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高三历史(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Word版含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大海之歌
  • 文档编号:1188534
  • 上传时间:2021-03-19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165.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高三历史(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Word版含解析.doc》由用户(大海之歌)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高三历史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2022 历史 全国 复习 一轮 试题 第一 单元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Word 解析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 1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小题每小题 4 4 分分, ,共共 4848 分分) ) 1.2021 河北张家口宣化第一中学检测“国”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或)”,含义为有武力 护卫的城邑,后引申为部落;在金文中写作 “” 或 “” ,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 “国” 字含义的发展说明( ) A.西周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B.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 C.文字书写逐渐规范统一 D.西周王权逐步得到加强 2.史载周人灭殷以后,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周初大规模分封 姬姓诸侯 ( ) A.保障了周天子的政治特权地位 B.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

    2、的直接控制 C.避免了王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 D.体现了王族内部对权力的再分配 3.2021 广东七校联合体联考春秋中后期,效力于卿大夫的家臣流动性增强,家臣 “从一而终” “不事二君”的观念被打破,“臣一主二”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说明 ( ) 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4.2021 四川泸州诊断秦灭六国后统一帝国的规模不断扩大,秦始皇为平衡国内人口,将中原 人口密集区的部分人口迁徙至经济落后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做法 ( ) A.有利于促进大秦帝国的统一 B.是古代中国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开始 C.是小农经济扩张性的体现 D.有利于中

    3、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5.2021 广东珠海测试汉代在郡一级设郡守,郡丞、长史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 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 行政体制 ( ) A.形成了制约机制 B.实现了权力集中 - 2 - C.杜绝了吏治腐败 D.避免了裙带关系 6.2021 陕西部分学校摸底检测别驾本为刺史随员,负责协助刺史处理各类文书,魏、晋、北 魏前期多为各州刺史自行任命,其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职权也有所不同。这一变化 ( ) A.加强了刺史的监察职能 B.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D.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

    4、7.2021 湖湘名校联合体摸底唐初,“新官之辈,丰财之家”,如房玄龄、魏征等仍希望与山东 士族通婚,以抬高自己的门第身价。这反映了唐初 ( ) A.士族制度影响较大 B.掌权新贵出身低微 C.婚姻观念崇尚财富 D.士族依旧控制政权 8.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 时 期 概 况 高祖、 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 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 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

    5、的再分配 9.2021 四川内江模拟(传统文化:家谱)家谱的雏形在殷商卜辞世系关系中已有所反映。 隋唐 以前,家谱修撰相当发达,大量家谱问世,但大多未留传后世。现在存世的家谱大都起源于宋 代。 这反映出 ( ) A.分封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B.宗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存在 C.君主专制导致封建家长制盛行 D.家谱文化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0.2021 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 - 3 - 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 行” 。这反映了元朝 ( ) A.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 B

    6、.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C.中央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 D.地方权力加大威胁中央 11.2021 河南名校第一次联考据载,1385 年,明太祖考核了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府、州、 县官员共 4 117 人的政绩,其中称职者 435 人,平常者 2 897 人,不称职者 471 人,贪污者 171 人,阘茸者(卑贱、低劣)143 人,并对其采取了擢升、免职等奖罚措施。由此可知,明初 ( ) 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 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 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 12.2021 四省名校联考题本改签指内阁将票拟好的题本进呈皇帝后,如皇帝不同意其票签意 见而下令重新票拟,或直

    7、接拟好交内阁发出的情况。乾隆时期,很多题本改签内容或由军机处 传达到内阁,或先由军机大臣草拟,然后呈报皇帝,获准后,发交内阁照签办理。这一变化表明 乾隆时期 ( )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C.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第第 1313 题题 1414 分分, ,第第 1414 题题 1212 分分) ) 13.2021 广东肇庆第一次质量检测,14 分(新趋势: “大一统” 理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战争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华夏族与其他民族逐步交 融。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奠基时期。

    8、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具有开创性。汉朝长达四百年,国势强盛,影响深远。在对外交 往中,汉朝的使者被称为“汉使”,汉朝的人被称为“汉人”,汉朝的军队被称为“汉兵”,汉 族族称的稳定性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汉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周边各民族,有的民族还走 上了封建化的道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 得到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4 - 材料二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唐太宗一度被尊称为“天可汗” 。五 代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辽、夏、金三个政权都是仿照汉族王朝模式建立的,具 有国号

    9、、年号、汉式政权机构和一系列相关的礼仪制度。它们的统治范围已不局限于其民族 原居地,而是不同程度、越来越深入地拓展到汉族居住区。元朝大一统的重建,为统一多民族 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清时期,中国的辽阔版图基本奠定。在治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方 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摘编自赵学堂、杨国强主编涉县农业文明史鉴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其主要 特征。(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谈 谈你对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8 分) 14.2021 山东日照校际联考,1

    10、2 分古代中国政区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代一级政区设置的演变 一级政区设置 一级政区所辖政区 秦 郡 县、道 两汉前期 郡、封国 县、道、邑、侯国 两汉后期 州 郡、封国 魏晋南北朝 州 郡、封国 隋、唐前期 州(郡) 县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州、府 宋 路(分为“四监司”, 各有分工,相互牵制监督) 府、州、军、监 元 行省 路、府、州 明 布政使司(省) 府、州 清 省 府 摘编自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视角 根据材料中古代中国一级政区设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政区演变的历史是一部 - 5 - “政治史” 。(要

    11、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小题每小题 4 4 分分, ,共共 4848 分分) ) 1.2021 河南名校第一次联考据洛诰记载,周公营建东都洛邑时迁入大量殷商遗民,成王 在洛邑举行祭祀时也沿用殷商礼仪接见各地诸侯。这反映了 ( ) A.周朝完全继承了殷商的制度 B.周朝的礼仪传统已彻底丢失 C.民族交融促进了政治的统一 D.历史传统对现实政治的影响 2.2021 全国联考春秋时代,楚国往往把兼并得来的小国改建为县,也常把作为边地防守重镇 的别都改建为县。春秋末年以后,晋国又在比较荒凉的边地设郡,面积较县大得多,而地位要比 县低;战国时代,随着边地经济的繁荣

    12、,在郡下分设若干县。由此可见 ( ) A.郡县两级地方体制出现于春秋时期 B.郡县的初设与加强边防有关 C.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确立郡县制 D.楚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3.2021 山东德州期中检测战国时期在郡县之外仍设有封君,封君拥有大小不同的封邑,有征 收赋税及其他特权。但在其封邑之内,必须接受国君命令,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到封 邑,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出当时 ( ) A.宗法分封制度重新恢复 B.国君封君权力相互制约 C.中央集权趋势明显加强 D.地方监察制度逐步确立 4.2021 晋南高中联合体阶段检测“博士”一词在战国时就已出现,至秦朝,“博士”指东方 六国的政治代表,

    13、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加入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 参议辅政集团。由此可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 ( ) A.全面继承了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 B.在运行过程中带有一定民主色彩 C.实现了对六国的完全控制 D.适应了秦朝政治统治的需要 - 6 - 5.2021 湖北武汉质量检测汉初文献中将汉朝政府直接统治区域的人称为“汉民”,其他诸侯 国的人则被称为“吴人” “楚人” “齐人”等。这一不同称谓 ( ) A.有利于探察汉初的国家结构 B.表明王国力量严重威胁中央 C.说明国家统一观念尚未出现 D.揭示汉初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6.2021 皖江名校联考(命题热点:“五育”之体育)唐朝武则

    14、天时开始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考武力,还要考问 军事策略,如考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到了明朝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 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这说明武举 (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有利于选拔各类实用人才 C.在实行中不断加以完善 D.比文举更注重公平公正性 7.2021 福建莆田第一次质量检测研究发现,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 杂得多,有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 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社会阶层的流动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农耕经济

    15、的繁荣 D.门阀制度的兴盛 8.2021 河北石家庄一模宋初,朝廷在举行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可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入 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至 20 多人。但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 15 岁、 弟侄年满 20 岁才可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考试才得补官。朝廷此举力图 ( ) 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 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 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 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 9.2021 湖南长沙摸底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 素来确定。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 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由此可知元

    16、代行省区划 ( ) A.划分方法更加科学 B.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与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 - 7 - D.受到了蒙古族管理传统的影响 10.2021 江苏盐城统考明朝中期,因阁权过盛,皇帝重用吏部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 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 部要务的参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阁部制衡成为强化君权的手段 C.吏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与六部形成分权制衡机制 11.2021 晋南高中联合体阶段检测明朝中后期,各省设有兵备道,独立于地方官府而存在,主 要负责整饬兵务,必要时可弹压

    17、地方,又挂有按察使副使的头衔,有受理诉讼的职能,有时还会 兼管文教、水利、盐政、马政驿传等事务。这说明兵备道的设置 ( ) A.导致明朝统治由盛转衰 B.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C.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标志着古代官制的成熟 12.2021 江西名校第二次联考(新角度:清朝地方财政运行)清朝对全国实施集权式财政管理, 建立备贮银制度。明确规定:备贮银“用则预期报闻”,擅动者以侵蚀钱粮罪论;若所需实属刻 不容缓,“准一面题报,一面动支” 。据此可知 ( ) A.地方财政运行有一定缓冲空间 B.中央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地方赋税管理具有较大自主权 D.清朝地方管理体制趋于完善 二、非选择题二

    18、、非选择题( (第第 1313 题题 2525 分分, ,第第 1414 题题 1212 分分) ) 13.原创题,25 分(渗透新教材:基层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宋代开始,一些官僚士大夫以复兴宗族制度为己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 范仲淹,他于皇祐二年(1050 年)用自己的官俸在苏州买下田产,建立义庄,用每年所得租米赡 养族人,同时还开设供族人居住的义宅和供族人学习的义学,并纂修族谱。 除了士大夫重建宗族制度的实践外,宋代一些学者还对宗族制度进行理论探索,其中张载 和朱熹最为典型。张载主张将“收宗族” “明谱系” “管摄天下人心”连在一起,朱熹则将宗法 制度的说教又向前

    19、推进了一步,他提倡孝道,并把孝睦引申到三纲五常,同时主张建祠堂、置祭 - 8 - 田,祠祭的对象是高、曾、祖、祢四代祖先,墓祭的对象则是始祖、先祖。 材料二 到嘉靖以后,随着社会风气由俭入奢,违礼逾制现象增多,而国家基层控制体制 的逐渐松弛,促使宗族的组织化和政治化嘉靖十五年(1536 年)的家庙祭祖礼制改革,允许 百姓冬至日祭祀始祖、先祖,为宗族的民众化提供了契机,嗣后民间掀起了大建祠堂、祭祀始 祖的热潮。宗族制度得到大面积推广,宗族组织成为普遍的基层社会组织,并在维护家族伦理、 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积民、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 材料三 民国时期,基

    20、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进一步变化。在民治系统方面,乡族与近代社团 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在基层社 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宗族基层治理出现的新变化,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 变化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期以后宗族基层管理的特征。(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乡族自治对近代国家转型的意义。(4 分) 14.原创题,12 分(学术情境:中国历史的循环理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可看作这样一种循环:先为体

    21、制安定期的“合”,然后逐渐开始动摇,待体 制显现灭亡特征时为“散”,出现多个新体制可能性的时候,各体制带头人相互反目进行战争, 此为“离”,最后生存下来的一个体制统一大局称作“集” 。 摘编自日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就材料中的循环理论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证。(可以就这 一循环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循环,并加以论证,要求论题 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 案 1.D 依据材料中“国”字的书写形状和含义的变化可知,商代甲骨文中的“国”字并没有国 家的含义;金文中“国”字的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由此可知,西周时期“国”字与王权 -

    22、9 - 联系紧密,这说明西周王权逐步得到加强,D 项正确。西周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尚未确立,排除 A 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B 项;文字书写逐渐规范统一是在秦朝统一文 字后,排除 C 项。 2.D 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度保障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A 项错误。 分封制下周朝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控制,B 项错误。分封姬姓诸侯并不能避免王 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C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这实际上是周朝统治阶 级对姬姓宗族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 D 项正确。 3.C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中后期,生产力快速发展,原有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适应

    23、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传统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因而出现了材料中“家臣 流动性增强” “臣一主二”等现象,故选 C 项。材料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 A 项。儒学正统地位 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故 B 项错误。官僚政治正式确立于秦朝,D 项错误。 4.D 材料中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的形成,故选 D 项;根据“秦灭六国后统一帝国”可知,此时秦已经完成了统一,排除 A 项; “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开始”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B 项;材料中的做法和小农经济无关,排除 C 项。 5.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分掌郡中诸事的郡丞、长

    24、史、都尉、督邮、列曹都是郡守的“属官”, “县一级也是如此”,据此可知,在汉代地方行政体制中,地方最高长官的权力比较大,即出现 了权力集中的现象,故选 B 项。材料未体现属官之间的相互制约,排除 A 项。C、D 两项在材料 中未体现,均可排除。 6.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加强。由材料“别驾多为各州刺史自行任命,其后别 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可知,别驾的任命权由地方转移至中央,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 强,故 B 项正确。 7.A 材料显示,与士族通婚可以抬高自己的门第身价,“新官之辈,丰财之家”也乐于此道,这 体现了士族制度影响较大,故选 A 项。材料并未涉及掌权新贵的出身情况,故 B

    25、 项错误;与士族 通婚看中的是其政治影响力而非财富,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士族控制政权,故 D 项错误。 8.D 本题考查唐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备君主顾问”到“正式参与朝 政决策”,这反映了翰林学士的权力扩大,也说明其在某种程度上分割了其他集团的权力,故 D 项正确。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翰林学士并没有控制决策权,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 的是翰林学士,并未包括全部文官,B 项材料依据不足;根据史实可知,翰林学士逐渐参与朝政 决策,不利于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故 C 项错误。 - 10 - 9.B 历史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材料中“殷商” “隋唐以前”

    26、“宋代”三个时间 段均涉及家谱的相关内容,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反映了血缘宗法观念对日常生 活的影响,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的深远影响,而不是分封制,排除 A 项。材料不涉及 君主专制,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B 材料中行省官员替朝廷镇守地方,且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 (省)而后行”,这体现的是在元朝行省制度下,行省长官作出重要决策时受到中央政府的节 制,B 项正确;A、C 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行省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D 项排除。 11.A 本题考查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明太祖考核地方官的政绩并 对其

    27、采取了奖罚措施,这体现了明政府重视对地方的掌控,A 项正确。 12.D 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内阁票拟权被削弱,军机处参与机要事务,这说明君主专制日益加 强,故选 D 项,排除 C 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 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乾隆时期 内阁对军机处的制约,无法体现制衡机制得到完善,排除 B 项。 13.【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和材料二中“隋唐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元朝明清时期”的情况概 括;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的内容可得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多元一体,根据材料一中“汉朝 长达四百年,国势强盛,影响深远”可得出源远流长。第(2)

    28、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辽、 夏、金三个政权都是仿照汉族王朝模式建立的,具有国号、年号、汉式政权机构和一系列相关 的礼仪制度”可得出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引领,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 流、统治者开明政策或改革的推动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统一多民 族国家发展的原因、对国家统一产生的影响、对民族交融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答案】 (1)历程:春秋战国酝酿;秦汉奠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隋唐 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宋元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明清时期中国的辽阔版图基本奠 定。(3 分,言之有理即可)主要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29、(3 分) (2)主要因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引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统治者开明政策或改革 的推动。 (3 分)认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影响了周边甚至更远的国家,推进了世界文明的 进程。(5 分,一点 2 分,三点 5 分) 14.【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 发展;两汉后期州出现,刺史主管各州监察事务,这说明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逐渐成熟; - 11 - 两汉至隋

    30、唐时期侯国、封国、方镇的出现,说明中央政权受到地方势力的威胁;宋朝“路”的 设置,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到了加强;元朝行省的出现、明清时期对省的沿用说明古代中 国疆域空前扩大、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中国历代一级行政区划设置的变更,反映了古代中 国政治制度既有沿革继承,又有创新。 【答案】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两汉后期州的出现及刺 史制度等的发展,说明古代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逐渐成熟;两汉至隋唐时期侯国、封国、 方镇的出现,说明中央政权受到地方势力的威胁;宋代“路”的建立,目的在于分割地方政权、 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行省的出现、明清时期对省的沿用,说明古代中国疆

    31、域空前扩大、中央对 地方的管辖加强。(10 分)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设置的变更,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既有沿革继承,又有创新。我国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幅员辽阔的版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 分) 1.D 本题考查历史传统对现实政治的影响。成王在祭祀时沿用殷商礼仪接见各地诸侯,这反 映了周朝在统治过程中借鉴了前代的做法,利用前代的某些传统来巩固现实统治,D 项正确。 结 合材料可知,周朝沿用的是殷商的礼仪,并未完全继承殷商的制度,A 项错误;B 项说法错误;材 料反映出周公在营建洛邑时迁入大量殷商遗民,但无法由此得出民族交融促进政治统一的结 论,C 项错误。 2.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

    32、期楚国将兼并得来的小国改建为县,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在比 较荒凉的边地设郡,并在郡下分设若干县,这表明郡县的初设与加强边防有关,B 项正确;仅由 材料不能说明郡县两级地方体制出现于春秋时期,A 项错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确立郡县 制由材料得不出来,C 项错误;率先确立中央集权体制的是秦国,不是楚国,排除 D 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在郡县之外仍设有封君,且封君明显受到国君的控制,这体现了 当时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逐渐瓦解,A项排 除;封君并不能制约国君,B 项错误;监察制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D 项。 4.D 本题考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

    33、度。由材料可知,“博士”指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为 吸收各国人才设置博士官,允许“博士”参议朝政,这说明博士议政制度适应了秦朝政治统治 的需要,故 D 项正确。 5.A 汉初文献中对中央政府直接统治区域居民和分布在各诸侯国的人民有不同称呼,这有利 于探察汉初的国家结构,A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王国力量严重威胁中央,B 项错误;国家统一观 念在西汉之前已经出现,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汉初区域经济差异明显,D 项错误。 - 12 - 6.C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出武举从唐朝到明朝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故 C 项正确;A 项是古代中 国科举制的影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 项夸大了武举的作用,排除

    34、;材料中没有文举的相关 信息,无法判断武举是否比文举更注重公平公正,D 项排除。 7.A 由唐朝到五代,宰相的出身由以世家大族为主,后来逐渐多元化,特别是进士出身者超过 了半数,这反映出科举制等因素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 项正确;宰相出身的变化不能说明中 央集权的强化,B 项错误;农耕经济的繁荣与材料内容无关,C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门阀制度的没 落而非兴盛,D 项错误。 8.C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宋初官员的子孙可以通过恩荫入仕,并且有时恩荫人数较多,庆历三 年对恩荫制度进行了改革,对恩荫入仕的人员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这有利于防止权贵垄断官位, 故选 C 项;在古代中国社会,宗法血缘观念一直存在

    35、,无须以此来传承,排除 A 项;材料不涉及官 员的任免权问题,排除 B 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朝廷对恩荫特权的限制,不涉及“科举与教育”的 关系,排除 D 项。 9.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区划人为地打破了自然地理界限和区域经济的联系,这样 做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B 项正确;A、D 两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经济重 心南移与行省区划无关,C 项排除。 10.B 由“因阁权过盛,皇帝重用吏部对内阁进行制衡” “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 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可知,明朝中期皇帝采用措施使内阁和吏部相互牵制 以强化君权,B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内

    36、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成为法定的 行政中枢机构,A 项错误。由“重用吏部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可 知,C 项错误。设立内阁和六部都是皇帝强化君权的手段,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C 本题考查明代对地方的管理。根据材料中兵备道负责整饬兵务、弹压地方、受理诉讼 以及兼管“文教、水利、盐政、马政驿传等事务”可知,兵备道的设置便于明代政府加强对地 方的管理,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这并不会导致明朝由盛转衰,故 A、B 两项错误;古代中国官制成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D 项错误。 12.A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地方有一定的资金储备,必要时

    37、地方政府可以“一面题报,一面动 支”,这说明地方财政运行有一定的缓冲空间,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对地方官员的监 察,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备贮银制度,并非赋税管理,故 C 项错误;D 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 主旨不符。 13.【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宗族基层管理。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除了 士大夫重建宗族制度的实践外” “一些学者还对宗族制度进行理论探索”等信息概括;第二小 - 13 - 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一些官僚士大夫以复兴宗族制度为己任” “宋代一些学者还对宗族制度 进行理论探索,其中张载和朱熹最为典型”得出士大夫家国意识的增强和理学的广泛传播,再 结合宋代科

    38、举制的完善等知识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国家基层控制体制的逐渐松 弛” “宗族的组织化和政治化” “宗族组织成为普遍的基层社会组织”等和所学知识概括。第 (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进一步变化”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 (1)新变化:士大夫重建宗族制度的实践活动增多;学者对宗族制度进行理论探索。 (2 分)原因:士大夫家国意识的增强;科举制增加了社会流动性;理学的广泛传播。(4 分) (2)特征:国家基层控制体制逐渐松弛,宗族的组织化和政治化趋势明显;宗族组织的重要性加 强,且向基层民众延伸。(4 分) (3)意义:有利于维

    39、护家族伦理、维护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传统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 社会转型;增强了民众的家国情怀。(4 分) 14.【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就材料所给 的循环进行论证,或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循环并加以论证。一般情况下,答 题时顺着材料所给的信息正面肯定较为容易。论题要简练明确;论证时,至少提供 3 个史实;总 结要有所升华。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从周到秦,中国历史呈现出“合散离集”的特征。(2 分) 论证:西周时期,通过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及礼乐制度,周王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统治秩 序,社会呈现出“合”的特征。春秋时期,分封制、

    40、宗法制开始崩溃,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争 霸,周天子权威受到挑战,相对稳定的体制显现出“散”的特征。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奉行自 己的治国体制并极力将其推广至全国,霸权争夺导致各国相互反目并进行兼并战争,社会显现 出“离”的特征。最终,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社会呈现出“集”的 特征。(8 分) 从周到秦,中国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合散离集” 的特征。(2 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政权体制呈现出“合分合”的特征。(2 分) 论证: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呈现出安定期“合”的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 分裂,各自建制为政,呈现出“分”的特征;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加强,大一统局 面再次强化,表现出安定期“合”的特征;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代政权再次分裂,再次体现出 “分” 的特征;到了元明清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呈现出社会稳定期 “合” - 14 - 的特征。(8 分) 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的更迭具有周期性,呈现出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的 “合分合” 的特征。(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高三历史(全国版)复习一轮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Word版含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188534.html
    大海之歌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