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配套作业:单元检测 四 Word版含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配套作业:单元检测 四 Word版含解析.doc》由用户(大海之歌)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配套作业:单元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20 2021 学年 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 下册 配套 作业 单元 检测 Word 解析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1 - 单元素养检测单元素养检测( (四四) ) ( (时间时间 120120 分钟分钟 分值分值 120120 分分) )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 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 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 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 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 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
2、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 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 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 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 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 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 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 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 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3、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 - 2 - 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伦理自觉。 (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 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 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 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 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 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 “天下为公”。“公”
4、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 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 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 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 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 争。 张载提出的 “为万世开太平” 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 “太 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 “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 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
5、”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 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 - 3 - 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 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 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 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 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 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
6、。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 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 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有删改)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 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 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 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 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 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
7、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 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治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 - 4 - 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 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 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 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 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 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 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 的精神,也是国家认
8、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 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 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 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 觉。 C.“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 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 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
9、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 5 - 【解析】选 C。A 项,“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原文为“只能 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B 项,强加因果,“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人类命 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不存在因果关系;D 项, 不合文意,原文“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 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 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
10、升, “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 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治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 “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解析】选 D。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证明的是 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 ( )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治大国若烹小鲜。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大河无水小河干。 - 6 - 【解析】选 B。“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
11、法,只是强调了“治国” 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 分) 答: 答案: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 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2 分)后阐 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 义,提出时代要求。(2 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答: 答案: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 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 “天下太平”,抓住机遇,
12、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7 - 贡献力量;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治精神 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 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 ,仲淹谓弼:“子 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 人来降,但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
13、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 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 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 退不肖、 止侥幸、 去宿弊为本。 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 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 ,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 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 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 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 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
14、年,麦大熟,民 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 - 8 - 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 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 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 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 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 进封韩国公 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 ,年八十。 (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15、.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 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 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 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 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解析】选 B。“前此”是表示时间的名词,要和后面的句子分开,所以 排除 A、C 两项,“不得粥而仆”是表示承接的动作,不能分开,所以排 除 D 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16、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9 -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叫薨。 【解析】选 B。粟,小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予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 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 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
17、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 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 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解析】选 D。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都为之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 隙。宋仁宗所说之语,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 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吕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4 分) 译 文: - 10 - (2)弼
18、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4 分) 译 文: 答案:(1)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 之人、阻止侥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大略:大致内容。进、 退:进纳、斥退。不肖:无能之人。宿:过去的。共 4 分,每点 1 分) (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 不掺杂私心。(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容:掺杂。共 4 分,每点 1 分) 10.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 灾之法。(3 分) 答: - 11 - 答案: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