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案(2021新版共4课).docx

  • 上传人(卖家):luzy369
  • 文档编号:1095588
  • 上传时间:2021-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8.3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案(2021新版共4课).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地球、月球和太阳 小学 科学 苏教版 四年级 下册 第二 单元 地球 月球 太阳 教案 2021 新版 下载 _四年级下册_苏教版(2024)_科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1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地球、月地球、月球和球和太阳太阳 5.5.地球地球 【教材分析】 地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 2 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第一课。通过二年 级下册第 2 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 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对于地球 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 的历程。本课要着重带领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与思辨,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古 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生活在

    2、海边的人通过海岸观船认为海面不是平的;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的 “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了一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球上的地球影子是弧形来推测 地球是球体。 就这样, 古人不断通过实证质疑前人的猜想,形成新的假设继续探究求证。 第二部分, 安排了两个实验。实验 1,引导学生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并进行观察,验证“大地不是 平的”这个猜想。而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 用亲身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体。所以教材安排了第 2 个实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让学生动手探究, 论证地球的形状。第三部分,阅读和交流在太空中观察到的地球,以及小活动, 参

    3、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一个蓝色气球上。学生从中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 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地球的板块构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 历了由猜想寻找证据形成新的猜想继续寻找新的证据再次形成新的猜想这一曲折的漫长 历程。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下册第 2 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 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 趣。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 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本课重点是通过两个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

    4、、寻求地球是球 体的证据,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收获和意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 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自己动手实验,着重培 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 四年级的小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 通过二年级下册第 2 单元 天 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 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经过前面阶段的科学学习,学 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5、。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通过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陆地板块和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 1.能从海岸观船的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的猜想。能在球面上模 拟帆船回港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寻找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能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到蓝色气球上的活动,了解地球的板块构 造和地形地貌。 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交流、反思 等。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懂得要用实验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

    6、球的形状。 2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知道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精细观察的历程。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懂得用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 【教学难点】 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和视频。 学生模拟球面实验仪、地球仪、小帆船、小红旗、红绳、实验记录单、六大板块贴纸、蓝 色大球。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咱们先做个小活动。让我们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现在我们离地球很近,我们看 到地是?(平的)

    7、;渐渐地渐渐地地球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我们在太空中了! 我们看到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什么形状?(生:球体)你说?(生:球体) 2.过渡:地球的形状现在大家都知道,但古代的人也这么认为吗? 古代的人是如何认识地球 形状的?(板书:地球的形状?)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视频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为学生 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为什么会把地球看成平的作铺垫。 二、阅读与交流 1.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请同学们先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科学书 P14) 教师巡视,提示:边看边想, 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 2.结合阅读材料,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指名两三个学生说)

    8、 讨论交流: 古代的人一开始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什么? (生: 天圆地方地是平的) 多 个国家和地区各种说法都有,但都认为地是平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人活动范围小, 有这样 想象和猜测正符合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在当时没人认为地球是球体。相机板书:天圆地方、平的) 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发现了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引导学生思辨, 了解古人的猜想符合他们当时的认知水平,但同 时也发现其中的不合理,并提供事实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据,形成新的假设。 三、操作与探究 (一)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 1.人们在海岸观船中发现了什么?(生: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 于是怀疑?假设

    9、?你说?(生: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 当我们发现问题,有了猜想, 接下来要怎么做? (生:做实验) 2.集体讨论交流,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引导: 这个实验,我们在科学课堂上可以怎么做? (生: 模拟模拟帆船在球面上航行)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蓝色的卡纸和小船,你看这个实验可以怎么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为 什么?其他同学呢?还有想说的吗? 对,我们可以把卡纸两端往中间收拢形成拱桥状来模拟球面,然后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注 意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航行是否符合现实。 操作员开船的速度要慢;为了观察得更准备,所有观察 员在操作员的对面,平视观察。(ppt 出示实验记录单)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

    10、视指导) 4.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 3 实验时间到!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坐好,面向老师。 同学们,你们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观察到什么现象?符合现实吗?所以你们的发现是? (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 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老师给你们点赞! (生鼓掌) 帆船回港 先看见 后看见 球面 船帆 船身 我的发现:帆船在球面上回港的情况符合现实,地不是平的,地球可能是球体。 5.师:既然大地的表面是不平的,它可能是什么形状呢?(学生预测:半球体、椭球体、圆 锥)相机板书。 6.提问:还可能有这么多形状,那么根据事实,我们可以推翻哪些形状?师引导学生思辨, 力求用证据将不合理的形状推翻。 7.师: 刚才我们讨

    11、论了很多, 只有半球体、 椭球体和球体符合现有的证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亚里士多德又通过月食来推断大地的形状。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月食?(微课视频:月食) 8.根据月食的形成, 同学们对大地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引导学生再次思辨,认识到地 球只能是球体。(相机板书: 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 设计意图由海岸观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学生分组实验前作充分的讨论 交流, 明确实验目的与注意事项再开展实验验证;引导学生从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航行情况中推断 出地不是平的,地球可能是球体;引导学生思辨, 力求用证据将不合理的形状推翻,认识到地球只能 是球体。 (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过渡

    12、:既然很多证据都推测大地是球体,那么只要从起点出发必然可以回到起点。基于这样 的想法,1519 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 1082 天又回到了出发地,用 亲身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这样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 1.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活动记录 P5),并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 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师:下面正式开始 (板书:麦哲伦环球航行)各小组随着老师的引述,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 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并插上一面小旗。 各小组请准备! 准备好了吗?我宣布,模拟麦哲伦环球航 行之旅启航啦!(P

    13、PT 帆船鸣笛启航) 师结合学生准备情况作出如下适当提醒:起点是欧洲的?(西班牙),穿过大西洋,到达南美 洲的?(巴西)。一路南下航行 4 个月发现一个平静的港湾,命名为(“圣胡利安港”)。探险船队 沿着南美洲海岸向南航行,发现了一条通往太平洋的海峡“麦哲伦海峡” 。穿过海峡,便到达 了南美洲的最南端(合恩角),前方是一片浩瀚的太平洋。 1521 年,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抵 达菲律宾群岛。在那里,麦哲伦和当地的土著发生冲突不幸身亡。船员们继续未完成的航程,横 渡印度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于 1522 年 9 月回到西班牙,历时 1082 天,完成了人类首次环 球航行! 3.同学们,咱们用

    14、红绳按航行的路线将小旗连起来,有什么发现?(学生: 从起点出发又回到了 起点地球是球体) 小结: 到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又进了一大步,证实了(生: 地球是球体;板书: 球体、 地球是球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麦哲伦航行故事、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亲身实践证实地球 是球体,能比较深刻地体会这个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针对新的假设, 教师再次提 供事实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据,就这样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而 曲折的过程。 四、阅读与交流 1.师: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太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地球的形状,请看视频(人 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中国探

    15、索太空的脚步) 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怎样的?(一颗蓝色的星球)这是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是球体(板: 4 确证球体) 师生共同小结:到此,我们了解到, 从地是平的不平(弧形)球体确证球体,人类 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猜想、由现象进行推测、寻求证据修正认识形成新的猜想、环球航行亲 身实践验证、 到地球卫星照片确证,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板书);是客观求 真的过程;无论什么时代,哪个国家、 民族、 地区都这样,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板:实事求是) 2.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师:关于地球,你知道了什么?请你说?地球自己会发光吗?(不会)光从哪里

    16、来?(太阳光) 对,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是正圆球 体吗?(不是,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旋转椭球体。) 3.来看这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你发现了什么?白色部分可能是?蓝色呢?咖啡色和绿 色部分呢?(生: 白色为冰雪或云层;地球表面的蓝色是海洋;黄色和绿色是陆地, 其中绿色是植被。 ) 比较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海洋) 设计意图阅读和交流环节,主要通过观看几段小视频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中国探 索太空的脚步 地球的小知识,生动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太空时 代,可以全方位、 多角度地了解地球。

    17、 从师生共同小结中进一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而曲 折的历程,从中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拓展与总结 1.拓展小活动: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在蓝色球上。 同学们看,这是地球的六大板块分布图: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 极洲板块、美洲板块。请小组长到讲台拿一张板块图,在小组内参考地球仪观察和定位,然后派代 表把陆地板块贴到讲台的蓝色球上。 2.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这一课,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来说说? 升华: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保护环境,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设计意图拓展小活动通过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蓝色球上的小活动让学生初步 了解地球的

    18、板块构造,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谈谈收获这一环节既是本课的总结,同时渗透 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懂得珍爱地球。 【教学后记】 6.6.月球(第一课时)月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月球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 2 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二课。通过二年级上 册第 2 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及月亮是如何移动的。对于本课 的观察月相有了一个较好的帮助,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提供了方便。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知道用近代科学技术观察 月亮, 了解到月球上有环形山、 高地和 “月海” , 引发对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兴趣。 第二部分, 研究

    19、月球上的环形山。先是实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分二层进行,一是在不同高度丢相同大小的 石子;二是在同一高度丢不同大小的石子。再是观察“环形山”投影的变化,用手电筒光直射和 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第三部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必要的月球信息。第四部分,连续 观察月亮,记录、整理月相观察日记,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变化。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 2 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初 5 步了解月亮是如何移动的,但对于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和月亮的移动和月相的变化规律没有形成相 应概念。本课教学中通过对月球基本知识的了解,知道月球上的相关信息,并模拟月球环形山的 形成,让

    20、学生意识到利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解释某些自然现象。通过长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 察日记,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认识到科学的学习需要恒心和细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推断环形山的形成。 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3.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科学探究 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2.能对月相观察日记按要求进行归类。 3.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态度 1.意识到人类对宇宙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21、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2.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教学重点】 学会用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视频、台灯、小排球。 学生沙盘、大小相同及大小不同的石子、手电筒、小气球泡 1 个,大头针 1 根。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出示中秋赏月图)瞧,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夜景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 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了解月球吗?谁愿意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学生分享,了解学 生前概念)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月球 。揭题,板书。 2.谈话:400

    22、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出示图片) , 你 发现了什么?月球跟地球有什么区别呢? 设计意图利用中秋赏月图和学生听说过的关于月球的故事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前概念。用月球现实图片引发学生的想象冲突,让学生初步感知月球概况。 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提问:指着环形山,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我们放大来看看?(出示环形山放大图) 2.谈话:这些坑洞深浅不一,大大小小,遍布月球表面。如果让你来命名,你会称它为什么? 3.谈话:科学家称它为“环形山” 。观察环形山的特点,你能猜猜它是如何形成的? 4.学生交流、猜测。 (陨石撞击或者火山爆发) 5.(课件

    23、出示陨石坑和环形山图)谈话:真的如同学们所说环形山是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 吗?我们如何来验证呢?如果是火山爆发所形成,你又打算如何来验证呢? 6.根据不同的假设,师生交流实验方案。 (需要什么材料?实验步骤?) 7.谈话: 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沙盘、 小石子和小气球泡 1 个, 大头针 1 根, 结合这些实验材料, 实验怎样设计呢? 8.师生完善实验方案。(如何模拟陨石不同的撞击力?如何利用小气球泡模拟火山喷发的内部 6 力量) 9.小组领各自需要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 10.思辨活动:各组出示模拟的环形山,对比月球环形山图片,说说环形山形成的最可能的原 因是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 11.小结:通

    24、过实验,我们发现环形山的形成最有可能是陨石的撞击。 12.教师追问:那么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13.学生汇报:通过实验,我们还发现环形山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 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 14.提问:如果要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你觉得在什么时候观察效果最好? 15.学生猜测。 16.谈话:我们用手电筒光来模拟太阳光,请同学们用手电筒照射(直射、斜射)这些大小不 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 17.小组完成实验并回答。 18.小结: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的时候。 19.过渡:什么时间才是太阳光斜射的时候呢?就需要我们来了解月球是如何公

    25、转的。 (太阳 光斜射与月球公转有关吗?)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 师生双方共同确立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对于实验条件的控制还是要稍微引领 下的,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 三、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 1.谈话:月亮是东升西落的,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状的月亮。下面我们来模拟月球的公转, 观察“月相”的变化。月相就是对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的不同的称呼,也就是不 同形状的月亮。 2.提问:你打算如何模拟月球的公转呢?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3.学生讨论、交流。 4.出示实验要求,学生述说观察要点。 (1)

    26、打开的台灯模拟太阳,排球模拟月球。 (2)手臂伸直,托住的排球比头稍高。 (3)原地转运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5.请学生上前模拟实验, 教师从旁手机现场投屏实验影像。 在 “月相” 变化的显著特征时期, 教师讲解当时月相的名称。 6.回顾交流观察到的月相变化。 7.谈话:真实的月相变化是这样的吗?这就需要我们连续观察月亮,并做好相应记录。 8.出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的要求。 (1)记录当天的日期(公历和农历)和天气; (2)观察当天的月亮形状并按样画下来; (3)记录当时观察的时间。 9.归纳总结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间才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

    27、的 时候,此刻才是观察环形山最好的时间。 时间是每个月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因为这个时候太阳刚好斜射月球表面,感兴 趣的同学可以挑选这样的夜晚去观察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二年级时学过的月亮知识, 进一步深入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通过模拟 实验和视频观看,让学生描述月相变化,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各种月相名称。 四、了解月球的概况 1.谈话:下面一起来自读一段资料,说说你对月球的了解。 2.学生自读资料并回答。 3.教师补充讲解月球的信息。 4.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对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有个小问题想考一考你们:宇航 7 员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人,他的脚印还在吗?

    28、5.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资料, 提取资料中的有用信息, 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很有帮 助的。 五、运用与拓展 1.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 2.近日来,我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正在进行探月,请同学们了解相关资料,下节课一起 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持之以恒的精神。结合课本,了解实时航空 航天事件,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学后记】 6.6.月球(第二课时)月球(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月球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 2 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二课时。在地面上观 察月球,最直观的现象就是月相的规律变化。在低年级,学生虽然看

    29、过月亮,学生通过二年级上 册第 2 单元天空中的星体中看月亮的学习对月相这种现象也有所了解,但是并没有经历 完整的长周期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因此,教材通过指导连续观察月相和整理月相观察日记,培 养学生的坚持性、意志力和责任心。经由长周期的观察,并辅助于模拟实验,可以让孩子产生一 种类似于天文学家的研究行为,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工作,让学生在发现事物运行规律中获得满 足感。 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活动:一是观察和整理记录一个月的月相;二是月相知识的应用。月相 观测对于小学生来说周期相对较长,所以要提示学生在观察前应先考虑好观察计划,包括制订步 骤、选择时间和考虑安全措施。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天气不

    30、好,不能进行观测的情况,还 应注意培养和鼓励学生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的科学精神。考虑到学生要坚持一个月 的观察和记录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课文设计了用摆放月相卡片的方法表示月相变化过程的活动, 这既是对第一个活动的弥补措施,又是引导学生对月相变化现象进行总结的一个条理化过程。在 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月球位置的变化。对于位置变化可安排学生在同一日期 的不同时刻和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进行对比观察,发现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二单元天空中的星体中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对月相这种现象、 月相的周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并没有经历完整的长周期观

    31、察月相变化的过程,对月相变 化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却了解甚少。仅靠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会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但却无 法体验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实地观察月相变化, 体验月相变化过程, 提炼月相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月相变化模拟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对抽象的天体运动形成初步的 推理、想象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 的求知欲。由于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和 记录方法。在月相观察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 实验习惯,对观察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

    32、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8 科学知识 1.从月相变化的记录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2.了解月亮每天同一时间位置变化的规律。 科学探究 1.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2.初步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科学态度 1.通过连续观察月相和整理月相观察日记,培养坚持性、意志力和责任心。 2.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根据常见的月相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 1 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

    33、片,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观察月球并记录。 学生准备月相记录单。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月相观察日记 准备:提前一个月应布置学生观察月相,冬季农历上半月每晚 6 点对月亮进行定点观察(农 历下半月每早 6 点对月亮进行定点观察) ,并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它的位置画在月相记录单上。 (不同的季节可以根据日落时间调整观察月相的时间) 活动一:月相形状变化有什么规律? 1.提问: 请看大屏幕, 这样的月球你看到过吗?这样的呢? (教师 PPT 展示不同的月相图片) , 我们通常把月球圆缺的形状变化叫做什么? (生:月亮的样子,月相) 2.小结:我们通常把月球圆缺的形状变化叫做月相

    34、。 (板书:月相) 3.过渡: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前段时间对月相观察的结果如何。黑板上老师给同学们准 备了一组月相的小卡片,待会儿我会请一小组同学上来摆放你观察记录到的月相。老师给其他组 准备了一张月相实验记录单,请你们将观察记录到的月相依次用小卡片摆放好。 (生活动:小组合作摆放月相卡片) 4.过渡:根据组内摆放的月相卡片,月球的明亮部分是怎样变化的? 5.生分组讨论并上台汇报,师生点评。 6.小结: (师板书) 农历上半月月相: 月相:缺圆;亮面:朝西(右) 农历下半月月相: 月相:圆缺;亮面:朝东(左) 7.师过渡:在长达一个月的月相观察中,有时由于天气或忘记等原因,我们没有及时地记录

    35、 月相,现在你能根据月相规律将自己的月相日记补充完整吗? (生完善月相日记) 8.过渡:同学们已经对月相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观察,现在请观察这一个月的月相,将记录 的月相对照形状进行分类。 (生认识新月、蛾眉月、弦月、凸月、满月) 9.追问:根据月相观察记录,数一数相邻的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 10.生开始计算天数并汇报(需要注意:应不超过 30 天) 活动二:月球升起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 9 1.提问: 根据观察结果, 请小组讨论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 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动? 生(小组讨论并分组汇报) 。 师生总结: (师完善板书) 农历上半月月相: 月相:缺圆 亮面:朝西(右) 位

    36、置:西东移 农历下半月月相: 月相:圆缺 亮面:朝东(左) 位置:东西移 2.提问:为什么老师会让大家把月相是按这个方向(逆时针)摆放的呢? 生: (月球是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的) 。 师追问:那为什么老师把农历的初一放在右侧,十五放在另一侧? (生:初一时,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此时月球的亮面都朝着太阳,暗面朝着地球) (生:十五时,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月球亮面全部朝着地球) 3.提问:我们在观察中有时看不到月相,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生: (1)新月 (2)天气原因 (3)观察位置不对 (4)观察时间不对 针对第四种猜测,教师提供月球时刻表便于学生分析。 4.归纳:便于理解和记忆月

    37、相知识,善于创作的人们编排了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谣和口诀,下 面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 生: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5.月相歌活动:让学生根据月相歌,变唱边在黑板上摆放不同月相的位置,摆放结束后,向 所有学生介绍为什么这么摆放。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师生一起消化月相变化歌, 同时尝试理解口诀意思: 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 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连续性的观

    38、察月相, 对于月球亮面变化和位置变化可安排学生在同一 日期的不同时刻和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进行对比观察结合一系列有指向性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月 球亮面变化和位置变化过程。 二、习题巩固 同学们刚才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将整块内容都呈现在了黑板上,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 观察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了多少。 1.我会推测: 请说出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重阳、中秋节)当天的月相。 2.我是小诗人: (1)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A.初一 B.初三 C.十五 (2)塞下曲 唐卢纶 10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9、。 A.初一 B.初七 C.二十三 3.我是小侦探: 情景: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 犯对探长说: “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老张从牛棚中偷走了牛” 。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 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 设计意图学生将通过我会推测、 我是小诗人、 我是小侦探三个板块进一步加深对月相知识 的情景应用。 三、拓展探究 1.提问:通过观察与探究我们认识了各种不同的月相,那月相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2.生 1: 地球挡住了一部分太阳的光。 生 2:由于月球的公转,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反射太阳光的部分会发生变化。 生讨论,最后达成一致:由于月球本身不透明,其一半的

    40、面积总会处于被太阳照亮的状态。 随着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的变化,我们从地球上会看到月球明亮的区域大小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月相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也进一步 将有关月相的知识系统化、全面化。 【教学后记】 7.7.太阳太阳 【教材分析】 太阳是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三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太阳是 一个温度很高的恒星,知道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学会测量太阳高度角,了解太阳高度角在不 同时间段有规律的变化着。通过测量太阳高度角,学生能够体会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内在联系,体 验搜集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性,为下节课有关太阳其他方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

    41、分析】 太阳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只是对太阳的知识了解的不是很全面,对于太阳发光发热,学 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生活经验,但仅仅是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也没有用科学的实验 方法来探究过太阳。但是,通过平时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非常高,再加上学生 通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具备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所以,学生学习的目标达成应该不成 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认识太阳大小和温度,知道太阳是一颗会自己发光、发热的恒星。 2.能够探究太阳高度角和时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2. 通过实验,收集证据,

    42、验证太阳高度角和时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 1.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2.在实验中能够与他人合作。 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在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 11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能够探究太阳高度角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测量太阳高度角。 【教学准备】 教师PPT 课件 学生量角器、棉线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 1.谜语导入: 早晨跳出东海面,傍晚休息下西山。 夏天我们躲着它,冬天人人都喜欢。 (谜底:太阳) 2.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知道关于太阳的

    43、哪些信息呢? 生自由回答,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对于典型的前概念可以适当板书记录) 3.看来大家都知道一些关于太阳的信息,下面请各组阅读资料,谈谈自己对太阳新的体会。 小组阅读资料。 4.小组汇报:太阳表面温度约为 5700,内部温度可达 1600 万,那可不就是一个大火球 嘛。像太阳这种自己发光发热的星球,科学家称为“恒星” 。 师:太阳到底有多大呢?在太阳系中,各个星球大小差别挺大的,我们可以给各个星球按大 小排个顺序, 5.学生尝试用星球图片排序。 (想一想地球排在什么位置) 师在排序活动中适当提醒:第一幅图地球还能显示出它的大,第二幅图已经被比下去了,第 三幅图上大家找一下地球在

    44、哪呢? (通过三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在不同比例下的太阳与地球) 。 6.过渡:太阳体积相当于 130 万个地球那么大。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似再熟悉不过 的太阳对于我们来说又是那么陌生,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始终是那么平静,那么明亮,但假设能靠 近更多,我们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太阳。最近在欧洲有一架太阳望远镜拍摄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 的照片,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 (视频) 7.看完后,让学生谈谈体会(注意结合学生之前的前概念,教师应适当修正迷思概念。 8.小结:是啊!看了视频,让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太阳的灼热感,流光溢彩的动感让我 们看到金子一般的太阳表面。除此之外,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在天空

    45、中看到繁星点缀下有一 条淡云薄雾般的白色光带,那就是银河。银河从侧面看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盘状,正面看是旋涡 形,太阳就处在离银河 2.3 万光年的旋臂上。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在银河系中,像太 阳这样的恒星有一千多亿颗。 (结合星图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既可以点出太阳的特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太阳 给我们带来光和热的概念。看图片了解到太阳与银河系的关系,看视频直接感受太阳的表面,知 道恒星的概念。通过交流环节,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 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二、体会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之远 1.提问: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但我们知

    46、道实际上太阳离地球很远很远,那是有多 远呢? 生:1.5 亿千米。 2.测算活动:1.5 亿千米?那有多远呢?我们可以以我们学校的操场来换算一下:绕操场一 圈是 200 米,150000000000 除以 200 等于多少圈呢? 12 生:750000000 圈。 (学生有惊讶之声) 师:我们如果绕着操场跑这么多圈肯定是累的不行不行的,得换一个速度比较快的,我们现 在所知道的最快的速度是谁的? 生:光速 30 万千米每秒。 师: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乘坐一种光速飞行器飞向太阳的话,需要多长时间? 生:1.5 亿千米除以 30 万千米每秒等于 500 秒。 师:那就是说此刻照在身上的太阳光是现

    47、在发出来的吗?什么时候发出来的? 生: 不是此刻发出的, 此刻照在我们身上的光是太阳 500 秒 (约等于 8.3 分钟) 前发出来的。 3.总结 :那我们可以再来试想一下,排除掉其他因素,假设我们可以乘坐速度为 1 000 千米 / 时的飞机,要连续飞行 17 年;假如乘坐速度为 40 000 千米/ 时的火箭,要连续飞行 5 个月。 师:假如我们从地球上开车出发去太阳呢?需要多久能够到达呢?165 年! 设计意图 通过计算,激发学生思考,并设计类似的题型锻炼学生关于大数的计算。同时学 生对太阳系以及与宇宙的大小有一个具体的概念,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把太阳 “远、大、热”三个方

    48、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后在描述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 三、测量太阳高度角 1.提问:你们知道早晨 6 点,中午 12 点,傍晚 6 点的时候,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呢? 生自由答(关注方向和高度) 2.刚才大家都用了自己语言描述了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那么如何才能更准确的描述呢? 科学家用了“太阳高度角”来描述,太阳高度角就是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 是太阳高度角。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3.师提问:太阳高度角怎样测量?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小组或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后回答。 生 1:数学课上测量角会使用到量角器,太阳高度角

    49、的使用是不是也可以用量角器测量? 师:数学课上的角是有两条射线和一个交点组成的,那太阳高度角的两条边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只要找到太阳高度角的两条边和交点就能进行测量。 生 2:太阳高度角的定义是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那就是说地面可以看 作其中的一条边。 生 3:另一条边是阳光,但是阳光是看得到摸不着的,怎样去测量呢?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怎样解决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阳光照射到的地方与照 射不到的地方有什么区别? 生 4: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是一片光明,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留下一片阴影。 师:光明与阴影的分界是不是很明显的? 生 5:光明与阴影有很明显的交界线,我们可以把这

    50、个交界处当成角的交点,阳光照射到物 体上在地面上都会留有影子,可以把从物体顶上射下来的那一束阳光当成角的一边,对应的影子 当成另一条边,我们就可以用量角器测量角度了。 师:从头顶上照射下来的阳光也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让大家更方便地确 定那一束光呢?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哦。 生 6: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来代替阳光,其他物体投射的影子好找,但是物体的顶不好测。可 以选择人与影子,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一根线。 生 7:这个实验我们必须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至少需要 3 个人。 师:那这 3 个人在实验中都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生 8:第一位同学 A 站立不动,作为模特,为了确定太阳高度角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案(2021新版共4课).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09558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