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精品书法字帖: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和注释.doc

  •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 文档编号:1123146
  • 上传时间:2021-02-26
  • 格式:DOC
  • 页数:91
  • 大小:8.4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精品书法字帖: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和注释.doc》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兰亭十三跋 精品 书法 字帖 赵孟頫 兰亭 十三 注释
    资源描述:

    1、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和注释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和注释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民国线装古籍)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民国线装古籍) 赵孟頫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之二兰亭十三跋之二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之三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之三 赵孟頫于至大三年(1310),奉诏自吴兴(今浙江湖州)前往大都(今北京) 途中,独孤淳朋(12591336)赶来送别,并让与宋拓定武兰亭序,同舟的吴 森(12501313) 亦携有定武兰亭序一本。天赐良机,偶然得以赏玩二本兰 亭序的赵孟頫,一月有余之舟行中,为了作跋而逐日临书兰亭序全文。独 孤本记有十三跋,故后世称此为兰亭帖十三跋。 “独孤本”在赵孟頫题写“十三跋”之前,已有宋吴说、朱敦儒,元钱 选、

    2、 鲜于枢四人的题跋; 在赵孟頫题写“十三跋”之后, 又有柯九思题写的二跋。 元代,“独孤本”曾经多人收藏。明末,冯铨把赵孟頫的兰亭序十三 跋刻入快雪堂帖(注一)。不料此后“独孤本”竟遭火灾,只剩下烧剩的殘 卷,重作装裱,被人称为“火烧本”。在“火烧本”上,又有翁方纲和成亲王永 瑆等人的考证题跋。后流传至日本,为高岛菊次郎所藏,并捐赠于日本东京国立 博物馆藏。 第一跋第一跋 原文: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 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 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 他日来归

    3、, 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至大三年九月五日, 跋于舟中。 独孤名淳朋, 天台人。 注释: 王羲之的兰亭序法帖自定武石刻后便再无传刻的版本流传了,而定 武石刻的拓本在人世间留存的也就是那么有数的几本。 并且随着时间的进程只会 越来越少,不可能再增加了。因而喜好古董文玩的雅士们都把它当作最珍贵的稀 世珍宝。然而这些留存的珍宝却极难辨别真伪。特别是有一卷五个字没有遭到损 坏的版本。 尤其这五字未损的版本更是难得了。 这里的一件便是五字已损的版本。 是独孤长老送我去北方,他自己随身携带的。到达南浔以北时,他便拿出来给我 看。我就从独孤长老那里乞求得到了它,携带来到了大都。以待他日再来归还, 可与独孤

    4、长老结此一重翰墨的姻缘。至大三年九月五日,在舟中题写于卷后。独 孤长老的名字是淳朋。是浙江天台人。 【译注】定武石刻:指定武本兰亭序。唐太宗得兰亭序真迹后,命欧 阳询临摹并摹刻上石,拓赐近臣。五代梁移石汴都。辽耶律德光破晋后携此石北 去,中途病死,石弃于杀狐林,又作杀虎林。后石被发现,置于定州。唐时定州 置义武军,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故此石刻被称为定武兰亭。 独孤长老:即僧独孤。名淳明,浙江天台人,善书,收藏有定武兰亭善本。 第二跋第二跋 原文: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 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 之尤

    5、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 独议礼如聚讼”, 盖笑之也。 然传刻既多, 实亦未易定其甲乙。 此卷乃致佳本, 五字镵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至大三年 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子昂。 注释: 兰亭序定武石刻的拓本在宋朝尚未南渡时,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们几 乎人人都有。待到定武刻本的原石消亡后,江东那些好事的人,往往是每家都镌 刻一块刻石,不必想就知道如此会产生出数十百本之多的拓本了,因而自此真假 就难以分别了。王顺伯、尤延之等诸位先生,是精于鉴赏者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在墨色、纸色、字体肥瘦、用笔粗细之间的差异,能辨别得分毫不差。所以

    6、朱熹 为兰亭题跋时说:“看来不只是古人对礼的阐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呀。”看 来是一种调侃的说法。然而既然传刻版本如此之多,实在也不易确定它的好坏。 此卷真是极佳的版本,五个字受到凿击致损,字迹的肥瘦十分得当。与王子庆所 收藏的赵子固那本没有差别,是石刻拓本中至尊的宝物。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 行船到了宝应,重又作此题跋。子昂。 【译注】王顺伯:即王厚之。字顺伯。宋人,鉴藏家。尤延之:即尤袤。字 延之,号遂初居士。南宋人,工书法。朱晦翁:即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晦翁等,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 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不独议礼如聚讼:不只是古人对礼的阐

    7、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古称“议礼如聚讼”,礼者,指三礼,即周礼、 仪礼、 礼记。而仪 礼难懂,儒者罕通,不能聚讼。聚讼,众人争辩,是非难定。王子庆:即王 芝。字子庆,号井西,为元初书画鉴藏家,精于鉴赏,富于收藏,熟悉书画装裱 技术。 定武兰亭五字已损本在赵子固之后曾归他收藏。赵子固:即赵孟坚。 字子固,号彞斋居士,宋宗室,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頫是其从弟。南宋画家, 工诗善文,家富收藏。曾收藏定武兰亭五字已损本。 第三跋第三跋 原文: 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 可不宝诸。十八日清河舟中。 注释: 兰亭序的艺术价值诚然是不可忽视的。其流传于世间的

    8、墨拓本逐日 消亡越来越少,而能够辨别确认为真迹的非常之难。凡是能鉴别为真迹的便被人 收藏起来了,怎能不好好地当至宝一样珍藏呢。十八日行至清河在船中题跋 第四跋第四跋 原文: 河声如吼,终日屏息。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数十舒卷。 所得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题。 注释: 河水湍急声如怒吼,整日在船上静悄悄的没有人说话。若不是得到此卷 时时展观玩味,如何得以消磨时日。几乎每日都要打开玩赏数十次,所得到的收 获实在是不少呀。二十二日在邳州北题写。 第五跋第五跋 原文: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 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名正吾,号东屏)有定

    9、武兰亭, 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 从其借观不可。 一旦得此, 喜不自胜。 独孤之与东屏, 贤不肖何如也。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注释: 过去的人能够得到数行古代的碑刻,专心的加以学习,便可以名扬后世。 何况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如果不断对它加以刻苦学习,何愁不能超 越别人呢?最近听闻吴中地区北禅之主的僧人,他 (名正吾, 号东屏) 有一卷 定 武兰亭,是他的师傅晦岩照法师所珍藏的。我想去向他借来观赏却未能如愿。 今天我一旦得到独孤长老的所赠,喜悦的心情真是难以承受。独孤长老与东屏和 尚相比, 贤能与品德相差的竟是如此之多呀。 二十三日将要路过吕梁停船时题写。 【译注】右军:即王羲之。字逸少

    10、,因官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东晋书法 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东屏:其人不详。据云 僧东屏亦藏有定武兰亭一卷,赵孟頫欲向其借观,不允,遂有微词。晦岩 照法师:僧东屏之师,其人不详。藏有定武兰亭一卷,后传之东屏。不肖: 品行不好,没有出息。 第六跋第六跋 原文: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 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县。廿六日早饭罢题。 注释: 学习书法在于细心研究品味古人的法书范本, 洞悉知晓他们用笔的意趣, 才能有所收益。 王羲之写 兰亭序 用的是旧笔, 书写时顺应毛笔的笔势与特性, 写起来没有不顺应自己的

    11、心智和意愿的,这是这篇法帖所以能为神品的缘由。昨 晚留宿在沛县,二十六日用罢早饭后题写。 【译注】 退笔:用旧的笔,秃笔。 第七跋 原文: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 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注释: 书法以用笔为第一位,而字的间架结构也需要用心安排。因为字的结体 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发展,但是用笔自古以来就没有任何改变。王羲之的笔 法与字势是对古代的成法做了巨大的变革, 他字里行间的雄伟俊秀完全出于自然 天成,所以过去和现今的人们都以其为宗

    12、法。南朝齐梁之间的人,他们的书法在 结字上不是不古朴,而是缺乏俊逸秀美的气息。这种情况又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 领悟了。但是古人的成法是终归不可以丢掉的。二十八日于济州南部等待开闸时 题写。 第八跋第八跋 原文: 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 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 而乞余书者坌集, 殊不可当。 急登舟解缆, 乃得休。 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注释: 二十九日到了济州。遇到了周景远,他是刚刚被授予了行台监察御史的 官职,从大都南下而来,我们一起于驿亭内饮酒。携带着纸张向景远求赐墨宝的 人非常之多,而乞求我赐书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实在是令我无法抵挡

    13、。急忙登船 解开缆绳离岸出发,方得罢休。这天晚上到了济州以北三十里的地方,重又展开 这一卷拓本,所以题写了这些。 【译注】周景远:即周驰。字景远,元代书法家,行草师二王,婉约丰妍。经 术赡逸,驰名能文。 第九跋第九跋 原文: 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 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 十月一日。 注释: 苏东坡的诗作中说:“天下有多少人学杜甫呀,谁能学得他的皮毛与学 到他的精髓呢?”学写兰亭序这件事也是这样。黄庭坚也说:“世上之人只 学到了兰亭序的表面,想脱胎换骨却找不到良药。”这其中的道理不是学习 书法的人是不能明白的。

    14、十月一日。 【译注】东坡: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杜 甫:字子美,唐朝大诗人。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 官剑南节度府参谋, 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又称“杜拾遗”、 “杜工部” 等,后世尊他为“诗圣”。黄太史: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 诗人、词人、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因其曾官国史编修,赵遵古法,因称 其为“太史”。 第十跋第十跋 原文: 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麁细、燥湿,墨有浓 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

    15、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 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书。 注释: 虽然所有的石刻本身只有这一块刻石,但是根据原石传拓出的拓本则是 各不相同,因为纸有厚薄、粗细、干湿的不同,墨有浓淡的变化,用墨时又有轻 重的区别,而石刻上的笔画肥瘦传拓时的深浅轻重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兰亭 序流传的诸多拓本难以辨识它的真伪。但是真正知晓书法真趣的人,一看便能 心中有数,因为真正的奥妙不在于笔画的肥瘦与传拓的深浅轻重之间。十月二日 经过安山以北的寿张县书写。 【译注】麁:俗“麤”字,同“粗”。 第十一跋第十一跋 原文: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 夸其能。薄俗可

    16、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 注释: 王羲之的人品非常之高洁,所以他的书法堪入神品之列。那些地位卑贱 的凡夫俗子,乳臭未干年纪轻轻的小孩子,早上才刚刚学习如何握笔,傍晚就已 经开始自夸有多么了不起了,浅薄庸俗的令人鄙视,令人看不起呀。三日船停泊 在虎陂,等待放闸时书写。 第十二跋第十二跋 原文: 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 七日书。 注释: 我坐船往北走了三十二日,秋冬之际多刮南风,船窗之外天气晴朗而温 暖,时时展卷面对观赏着兰亭序,真是何其的快乐啊。七日书写。 第十三跋第十三跋 原文: 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 注释: 兰亭序与丙舍帖非常的相似。 【译

    17、注】丙舍帖:墓田丙舍帖简称丙舍帖。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 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残本,纸本册页,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残本,纸本册页,33.2X24.4cm33.2X24.4cm。日本东京国立。日本东京国立 博物馆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博物馆藏(高岛菊次郎氏寄赠)。 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高清拓本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高清拓本 独孤本定武兰亭传世善本在赵跋前后尚有吴说、朱敦儒、钱选、鲜 于枢、柯九思、徐霖、董其昌等人题跋或观款,又经冯铨、梁清标、安歧诸家收 藏。 嘉庆十三年(公元 1808 年)后,此本及诸家题跋遭火毁,残卷改装成册,近 代流入日本,现藏东京博物馆。 此册中定武兰亭残存 3 片,赵跋及临本残存

    18、 14 片,各家题跋残存 10 片。 所幸冯铨曾以赵氏兰亭十三跋及临本墨迹上石刻入快雪堂帖中, 兼之刘雨若毫厘不爽的刻技,使得今天仍能从拓本中能欣赏到兰亭十三跋的 全貌,是一大幸也。 赵赵孟頫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 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 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 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 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 行书著称于世。 赵孟頫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19、,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 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 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 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 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 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 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 “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 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

    20、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 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 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 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 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 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 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 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 年 (1310) , 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

    21、他发生了兴趣, 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 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 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 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 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 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 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 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

    22、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 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 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 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 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 吕, 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 开创元代新画风, 被称为“元人冠冕”。 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 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 书, 几无间日, 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 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

    23、有独钟的地步。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 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 遂以书名天下”。 元鲜于枢 困学斋集 称: “子 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 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 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 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 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 卷等。 延伸阅读延伸阅读 赵孟頫小楷赵孟頫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卷卷( (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 )

    24、赵孟頫小楷赵孟頫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拓本拓本( (乐善乐善堂帖堂帖) ) 2011 年 7 月 25 日,在南京经典 2011 春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上, 元代书画大师赵孟頫的作品常清净经以 1700 万元的价格成交。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 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 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 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

    25、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 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 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 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 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

    26、心。便遭 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 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 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 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 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 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 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释文(

    27、不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释文(不全): 【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释义】 大道没有形象,天地得以生育;大道没有情感,日月得以运行;大道没有名称, 万物得以长养。 【原文】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释义】 我不知其以何为名,勉强命名为“道”。 【原文】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释义】 大道之分,有清与浊、动与静之别。 【原文】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释义】 天为清,地为浊;天为动,地为静。男为清,女为浊;男为动,女为静。 【原文】 将本流未,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释义】 将者生也,本者始也;流

    28、者死也,未者终也。生之始为清,死之终为浊。从生到 死,即由清至浊;从始到终,即自静而动。 【原文】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释义】 天为清, 地为静。 人能常清常静, 自然合乎天地。 如此则天地之炁 (qi 同: “气”) , 皆可归与我身。 【原文】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释义】 吾人元神,本来清纯,可是往往被心念搅扰;吾人本心,原来贞静,可是往往被 欲望牵缠。 【原文】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释义】 为了获得清静,就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和欲望。经常消除自己的欲望,自然本心贞 静;经常澄清自己的心念,自然元神清纯。 【原文】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29、 【释义】 自然能够去掉“六欲”、“三毒”。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欲望, 眼欲视则肝炁泄漏于外,耳欲听则肾炁泄漏于外,鼻欲嗅则肺炁泄漏于外,舌欲 尝则脾炁泄漏于外,意欲思则心炁泄漏于外,身欲动则体炁泄漏于外。三毒指三 尸阴神,居于人身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皆属阴气闭锁,阻塞吾人修炼之路。 六欲、三毒皆为障道之魔,只有遣其欲、澄其心,才能降服魔障,清静修真。 【原文】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释义】 所以不能降服六欲、三毒之魔障,乃是因为心念未澄、欲望未遣的缘故。 【原文】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健见于空。 【释义

    30、】 能够遣欲澄心的人, 就能产生这样的效验: 往内观看自己的本心, 本心归于虚无; 往外观看自己的形体,形体归于虚无;往远观看周围的物象,物象归于虚无。明 白了内在本心、外在形体和周围物象三者的虚无状态,则一切归于空空洞洞。 【原文】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 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释义】 以空空洞洞之心进一步观之,则空空洞洞亦无形象可言,仍是空空洞洞,而归于 虚无;空空洞洞既归于虚无,虚无亦须归于虚无,而无虚无之象;虚无既归于虚 无,则吾人本心元神湛然澄彻,常处清寂;澄彻清寂而不滞于澄彻清寂,则欲望 岂可能够产生?欲望既不能够产生,

    31、自然就是真正清静, 此既道家之“清静心”。 【原文】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释义】 用以上修持之清静心,再去应和万物,而能依然保持清静,则谓之“真常”。如 此真常,则自然清静本性。真常之中,应和万物,而能常常保持清静不动,自然 就是常清常静了。 【原文】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 名为得道。能悟真者,可传剩道。 【释义】 如此常清常静,渐渐合于真道。既然合于真道,既可名为得道。虽然名为得道, 其实并未得到什么。因为大道无形无象,得道之后还是没有形象可言。但是为了 教化众生,所以名为得道。能够领悟这一道理的人,就可以传授圣道。

    32、【原文】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释义】 上士、上德指修道的人,下士、下德指失道的人。上士之人与世无争,顺应自然; 下士之人争强好胜,忤逆自然。上德之人淡泊名利,不以有德自居;下德之人执 着求德,自以有德标榜。执着求德之人,其实并不真正明白道德的真谛。 【原文】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即惊其神,即着万物; 既着万物,既生贪求;既生贪求,既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释义】 众生,指人们。人们之所以不能得到真道,因为存在违背自然妄求之心;既然有 了妄求之心,就会惊扰自己的本性

    33、元神;既然惊扰本性元神,就会迷恋于外在物 象;既然迷恋于外在物象,就会产生贪求之心;既然产生贪求之心,就是一切烦 恼的根源。烦恼和妄想,使人们的身心忧愁苦恼。于是遭受浑浊玷辱,迷失自然 本性,流浪于生死之中,自心不能做主。如此常常沉沦于苦海之内,永远失去真 正大道。 【原文】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释义】 真正常在之大道, 能够领悟的人自可得到。 悟得大道的人, 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了。 赵孟頫兰亭跋墨迹(疑伪)赵孟頫兰亭跋墨迹(疑伪) 此帖中姜夔记述兰亭石刻本时,讲到周越的法书苑丛书中曾收有智永 的临兰亭石刻。这或许说明,法书苑在南宋时即已经佚散了,因为如果当时 法书苑仍未佚散,则智永的临本人人得见,无烦姜夔去“考证”了,姜之言 大概是“耳得”的吧。从周越至姜夔,短短的二百多年,一部很好的书法著作, 竟风扬云散了,亦是怪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精品书法字帖: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和注释.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12314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