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第八章 第一节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届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第八章 第一节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ppt》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届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艺体生专用课件:第八章 第一节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 2022 新高 数学 二轮 复习 艺体生 专用 课件 第八 数列 概念 表示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一节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 考情解读 命题 觃律 考点 数列的概念不通项公式 an不Sn的关系 数列的递推公式及 应用 考查频次 此考点近5年新课标全国卷 未涉及 此考点近5年新课标全国卷 未涉及 卷,5年1考 考查难度 / / 中等 常考题型及分 值 / / 填空题,5分 命题 趋势 预计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仍以数列的概念和相关公式的应用为主.复习时,要重 点掌握an不Sn的相互转化和数列递推公式的应用 基础导学 列表法列表格表示 n 不 an 的对应关系 图象法把点 5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公式法 通项公式把数列的通项使用 6表示的斱法 递推公式使用初始值 1和 +1 = ( ) 或 1
2、, 2和 +1 = ( , 1) 等表示数列的斱法 概念含义 数列按照 1排列的一列数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 2 数列的通项 数列 的第 项 通项公式数列 的第 项 不 之间的关系能用公式3表示,这个公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 前 项和数列 中, = 4叫做数列的前 项和 知识梳理 1. 数列的有关概念 一定顺 序 每一个 数 2. 数列的表示斱法 公式 = () 1+ 2+ (, ) 4.数列的分类 = 7_, = 1, 8_, 2. 3. 不 的关系 若数列 的前 项和为 , 则 1 1 知识拓展 1.不凼数的关系 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凼数,定义域为 或其有限子集,数列的图象是一群孤立的点. 2.周期
3、性 若 += ( , 为非零正整数),则 为周期数列, 为 的一个周期. 重难突破 考点一 已知数列前n项写通项公式 典例研析典例研析 【例1】 C (1)下列公式可作为数列 :1,2,1,2,1,2, 的通项公式的是( ) A. = 1 B. = (1)+1 2 C. = 2|sin 2 | D. = (1)1+3 2 解析 由 = 2|sin 2 | 可得 1= 1, 2= 2, 3= 1, 4= 2,. 故选 . (2)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下列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7,13,19 ,; 0.8,0.88,0.888 ,; 1 2 , 1 4 , 5 8 , 13 16 , 29
4、32 , 61 64 ,; 答案符号问题可通过(1)或(1)+1 表示,其各项的绝对值的排列觃律为后面的数的绝对值总比前面数的绝 对值大 6,故通项公式为 = (1)(65). 答案 将原数列变形为 8 9 (10.1), 8 9 (10.01) , 8 9 (1 0.001),则 = 8 9 (1 1 10 ). 答案 各项的分母分别为21,22,23,24, 易看出第 2,3,4 项的分子分别比分母少 3.因此把第 1 项变为 23 2 , 原数列可化为 213 21 , 223 22 , 233 23 , 243 24 , = (1) 23 2 . 3 2 ,1, 7 10 , 9 17
5、 ,; 0,1,0,1, 答案 将原数列化为 3 2 , 5 5 , 7 10 , 9 17 ,对于分子 3,5,7,9,是序号的 2 倍加 1,可得分子的通项公式为 = 2+1 , 对于分母 2,5,10,17,联想到数列1,4,9,16, 即数列2 ,可得分母的通项公式为= 2+1 ,因此所求数列的 一个通项公式为 = 2+1 2+1 . 答案 = 0, 为奇数, 1,为偶数. 方法技巧: 由前几项归纳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斱法及具体策略 (1)常用斱法:观察(观察觃律) 、比较(比较已知数列) 、归纳、转化(转化为特殊数列) 、联想(联想常见 的数列)等斱法. (2)具体策略: 分式中分子、
6、分母的特征; 相邻项的变化特征; 各项的符号特征和绝对值特征; 对于分式还可以考虑对分子、分母各个击破,或寻找分子、分母之间的关系; 对于正负号交替出现的情况,可用(1) 或(1)+1, 处理. 对点训练对点训练 1. 写出下列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3,5,7,9,.; 答案各项减去 1 后为正偶数,所以 = 2 +1, . (2) 1 2 , 3 4 , 7 8 , 15 16 , 31 32 ,; 答案每一项的分子比分母少 1,而分母组成数列21,22,23,24, 所以 = 21 2 , . (4)3,33,333,3 333,. 答案奇数项为负,偶数项为正,故第 项的符号为(1
7、) ;各项绝对值的分母组成数列 1,2,3,4,; 而各项绝对值的分子组成的数列中,奇数项为 1,偶数项为 3,即奇数项为21 ,偶数项为2+1 ,所以 = (1) 2+(1) , 也可写为 = 1 ,为正奇数, 3 ,为正偶数. 答案将数列各项改写为 9 3 , 99 3 , 999 3 , 9 999 3 ,分母都是 3,而分子分别是101,1021,1031,1041,. 所以 = 1 3 (101), . (3)1, 3 2 , 1 3 , 3 4 , 1 5 , 3 6 ,; 重难突破 考点二 已知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典例研析典例研析 【例 2】根据下列已知条件,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8、 累加法: (1) 1= 2, +1= +ln(1+ 1 ); 答案 +1= +ln(1+ 1 ), +1 = ln +1 ( 1), 1= ln 1 ( 2), 1 2= ln 1 2 , 2 1= ln 2 1 ( 2), 1= ln 1 +ln 1 2 +ln 2 1 = ln( 2) , = ln + 1( 2) ,又 1= 2 , = ln +2 . 累乘法: (2) 1= 1 2 , = 1 +1 1( 2); 答案因为 = 1 +1 1( 2), 所以当 2 时, 1 = 1 +1, 所以 1 = 1 +1 , 3 2 = 2 4 , 2 1 = 1 3, 以上 1 个式子相乘得
9、 1 1 2 . 3 2 2 1 = 1 +1 2 . 2 4 1 3, 即 1 = 1 +1 1 2 1 ,所以 = 1 (+1) . 当 = 1 时, 1= 1 12 = 1 2 ,不已知 1 = 1 2 相符, 所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 1 (+1) . 构造法: (3) 1= 1, +1= 2 +3; 答案设递推公式 +1= 2 +3 可以转化为 +1 = 2( ),即 +1= 2 , 解得 = 3 , 故递推公式为 +1+3 = 2( +3). 令= +3, 则1= 1+3 = 4,且 +1 = +1+3 +3 = 2. 所以数列 是以1= 4 为首项,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
10、= 4 21= 2+1,即 = 2+13 . 辅助数列法: 答案在 +1= 1 3 +( 1 2) +1 两边分别乘以 2+1 ,得2+1 +1= 2 3 (2 )+1 . 令= 2 , 则+1= 2 3 +1, 根据待定系数法,得+13 = 2 3 (3) , 所以数列3 是首项为13 = 2 5 6 3 = 4 3 ,公比为 2 3 的等比数列. (4) 1= 5 6 , +1= 1 3 +( 1 2) +1; 取倒数: 取对数: 答案取倒数,得 1 = 3 1+1 1 = 3 + 1 1. 1 是等差数列, 1 = 1 1 +3( 1) = 1+3(1) 1 32 . (6) 1= 3,
11、 +1= 2. 答案由题意知 0,得 +1= 2 两边取常用对数得到 lg +1= 2lg , 即 lg +1 lg = 2, 所以数列 是以lg 1= lg3 为首项,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lg = (lg3)21, 所以 = 321 . (5) 1= 1, = 1 3 1+1 ; 方法技巧:由递推公式求通项的斱法 斱法 转化过程 适合题型 累加法 ( 2 1)+( 3 2)+( 1) = 1 +1 = ()( ()) 可求和) 累乘法 2 1 3 2 1 2 1 = 1 +1 = (), () 可求积 构造法 由 +1= + 化为 +1+ = ( +), 构造( +) 为等比数列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