族关系的史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C项正确。狭义 的西域是指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 广大

    33、地区,但不包括西藏,故A项错误;步辇图是典型的文人画和宫廷画, 并不涉及市井风情,故B项错误;步辇图倾向于写实,故D项错误。 3.(2019江苏卷,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 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为经 济大国,第三世界崛起,而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已经出现,故C项正确;

    34、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当时中美仍 处于对峙局面,故A项错误;中美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至今仍存在差 异和矛盾,并未消除,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综合国力较弱,不是决定国际关 系的主要力量,故D项错误。 4.(2017江苏卷,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 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 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 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两国”是印度

    35、和中国,在两国就边界问题的谈判中,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有利于缓和世界的紧张局面,B项正确。万隆 会议和日内瓦会议都不是“两国”,A、C两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是1949年签订的,不是20世纪50年代,D项错误。 模拟演练模拟演练 1.(2020山东青岛期末)经此三役,“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而汉庭也疲于 征战,出现了“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的局面。这说明( ) A.北匈奴数败,被迫西迁 B.汉朝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C.匈奴全部内迁,逐渐汉化 D.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暂时解除 答案 D 解析 “此三役”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此

    36、后,匈奴政权分裂,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北匈奴数败后西迁,汉朝也无力 再大规模攻打北匈奴,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暂时解除,D项正确。 2.右图为日本1784年出土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现被珍藏于日本福冈市 博物馆,是日本的国宝,其史学价值是( ) A.黄金制作,价值连城 B、发现较早,保存不易 C.证明了中日两国早期的关系 D.反映了日本强大经济实力 答案 C 解析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体现了东汉时期中日两国已经有交往,C项正 确。 3.(2020江苏苏州二模)格劳秀斯认为:国际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 则,这些准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来自自然法的效力。 这说明格劳秀斯认

    37、为( ) A.国际法缺乏强制力 B.国家是造成战争的根源 C.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 D.确认了制裁违约国家的基本原则 答案 C 解析 格劳秀斯认为国际法不同于国内法,不是立法机构制定的,本质上是 国家间的契约,认为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C项正确。国际法的执行确实存 在难度,但并不是缺乏强制力,A项错误。格劳秀斯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但是 他认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是战争的根源,B项错误。确认制裁违约国家基本 原则的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D项错误。 4.(2020河南商丘三模)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直 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 家的前提下,还采取

    38、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在行政建制和 治理方式上,采取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差异的政策。材料意在强调( ) A.西藏自治区成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前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C.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渊源 D.元朝宣政院是自治制度的雏形 答案 C 解析 西藏自治区建立于1965年,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建立的过程,B项错误;材料认为,中央政府一直对西藏“因俗而治”“因事 而治”,民族区域制度有历史缘由,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元朝宣政院和自 治制度的关系,D项错误。 5.(2020山东潍坊二模)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在对外政策方面作出了 重大调整,实行不结盟政策,改善与苏联、蒙古、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重视搞好与美国、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关系。此次对外政策 调整的依据是( ) A.世界格局发生剧变 B.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变化 C.经济体制根本转变 D.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来,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B项 正确。 本课结束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3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18906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