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教材)10-2 师说 课件ppt-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40页PPT).pptx

  • 上传人(卖家):alice
  • 文档编号:1100809
  • 上传时间:2021-02-22
  • 格式:PPTX
  • 页数:40
  • 大小:700.6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10-2 师说 课件ppt-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40页PPT).pptx》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新教材】10-2 师说 课件ppt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40页PPT 10 课件 ppt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统编 必修 上册 40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你所听说的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谥号文公,世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柳宗元、苏轼、苏辙、 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 “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 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 族)。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故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 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 十卷,外集十卷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读韩愈 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 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 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 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 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 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 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背景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的选官制度,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 族”(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门第观念

    3、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 的风气,到了唐代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作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氏 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 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 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 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文体知识 说 “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 事物的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 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

    4、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此对这类文体,都 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一、理解文意 1. 解释词语解释词语 (第1段)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 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 )先乎 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吾师(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求学的人 用来的、凭它 同“授”,传授 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疑惑 知道,懂得 本来 以为师 用作动词,学习 表示反问语气 无论 (他

    5、)来的 诵读提示诵读提示 “必有师”中的“必”应重读,读得斩钉截铁。 读准节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段中两个问句,语调上扬,突出语气。 “道”字反复出现,应重读。 名句名句填空填空 (1)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 , ”。 (2)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困惑的观点 的句子是“ , ”。 (3)文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 前,要以之为师;而“ , , ”。 (4)文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 , ”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

    6、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 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 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 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 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 在我之后的人

    7、,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 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 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背诵第1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论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之作用】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原 因从师之必要性】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8、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乎吾,吾从而师之。【做法】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从师标准不在年龄】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从师标准在于道】 背诵第1段 古之学者【论点】 师者【师之作用】 人非?惑而矣。【从师必要性】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做法】 吾师道也,夫庸知?【从师标准不在年龄】 是故。【从师标准在于道】 背诵第1段 古之学者【论点】 师者【师之作用】 人非【从师必要性及做法】 吾师道也【从师标准不在年龄,而在于道】 解释词语解释词语 (第2段)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

    9、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 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 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 )其身( )也,则( )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尊师学习的风尚 超出 尚且,还 之, 代指老师 一般人 以为耻 更加,越发 的原因 大概 对于 自己 却 糊涂 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代词,有的 同“否” 小 的方面学习 放弃,舍弃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10、(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 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类 不与同列,看 不起 竟 诵读提示诵读提示 “嗟乎”,叹词,应读出慨叹语气。 注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中虚词所起的慨叹之意。 该段共有三层对比,三层对比后的结论句: 其皆出于此乎? 吾未见其明也。 其可怪也欤! 语气由推测到肯定再到感叹,应读出这三种语气,且语气一个比 一个强烈。 名句名句填空填空 (5)韩愈认为, 圣人之所以更加圣明, 是因为他们“ ” ; 而愚人之所以更加愚昧,是

    11、因为他们“ ”。 (6)文中指出,由于从师的态度不同,圣人和愚人得到了两种截然 不同的结果,即“ , ”。 (7)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从师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 是“ , ”。 (8)文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 师而学的风气。其中“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是“ , ”。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解释词语解释词语 (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 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12、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诵读提示诵读提示 诵读此段,应注意与上段的不同。上段对比强烈,语气词丰 富。该段几乎未用一个语气词,应读得明确、肯定,语气果断。 同类的人 不一定 专门 学习或研究 名句名句填空填空 (9)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传统,并由此得出 “ , ”的结论,这是对师生关系 的概括。 (10)文中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 , ”两 句来说明掌握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解释词语解释词语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 ) 经传( )皆通( )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余。余 嘉(

    13、)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诵读诵读提示提示 注意读准“李氏子/蟠”的节奏。 全段应读出“赞许”的语气。 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 文相对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全面 被 赞许 赠送 名句名句填空填空 (11)师说是韩愈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 学素养。 (12)文中揭示写作此篇文章的缘由的句子是“ , ”。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二、语言梳理探究 2.理解下面句中的“师”字并进行分类。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惑而不从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不耻相师 孔子师郯

    14、子 吾师道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是名词,老师; 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是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是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3.文中出现的“所以”与今天的“所以”是否相同?如何理解? 答案 文中的“所以”不同于今天的“所以”。文中的“所以”是个固 定虚词,一般情况下有两个义项:一是“用来的、凭它(他)来 的”,表凭借、工具、方法;二是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而 今天的“所以”是个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所以”在文言文中出现的 频率较高,理解时需格外留心。 4.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文中语句的翻译,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给这位同 学提一些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15、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明也。 译文:不理解停顿断句,疑惑的不解,有的是老师的责任,有的却不是 的,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见他们的明白。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要到老师那里去(学习),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有各自攻打的方向,像这样罢了。 (1) 正确译文: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 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 智的。 正确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 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各

    16、的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此罢了。 (2)建议:多读原文和译文,准确理解文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注意特殊 句式的翻译。同时,要注意语句的连贯,保持句意通顺。 三、把握观点及思路 5.请结合文本把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内容填写出来。 注注 关于本文中心论点,学界多有争论,这里只取其一。 从师标准 自比 对自己与对孩子 横比 引证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奖励后学(赠李蟠) 6.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值得商榷? (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 “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这个全

    17、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 现实意义。 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 者的广阔领域。 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 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2)在对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态度上,虽然肯定 前者否定后者,但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意看,对前者存有偏见。 四、探究说理方法 7.对比论证是一种常

    18、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 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后最容易 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对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气盛言 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分析本文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 法,用了几组对比,这样对比有何作用。抓住一些标志性语句,看看作 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1)第2段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 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与对 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第三组,百工之人 与士大夫之族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19、群聚而笑之。 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 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在本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渐次强烈起来的。首先在将“古之圣人”与 “今之众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后,作者说“其皆出于此乎”,只是一种 推测语气。而在对家长两种行为比较后,用“惑矣”有所感叹;又在对 “童子之师”与作者所说的“师”作了区别后,再用“吾未见其明也” 的肯定语气,情感有所加强。在把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 对比后,则用了“其可怪也欤”这样的反问语气,使得情感更为激烈。 这段体现了作者文势汹涌的风格特点,真是“韩文如潮”,一潮高过一 潮,一潮急过一潮。 1.古

    20、今异义词 附 : 归 纳 整 理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学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从而 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 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众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小学 小学而大遗,吾 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不必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古文 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

    21、的统称(一般不包 括“骈文”)。 2.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道 吾师道也 名词,真理,这里指儒家之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道理 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 名词,风尚,指从师之道 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疑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3.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代词,相当于“之”,指童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人称代词,

    22、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称代词,他(他们)的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之 择师而教之 人称代词,指“子” 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那些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标志 士大夫之族 指示代词,这,这些 古之圣人 结构助词,的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吾从而师之 人称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指示代词,这些 4.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以“者,也” 为标志的判断句。 固定句式 其皆出于此乎? “其乎”译为“大 概吗”。 其可怪也欤! “其欤”译为“不 是吗”。 宾语前置句 句

    23、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 不解惑”。 5.文化常识 句读 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 的停顿为读。 六艺 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指礼、乐、射、 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经传 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巫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 人治病。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其论证方法体会其论证方法 1.结合文本完成下表。 篇目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劝学 先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论述学 习的重要意义;接着论述学习的作用;最后

    24、论述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师说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先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分析老师 的作用和从师标准;然后列举当时社会不良风 气,指出不从师的危害;后以孔子的言行来说 明只有从师学习,才能使人懂道理、通业务; 最后以李蟠为楷模,倡导从师的良风。 体会语言特色体会语言特色 2、结合文本,从作者身份、写作目的和阅读对象来分析语言风格。 篇目 作者身份 写作目的 阅读对象 语言风格 劝学 稷下学宫的 最高长官 鼓励学子“积 善成德”,成 为君子。 学生 师说 国子监四门 博士 针对当时耻学 于师的风气进 行批判。 士大夫 子弟等 语言深厚严谨, 善用比喻,句式 整齐,客观冷静。 态度鲜明,善用 对比,文气跌宕, 感情充沛。 劝学师说同为说理,但两文的语言风格大为不同,试分析原因。 两文风格不同,固然在于作者的气质不同,更取决于说理目的的不同: 荀子“劝学”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语气尽可能平实,说理尽可能透彻, 让人信服;韩愈是谈从师的道理,更是要批判当时的社会风气,所以感 情充沛,文笔激昂。 返 回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10-2 师说 课件ppt-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40页PPT).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100809.html
    alice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