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全册精编).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全册精编).docx》由用户(阳光灿烂杨老师)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全册精编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优质课 教学 设计 精编 下载 _九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 第 1 页 共 100 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 沁园春雪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3掌握本词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4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 的自信与自强。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印象主要是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 一起了解毛泽东的另外一面诗人毛泽东。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 斯特朗说:“毛泽东 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
2、诗词是伟大的乐章。” 特别是他的一首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 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 家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训练,体会情感 1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 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 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 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1945 年 8 月,
3、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 与国民党谈判。 其 间, 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 沁园春 雪抄给他, 随后在新民晚报 公开发 表, 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 结合写作背景,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词两遍。 提问 (1):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示例:“ 望 ”字重读,语 气要激昂豪迈。 读上阕时,应带着赞美、带着陶醉。 读“惜秦皇汉武 , 只识弯弓射大雕 ” 时,应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 , 【学法指导】 怎样读古诗词? 抓住中心,明白背景。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要读得准确(读 第 2 页 共 100 页 准字音
4、、不添字、不漏字 )。注意重音、停顿、语速等。 3请几位同学试读这首词。 部分停顿与重音示例: 北国 /风光,千里 /冰封,万里 /雪飘。望 /长城内外,惟 余/莽莽;大河 /上下,顿 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 / 试 比 高 。须 / 晴日,看 /红装素裹,分 外/妖娆。 江山 /如 此 /多 娇 ,引 / 无数英雄 / 竞 折 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 /宋祖,稍 逊/ 风 骚。一代 /天骄,成吉思汗,只识 /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 /风 流 人 物 ,还看 /今 朝 。 【教学提示】 抓住朗读环节, 通过听读朗诵、 教师指导朗诵、学生诵读等环节, 再辅以本词写
5、作背景 的介绍,营造一种豪情激荡的课堂氛围。 目标导学二:品读上阕、领略意境 1品字词 提问 (2):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主要描绘了北国雪景。 点拨: 学生可能会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 “ 北国风光 ” ,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 引导学生明确 “ 风光 ” 可指各种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提问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 望” 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 “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提问 (4):说说“惟余” “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 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 “雪飘 ”“ 冰
6、封 ” 。 “惟余 ” 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 顿 失” 则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提问 (5):“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山”“原”都是静物, 却写它们“舞”和“驰”, 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 “山”“ 原” 都是静物, 写它们 “ 舞” 和“ 驰” ,是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 运用 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 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 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 “
7、山舞 ” “ 原驰 ” 的动感。 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 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 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 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 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提问 (6):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 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 明确: 虚景。 “ 须 ”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晴朗、娇艳、 多姿多彩。描述: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 高原上的皑 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 就像一
8、位美丽的少 女,格外娇艳多姿! 2品画面 提问 (7):默读上阕,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词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 你的感受。 明确: 描绘:北方的中国, 一望无垠, 洁白的冰雪, 像是厚厚的地毯, 覆盖着千里大地,雪 花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飘向万里江山。雄伟的长城,里里外外,也因这一场大雪,而只 2 第 3 页 共 100 页 能看见银白色的一片。奔腾的黄河,也像是一下子停止了咆哮。远方的山脉,放眼望去,起 起伏伏, 像是一条欢快的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它们好像是在和天 比高一样。 感受: 词人仿佛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 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
9、阔博 大的意境,体现了词人雪中赏景的豪迈情怀。 【学法指导】 1如何赏析诗词中的词语? 赏析诗词中的词语, 不可孤立谈论, 要放在诗词中, 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 析,关键是点出该词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效果。 2什么是化静为动? 将本来静止的事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 充满活力、 情趣 盎然。 3什么是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 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 忆、想象结合起来。 4如何描绘诗词的画面? 先反复体会诗词的情境, 也就是先体会诗词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 加以 联想和想象,然后在思维里构
10、建起一个图画,就能够呈现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了。 三、板书设计 北方雪景 “望”字领起 化静为动 虚实结合 广阔博大 第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朗读回忆, 巩固上节课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知,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 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阕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读下阕,感悟评价 1找出该词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 明确: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默读下阕,分组讨论。 提问 (1):“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
11、 都是雄才大略、 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 提问 (2):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字对他们做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 字,并说说这个字所包含的感情。 明确:“ 惜”字。包含的感情: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 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 第二, 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 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作者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提问 (3):作者对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有区别, “ 略输 ”“ 稍逊 ”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
12、面的不 3 第 4 页 共 100 页 足只是略有批评,而 “ 只识 ” 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是一种近乎嘲讽的评价。 提问 (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 评古为论今做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 “ 往昔 ” 与“ 今朝 ” 对比,“ 英 雄” 与“ 风流人物 ”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提问 (5):怎样理解词末的“风流人物”的内涵? 明确: “ 风流人物 ” 指杰出的、 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 在这首词中指新时代在文治 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 更伟大的抱负的人, 指人民群众, 也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 这也是词
13、人的自况, 是词人的自信和自励, 是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 的宣言。 提问 (6):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 时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 和欣赏江山秀美,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的人,还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 毛泽东同志 “ 天下大任,舍我其谁 ” 的英雄豪情。 3请所有同学再齐读最后三句,感受词人的英雄豪情。 目标导学二:体会表达,分析写法 提问 (7):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明确:上片写景, 大气磅礴, 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 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 下片议论, 由上
14、片之景而产生感情, 由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并对历 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 蕴含词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最后三句由 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目标导学三:对比探究,拓展运用 提问 (8):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词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课文与这首词的异 同点。 明确: 相同点: 都是写雪景; 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不同点: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 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 抒发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 壮志; 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 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 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
15、者写的是北国雪景, 壮阔而美好,并 有词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学法指导】 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内容;主旨情感;风格;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1.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在学习这首词 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然后再适时进 行诵读指导, 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 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2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 较,学习读词品词的方法。 4 第 5 页 共 100 页 不足之处 1.范读做得不够,若能在指导完后再进行示范,
16、学生能得到更直 观的体会。 2在对诗歌品读过程中, 留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充足, 导致品读 不太深入。 2 我爱这土地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2分析作者笔下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土地, 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 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 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一起去感受诗 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
17、简介: 艾青 (1910 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 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 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 “ 悲哀的诗人 ”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 火把等,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 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 1938 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 广大地区, 所到之处疯狂肆虐, 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 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 民族危亡的关头,
18、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 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 /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 /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 这被暴风雨 /所打击着的 /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 /河流, 这无止息地 /吹刮着的 / 激怒的 /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 /黎明 , 然后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 因为 /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 5 第 6 页 共 100 页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
19、朗读示范,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 确 : 深 沉 。 3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 明确: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 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 “ 深沉 ”一词中 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4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 “土地 ” :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
20、 “ 土地 ” ,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 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 “土地 ”,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 情感的 “ 意象 ”。 “ 河流 ”与“ 风 ”:“ 河流 ”与“ 风 ”本是常见之景,但是 “ 河流 ”的前面加上了 “永远汹涌 着 ” 和“悲愤 ” 两个修饰语, “ 风” 前面加上了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和“ 激怒 ” 两个修饰语,如 此, “ 河流 ”“ 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 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 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 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 “意象 ”
21、 。 “ 黎明 ”: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教学提示】 意象: 即寓“意”之“象”, 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 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意象 象征意义 土地 繁衍着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 【教学提示】 象征: 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 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 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
22、象征。 3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 明确: 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 因此,选用 “ 土地 ”意象 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 “ 河流 ”“ 风” “黎明 ” 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大地的画 卷,已有动荡之势, 当作者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 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 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 “ 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 ” 等。 【学法指导】 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
23、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 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 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 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的鸟。 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 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 使诗的整体构架 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本来,鸟声 6 第 7 页 共 100 页 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 “嘶哑 ” 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 (抗战初期 )、作者特殊的个 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 共同作用于鸟儿, 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 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24、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 系。 明确: 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 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 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 与挚爱, 显得形象含蓄; 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 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 “常含 泪水的眼睛 ” ,倾诉自己对土地的 “ 深沉 ” 之爱, 是直抒胸臆。这样, 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 对应, 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 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 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 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 臆的写实。 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