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技术(中)》.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安全生产技术(中)》.ppt》由用户(Ronald)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生产技术中 安全生产 技术
- 资源描述:
-
1、2018 安全生产技术(中)安全生产技术(中) 注 册 安 全 工 程 师 执 业 资 格 考 试 辅 导 第二章 电气安全技术 基本要求: 运用电气安全相关技术和标准,辩识和分析作业 场所存在的电气安全隐患,解决防触电、防静电、防 雷击和电气防火防爆等电气安全技术问题。 第一节第一节 电气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电气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 按照电能的形态,电气事故可分为:触电事故、 雷击事故、静电事故、电磁辐射事故和电气装置事故。 一、触电 触电分为电击和电伤 (一)电击 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使肌肉发生痉挛,严重时 破坏人的心脏、肺部以及神经系统,甚至危及生命。 1 1、电击伤害机理、电击伤害机理 2
2、 2、电流效应的影响因素、电流效应的影响因素 电流通过人体时,其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电流通过人体时,其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 度与度与电流大小、持续时间、电流种类、电流途电流大小、持续时间、电流种类、电流途 径、人体健康状况径、人体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等因素有关。 (1 1)电流值)电流值 感知电流感知电流 摆脱电流摆脱电流 室颤电流室颤电流 (2 2)电流持续时间)电流持续时间 (3 3)电流途径:左手到胸最危险)电流途径:左手到胸最危险 (4 4)电流种类)电流种类 (5 5)个性特征)个性特征 3 3、人体阻抗、人体阻抗 皮肤阻抗皮肤阻抗 体内阻抗体内阻抗 4 4、电击类型、电击类型 (1 1
3、)根据电击时所触及的带电体是否为正常)根据电击时所触及的带电体是否为正常 带电状态分为:带电状态分为: 直接接触电击直接接触电击:触及正常状态下带电的带电体:触及正常状态下带电的带电体 间接接触电击间接接触电击:触及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故障状态下:触及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故障状态下 意外带电的带电体。意外带电的带电体。 (2 2)按照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分为:)按照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分为: 单相电击单相电击 两相电击两相电击 跨步电击跨步电击 2 2、电伤、电伤 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对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对 人体所造成的伤害。人体所造成的伤害。 电烧伤:电弧烧伤、
4、电流灼伤电烧伤:电弧烧伤、电流灼伤 电烙印电烙印 皮肤金属化皮肤金属化 机械损伤机械损伤 电光眼电光眼 二、电气火灾和爆炸二、电气火灾和爆炸 1 1、电气引燃源、电气引燃源 (1 1)危险温度)危险温度 短路、过载、漏电、接触不良、铁心过热、散热不短路、过载、漏电、接触不良、铁心过热、散热不 良、机械故障、电压异常、电热器具和照明器具、电磁良、机械故障、电压异常、电热器具和照明器具、电磁 辐射。辐射。 (2 2)电火花和电弧)电火花和电弧 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大量电火花汇集起来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大量电火花汇集起来 即构成电弧。电火花分为工作火花(接通、断开刀开关即构成电弧。电火花
5、分为工作火花(接通、断开刀开关 时产生)和事故火花(短路、漏电、断线时形成)时产生)和事故火花(短路、漏电、断线时形成) 2 2、电气装置及电气线路发生燃爆、电气装置及电气线路发生燃爆 油浸式变压器火灾爆炸油浸式变压器火灾爆炸 电动机着火电动机着火 电缆火灾爆炸电缆火灾爆炸 三、雷击危害三、雷击危害 1 1、雷电的种类、雷电的种类 直击雷直击雷 闪电感应闪电感应 球雷球雷 2 2、雷电的危害形式、雷电的危害形式 电性质的破坏作用电性质的破坏作用 热性质的破坏作用热性质的破坏作用 机械性质的破坏作用机械性质的破坏作用 3 3、雷电参数、雷电参数 雷暴日雷暴日 雷电流幅值雷电流幅值 雷电流陡度雷电
6、流陡度 雷电冲击过电压雷电冲击过电压 四、静电危害四、静电危害 1 1、静电的危害形式和事故后果、静电的危害形式和事故后果 2 2、静电的特性、静电的特性 静电的起电方式:接触分离起电、破断静电的起电方式:接触分离起电、破断 起电、感应起电起电、感应起电 固体静电固体静电 人体静电人体静电 粉体静电粉体静电 液体静电液体静电 蒸气和气体静电蒸气和气体静电 五、射频电磁场危害五、射频电磁场危害 射频指无线电波的频率,泛指射频指无线电波的频率,泛指100KHz100KHz以上以上 的频率。的频率。 六、电气装置故障危害六、电气装置故障危害 引起火灾和爆炸引起火灾和爆炸 异常带电异常带电 异常停电异
7、常停电 安全相关系统失效安全相关系统失效 第二节 触电防护技术 一、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 绝缘:用绝缘材料对带电体封闭和隔离。 屏护:采用护罩、箱闸、遮拦等将带电体与外界隔离; 金属屏护装置应可靠接地;遮拦应挂标示牌。 安全距离:带电体与人,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 与地面保持必要的距离。低压操作中,人体与带电体的 距离不小于0.1m;高压作业中,其距离见表。 二、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二、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 保护接地保护接地 ITIT、TTTT系统;系统; 保护接零保护接零 TNTN系统系统 1 1、IT系统系统 电源与地绝缘,而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直接电源与地绝缘,而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直接
8、 接地的系统,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系统。其原理:接地的系统,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系统。其原理: 把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把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 (接地电阻接地电阻 RE E44 )。适用于各种不接地配电网。适用于各种不接地配电网。 2 2、TT系统系统 低压配电网中性点直接接地(低压配电网中性点直接接地(R RN N工作接工作接 地),地),TTTT系统的接地电阻系统的接地电阻RE E也能大幅度降低故也能大幅度降低故 障电压,但不能降低到安全范围以内,还需装障电压,但不能降低到安全范围以内,还需装 设漏电保护装置。适用于低压用户。设漏电保护装置。适用于低压用户。 3 3、TN系统系统
9、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配电网,负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配电网,负 荷侧的电气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零线荷侧的电气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零线 (即(即PEPE线线, ,包括包括PENPEN线)与该接地点连接的系统,线)与该接地点连接的系统, 即保护接零系统。即保护接零系统。 三、兼防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电击的措施三、兼防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电击的措施 安全电压安全电压:4242V V、36V36V、24V24V、12V12V(容器、隧道内)、容器、隧道内)、 6 6V V。 漏电保护漏电保护:单相电击保护,可配合其他电气安全技术:单相电击保护,可配合其他电气安全技术 使用。高灵敏
10、度(动作电流使用。高灵敏度(动作电流3030mAmA以下),防止触电事以下),防止触电事 故;中灵敏度(动作电流故;中灵敏度(动作电流303010001000mAmA),),防止触电事防止触电事 故和漏电火灾;低灵敏度(动作电流故和漏电火灾;低灵敏度(动作电流10001000mAmA以上),以上), 防止漏电火灾。防止漏电火灾。 双重绝缘双重绝缘:工作绝缘和保护绝缘。具有双重绝缘的电:工作绝缘和保护绝缘。具有双重绝缘的电 气设备属于气设备属于类设备,在其明显的部位应有“回”形类设备,在其明显的部位应有“回”形 标志。标志。 第三节 电气防火防爆技术 一、危险物质及危险环境 1、危险物质 类:矿
11、井甲烷 类:爆炸性气体 类:爆炸性粉尘 2 2、危险环境、危险环境 (1 1)气体、蒸气爆炸危险环境)气体、蒸气爆炸危险环境 0 0区区: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爆炸性气体、: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爆炸性气体、 蒸气或薄雾的区域(除装有危险物质的密闭空间,很少蒸气或薄雾的区域(除装有危险物质的密闭空间,很少 存在存在0 0区);区); 1 1区区: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 区域;区域; 2 2区区:正常运行时不出现,或即使出现也只是短时间出:正常运行时不出现,或即使出现也只是短时间出 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区域。现
12、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区域。 (2 2)爆炸性粉尘环境)爆炸性粉尘环境 2020区区:正常运行时,可燃性粉尘连续出现或长:正常运行时,可燃性粉尘连续出现或长 时间出现;时间出现; 2121区区: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粉尘数量足以形: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粉尘数量足以形 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 2222区:异常情况下,可燃性粉尘云偶尔出现并区:异常情况下,可燃性粉尘云偶尔出现并 且只是短时间存在。且只是短时间存在。 二、防爆电气设备和防爆电气线路二、防爆电气设备和防爆电气线路 根据根据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安装环境选型。防爆型电气设备有安装环境选型。防爆型电气设备有 隔爆型
13、、增安型、充油型、本质安全型、正压型、隔爆型、增安型、充油型、本质安全型、正压型、 无火花型等。无火花型等。 电气线路电气线路安装位置、敷设方式(防爆钢管配线)、安装位置、敷设方式(防爆钢管配线)、 导线材质(采用铜芯导线,井下不得采用铝芯电导线材质(采用铜芯导线,井下不得采用铝芯电 缆)等的选择。缆)等的选择。 第四节 雷击和静电防护技术 一、防雷措施 1、防雷建筑物分类(按火灾爆炸的危险性、政治经 济价值)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制造、贮存炸药、火药等危险 物质的建筑物,遇电火花会引起爆炸。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对政治、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 建筑物或制造、存放爆炸危险物质的建筑物,但电 火花不易引
14、起爆炸。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第一、第二类以外的建筑物。 2 2、防雷技术分类、防雷技术分类 (1 1)外部防雷:针对直击雷的防护)外部防雷:针对直击雷的防护 (2 2)内部防雷:包括防雷电感应、防反击。)内部防雷:包括防雷电感应、防反击。 (3 3)防雷装置:用于建筑物防雷的整套装置。)防雷装置:用于建筑物防雷的整套装置。 外部防雷装置外部防雷装置 接闪器接闪器 引下线引下线 接地装置接地装置 内部防雷装置内部防雷装置 屏蔽导体屏蔽导体 避雷器避雷器 等电位连接件等电位连接件 3 3、防雷措施、防雷措施 直击雷防护:直击雷防护:建筑物、输电线、变电站装设避建筑物、输电线、变电站装设避 雷针、避
15、雷线、避雷网。雷针、避雷线、避雷网。 感应雷防护:感应雷防护:建筑物内不带电的金属设备、结建筑物内不带电的金属设备、结 构连成整体并接地。构连成整体并接地。 雷电冲击波防护:雷电冲击波防护:变配电装置、架空线安装阀变配电装置、架空线安装阀 型避雷器。型避雷器。 人身防雷:人身防雷:雷暴时,减少在户外停留;在户内雷暴时,减少在户外停留;在户内 离开电源线、照明线、天线等,关闭门窗。离开电源线、照明线、天线等,关闭门窗。 二、静电防护二、静电防护 1 1、环境危险程度的控制、环境危险程度的控制 2 2、工艺控制、工艺控制 材料的选用材料的选用 限制物料的运动速度限制物料的运动速度 加大静电消散过程
16、加大静电消散过程 3 3、静电接地、静电接地 4 4、增湿、增湿 5 5、静电中和器、静电中和器 6 6、抗静电添加剂、抗静电添加剂 第五节第五节 电气装置安全技术电气装置安全技术 变配电站位置变配电站位置:避开易燃易爆、容易沉积粉尘的:避开易燃易爆、容易沉积粉尘的 环境,设在企业上风侧,不应设在人员密集的场环境,设在企业上风侧,不应设在人员密集的场 所。所。 建筑结构建筑结构:耐火建筑。门为非燃烧体或难燃烧体,:耐火建筑。门为非燃烧体或难燃烧体, 向外开启(或两边开启)。向外开启(或两边开启)。 间距、屏护和隔离间距、屏护和隔离:变、配电装置与建筑物具有:变、配电装置与建筑物具有 防火间距,
17、充油设备要进行隔离。防火间距,充油设备要进行隔离。 通道通道:根据通道长度,设置出口。:根据通道长度,设置出口。 标志标志:重要部位设“止步,高压危险”等标志。:重要部位设“止步,高压危险”等标志。 封堵封堵:门窗及孔洞设置金属网,通向站外的孔洞、:门窗及孔洞设置金属网,通向站外的孔洞、 沟道应封堵。沟道应封堵。 安全用具和灭火器材安全用具和灭火器材:备有各种绝缘器具,可带:备有各种绝缘器具,可带 电灭火的器材。电灭火的器材。 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工作票制度、操作票制度、工作监护:工作票制度、操作票制度、工作监护 制度等。制度等。 生产用设备生产用设备配电柜配电柜的主要安全要求的主要安全要求 P
18、44P44 机械设备的动力柜(箱)是车间配电系统的末端,具机械设备的动力柜(箱)是车间配电系统的末端,具 有电力接收、分配、保护、控制功能。有电力接收、分配、保护、控制功能。 选型选型符合作业环境要求(触电危险符合作业环境要求(触电危险封闭式箱柜,易燃封闭式箱柜,易燃 易爆场所易爆场所密闭式或防爆型)密闭式或防爆型) 柜体柜体PEPE可靠(可靠(接地、接零保护)接地、接零保护); ; 各种电气元件及线路各种电气元件及线路接触良好接触良好; 柜体内柜体内插座安装插座安装符合要求(相线、零线的位置);符合要求(相线、零线的位置); 保护装置保护装置(熔断元件、自动开关等)齐全,与负荷匹配;(熔断元
19、件、自动开关等)齐全,与负荷匹配; 外露带电部分外露带电部分屏护屏护完好;完好; 编号、识别编号、识别标记齐全、醒目。标记齐全、醒目。 第四章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基本要求: 掌握火灾、爆炸机理,运用防火防爆安全相关技 术和标准,辩识和分析火灾、爆炸安全隐患,采取相 应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内容: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机理火灾爆炸事故机理 第二节第二节 消防设施与器材消防设施与器材 第三节第三节 防火防爆技术防火防爆技术 第四节第四节 烟花爆竹安全技术烟花爆竹安全技术 第五节第五节 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技术民用爆破器材安全技术 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机理 一、火灾与燃
20、烧 (一)燃烧和火灾的定义、条件 燃烧:物质与氧化剂之间放热反应,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 火灾:火失去控制蔓延而形成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 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火 三角,切断火三角就可灭火) (二)燃烧和火灾过程 气态可燃物扩散燃烧,燃料与氧化剂边混合边燃烧; 液态可燃物先蒸发为可燃蒸气,再与氧化剂结合燃烧; 固态可燃物先通过热解等过程产生可燃气体,再与氧化 剂结合发生燃烧。 (三)火灾分类(三)火灾分类 GB/TGB/T 49684968- -20082008火灾分类火灾分类规定六类火灾:规定六类火灾: A A类火灾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B B类火
21、灾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火灾;: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C C类火灾类火灾:气体火灾;:气体火灾; D D类火灾类火灾:金属火灾;:金属火灾; E E类火灾(带电火灾)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F F 类火灾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 火灾。火灾。 (四)火灾基本概念及参数(四)火灾基本概念及参数 闪燃闪燃:可燃物(多为液体)表面或上方在很短的时间内(:可燃物(多为液体)表面或上方在很短的时间内(1 1 秒)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秒)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 闪点闪点:发生闪燃时的最低温
22、度。:发生闪燃时的最低温度。 燃点燃点:可燃物质被点燃时的最低温度。:可燃物质被点燃时的最低温度。 自燃自燃:自加热(内部发热反应)引起的自发引燃。:自加热(内部发热反应)引起的自发引燃。 自燃点自燃点: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燃烧的最低温度。: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燃烧的最低温度。 阴燃阴燃: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 爆燃爆燃:伴随爆炸的燃烧波。:伴随爆炸的燃烧波。 (五)火灾发展规律(五)火灾发展规律 初起期初起期。主要特征:冒烟、阴燃。主要特征:冒烟、阴燃。 发展期发展期。主要特征:火灾热释放速率与时间的。主要特征:火灾热释放速率与时间的 平方成正比,是轰燃的发生
23、阶段。平方成正比,是轰燃的发生阶段。 最盛期最盛期。火势大小由建筑物的通风情况决定。火势大小由建筑物的通风情况决定。 熄灭期熄灭期。熄火的原因是燃料不足、灭火系统作。熄火的原因是燃料不足、灭火系统作 用等。用等。 (六)燃烧机理(六)燃烧机理 活化能理论活化能理论 过氧化物理论过氧化物理论 链反应理论链反应理论 二、爆炸二、爆炸 (一)爆炸及其分类(一)爆炸及其分类(按照能量的来源)(按照能量的来源) 物理爆炸:机械能或电能的释放或转化过程,参与爆炸物理爆炸:机械能或电能的释放或转化过程,参与爆炸 的物质只是发生物理状态或压力的变化。的物质只是发生物理状态或压力的变化。 化学爆炸:通过化学反应
24、,将物质内的化学能在极短时化学爆炸:通过化学反应,将物质内的化学能在极短时 间内释放出来,反应产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间内释放出来,反应产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 核爆炸:核裂变(原子弹爆炸)、核聚变(氢弹爆炸),核爆炸:核裂变(原子弹爆炸)、核聚变(氢弹爆炸), 核爆炸释放的能量极大。核爆炸释放的能量极大。 ( (二二) )爆炸破坏作用爆炸破坏作用 1 1、冲击波、冲击波 2 2、碎片冲击、碎片冲击 3 3、震荡作用、震荡作用 (三)可燃气体爆炸(三)可燃气体爆炸 分解爆炸性气体爆炸分解爆炸性气体爆炸 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 3 3、爆炸反应历程、爆炸反应历程 (四)爆炸浓度极限
25、(四)爆炸浓度极限 1 1、爆炸极限的基本理论及其影响因素、爆炸极限的基本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爆炸极限爆炸极限:可燃气体(或蒸气、粉尘)与空气混可燃气体(或蒸气、粉尘)与空气混 合,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合,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爆炸下限: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可燃气体的浓度小爆炸下限: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可燃气体的浓度小 于爆炸下限时,可燃物的浓度不足,空气过量,反应无于爆炸下限时,可燃物的浓度不足,空气过量,反应无 法持续。法持续。 爆炸上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可燃气体的浓度超爆炸上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可燃气体的浓度超 过爆炸上限时,过量的可燃物因缺氧而不能反应,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