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9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旧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9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地理 二轮 复习 教学 专题 生态建设 区域 可持续发展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丏题九 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构建网络整体认知 考点一 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生态环境问题 考情报告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是高考的必考点。 其考查方式主要以具体案例为背景,结合区域图、表格等进行综合考查。侧重考 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题型灵活多样。 (2016 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 59 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 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 (1)(3)题。 (1)该固定沙丘( ) 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68 月土壤含水量低 68 月土壤含水量高 A B C D (2)68 月,该
2、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风速较大 蒸腾量较大 气温较高 降水量较少 A B C D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 (1)C (2)B (3)D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区域特征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 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 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盐碱化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2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退:退耕
3、还林、还草、还湖。 建: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草方格沙障、森林公园、淤地坝工程等。 改:改变经济结构,改坡为梯。 法:健全环保法律和法规;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 考向 1 根据区域特征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 12 题。 1该生态环境问题最可能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臭氧层破坏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B 解析 水土流失发生在地表植被破坏严重且坡度大、 降水多的地区, 图示该 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该地区降水少, 加之过度的经济活动, 地表植被大量减少,荒漠化严重,A 项错误,B 项正确;臭氧层破坏是人为排放 的氟氯
4、烃消耗了臭氧形成的,主要发生在两极上空及青藏高原上空,C 项错误; 新疆并不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最多的区域,D 项错误。 2为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增加畜牧品种及其数量,提高牧民经济收入 B增修引水工程用于灌溉,扩大绿洲农业面积 C向生态问题严重区移民,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D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解决生活能源问题 答案 D 解析 结合上题,该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问题,为避免其加剧,应科学合 理安排产业活动。增加畜牧品种及其数量,会导致过度放牧,加剧荒漠化;增修 引水工程用于灌溉, 扩大绿洲农业面积不仅会导致过度农垦, 还会加剧用水紧张; 向生态问题严重区移民会加剧环境
5、问题; 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解决生活能源 问题,可减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减缓荒漠化。 考向 2 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2020 江西靖安中学月考)人们常用“三江源感冒, 全球打喷嚏”形象比喻三 江源生态的重要性。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完成 12 题。 1下列有关图示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脆弱 B图中长江流程长,河源区面积最大 C人口少,民族众多,影响经济发展 D距海远,深居内陆,致使该区以荒漠和草原景观为主 答案 A 解析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 海拔高, 气候高寒, 生态环境脆弱, A 项正确;长江流程长,其河源为沱沱河,
6、河源区面积最小,B 项错误;三江源 地区人口稀少,以藏族为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限制经济开发,C 项错误; 三江源地区气候高寒,湿地广布,植被以草甸和草原为主,D 项错误。 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 好的生存空间 调蓄了长江、 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是我国淡水资源 的重要补给地 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三江源湿地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在它的生态价值, 湿地面积广大可为 鸟类等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正确;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 河和澜沧江的源头,
7、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正确;三江源地区自然环 境独特,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正确;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规 模的人类活动,错误;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无法调蓄 下游地区的洪水,错误。故选 C 项。 考点二 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考情报告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是高考的 必考点。多以区域图、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图文材料呈现生态环境问题,侧重 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 维和区域认知。以综合题考查为主。 (2020 浙江 7 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江梧州
8、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多年平均输沙量 5 570 万吨/年,居全国第三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17 年梧州站输沙量减少至 2 500 万吨/年。图一为广西境内西江流域主要水库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示意图。图 二为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 材料二 目前,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下表为 2000 年至 2017 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 (1)说出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 (2)简述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 (1)特征: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 68 月。条件:降水量丰富, 径流量大;
9、年内降水集中;流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侵蚀强。 (2)水库大量拦蓄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1水土流失成因以及治理措施 (1)水土流失的一般成因 自然原因 地形:地形崎岖的山地、丘陵 气候:夏季多暴雨 植被:植被稀少 土质: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工程建设和开矿 (2)一般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护坡工程等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农业技术措施: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 2荒漠化成因以及治理措施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地区。 (2)土地荒漠
10、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基础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 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风力大 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 地资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 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 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 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 体系 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 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 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11、设臵沙障 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配臵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开发新能源 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 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 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考向 1 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2018 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 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 400 毫米的地区,林 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 400 毫米的地区(地表 1 米以下一般存在 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
12、弯曲,根基不 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 400 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 400 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 地表 1 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 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 (“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
13、,导致区域环 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解析 第(1)题,树木生长需水量大。据材料可知,该地降水少,地下存在 干土层,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风力强。第(2)题, 降水少的区域, 不利于树木生长, 不能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 树木生长需水量大, 加剧水资源短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据材料可知,降水较多的地区 树木生长较好,降水较少的地区树木生长较差,故应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减 少人类干预,重视自然生态恢复。 考向 2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 (2020 四川泸县五中高
14、三二模)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干流河段长 725 千 米,流域面积 11 万平方千米,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流域面积在 1 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支流有 21 条, 打坝淤地是该区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将流域现存大型淤地坝数量和大型淤地坝布设潜力的比值称为淤地坝布设强度。 下图示意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与限制区分布。据此完成 13 题。 1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由于( ) A年降水量丰富 B河网密度大 C土壤易受侵蚀 D植被类型单一 答案 C 解析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 水容易发生湿陷,土壤易受侵蚀,所以,水土流失严重,C 项正确
15、。年降水量在 400500 mm 左右, 年降水量不是导致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A 项 错误; 河网密度大、 植被类型单一均不是导致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B、D 两项错误。 2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 ) A中部地区最高 B由东向西增大 C南部高于北部 D随河流密度增大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 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中部地区最高, A 项正确。 3对于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 ) A合理规划 B加固除险 C开发耕地 D植树造林 答案 B 解析 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 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加固除险, 避免因 打坝淤地蓄水而造成安全隐
16、患,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B 项正确。 考点三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森林、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考情报告 森林、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合理开发及保护是高考的主要命 题点。多以区域图、统计图表、文字材料(相关热点新闻)等为背景,或图文结合, 考查森林、湿地的合理开发及保护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和区域认知。题型灵活多样。 (2020 浙江 1 月选考)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海滩植物, 种子可随海浪 传播,其茎干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 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1979 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互花米草并种植于河口 海岸。完成(1)(2)题
17、。 (1)我国引进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滩护岸 B消除海滩污染 C增加鱼饵 D防止航道阻塞 (2)互花米草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 其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 生物多样性减少 滩涂大量减少 海水质量下降 滩涂养殖条件 改善 A B C D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 (1)A (2)C 1湿地 (1)湿地的成因分析 湿地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 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现举例如下: 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 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
18、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 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 降水丰富; 河湖较多, 地表水丰富; 地势低平, 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湿地的生态效益 (3)湿地的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 退田还湖、 退田还沼泽、 退耕还林还草、 防治水污染、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如 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具体如下 所示: 2不同地区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 地区 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
19、候 交通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热带雨林 “地球之肺”,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全 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考向 1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唯一有大面积热带雨林分布的地区, 高温高湿 的热带雨林,物种极为丰富,美丽的刺葵群落,高大的乔木,成群的野象其 下还是大型真菌的理想家园。 可如今的原始森林早已锐减到了远山的保护区, 林 地满是整齐划一的橡胶林,林下草木不生,除草剂和农药铲除了大量原生生物。 材料二 近些年, 云南省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被 频繁提及,而亚洲象是其中矛盾激化最为严重
20、的例子。下图是我国亚洲象 40 年 来分布范围变化图。 (1)试从气候角度分析西双版纳有大面积热带雨林分布的原因。 (2)用整体性原理简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转化过程。 (3)读图描述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4)试分析橡胶林面积持续扩大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 (1)纬度低,温度高,热量充足;位于云贵高原南侧,北部有高原、 山脉阻挡, 受冬季风影响小; 有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带来的充足水汽, 降水丰富。 (2)湿热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提供大量的枯枝落叶,湿热气候条件 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产生大量腐殖质;腐殖质又为植物提供养分。 (3)特点:分布范围变小;分布地区
21、发生割裂,被分割成了一座座孤岛。原 因:大面积开垦原始森林,种植经济作物(橡胶、茶树);水库与道路等基础设施 的建设。 (4)天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农药、化肥使用增多,环境污染加剧; 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破坏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 第(1)题,主要从纬度、地形、冬季风和夏季风方面进行分析。第(2) 题,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气候对植 被、土壤产生很大的影响。第(3)题,读图可知,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小;分布地 区发生割裂,被分割成了一座座“孤岛”。原因主要从森林面积、人类活动方面 分析,该地区大面积开垦原始森林,种植经济作物(橡胶、茶树);
22、水库与道路等 基础设施的建设造成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压缩了亚洲象的栖息地空间。第(4)题, 由题中信息“橡胶林下草木不生, 除草剂和农药铲除了大量原生生物”可知, 橡 胶林面积的扩大,会导致天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农药、化肥使用增多, 环境污染加剧;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破坏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考向 2 湿地的退化和保护 (2020 安徽池州高三二模)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 泥沙沉积 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 定、芦苇广布的扎龙湿地。然而近年来,湿地面临着退化的威胁。结合材料和所 学知识,完成 13 题。 1有关乌裕尔
23、河及其流域地理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发源于大兴安岭东南麓 B流域内蒸发量约等于降水量 C河流含沙量较小 D扎龙湿地的盐分保持稳定 答案 B 解析 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麓,A 项错误。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纬度较高,多季节性冻土,初春冰雪和表土层反复昼融夜冻,使本来疏松的黑土 更松散; 春季大风, 土随风走, 尘土飞扬甚至飞沙走石,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较大,C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 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 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 大,蒸发量
24、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B 项正确。 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 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 且受全球变 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 难以排出,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D 项错误。 2近年来扎龙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 河流上游水库拦水 核心区毁湿开荒 旅游开发 湿地大火频发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乌裕尔河上游水库拦水, 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 使得扎龙湿地水源 补给减少;核心区居民毁湿开荒种玉米,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为发展旅游 业修建道路、饭店对湿地破坏也较大;湿地芦苇广布,当地农民点火烧荒
25、引燃芦 苇导致大火频发,破坏湿地生态。故选 D 项。 3针对扎龙湿地退化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措施有( ) A保护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 B建防护林,防止风沙入侵 C从嫩江调水,注入湿地 D核心区居民搬迁 答案 C 解析 湿地退化的根本原因是缺水, 因此针对扎龙湿地退化最有效的解决措 施是从嫩江调水,注入湿地。故 C 项正确。 微丏题 9 生态脆弱区的发展 1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 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行政区域涉及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 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 广西、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