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docx

  •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 文档编号:1089918
  • 上传时间:2021-02-1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2.3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教部编版八 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一 单元 课文 知识点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 01 1 1 社戏社戏 预预 习习 重重 点点 一 、作 者简介一 、作 者简介 鲁 迅鲁 迅(1881-1936),原名 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 文学家 、思想家、民主战 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 是他 1918 年发表狂 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和杂文集华盖集等。 二、字音词义二、字音词义 撮 cu: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偏僻:偏远而僻静。 行 hng 辈:辈分。 诚然:确实

    2、这样。 蕴 yn 藻:水草。 屹 y 立:矗立。 潺 chn 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 p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归省 x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撺 cun 掇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絮 x 叨 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 di 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三 、主 题概述三 、主 题概述 文章以“ 社戏”为线索,生 动地叙述了 “我” 童年时在农村看社 戏的经历,刻画了 一群 善良、淳朴的农村小伙伴形象,表达了对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的怀念和 对农村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之情,反映

    3、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文 章结构四 、文 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 1-4 段):盼看社戏。写“我”在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突出 “我”对 社戏的期盼。 第二部分:(第 5-30 段):去看社戏。写“我”和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 (第 31-40 段):戏后余波。突出了六一公公的宽厚、淳朴,强调 “好豆”“好 戏”,表达了“我”对那夜经历的怀念。 五 、鉴 赏品读五 、鉴 赏品读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在开头介绍平桥村的情况? 这部分交 代了平桥村的环境 和人物关系,既写 出了平桥村是 “我 ” 的乐土,又为情 节的 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

    4、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为什么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 最感兴趣的是看戏 途中的无拘无束和 自由自在的玩耍。 正所谓 “醉翁之意 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一是制造波澜曲折, 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 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热情能干的特点。 4.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 人的宽厚慈爱,热 情好客,进一步说 明了 “我”爱平桥 村,是因为那里的 人的 善良可爱,同时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5、 ”? 因为“我 ”所难忘的,是那 里特有的乡村风光 、自由的空气,以 及人与人之间和谐 亲密 的关系, 即人情 、 景物、 回忆 。 (另外一个说法是: 所谓 “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 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 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6.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 “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民风淳朴、乡民善 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 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我”作为客人, 在这里 “得到优待”, 钓到虾 “照例是归我吃的” , 小伙伴们对“我”的体贴照顾无微不至,在 “看社

    6、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 致。 也因为 在这里, “我”可 以免念那些陈腐无 用的经书,而且也 没有那么多规矩可 循, 即使“打了太公”,全村 “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对自幼就压抑在封 建道德秩序中的“我” 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更加 重要的是,在农村 可以亲近大自然, “掘蚯蚓”“钓虾” “ 放牛”,相对 城镇宅 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 无疑是新鲜有趣、 极具魅力的。 因此 “我 ”对这样的“乐土” 、 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长大也念念不忘。 课课 后后 习习 题题 解解 答答 第 一题第 一题 随母归省 钓虾放牛 戏前 波折 夏夜行船 船

    7、头看戏月夜归 航 归航偷豆六 一送 豆 第 二题第 二题 文中运用 了大量的描写,如 月下航船中对江南 夜晚美丽景色的描 写,充满了水乡特 色。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增强了语言的 表现力。抒情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沉 静”说明笛声使“我” 急切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自失”“弥散”写出了 “我”的陶醉。文 中议论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情感和主旨的表现力。如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 那么好。 ”并不是豆不好, 而

    8、是因为不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偷来在船上煮了吃的, 没有了趣味, 也就没有了那种心情。表现出了 “我”对小伙伴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第 三题第 三题 “我”真 正怀念的并非是豆 的味道及社戏的内 容,而是与小伙伴 们一起嬉戏玩乐, 甚至 偷豆的过程, 所以那是无与伦比的 “好豆”和“好戏”。 更令“我”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 、 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他们的淳朴善良,还有那农村特有的田园风 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流露出 “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 四题第 四题 1.这里是 虚写,通过对唱戏 的锣鼓声、朋友们 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等内容的幻想,突 出了

    9、“我”不能去看戏时,既焦虑又失望、沮丧的心情,进一步表现 “我” 对看戏的渴望。 2.“轻松 ”和“舒展 ”与 前文因看不成 戏而 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 “我”欢喜 愉快 的心情。 3.句子化静为动, 细致生动地写出了航船的速度之快,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表现了“我” 急于看到社戏的心情。 4.“支撑 ”写出“ 我”看 戏的勉强, “五官 渐不明显 ”“似乎 融成一片 ”写出了 “我” 因戏不好看而心生困意。 这句话描写非常细腻, 形象地刻画出 “我”睡眼蒙眬时看到的景象 , 突出了“我”既觉得戏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5.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以 富有神话色彩的 “ 大白鱼”

    10、比喻航船 ,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了 船行之快,孩子们驾船本领的高超,从侧面烘托出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第 五题第 五题 作者写“ 我”在剧场看戏的 失望、无聊反衬了 看社戏的美好;在 剧场里看戏, “我 ”更 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冷漠、隔阂的关系,而看社戏时所感受到的是互助、融洽、友爱的关系, 这两方面的内容互相映衬,互相加强,紧密统一,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02 2 2 回延安回延安 预预 习习 重重 点点 一 、作 者简介一 、作 者简介 贺 敬之贺 敬之 ,当代诗人、剧作家。1945 年和丁毅等合作,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 毛女,获 1951 年斯大林文学奖 。 二、字音词

    11、义二、字音词义 盏 zhn:1.小杯子; 2.量词,用于灯。 登 dng 时:立即,立刻。 糜 mi 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 pn:方言,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眼眶 kung:眼睛周围的部位。 三 、主 题概述三 、主 题概述 诗人通过 对回延安的所见、 所闻、所想和对延 安巨变的描写,歌 颂了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 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 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 、文 章结构四 、文 章结构 第一部分 :回延安。抒写诗 人重新踏上久别的 延安土地时的兴奋 、激动以及见到亲

    12、 人时 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 。回忆自己在延安时期的生活,描写诗人与延安血肉相连、母子情深, 表现出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话延安。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看延安。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表达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 :颂延安。回顾延 安的光辉历史,展 望延安的锦绣前程 ,表达了诗人的惜 别之 情。 五 、鉴 赏品读五 、鉴 赏品读 1.诗歌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用 表 示 动 作 幅 度 大 、 富 有 力 度 的 动 词 , 来 反 映 其 内 心 的 激 动 。 如 “抓”“贴”“搂”“ 扑”等

    13、,“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 ,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 内心, 如果诗人运用的是 “激动”“兴奋”等抽象的词语, 势必无此效果; 省略号的运用, 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 说,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 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还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在歌唱,在欢笑。 2.“手把 手地教会了我 ” ,在第二部分中, 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 诗人些什么?诗歌 是怎 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东山的 糜子西山的谷,肩 膀上的红旗手中的 书 ”这两句具体地 写出了诗人 在延安 ,学 到了生

    14、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 “小米饭”、延安艰 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 哺育着诗人长大成人, 因此, 诗人像吃奶的羊羔 “眼望着妈” 一 样 , 对 延 安 感 激不 尽 ; 就 像 树 根 和树 梢 紧 连 一 起 一 样, 延 安 城 与 诗 人 ,同 样 是 血 肉 相 连 , 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 诗不宜直 说,内容、文字要 概括,形象与思想 要具体。这首诗也 运用了传统的诗歌 表现 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揭示了诗人对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第三部 分,主要写诗人与 延安亲人相见。读 了这一节,我们看 到了亲人相见的热 烈、 真挚之情,

    15、看到 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诗人是怎样表现这些 内容的? 环境的 烘托、渲染,说明 延安人的热情、好 客; 选取有代表 性的老人、中青年 和小 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 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4.“母亲 延安换新衣 ”这 是一种怎样的写作 方法?诗歌第四部分 ,是怎样具体表现 “换 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用“换 新衣 ”表示延安的 变化是拟人手法。 这样写,既使形象 更加鲜明,又包含 着丰 富 的 感 情 。 在 具体 描 写 延 安 变 化 时

    16、, 诗 人 选 择 典 型 的材 料 , 用 排 比 、 铺陈 、 复 叠 的 手 法 , 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5.结尾一 部分,写到了杨家 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 容为什么放在最后 一部 分? 这是进一 步从革命历史的角 度歌颂延安的功绩 ,歌颂党和党的领 袖。这样突出了延 安的 “特殊性”,又能进一步表达诗人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联想到延安在革命史上 的地位,对延安的敬意便会油然而生。这样写不是 打标语、喊口号,诗人赋予革命历史以色、 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 来,毫无枯燥和说教之感,而是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

    17、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 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的结尾两句是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 1956 年 3 月 9 日于延安写的,当时诗人并没有离开延安,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再回 ”,是紧扣开头 和题目中的 “回” 字。从“回”开头, 又回到 “回”字, 首尾 呼应;虽然诗人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诗人怎 能舍得呢?因此,诗人采 用这样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与延安无法分割的感情;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诗人 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 未来,诗人顺着历史发展,预见了未来延

    18、安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 “再 回 延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课课 后后 习习 题题 解解 答答 第一题第一题 各部分内容概括见“文章结构”。 这五部分内容是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的线索来抒发自 己的情感的。 第二题第二题 1.动作描写: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一 头扑在亲人怀”这些诗句中,“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 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

    19、的极度兴奋、喜悦,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2.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描 写出老人前来团聚时亲切、热烈的场面。 3.语言描写:“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 气的动作、 神态, 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 “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 匆匆赶来, 心情激动; “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和亲切喜悦的感情。 第三题第三题 1.示例:“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

    20、两小 节中“根”与“亲”、“妈”与“大”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节奏感,形式也非常活泼。另外,诗人还 运用了比兴手法写出了当年的延安生活,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2.示例: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风物带有陕北的地方色彩,都是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生活场 景或标签式事物;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表达方式来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 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 了和谐统一。 第四题第四题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千声万声”是夸张, 把延安比

    21、作“母亲”是比喻,抒发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其中“唱”“笑”“把手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 描写了“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表现了诗 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之情。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运用了夸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急欲 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延安”比作“母亲”, 抒发出诗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之情。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

    22、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既 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第五题、第六题第五题、第六题 略。 03 3 3 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预预 习习 重重 点点 一 、作 者简介一 、作 者简介 刘 成章刘 成章 ,1937 年生,当代 诗人、散文家,陕西省延安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 家,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其 代表作羊想云彩获得首届 鲁迅文学奖。 二、字音词义二、字音词义 瞳 tng 仁:眼珠。 亢 kng 奋:极度兴奋。 晦 hu 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 j 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 m 然:突然,猛然。 冗 rng 杂:繁杂

    23、。 震 zhn 撼 hn:震动,摇撼。 磅礴:形容词,(气势)盛大。 渺远:遥远。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 ji 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三 、主 题概述三 、主 题概述 本文通过 描写安塞腰鼓的表 演场面,歌颂了生 命之奔腾的力量, 让人感受到黄土高 原所 蕴含的壮阔以及当地人民豪放的气概和精神。 四 、文 章结构四 、文 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 1-4 段):写表演前宁静的氛围,为后面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蓄势。 第二部分(第 5-27 段):描绘安塞腰鼓壮阔的表演。 第三部分(第 28-30 段):鼓声戛然而止,世

    24、界寂静,意境深远,余音袅袅。 五 、鉴 赏品读五 、鉴 赏品读 1.“好一个安塞腰鼓! ”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 2.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 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运用 大量的排比、比喻 、反复等修辞手法 ,通过描写安塞腰 鼓充分表现了生命 和力 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歌颂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 ,表现要冲破束缚和 阻碍的强烈愿望。 4.关于本文的主旨,应该怎样理解

    25、?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多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达想 要冲破束缚和阻碍 的强烈渴望。贫瘠 的黄土地、困倦的 生活,使生活在这 里的 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些束缚 和羁绊的力量。 歌颂阳 刚之美。一群朴实 得就像那 片高粱的 “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 “释放出那 么奇 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人就应 该这样痛快淋漓地 生活、表现。 “遗 落了一切冗杂 ”, 打破人们身上层层 坚硬 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 04 4 4 灯笼灯笼 预预 习习 重重 点点

    26、一 、作 者简介一 、作 者简介 吴 伯箫吴 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 ,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其代表作有潞安风 物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烟尘记等。 二、字音词义二、字音词义 争讼 sng:因争论而诉讼。 皎 jio 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 斡 w 旋:调停,调解。 静穆 m:安静而严肃。 怅 chng 惘 wng: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褪 tu 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锵 qing 然: 1.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2.形容书声琅琅。 熙 x 熙然:指一副快乐满足又舒适的样子。 暖融融 rng:状态词,暖烘烘的。 马前卒 z:封建社会称武将、官吏出征出行在马前

    27、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指在前边摇旗呐 喊、为人捧场的人物。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 、主 题概述三 、主 题概述 作者运用 散文的自由笔法, 回忆其早年与 “灯 笼”有关的一些生 活景象,从不同方 面表 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 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 借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 表明要做抗日 “马前卒”的心愿 , 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 四 、文 章结构四 、文 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说 “火”。先说小孩喜欢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火,为 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 2-11 段):文章主体。

    28、写“我”有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第三部分(第 12 段):结尾说 “火”。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 灯和燎原烈火方能 寄情。 五 、鉴 赏品读五 、鉴 赏品读 1.“虽不 像扑灯蛾,爱光 明而至焚身,小孩 子喜欢火,喜欢亮光 ,却仿佛是天性。 ”赏 析这句话。 将“飞蛾 扑火 ”与小孩子对 火的喜爱进行类比 ,强调了小孩子对 火、亮喜欢之强烈 。使 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第 1 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 章内容,增添了情 趣,避免叙述的呆 板和结构的单调,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 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

    29、.“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这是慈母 经常吩咐 “我”的 一句话,属于语言 描写,这句话对为 生活在外挣扎的 “ 我” 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这句话单独成段,强调了它给 “我” 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 忆,并引出下文“我” 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4.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 有行好的意思。 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5.“雪夜 入蔡,与胡人不 敢南下牧马的故事 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 人的耳目的。你听 ,正 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赏析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 采用了用典的修辞 手法。李愬、蒙恬 等昔日大将以智慧 和勇气抗击敌寇, 保家 卫

    30、国,其英雄事迹与 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愿做 “灯笼下的马前卒 ”,表达了他对这 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6.结合文意,分析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 赞颂古代将军塞外 点兵,挑灯看剑, 英勇杀敌的气概; 他们激发了作者的 爱国 情怀,作者热切地希望自己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 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家园。 7.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作者喜欢 灯笼的过程是一个 感情与认识不断深 化的过程: 灯笼 寄托着祖父、母亲 等亲 人的慈爱和牵挂, 也寄托 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 , 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 历史; 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 抗击敌人的情景, 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08991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