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20-古代诗歌五首.doc

  • 上传人(卖家):永遠守護你
  • 文档编号:1170701
  • 上传时间:2021-03-12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91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20-古代诗歌五首.doc》由用户(永遠守護你)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年级 语文 下册 部编版 20 古代 诗歌 下载 _七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2020 古代诗歌五古代诗歌五首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 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 20 课课前预习卡。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1.反复诵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师: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

    2、 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 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看看他发出了 怎样的感慨。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由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说起,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为体味诗 歌所表达的情感做必要的铺垫。 二、二、预学展示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写作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三、三、朗读诗歌,感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受节奏 由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学习诗歌时,应先从诵读入手,感受其节奏美。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

    3、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 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 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朗读时注意每句的领字要读出延长音。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古体诗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师:读诗,不仅要感受音韵之美,还要读出诗意之美。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借助 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预设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

    4、后面望去, )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 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 然泪下。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学习本诗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 感受到古体诗的诗韵,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四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预设预设 时间角度(前、后) 。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 主。 “前不见” “后不见” ,

    5、表示时间无止无休。这两句诗写了时间的长河无尽,而诗 人自己的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孤寂之 情。 设问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预设预设 时空角度(天、地) 。在无限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 悲凉。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面对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的境遇, 诗人心生感慨,悲伤落泪。 设问 3:诗中描绘了空旷辽阔的意境,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预设 (1)诗人当时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贬,眼看报国宏愿化为泡影,

    6、登上这座古 时招纳贤士的幽州台,却不见贤君,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悲伤心 理和对贤明君王的渴盼,也流露出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2)天地茫茫、岁月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广漠的空间与无 尽的时间,衬托出人的渺小、孤单、无力和生命的短暂。诗人想到自己不受重用的境 遇,于是怀才不遇的苦闷,时不我待的焦灼、痛苦涌上心头。 设问 4:诗人在这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之间,对生命产生了什么思考?结合诗人的经 历,体味诗中的哲理。 预设预设 诗人一心报国,却接连受挫,一直得不到重用,面对无尽的空间与时间,感受 到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哲理。 师小结: 登

    7、幽州台歌通过宏大的事物来衬托人的孤单渺小,表现诗人的孤独、悲 伤之情,进而产生生命短暂、人生有限的思考。这首哲理诗,采用融理入情的手法,抒发 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大有“汉魏 风骨”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品析诗句,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志,并结合知人论世的方 法来学习如何鉴赏分析融理入情的哲理诗,从而深刻理解诗歌内涵。 望岳望岳 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师:有诗云: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五岳之首的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 山势,厚重的山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 神奇

    8、。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留下了许 多诗文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看看杜甫游览泰山后抒发了 怎样的感情。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诗句导入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泰山的向往,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兴 趣。 二、二、预学展示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写作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三、三、诵读经典,感受诗韵诵读经典,感受诗韵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

    9、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本诗是一首五言古诗,从句式方面看,五言古诗一般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 本诗的句式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预设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 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有朝一日,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把周围矮小的群山 们,

    10、一览无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五言古 诗的诗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预设预设 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 晓”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设问 2:诗题叫望岳 ,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都是写“望”字,并且角 度有别。你能说说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预设预设 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

    11、木葱郁的景象。 (远望) 颔联: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近望) 颈联:望到了泰山中云涌云翻时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林的景象。 (细望) 尾联:想象登上泰山顶峰,将四周群山看遍之景。 (想象)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再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上泰山顶峰远望之景,全诗以“望” 字贯串, “望”字是全诗的线索。 设问 3: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中的“钟” “割”二字用得非常好,请你分 析好在哪里。 预设预设 钟“钟”是聚集之意,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 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从侧面体现 出泰山风景的神奇秀丽。 割“割”字化静

    12、为动,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南山北昏晓分明的画面, 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遮天蔽日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设问 4: 诗言志, 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尾联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 预设预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反映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它不只是诗人 要攀登泰山之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它告诉我们: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这样不但能望得远,而且可以俯视一切。 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积极进取。 设问 5: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从这首诗中我

    13、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预设预设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杜甫。 师小结: 望岳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 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 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品析诗歌内涵,让学生体会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中所蕴含 的诗人的情感和志趣,并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进一步明确诗人的形象,有助于学生进一 步理解诗歌。 登飞来峰登飞来峰 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师:

    14、读杜甫的望岳 ,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颂,更是诗人勇攀 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看看他在登 上高山之后,又有怎样的感慨和情怀。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从刚学过的古诗导入,既能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又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 新的“登高”诗的学习当中。 二、二、预学展示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写作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三、三、诵读经典,感受诗韵诵读经典,感受诗韵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

    15、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预设 飞来峰上耸立应天塔高耸入云,听说在鸡叫时可以望到旭日初升。不怕有浮云 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本环节旨在通过品析诗句,让学 生体会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和志趣。知人论世方法 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内涵。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绝句

    16、的诗韵,让学生初步了解 诗意,为后面理解诗人的情志做铺垫。 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预设 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的应天塔。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 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应天塔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 站得高看得远。 设问 2: “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预设预设 “闻说”一词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而“鸡鸣见 日升”则是说鸡一鸣就见到太阳,从侧面渲染塔之高。此句与开头一句

    17、,一起造成峭 拔之势。 设问 3: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最高层”有何含义? 预设预设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 既指飘浮的云,也指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应天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决策的最高层。也指诗人的雄 心壮志及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 设问 4: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预设预设 读出了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孤高傲岸、不可战胜 的形象。 设问 5:学了这首诗,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预设预设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

    18、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师小结: 登飞来峰中诗人虚写了富有朝气的登高望远之景,寄寓了高瞻远瞩的道 理,表现了诗人的雄心抱负与改革决心。诗中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品析诗句,让学生体会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诗 人的情感和志趣。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内涵。 五、总结存储五、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 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会到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 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19、。希望同学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表现的哲理,让古代文化思想进 入内心,滋润心田。 2.布置作业。 (1)背诵并用楷书工整、规范地默写这三首诗。 (2)查阅资料,为剩余两首诗歌“知人论世”搜集相关信息。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1.反复诵读并背诵游山西村及己亥杂诗 (其五)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游山西村游山西村 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生自 由回答) “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河流盘曲。形容

    20、重重山河阻隔。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 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 这两个成语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陆游的这首游山西村 , 看看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由成语的释义入手,进入到本诗的学习,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为后面学生 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二、二、预学展示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写作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三、三、诵读经典,感受诗韵诵读经典,感受诗韵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

    21、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古诗讲究平仄有序,音韵和谐,尤其是律诗,格律要求更严格。朗读时,重读句尾的 韵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游山西村韵字是:豚、村、存、门。 3.读懂古诗大意。 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预设 不要笑话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备足鸡肉、猪肉款待客人。山重重叠叠,水 迂回曲折,怀疑无路可走时,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的村庄。将近社日,一路上迎 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着简朴,古风尚存。从今以后

    22、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 游,也可能随时会手拄拐杖半夜前来叩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律诗严格的格律,体会其韵 律美,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四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 1: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预设 时村民的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优美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淳朴的风土人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设问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预设预设 这首诗描述

    23、了农村优美的风光,村民淳朴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村 民、农村生活的热爱。 设问 3: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其中的 妙处。 预设预设 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 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 面已经无路可走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 一片村庄。 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突出了山村景色的优 美,也写出了诗人在“疑无路”后, “柳暗花明”时的豁然开朗与喜悦之情。此句表 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豁然开朗的

    24、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 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师小结: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本诗紧扣“游”字,按照“叙事写 景抒情”的顺序,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达了对古朴淳厚的 乡村民俗的留恋和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品析诗歌中富含哲理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以及诗中蕴含的哲 理,再次体会诗歌借景抒情、景中寓理的写法。由浅入深地分析,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诗 歌的内涵。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其五)(其五) 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师:清道光十九年(1839) ,鸦片战争发生的前一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这 一年,有

    25、一位诗人兼朝廷命官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 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写成七绝 315 首,题为己亥杂诗 。这位诗人就是清代诗人龚自 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己亥杂诗中的其中一首。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从诗歌写作的背景入手,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学习中。 二、二、预学展示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写作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三、三、诵读经典,感受诗韵诵读经典,感受诗韵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

    26、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预设 满怀无限愁绪看着太阳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红纷纷绝不是无情 之物,愿化作春泥培育更多的新花。本环节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巧妙地将诗歌和写 作背景糅合在一起,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志趣。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 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四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知人论世,感悟诗

    27、情 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 1: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 预设预设 鸦片战争发生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朝廷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龚 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忤其长官” ,辞官回乡。 设问 2:我们通过哪两句诗可以体会出被迫辞官的龚自珍的心情? 预设预设 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 ,同时以夕阳西沉、 暮色苍茫的气氛衬托离愁,表现了诗人愁之深之切。 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足见诗人离京的决绝,也 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洒脱。 设问 3:龚自珍愤而辞官后,是否从此不再关心国家的命运呢? 预设预设 这不是,从“落红

    28、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中可以看出。这两句写 落红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 而为护花。诗人移情于物,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 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两句正是诗人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设问 4:结合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形象? 预设预设 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忠君爱民、坚定执着的诗人形象。 师小结: 己亥杂诗 (其五)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的无尽愁绪,也表达出诗人虽已辞 官,仍决心为国效力、奉献终生的决心,以及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挚爱之情。全诗寄情 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设

    29、计意图】 本环节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巧妙地将诗歌和写作背景糅合在一起,让学生逐步深入 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志趣。 五、总结存储五、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本课学习了两首诗,让我们又获得了新的教益。 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明白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令人豁然开朗的转 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己亥杂诗 (其五)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 更护花”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爱国忧民、无私奉献精神。希望同学们能热爱传统文化,热 爱古代的诗歌艺术,让这些经典文化伴你们健康成长。 2.布置作业。 (1)背诵并用楷书工整、规范地默写这两首诗。 (2)选择感受最深

    30、的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文章。 (500 字左右) 。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其五) 本课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哲理诗。因此本教学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 运用多种方法赏析诗歌之美,进而培养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 生逐步感受诗韵之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歌内涵,建立知人论世 的阅读意识;品析关键诗句,体会诗人情感。逐步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人文教育有机 结合。 素养提升素养提升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知人论世, 应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掌握了知人论世的原则,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评价。 引导学生

    31、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 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知人论世” ,更要通过这 五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建立阅读诗歌要有“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 如何“知人论世” 。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首先教师补充适当的教学资料,介绍诗人 及其时代背景;然后把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与诗歌的内容联系起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表 达与生平经历、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知人论世”的评价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学生要主动地“知人论世”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工具,在课前自行查阅与诗人相 关的内容,做好阅读笔记。品析诗句时,联系诗人

    32、的经历深入体会,以此来强化“知人论 世”的阅读意识。 疑难探究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这五首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何理解这五首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哲理诗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或寓理于景, 或融理入情,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 象或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登幽州台歌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前” “后” “古 人” “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 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 阔的

    33、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 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攀 登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其 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登飞来峰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 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还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 我站得高的缘故” ,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 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游山西村 ,景中寓理。 “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 , “疑无路”和“又一村”两两 相对,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路疑无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隐含着在困境中坚 守,终会迎来转机的理趣。 己亥杂诗 (其五)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如 同“落红”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无情的,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 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这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 运。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20-古代诗歌五首.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170701.html
    永遠守護你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