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10 爬山虎的脚-教案 (pdf版).pdf

  • 上传人(卖家):语文王
  • 文档编号:114150
  • 上传时间:2019-07-07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1,001.3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10 爬山虎的脚-教案 (pdf版).pdf》由用户(语文王)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10 爬山虎的脚-教案 pdf版 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 上册 语文 爬山虎 教案 pdf 下载 _四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资源描述:

    1、 第三单元 10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是一种落叶藤本植物,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也被称为巴山虎、地锦、常青藤等。爬山 虎既然是植物, 又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下面我们 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揭开这其中的奥秘。 课文题目 爬山虎的脚 课文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 家、教育家叶圣陶。作者在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 活中要注意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 适当让学生自

    2、读自悟,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提前搜集关于爬山虎的资料及图片, 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引起他们观察身边事 物的好奇心,使他们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为学生 架起一道通向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教学时要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 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 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提高学生的

    3、 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嫩红、舒服、均匀、 重叠、空隙、反面、触角、弯曲、细小、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4.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和留 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 3.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

    4、的方法,增强留 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教师准备:多媒体素材,如爬山虎的相关资料及图片。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 地方, 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脚的形状 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 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 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 烈兴趣。 课文第 2 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 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 变成嫩绿, 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 并 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 3 至 5 自然段。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 “

    5、脚” ,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 “脚” 的样子, 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 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它 的形状是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 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如新叶。在 第 4 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 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 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 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 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 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 察了很长时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 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 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 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 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

    6、顺序地写下来 的。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 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 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 点的。 2词句解析。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 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 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 隙。 “一顺儿” 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 序; “铺”在这里读 p。这两句 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 特点。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 新鲜, 看着舒服。 令人惊叹的却 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 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 下” ,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 方向的;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 不留一点儿空隙” ,就好像是哪 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7、。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 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 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 样,也是嫩红的。 “叶柄” 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 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 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 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 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 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 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 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 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 丝的形状, 写得非常逼真, 可见 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 认真。 三、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 2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一种思路是从课题入

    8、手,直奔重点 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 “叶尖一顺儿朝下”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另一种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 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 过程。 3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 流读书的收获。 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理解: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准确。 (3)同桌互相看看

    9、画的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课后观察爬山虎,对照课 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 的? 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 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 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 “六 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巴 住墙就弯曲了, “把爬山虎的嫩 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 特别要启发学生体会 “弯”“拉” “紧” 等有因果关系: 由 “直” 到“弯” ,缩短了距离,所以产 生了拉力; 由于产生了拉力, 使 它在墙上贴得很紧。为了突破 这一理解上的难点,可以采取 实物演示的办法,或展示爬山 虎紧贴

    10、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也 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表现出爬 山虎往上爬的情景。 一边画, 一 边讲,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弄 清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 上爬的。 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以引导 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没触着墙的,抓住“萎了” “痕 迹” 来理解; 触着墙的, 抓住 “变 成灰色” “相当牢固”来理解。 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 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 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 系。 4 在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 一脚往上爬的基础上,可以引 导学生思考、讨论: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 建议学生把第 2 自然段和后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弄清楚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

    11、系,体 会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5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 点儿空隙” 。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 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教师要让学生找出这些体现作者细 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6本课的生字词可以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随机进行。 如,

    12、可以结合揭示课题认读“虎”字,并指导书写笔顺和字形结构。在初读课文时,重点放在指导读 准字音上,如, “均、匀”要读准前鼻音; “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 chng; “触着墙” 的“着”不读,应读,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要求会写的字中, “逐”是半包 围结构,要注意字形和结构特点; “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 ,不能多加一横; “茎”的第 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 7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积累语言的练习,让学生 找出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在学生抄写之前,可以留出时间充分交流一下,说说自己为什么 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

    13、在相互交流中品味词句, 提高鉴赏力。 如果时间允许, 还可以进行小练笔, 如, 用第一人称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 ,或是自己观察一种植物后写一写。 8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参考课后资料袋 P38 页。 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在开展活动之 前,要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 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谈话 导入,揭 示文题。 (约 5 分 钟) 1.谈话导入:同

    14、学们,有一种 植物,它不像丝瓜、葡萄依附 架子往高处生长。 这是一种什 么植物呢? 2.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就 一起了解这种植物, 请同学们 打开课本,翻到第 36 页,大 声地告诉老师, 这种植物的名 字是什么? (爬山虎)(板书课 文题目) 3.介绍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爬 山虎的知识。 2.学生自由交流对爬山虎的了 解。 3.全班交流作者的资料,了解 作者的相关信息。 可组织“猜猜我是 谁”小活动,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唤起 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整体 把握,轻 叩文本。 (约 15 分钟) 1.配乐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 朗读节奏和朗读语气。 2.指导学生自由朗

    15、读课文。 3.请学生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词。 4.请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 大意。 5.引导学生理解不懂的字词。 6.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和 行文思路。 1.学生聆听老师配乐朗读,注 意辨正字音词义和语句停顿。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 由读课文,感悟文章结构和行 文思路。 3.借助工具书,掌握不理解的 字词。 4.找出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 子,读一读,学习作者的观察 方法。 1.老师除了自己范读课 文,也可以指定学生 来范读,让学生参与 进来,切身体会。 2.扫除生字障碍,为课 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自主 探究,理 解第 1、2 自然段。 (约15分 钟) 读第 1、2 自然段,思考下列 问

    16、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 山虎的叶子? 2.你从“满是” “一大片”中体 会到了什么? 3.课件展示爬山虎爬到岩石、 屋顶、墙上的图片,让学生观 察爬山虎的叶子, 直观感受画 面。 4.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在 什么地方? 5.在观察爬山虎的叶子时,叶 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 色的变化,想想叶子| 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6.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 1.学生自由朗读第 1、2 自然 段,熟悉这两个自然段的内 容。 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对问题的 理解。 3.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先和 同学探讨,再向老师请教。 4.熟读第 2 自然段, 分层背诵。 5.画出文中对爬山虎的叶子进 行静态描写和动

    17、态描写的句 子,体会其作用。 1.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 对性地读书,教师适 时地引导和点拨,帮 助学生加深理解。 2.可做小活动,让学生 赏析“叶之美” 。 3.给学生播放搜集到的 爬山虎的图片,深入 体会爬山虎的美,引 导学生欣赏,激发学 生观察的兴趣,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 的叶子静态和动态的句子, 体 会其作用。 7.引导学生背诵第 2 自然段。 四、课堂 小结。 (约 5 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课时知识点 和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背诵第 2 自然段。 3.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爬山 虎的感受。 1.学生交流本课所得,通过自 已对课文的理解来交流阅读 感受。 2.回顾第 2 自然段的内容,

    18、并 背诵。 3.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第 2 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复习 导入,引 发疑问。 (约 5 分 钟) 1.听写导入。听写生字词语。 2.复习导人。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 叶子,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 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做介 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 面的段落, 了解爬山虎的脚。 3.背诵导入。 指名背诵课文第 2 自然段, 并说说该段大意。 1.同桌互相评阅,最后对照课 本, 检查写错的字词, 摘录在集 错本上。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爬山虎的 叶子的特点。 3.学生背诵第 2 自然段, 并说说 第 2 自然段的大意。

    19、 1.检查所学,复习 巩固。 2.错字积累, 巧记生字。 二、导学 第 3 自然 段,认识 爬山虎的 脚 的 样 子。(约 10 分钟) 默读第 3 自然段,思考以下 问题。 1.这一自然段讲了爬山虎的 几个特点?分别是什么? 2.引导学生根据文中对爬山 虎的描写,简单画出自己认 为的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同 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总结 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 状和颜色。 4.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爬山虎 的脚的?用波浪线画出有关 句子,并读读。 5.这一段中的哪句话使用了 修辞手法?是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作用?(茎上长 叶柄像蜗牛的触角。比 喻。把每根细丝的样子比喻 为“蜗

    20、牛的触角” 。 ) 1.学生默读第 3 自然段, 找出写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句子。 2.学生出示简笔画, 用自己的语 言描述。 3.朗读、 品味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句子。 4.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 形状、颜色的关键词。 5.学生找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 子并体会其作用。 1.图文结合,让学生不 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 还能体会到作者观察 的细致。 2.让学生画简笔画,增 强了互动性,加深了学 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 识。 三、讨论 分析第 4、 5 自然段。 (约15分 钟) 默读第 4、 5 自然段, 思考以 下问题。 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 4 自然 段,用“”标出动词。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画的

    21、 词。 3.请学生抓住重点词,说说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 1.学生自由读第 4、5 自然段, 画出重点词语。 2.小组探究爬山虎是怎样向上 爬的。 3.画出第 4 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并思考其作用。 4.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 在 小组内讨论交流爬山虎的脚还 1.以多媒体直观演示, 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 生在趣味中理解课文 内容。 2.用自己的话叙述爬山 虎向上爬的过程,锻炼 学生的口语表 |达能力。 往上爬”的。 4.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 程。 5.引导学生找出第 4 自然段 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使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的好处。 6.想想爬山虎的脚还像什 么,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是怎样的

    22、。 7.第 5 自然段中的哪句话说 明了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很 牢固? 8.让学生尝试用“要 是休想”来造句。 像什么。 5.熟读第 5 自然段, 找出描写墙 与脚的关系的句子。 6.用“要是休想” 造句。 四、难点 探究。 (约 5 分钟) 1.本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 脚” , 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 了十分具体的介绍,为什么 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2.你从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 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1.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2.学生讨论作者观察爬山虎的 方法。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 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 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 际相结合,学生更容易 掌握。 五、拓展 积累。 (约 5 分钟) 1.指导

    23、学生自由积累。 2.课后搜集有关爬山虎的知 识。 3.课后搜集叶圣陶的其他作 品,品读并赏析。 1.把你喜欢的好词好句摘录下 来。 2.把你搜集到的作品用心品读 体会。 课外搜集作者作品,锻 炼了学生搜集信息、整 合信息的能力,拓宽了 学生的知识面。 六、课堂 板书。 七、教学 总结。 教 学 反 思 本课教学时,通过实物观察、课件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 尤其是脚的生长变化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紧跟问题,在轻松快乐 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问 题 记 录 四、相关链接 叶圣陶 (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学毕业后 即

    24、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21 年,他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发 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和悲惨命运的论文、小说、散文、新诗、童话。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 部童话集稻草人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 叶圣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70 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建国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 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有叶圣陶 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爬山虎 亦称“巴山虎” “地锦” “常青藤” ,葡

    25、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 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爬山虎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 覆盖面积大。一根茎粗 2 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绿化覆盖面便可达 30 至 50 平方米。由于爬山 虎的茎叶密集, 覆盖在房屋墙面上, 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 而且由于叶片与墙面之间的空气流动, 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它作为屏障,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爬山虎的卷须式 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湿度。 爬山虎与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又称攀缘绿化, 是利用攀缘植物向建筑物或棚架攀附生长的一种绿化方 式。爬山虎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攀缘植物。正如爬山虎的脚中所说的,它依靠吸盘沿着墙壁往 上爬。种植的时间长了,密集的绿叶覆盖了建筑物的外墙,就像穿上了绿装。春天,爬山虎长得郁郁 葱葱;夏天,开黄绿色小花;秋天,爬山虎的叶子变成橙黄色;这就使得建筑物的色彩富于变化。除 爬山虎之外,牵牛花、紫藤等也可供垂直绿化。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10 爬山虎的脚-教案 (pdf版).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1415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