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大海之歌
  • 文档编号:1162534
  • 上传时间:2021-03-10
  • 格式:DOC
  • 页数:23
  • 大小:13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由用户(大海之歌)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甘肃省 白银市 会宁县 一中 2020 2021 学年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Word 解析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1 - 会宁一中会宁一中 20202020- -2021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级语文试题高二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魏明奇命题人:魏明奇 审题人:王鑫(审题人:王鑫(150150 分钟,分钟,150150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奶糖的香”涂在手上,将“故宫的美”抹在脸上,让“报纸的墨”秀在身上,使“花 露水的味”掺进酒里 这股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不仅让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2、”, 还在消费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和流行的“头脑风暴”。这股消费新潮流,既满足了时尚 追求,又凸显了文化内涵,和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 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让这些充满创意的商 品与品牌收获了庞大的新生代消费群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从美食饮品到服装美妆,从电影电视到文创周边,消费新潮流里总能发现老字号的新面孔。 如今,中国品牌的消费人群在不断增加,走出国门、扬帆出海的中国品牌也越来越多,背后 依靠的正是良好的口碑、稳定的质量和创新的态度。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一件件 情怀与时尚跨界融合的

    3、国产商品,一个个跟跑、并跑乃至弯道超车的中国品牌应运而生,自 然令消费者感到惊喜。 纵观今天的消费潮流,不同的流行趋势折射出中国市场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反映着人 们不断升级的消费层次。中国品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同台竞技,让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 “货比三家”,收获最佳的性价比。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对中国品牌的消费喜好,还是 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选择,他们都是开放的中国市场的受益者。某种程度上,消费既是一种经 济现象,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消费潮流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另一 方面,新的消费潮流的兴起也让更多新生代消费者相信,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涵 养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潮

    4、流可以土生土长,时尚也能风起本土。 让消费新潮流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升级的契机,需要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市场、用好文化资 源。需要看到,消费新潮流中的个别品牌与世界一流品牌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一些现象 级潮牌做工粗糙,制作简陋,只是在包装上做一些表面功夫;有的爆款产品山寨抄袭,过度 营销,缺乏真正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味道。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人们的观感。无论对消费 - 2 - 者还是生产者来说,消费潮流能否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能否良性发展。消费潮 流既要立足本土,也要接轨世界。就此而言,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行 业规范也不可或缺,这些理应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健康成长的基础性要素。

    5、 今天,世界 500 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 220 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还有相当 一部分都处在微笑曲线的底端。中国品牌,在今天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增强 文化自信,加强品牌建设,发掘市场潜力,消费者就能拥有更多选择,中国品牌定能绽放更 多光彩。 (摘编自盛玉雷消费新潮流,发展新机遇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故宫的美”抹在脸上等消费新方式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和流行的“头脑风暴”。 B. 在让“报纸的墨”秀在身上等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里能发现老字号的新面孔。 C. 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因契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观而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

    6、。 D. 海纳百川的中国市场使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货比三家”,收获最佳的性价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运用排比句对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展示,吸引力强。 B. 文章第二段旨在介绍中国品牌的创新、升级和国际影响,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 C. 文章第四段列举事实论证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D. 文章尾段说明了成绩和不足,指出中国品牌在发展新机遇中绽放更多光彩举措。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足时尚追求、凸显文化内涵的特点使中国品牌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走出国门、 扬帆出海。

    7、 B. 因为消费潮流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所以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 C. 只要进一步地培育和规范市场、用好文化资源,就可以让消费新潮流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升 级的契机。 D. 如果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消费潮流就不能立足本土,也不能 接轨世界。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 3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 项,选项内容强加因果。结合“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 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让这些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收获了庞大的新生代消 费群体, 在竞争激烈

    8、的市场上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分析, “充满创意的商品与品牌” 之所以“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之路”是因为“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 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错误。应该是“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事例论证不能增 强文章的权威性。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项,选项内容移花接木。“满足时尚追求、凸显文化内涵的特点”使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 和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使中国品牌告别土味

    9、过时的标签”,“走出 国门、扬帆出海”的是“良好的口碑、稳定的质量和创新的态度”。 B 项,强加因果。结合“某种程度上,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 面,消费潮流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互通的结果;另一方面,新的消费潮流的兴起也让更多新 生代消费者相信,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涵养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潮流可以 土生土长,时尚也能风起本土”分析,二者是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C 项,“如果就”错误,充分条件表述成了必要条件。文中是“需要进一步培育和规 范市场、用好文化资源”。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

    10、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 4 -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11、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 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

    12、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 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 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在密 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 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 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 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

    13、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 京东路。 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 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 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 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 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 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 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

    14、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 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 体现出这一倾向。 - 5 -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 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 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 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 材料二: 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 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

    15、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 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 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 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 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 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

    16、文 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 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 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 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 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 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 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

    17、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 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 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 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 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 6 -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 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文心雕龙 称北方的 诗经 “辞约而旨丰”“事 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

    18、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 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 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 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 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 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 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 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

    19、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 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 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 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 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 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 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 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

    20、。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 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 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 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 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 4. 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 7 - D. 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 5. 下列对材料三的

    21、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6.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答案】4. D 5. D 6. “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 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 等;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 【4 题详解】 本

    22、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 D 项,“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答非所问,不属于题干中的“密州地域文化特点”, 这里说的是词的风格特点。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 项,“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错误,原文说的是“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这里强调的是诗经和楚辞的在于南北方文化上有区别,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大差 异”。 B 项,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作用, 但材料三第二段里并没有说是最关键的作用。 C 项,“决定”一词曲解文意,原文“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 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

    23、厚的源泉”。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三则都是在论述文化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可见不同的地域造就或是成就了各具特点的文化。 从第一则材料来看,主要强调苏轼的词作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其中提到“苏轼创作上的 - 8 - 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 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等内容;材料二主要强调的是沈丛文 与湘西文化的关联,其中提到“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 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从这里不难看出“民风”“民 族关系”“

    24、语言”等都是地域文化必不可少的要素。材料三更是以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 神和品格这样的题目为文,更深入地分析二者的关联性。其中有“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 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另 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 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 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的描述,可从中找到信息点,然后进行概括答题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瓦共舞

    25、 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 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 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 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 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 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 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

    26、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 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 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 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 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 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 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

    27、”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 - 9 - 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 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 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 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 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 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

    28、一 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 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 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遺弃的孺妇, 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 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 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 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

    29、,是 衰老。 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 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 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 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 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 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

    30、亲母 亲的背。 7.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 娴熟。 B. 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 - 10 - 的不满。 C. 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D. 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 今生活的感触。 8. 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 9. 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

    31、的理由。 【答案】7. B 8. 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表达了 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见 证了时代的变迁。 9. 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 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 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意蕴丰 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 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

    32、叙 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 B 项,“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 有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没有对父亲的不满。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从表层看,“与瓦共舞”首先是指父母在雨天修补屋顶,其次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用瓦造“小 船”。从深层上看,“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 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 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

    33、我一起长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 船”“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主要是指家乡的红 瓦,寄托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些“与瓦共舞”的场面有作者童年的回忆,有儿时造“小 - 11 - 船”的快乐,也有父母雨天修补屋顶的辛酸。文末作者写到“我发现父亲母亲的背就像老屋 的瓦片,遮挡的是风雨,留给我的却是温暖”,写瓦“像父母的背”,体现了父母守护儿女 的爱与责任。“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 建猪舍”,通过瓦的用途的变化,表现出了时代的变迁。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34、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从散文的内容选择来说,“中国乡村”栏目能够选择这篇文章,说明其能体现中国的特征。 这篇散文中“瓦”的用途的变化过程就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小见大,极具典型意义, 与栏目要求相符;从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来说,文中的父母雨天修补屋顶,为孩子遮风避雨, 也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从散文构思来说,全篇文章 以“瓦”作为线索,从小时候父母修补屋顶,与小伙伴用瓦造“小船”,到住进洋楼,对比 瓦片的用途等,结构严谨,同时也给读者以亲近感;从散文语言来说,“在瓦的世界里,它 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作者把瓦赋予了象

    35、征意义,形象生动,也用瓦来生动地表现时代变化,如“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 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 印痕,是沧桑,是衰老”。另外,对于父母修补屋顶的文字又非常的平实朴素,如“父亲只 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 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 二、古诗文阅读(二、古诗文阅读(2828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一)文言文阅读(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郦食其,陈留人也,好读书,无衣食业,县中皆谓之狂生。

    36、及陈胜、项梁等起,食其闻 其皆龌龊,好苛礼自用,乃自匿。后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时问邑中贤豪。食其入谒,沛公方 踞床令两女子洗。即长揖 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 曰:“竖儒!天下同苦秦久矣,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 见 长者。”于是乃辍洗。起摄衣,延食其上坐,谢之赐食。食其言:“陈留乃天下之冲,又多积 粟,臣与令素善,请往说之;必不听,足下举兵攻之,则为内应。”遂下陈留,号食其为广 野君。汉三年秋,项羽数困沛公,公计欲捐成皋以东,食其因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 为天。夫敖仓有藏粟甚多,楚人弃之,此乃天所以资汉。且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

    37、骚动, 海内摇荡。愿急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示诸侯以形制之利。则天下归矣。方今燕、赵已 - 12 - 定,唯齐未下,臣请得说齐王使为东藩 。”上从之。见齐王曰:“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 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 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 汉王。王疾下汉以保社稷 ,否者,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兵纵酒。 韩信闻食其冯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袭齐。齐王田广闭汉兵至,以为食其卖己,乃亨食其, 引兵走。汉十二年,高祖举功臣,思食其,封子疥为高梁侯。 (节选自史记郦生列传 )

    38、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 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 B. 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 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 C. 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 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 D. 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 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39、确一项是( ) A. 长揖是古代交际礼仪风俗,即拱手高举过头顶,鞠躬。多用于对位尊之人行礼。 B. 踞即为“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 C. 藩是封建时代的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源自中国封建制度的地方分权概念。 D.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农本时代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代指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郦食其审时度势,选择投靠沛公。当众路诸侯起义谋事时,他隐匿自我,韬光养晦。 当听说刘邦招贤纳士之时,他又主动抓住时机投奔,进言献策。 B. 郦食其善于识人,胸中自有丘壑。他认为陈胜、项梁等人刚愎自用,不能听

    40、大度之言,而 项羽背信弃义、任人唯亲、心胸狭窄,这些人不值得辅佐。 C. 郦食其功劳卓著,深得刘邦赏识。他凭借攻打陈留功劳,被刘邦封为广野君;汉朝建立 后,汉高祖论功行赏,思念郦食其,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 D. 郦食其颇具辩才,成功游说齐王。他凭借一番言辞让齐王停战,与齐王纵情饮酒,从而其 - 13 - 让放松戒备,而后按预定计划与韩信里应外合打败齐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乃辍洗,起摄衣,延食其上坐,谢之赐食。 (2)愿急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示诸侯以形制之利,则天下归矣。 【答案】10. A 11. A 12. D 13. (1)于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脚,

    41、起身整理好衣裳,把郦生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向他道歉, 赐予他食物。 (2)希望您赶快占据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地势,把有利的形势给诸侯看,那么天下 就归顺您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 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 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依据句意,“非项氏莫得用事”语法独立,句意完整,“用事”是一个合成词,中间不能断 开,所以排除 BD;“攻城得赂”,主谓宾齐全,独立的句子,“赂”后断开,排除 C; 译文:

    42、不是他们项氏家族的没有谁得到重用;给有功人员刻下印(准备封官) ,在手中反复把 玩,不愿意授与;攻城得到财物,宁可堆积起来,也不肯赏赐给大家;所以天下人背叛他, 才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因此天下之士都投归汉王。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 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 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 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A 项, “多用于对位尊之人行礼”错, 应该是“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 但多

    43、数用于平辈之间”。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 14 -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 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 项,“而后按预定计划与韩信里应外合打败齐”错,原文中郦食其与韩信没有里应外合。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

    44、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 (1)于是,在这时;辍,停止;摄,整理;延,邀请;谢,道歉。 (2)愿,希望;粟,粮食;险,形容词作名词,险要地势;示,给看;示诸侯以形制之 利,介词结构后置句,又是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以利之形制示诸侯。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 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 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

    45、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 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 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 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 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 事半功倍。

    46、 译文: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他喜欢读书,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县里的人 们都称他为“狂生”。等到陈胜、项梁等人反秦起义的时候,郦食其听说这些人都是一些气 量狭小、喜欢烦琐细小的礼节、刚愎自用的小人,因此他就自己隐藏起来。后来,他听说沛 公带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时常打听陈留一地的贤士俊杰。郦食其请见,沛公正坐在床 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郦生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 - 15 - 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沛公骂道:“你个儒生小人!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 苦已经很久了,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生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 义兵来

    47、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沛公 立刻停止了洗脚,起身整理好衣裳,把郦生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向他道歉,赐予他食物。郦 生说道:“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素来交好,请 您派我到他那游说他。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在城内又可以作为内应。”于 是沛公就攻取了陈留,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在汉王三年的秋天,项羽多次困住沛公, 沛公打算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郦生便就此进言道:“作为成就统一大业的王者,他以平民 百姓为天,而平民百姓又以粮食为天,敖仓储藏了很多粮食,但是楚人放弃了它,此正是天 用来资汉的条件,况且楚互相对峙不

    48、能了断,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希望您赶快占据敖仓的 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地势,把有利的形势给诸侯看,那么天下就归顺您了。如今燕国、赵 国都已经平定,只有齐国还没有攻打下来,我请求去游说齐王让他成为东方的属国。”汉王 听从了他的建议。 (郦食其)见到齐王说:项王有背弃盟约的名声,有杀死义帝的不义行为; 他对别人的功劳从来不记着,对别人的罪过却又从来不忘掉;将士们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 攻下城池也得不到封爵;不是他们项氏家族的没有谁得到重用;给有功人员刻下印(准备封 官) ,在手中反复把玩,不愿意授与;攻城得到财物,宁可堆积起来,也不肯赏赐给大家;所 以天下人背叛他,才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没有人愿意为他

    49、效力。因此天下之士都投归汉王。 齐王您赶紧投降汉王来保全国家,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 田广认为郦生的话是对的,撤了军队,纵酒做乐。淮阴侯韩信听说郦生没费吹灰之力,坐在 车上跑了一趟便取得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就乘夜袭击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已到,认为 是郦生出卖了自己,便烹杀了郦生,带兵向东逃跑而去。汉朝建立十二年,高祖封赏功臣, 怀念郦食其,封郦食其的儿子郦疥为高梁侯。 (二) (共(二) (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

    50、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 16 -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 B. 诗人虽年事已高,性情旷达,乐而忘忧,任凭风吹冠冕,只管举酒言欢。 C. 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 D. 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15. 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答案】14. C 15. (1)太守的“愚”,表现在:满插茱萸,寄希望可以辟邪;与亲友登 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任凭风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16253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