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8核心素养.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8核心素养.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地理 二轮 复习 教学 专题 18 核心 素养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专题十八 核心素养 素养 1 人地协调观 (2020 全国卷)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 在传统 打坝淤地的基础上, 集耕地营造、 坝系修复、 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 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 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居住用地紧张 生态环境脆弱 坡耕地
2、比例大 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 B C D 解题思路 第(1)题,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 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 坝系修复、 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 说明 治沟造地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与传统工程相比,更加关注改善 人居环境。第(2)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 善主要体现在方便田间耕作, 优化农业结构、 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 于改善当地的生产条件。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复垦空废宅基地”“易地移 民搬迁”可知,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 面退耕还林为治沟造地的措施之一, 说明
3、该地坡耕地比例大; 农业生产是否精耕 细作,根据图文信息无法确定。 答案 (1)C (2)B (3)C 人地协调观内容分析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 具体反映在看待“人 对地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人地和谐”等问题所持的正确见解和观点上。 (1)辩证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 基础,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展开提供地理活动空间。 辩证理解就是需要从有利与不利两 方面去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理性认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人地关系是双向的,既反映在理解 地理环境对
4、人类活动的影响上, 更重要体现在以具体地理事象或真实情景为认识 载体,理性审视与认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让人类行为合乎自然规律, 与自然和谐相处。 (3)凸显人地关系问题与协调措施的分析评价。人地关系问题与协调措施的 分析评价就是对现实中人地关系的简要分析, 理解区域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 互关系, 并对人地关系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能够以此提出合理的协调 和解决措施,这是人地协调观是否真正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重要标志。 (2019 全国卷)我国人口众多, 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 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 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 很多城市推
5、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 12 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答案 B 解析 图示为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 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B 项正确, A、C、D 三项错误。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 在自动处理系统中, 对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后产生 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并产生一定的废渣,故
6、工艺流程“有机渣生产沼气 废渣”正确, C 项正确; 图中显示, 废渣是该工艺流程中生产沼气后的残留物, 是该系统中的最终产物,A 项错误;读图可知,厨余垃圾分拣后,部分可以用于 提取生物油脂,进而加工成为工业油脂,并产生一定的有机渣,B 错项误;读图 可知,提取生物油脂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D 项错误。 (2020 安徽安庆高三二模)下图是昆明市宜良县城通往靖安哨村的盘山公路。 该公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路基宽 5 米,因考虑到沿线主要为邻村土地,只 好顺山梁而修,蜿蜒曲折,短短 6.8 千米共有 68 道拐,无意中创造了这惊艳世 界的公路奇观。后来,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吸引了一
7、些顶级车赛在此举行。据此 完成 35 题。 3推测当时该公路选建在山脊上是考虑( ) A山谷施工难度较大 B少占耕地和节省资金 C山谷地质灾害频发 D沿途居民点分布密集 答案 B 解析 与山脊部位相比,山谷地带更平坦,有利于公路修建,A 项错误;公 路沿线主要为邻村土地,若沿山谷修建会占用邻村耕地,需要付出大量补偿金, 从而加大修建成本,B 项正确;山谷有地质灾害,但其不是将公路选建在山脊的 原因,C 项错误;图中显示山脊上居民点极少,D 项错误。 4该公路能吸引赛车手的主要原因是( ) A平直开阔,能见度较好 B坡陡险峻,风景较壮观 C地质坚硬,不容易塌陷 D弯多密集,极具挑战性 答案 D
8、解析 根据“蜿蜒曲折,短短 6.8 千米共有 68 道拐”的材料信息,可见该 公路顺山梁修建, 弯多密集, 迎合了赛车手追求自我挑战的心理需求, D 项正确。 5该公路的修建,最初是为了( ) A村民出行提供方便 B通过旅游加快脱贫 C吸引高新技术产业 D增加矿产资源外运 答案 A 解析 该地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公路是靖安哨村通往县城的,故该公路的 修建, 最初就是为了村民出行提供方便, 而不是为了增加矿产资源的外运和吸引 高新技术产业,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公路等级低,C、D 两项错误,A 项正 确;该公路修建后,因奇特景观吸引来了游客,旅游经济才渐渐发展起来,B 项 错误。 素养 2 综合
9、思维 (2020 全国卷)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 气候冷湿, 火山 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 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 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 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3)火山喷发
10、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解题思路 第(1)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光照、 热量更充足, 有利于森林的生长, 故林线更高; 与阴坡相比, 阳坡太阳辐射较强, 气温较高,故雪线更高。第(2)题,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林线升 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雪线降低,说明降水增多,因此火山群所在 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第(3)题,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等物质会遮住 阳光,导致该区域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下降。火山喷发若干年内,随着火 山灰沉落,气温将回升,降水将增多,林线升
11、高,雪线降低。 答案 (1)A (2)A (3)B 综合思维内容分析 (1)凸显主题情境关联的要素综合。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要素综 合表现为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素 综合可以是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可以是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还可以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结合。 (2)强调主题情境下的时空综合。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一定是在特定的时 空框架中。时空综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及发生、发展和演化 的过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3)关注主题情境下的地方综合。地理学特性视角之一是对地方的重视,地 方综合就是通过对地方地理环境要素及
12、时空变化的分析, 对地方或区域的特征与 差异、区域人地关系问题作出地方性解释,从而促使区域的人地协调发展。 (2020 广州高三四模)土壤排放的 CO2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生物残体和植物根 系的呼吸作用,土壤 CO2的排放量和土壤中的植被残体数量、土壤温度呈正相 关。下图示意我国长白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在一段时间内 CO2排放量和峰值 时间。据此完成 13 题。 1甲、乙、丙对应的植被类型可能是( ) A阔叶林、针叶林、草本 B阔叶林、草本、针叶林 C针叶林、阔叶林、草本 D草本、针叶林、阔叶林 答案 A 解析 土壤排放的 CO2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生物残体和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 土壤 CO2的排放量
13、和土壤中的植被残体数量、土壤温度呈正相关。甲 CO2排放 量大,植被生物量大,土壤中生物残体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应为阔叶林,丙较 少,应为草本,A 项正确。 2甲植被类型的土壤 CO2排放量峰值时间最晚,主要是因为( ) A光照强度大 B枝叶茂密 C土壤湿度大 D根系发达 答案 B 解析 阔叶林枝叶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土壤 CO2排放量峰 值时间最晚,A 项错误,B 项正确;土壤湿度和根系的影响较小,C、D 两项错 误。 3全球气候变暖促使冬季长白山土壤 CO2的排放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 A土温升高 B降水增加 C蒸腾加剧 D雪期缩短 答案 D 解析 土壤 CO2的排放量和土
14、壤中的植被残体数量、土壤温度呈正相关, 土温升高 CO2排放量增加,排除 A 项;降水增加、蒸腾加剧与 CO2排放量关系 较小,排除 B、C 两项;雪期缩短,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土壤 CO2的排放量减 少,D 项正确。 (2020 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联考)在南极附近存在着一个沃斯托克 湖,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湖,面积达 14 000 平方千米,其中储存的地下水达 到了 5 400 立方千米。湖底被一个山脊分成两部分,北部深约 400 米,南部深约 800 米,最大深度可达 1 000 米。科学家们经过探察更是发现,这个湖至少与外 界隔离了 1 500 万年之久。据此完成 46 题。 4
15、沃斯托克湖的形成是因为( ) A火山喷发 B地壳运动 C冰川侵蚀 D海水侵蚀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湖面积大, 根据“湖底被一个山脊分成两部分, 北部 约深 400 米,南部约深 800 米,最大深度可达 1 000 米”分析是因为地壳运动积 水而成,B 项正确;结合图判断该湖不是因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A 项错误;据 图可知,上面覆盖有厚厚的冰层,湖泊面积巨大,冰川与湖泊底层很少接触,因 此冰川侵蚀形成的可能性较小,C 项错误;当地位于南极大陆内陆,不会是由海 水侵蚀而成,D 项错误。 5沃斯托克湖湖水维持液态是因为( ) A湖泊水纯度大 B湖泊光照强 C湖泊与冷空气隔离 D湖泊面积大
16、 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沃斯托克湖湖水维持液态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来自地球内部的热力使湖底的温度上升, 厚重冰层造成的巨大压力使水的凝固点 下降, 厚实的冰层使湖水与南极地表寒冷的空气隔离, C 项正确; 湖水纯度越大, 冰点可能越高,越容易结冰,A 项错误;湖泊上有巨厚的冰川覆盖,因此湖泊光 照弱,B 项错误;湖水维持液态与面积大小关系不大,D 项错误。 6有科学家认为在沃斯托克湖可能会发现新的生命形式。这种新生命需要 适应的条件是( ) A持续低温 B高养分摄入 C高浓度氮 D黑暗、压力小 答案 A 解析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沃斯托克湖深度大,上有深厚的冰川覆盖,湖水 温度低,
17、压力大,如果有生命存在,必然需要承受高压、持续低温、低养分摄入、 高浓度氧(其湖水为氧气的过饱和溶液,浓度约为一般淡水湖泊的 50 倍)以及终 年不见阳光等不利的生存条件,A 项正确,B、C、D 三项错误。 素养 3 区域认知 (2020 江苏高考)我国粮食产量自 2004 年以来连续 16 年增长, 有效保障了国 家粮食安全。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回答(1)(2) 题。 (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
18、化水平 解题思路 第(1)题,读图可知,东北区 1996 年、2006 年、2016 年三个年 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不断提高, 说明东北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 增大; 华北平原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高后降低; 西南区 和东南沿海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均为持续降低。第(2)题, 蒙新区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水资源缺乏, 制约粮食生产地位进一 步提升。 答案 (1)B (2)B 区域认知内容分析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 和能力。 地理学习过程中人们将复杂的地球表面系统划分成可识别的区域, 如不 同尺度的
19、区域、不同属性的区域,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地理现象的认识、理解、 分析、解释,并正确认识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凸显整体性思想下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综合分析能力”是区域认知 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 即把整体分解为部分, 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 分别加以精确的研究。 地球表面系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各个要素错综 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动态发展。 (2)突出真实情境背景下区域现状及发展评价。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对核心 素养的考查应把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借助问题链,层 层递进,引导学生解决情境中的系列问题。 (2020 福建晋江四校高三期中)近些年来我国
20、某地区农村的民居建筑样式发 生了变化:房屋越来越高;门窗越来越大,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后窗户;屋顶由平 顶改建成坡顶。据此完成 13 题。 1该地区可能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珠江三角洲 答案 B 解析 东北平原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房屋建筑以保暖为主,不会安装后 窗,A 项错误;华北平原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过去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需要在房顶晾晒农作物, 现在商品率越来越高, 房顶逐渐变得坡度大, B 项正确;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冬季风强烈,不宜增加后窗,C 项 错误;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量大,原来和现在都以坡顶房为主,D 项错误。 2“房屋越来
21、越高;门窗越来越大,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后窗户”反映了该 地区( ) 气候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居民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经济 发展较快,居民更加富裕 降水丰富,光照不足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及上题分析可知, 该地区为华北平原地区, 一个地区的气候条 件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较大变化, 错误;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 人们更加富裕, 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 正确; 华北地区降水少, 光照较强, 错误。 3“屋顶由平顶改建成坡顶”,与此相关的是( ) 耕地面积越来越少 坡顶更美观 粮食商品率越来越高 降水量 越来越少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屋顶由平顶改建成坡顶”与耕地
22、面积大小无关, 坡顶较平顶更加美 观,粮食商品率越来越高,不需要平顶晾晒粮食,降水量在某地区短时间内不会 有太大变化,且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故选 C 项。 (2020 安徽舒城中学高三一模)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山脉中段北麓,三面环山, 北部平原开阔,下辖 7 个区、1 个县。近年,该市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 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产业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异为依据, 划分出具有某种特 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下图),据此完成 46 题。 4乌鲁木齐市划分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会( ) A扩大市域空间 B降低城市人口密度 C提高城市等级 D提升空间配臵效率 答案 D 解析 乌鲁木齐市划分具
23、有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 不会影响市域空 间、 人口密度、 城市等级等的变化, 但是“以自然环境要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产业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地域空间单元可以 因地制宜提升空间配臵效率。D 项正确。 5乌鲁木齐县地形以低山为主,其主体功能的定位方向最合理的是( ) A木材加工 B生态旅游 C现代物流 D冰川采集 答案 B 解析 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森林植被少,不适宜发展木材加 工,A 项错误;当地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旅游不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B 项 正确; 现代物流主要是满足现代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物资运输需求, 当地经济发展 水平不高,运输需
24、求量小,C 项错误;当地以低山为主,冰川少,D 项错误。 6乌鲁木齐市会展片区布局在市中心附近,考虑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价与环境 B科技水平与人口数量 C交通与信息 D气候条件与服务水平 答案 C 解析 市中心地价最高,属于举办会展活动的不利因素,A 项错误;举办会 展与科技水平和人口数量关系不大, B 项错误; 市中心交通便利, 信息通达度高, 有利于会展活动的开展,C 项正确;会展与气候条件关系不大,D 项错误。 素养 4 地理实践力 (2020 浙江 7 月选考)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 第四纪冰期时该 地雪线高度为海拔 3 5003 600 米。 图一为该主峰附近地形
25、图, 图二为图一中某 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二谷地景观可见于图一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图二谷地的成因是( )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解题思路 第(1)题,由图一中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 乙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甲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 丙地为鞍部;丁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第(2)题,根据图二谷地的形状 和材料“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 3 5003 600 米”可以判断该谷地 的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型谷;图示没有断裂的相关信息;乙地位于河 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