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 .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届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 .ppt》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届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 2022 新高 数学 二轮 复习 艺体生 专用 课件 第二 三节 平面 向量 数量 及其 应用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三节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应用 考情解读 命题 规律 考点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意义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综合应用 考查频次 卷,5年1考 卷,5年1考 卷,2年1考 卷,5年2考 卷,5年4考 卷,2年2考 卷,5年1考 考查难度 容易 中等 中等 常考题型及分值 选择题,5分 填空题,5分 选择题,5分 填空题,5分 选择题,5分 命题 趋势 预计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以向量的长度、角度及数量积为主,其中,以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为载体,综合考查三角函 数、解析几何等知识是一种新的命题趋势.复习时,除了向量的数量积的基本运算,还要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 决向量问题 基础
2、导学 定义 图示 范围 共线不垂直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和 ,作 = , = , 则 1 就是 不 的夹角 设 是 不 的夹角,则 的取值范围是 2 = 0 或 = 180 3 ,4 知识梳理 1. 向量的夹角 2.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0 180 / = 90 定义 设两个非零向的夹角为则数量叫做 不 的数量积记作 5 叫做 不 的数量积,记作 投影 6 叫做向量 在 方向上的投影,7 叫做向量 在 方向上的投影 几何意义 数量积 等于 的长度| 不 在 的方向上的投影 8 的乘积 | | | | 3. 数量积的性质 设 , 都是非零向量, 是单位向量, 为 不 (或 )的夹角,则 (1) =
3、= 9. (2)cos = | . (3) 10. | | 4. 数量积的运算律 (1)交换律: = . (2)数乘结合律:() = 11 = 12 . (3)分配律: ( + ) = 13 . ( ) () + 5.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设向量 = (1,1), = (2,2), 向量 不 的夹角为 ,则 数量积 = 14 模 | = 15 夹角 cos = 16 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 0 17 12+ 12 1 2 + 2 2 12+ 12 1 2 + 1 2 22 + 2 2 12+ 12= 0 知识拓展 1.向量的夹角问题 (1) “向量 不 的夹角为钝角”等价于“ 0 且 ,
4、 丌共线”. (3)向量的夹角首先使两个向量共起点,在 中,= ,而丌是角 . 2.两种投影 在 上的投影为 | . 在 上的投影为 | . 3.几个结论 对于向量, (1)( + )2= 2+ 2 + 2 . (2)( + ) ( ) = 2 2 . (3), 同向时, = | , 反向时, = | . (4) 是 的垂心 = = . (5)在 中,角 , , 所对的边分别为, 则 = 2+22 2 . 重难突破 考点一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典例研析典例研析 【例1】 C B (1)2019全国卷理已知 = (2,3), = (3,),| | = 1 ,则 = ( ) A. 3 B. 2
5、C. 2 D. 3 (2)2018全国卷已知向量, 满足| = 1, = 1, 则 (2 ) = ( ) A. 4 B. 3 C. 2 D. 0 解析 因为 = = (1, 3) ,所以| | = 1 + ( 3)2 = 1 ,解得 = 3 ,所以 = (1,0) ,所以 = 2 1 + 3 0 = 2 .故选 . 解析 (2 ) = 22 = 2|2 . | = 1, = 1, 原式= 2 12+ 1 = 3 .故选 . A (3)2018天津卷如图所示,在平面四边形 中, , , = 120 , = = 1 .若点 为边 上的动点,则 的最小值为( ) A. 21 16 B. 3 2 C.
6、 25 16 D. 3 解析如图所示,以 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连接 ,由题意知 = = 60 , = = 30 ,则(0,0),(1,0),(3 2 , 3 2 ),(0, 3), 设(0,)(0 3), 则 = (1,), = ( 3 2 , 3 2 ), = 3 2 + 2 3 2 = ( 3 4 )2+ 21 16, 当 = 3 4 时, 有最小值21 16 . 故选 . 方法技巧: 计算向量数量积的三个角度 (1)定义法:已知向量的模不夹角时,可直接使用数量积的定义求解,即 = |cos( 是 不 的夹 角). (2)基向量法:计算由基底表示的向量的数量积时,应用相应运算律,最终
7、转化为基向量的数量积,迚而求解. (3)坐标法:若向量选择坐标形式,则向量的数量积可应用坐标的运算形式迚行求解. 对点训练对点训练 B B 1. 在等边三角形 中, = 6 ,且, 是边 的两个三等分点,则 等于( ) A. 18 B. 26 C. 27 D. 28 解析因为 = + 1 3 , = + 2 3 , 所以 = ( + 1 3 ) ( + 2 3 ) = 2 + + 2 9 2 = 62+ 6 6 cos120+ 2 9 62= 26 .故选 . 2. 如图,已知点 是边长为 2 的正三角形 的边 上的动点,则 ( + ) ( ) A. 最大值为 8 B. 为定值 6 C. 最小
8、值为 2 D. 不 的位置有关 解析设 的中点为 ,连接, , 的夹角为 ,则有 ( + ) = 2 = 2| | (| | cos) = 2| |2 = 6 . 重难突破 考点二 向量的模、夹角、垂直问题 典例研析典例研析 考查角度一 向量模的计算 【例2】 A (1)已知非零向量, 的夹角为60 ,且| = 1,|2 | = 1 ,则| = ( ) A. 1 2 B. 1 C. 2 D. 2 解析 非零向量 , 的夹角为60 ,且| = 1 , = | 1 1 2 = | 2 , |2 | = 1, |2 |2= 42 4 + 2= 4|2 2| + 1 = 1, 4|2 2| = 0,
9、| = 1 2 .故选 . (2)在平行四边形 中, = 1 , = 60 , 为 的中点.若 = 1 ,则 的长为 . 1 2 解析 (解法一)由题意可知, = + , = 1 2 + . 因为 = 1 ,所以( + ) ( 1 2 + ) = 1, 即 2 + 1 2 1 2 2 = 1 . 因为| | = 1, = 60 , 所以 = 1 2 | | , 因此式可化为 1+ 1 4 | | 1 2 | |2= 1 . 解得| | = 0 (舍去)或| | = 1 2 , 所以 的长为1 2 . (解法二)以 为原点, 所在直线为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过点 作 于点 .由 = 1,
10、 = 60 , 可知 = 1 2 , = 3 2 , 则 ( 1 2 , 3 2 ). 设|= ( 0) ,则 ( ,0) ,( + 1 2 , 3 2 ), 因为 是 的中点,所以 ( 2 + 1 2 , 3 2 ). 所以 = ( 1 2 1 2 , 3 2 ), = ( + 1 2 , 3 2 ) 由 = 1 可得( + 1 2 )( 1 2 1 2 )+ 3 4 = 1, 即 2 2 = 0 ,所以 = 0 (舍去)或 = 1 2 .故 的长为1 2 . 方法技巧:求向量的模的方法 (1)公式法:利用| = 及( )2= |2 2 + |2 ,把向量模的运算转化为数量积运算. (2)几
11、何法:利用向量的几何意义,即利用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作出向量,再利用余弦 定理等方法求解. 考查角度二 向量的夹角 【例3】 B A (1)2019全国卷理已知非零向量, 满足| = 2| ,且( ) ,则 不 的夹角为( ) A. 6 B. 3 C. 2 3 D. 5 6 (2)2016全国卷已知向量 = (1 2 , 3 2 ), = ( 3 2 , 1 2) ,则 = ( ) A. 30 B. 45 C. 60 D. 120 解析 由两向量的夹角公式,可得cos = | | | = 1 2 3 2 + 3 2 1 2 11 = 3 2 ,则 = 30. 解析 设 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