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优质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优质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doc》由用户(大海之歌)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必修下册优质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 部编版 必修 下册 优质 作业 15 谏太宗十思疏 司马 谏议书 Word 解析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1 - 第 8 单元 15 【基础测评】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 其根本 固:动词,使稳固 B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纵情:尽情 C举 先王之政 举:施行 D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 非特:不仅 【答案】B 【解析】纵情:放纵感情。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斯亦伐根以 求木茂 振之以 威怒 以 致天下怨谤也 以 授之于有司 A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B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C意义不同,用法不同。 D意义相同,用法相同。 【答案】A 【解析】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介词,因而。介词,把。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
2、项是( ) A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B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C以膏泽斯民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答案】D 【解析】A“媚”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B“下”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C“膏泽” 是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念 居安思危 爱汝一念 B人君当 神器之重 安步以当 车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 义而后动 - 2 - D貌恭而不心服 心悦诚服 【答案】D 【解析】A动词,思考、思虑/名词,念头、想法。B动词,主持、掌握/动词,当作、 作为。C名词,计划/动词,考虑。D均为动词,服从。 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谏太宗十思疏开篇
3、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 警醒。 B 谏太宗十思疏最后从反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 理想。 C 答司马谏议书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 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D 答司马谏议书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 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答案】B 【解析】“反面论述”错,应是“正面论述”。 6下列有关文言文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指唐太宗,“太宗”是他的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皇帝家庙里祭祀时追尊 的名号。 B疏:即奏
4、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C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品秩铨选之制、 全国刑法、狱讼之事。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 “好生之仁”。 【答案】C 【解析】“掌管品秩铨选之制”是吏部的职责。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答案】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答案】选拔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 献
5、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 能献出他的忠诚。 (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案】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 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名和实一经辨明, 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4)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3 - 【答案】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这是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 取行动,是认为正确的而且看不到有什么值得反悔的缘故。 【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
6、乱,诡 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 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 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 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勣得书,遂定计归。 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 引为洗马。征 见秦王 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 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
7、左右有 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 曰:“愿陛下俾 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 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 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 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 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 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 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 ,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 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
8、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 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选自新唐书 魏征传 ,有删改) 【注】隐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 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 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 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
9、命 有所归也 【答案】C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 - 4 - 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 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是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 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 南北朝
10、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答案】B 【解析】稽首,才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并拱手至地, 头也至地。顿首,指磕头。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魏公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 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
11、间他们兄弟 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 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还是太宗用建自己小殿的材料为他建造正室。 【答案】A 【解析】“魏公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理解有误,原文是“密 得宝藏书,辄称善”。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答案】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 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 (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