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

  •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 文档编号:1089749
  • 上传时间:2021-02-17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99.1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物质变化与我们 杭州市 教科版 六年级 科学 下册 第二 单元 物质 变化 我们 全部 教案 课时 下载 _旧教材(2001版)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 8 8 课时)课时) 1.1.我们身边的物质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具有前瞻性和铺垫性。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 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 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 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 生变化。 第一部分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 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

    2、念,接受世界是 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通过举例例证和观察,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 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 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 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 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 有些变化较慢。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 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

    3、、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 会有一些难度。 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 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如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 生锈、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等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对这些现象了解,却不清楚这些 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4、。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2. 发展进一步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并保持探究的兴趣。 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塑料袋、便签纸、蜡烛、镊子、生锈的回形针。 小组:记录单;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水、冰、火柴、燃烧后的火柴、铁 钉、生锈的铁钉;蜡烛、纸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导入

    5、:揭示课题揭示课题(预设(预设 3 3 分钟)分钟) 1. 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体? (预设:课桌、椅子、窗户、玻璃、黑板) 2. 我们把这些看得见、 摸得着的, 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称为物质。 3. 揭示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板题) 二、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二、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预设(预设 7 7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塑料袋 1. 我们周围有什么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吗? (预设:空气) 2. 空气实际存在吗?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学生交流,汇报(预设:塑料袋装空气、风、呼吸等) 3. 电器用的电, 烧饭用的火、 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电灯发出的光是物质吗? (预设:像

    6、空气一样,我们可以间接的用其他物品和感官观察到的。声音和 热归到能量里,它们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4. 小结: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所以整个世 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板书:直接、间接观察到的 实际存在的 世界 ) 三三、物质在变化(预设、物质在变化(预设 1 15 5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水、冰、火柴、燃烧后的火柴、铁钉、 生锈的铁钉 1. 世界上这么多种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学生举例说明。 2. 这里有四组变化前后的物质,请仔细观察思考,每一组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易拉罐压扁,形状大小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水结冰,形态大小 改变,物

    7、质本身没有变;火柴燃烧,发光发热、颜色改变;铁钉生锈,颜色改变 等) 3. 根据观察,你发现这四组物质中哪两组的变化比较相似,请分组。 4. 小组讨论: (1)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2)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形状大小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发光发热、颜色等改变,有新的 物质产生) 5. 这些物质都在发生变化,那岩石、房屋、马路也在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 的物质吗?说出你的依据。 6. 小结:物质其实都在发生变化。(板书: 变化) 四四、让物质发生变化(预设、让物质发生变化(预设 1 12 2 分钟)分钟) 材

    8、料准备:纸片、蜡烛 1. 出示纸片、蜡烛。提问:你有什么不同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 使用这些方法能让物质发生哪些变化呢?让我们小组一起来研究。 (1)出示实验要求。(教师提醒实验操作安全)(教师提醒实验操作安全) (2)小组探究。 (3)完成活动记录单。 (4)汇报交流:各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小结: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有些是自然产生的,更多的是人为造 成的;变化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有些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有 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板书:自然、人为 快、慢) 五五、总结(预设、总结(预设 3 3 分钟)分钟) 1. 依据板书总结:

    9、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 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物质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是自然造成的,有些是人 为造成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板 书:改变形态、大小 产生新的物质) 2. 课后继续关注我们家里厨房中的一些物质变化。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1.我们身边的物质我们身边的物质 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 自然、人为 改变形态、大小 世界 物质 变化 现实存在的 快、慢 产生新的物质 【活动记录单【活动记录单】 “让物质发生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活动记录单活动记录单 物质 名称 使用的 方法 变化 速度 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无产生

    10、新的物质 纸片 蜡烛 【活动记录单使用【活动记录单使用说明】说明】 1. 根据任务要求讨论:用多种方法让物质发生变化。 2.“使用的方法”栏中,回形针如学生提出用火烧,提醒学生小心烫伤,并 提供镊子夹和水冷却;如提出放入水中使其生锈,可提供水,与教师准备的生锈 的回形针进行比较,对比观察短时间的效果。 3.“发生了哪些变化”栏中,要求学生每观察操作一项后,用最简洁的文字 记录现象,便于交流。 4. 表格中的内容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 录习惯。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判断题: (1)坚硬的金刚石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 (2)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如电就不是

    11、物质。( ) 2.选择题: (1)把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两种变化过程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B.都改变了物质的颜色 C.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2)选择:衣服洗后在太阳下晒,衣服上的水慢慢地变成( )。 A.固态水 B.液态水 C.气态水 3.思考题: 一杯热水放在室内,在 2 个小时以后,热水这种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2 种以 上)?在这些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 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12、本课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 热白糖的变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观察结果作为证据进行判断。这两个实验 中,沙子和黄豆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 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白糖的炭化。学生就是通过这种“不变” 与“变”来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逐步具备了一些观察能力、自主 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本课主要接触沙子、黄豆与白糖,这是他们熟悉的 物质,需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的经验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

    13、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 产生了新的物质。 2.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 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离沙子和豆子以及用蜡烛给白糖加热,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 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 教师:铁丝、纸、

    14、白糖、记录表、课件。 小组:沙子、黄豆、白纸、小棒、盘子、筛网、蜡烛、火柴、勺子、白糖、 记录表。 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 第 小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一、复习引入 材料准备:铜丝一根,纸一张 1.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物 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演示扭、弯折铜丝。 提问:铜丝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3.教师演示一张纸,撕成两半。 提问:纸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材料准备:

    15、沙,黄豆,白纸,小棒,筛子 1. 出示沙子和豆子, 要求分别倒少量在白纸上, 仔细观察豆子和沙子的特点。 提问:如果我们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沙和豆子会不会发生变化? 2.进行混合、搅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进行搅拌) 白 糖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的变化 形态(固体、 液体、气体) 颜色 气味 新的发现 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问: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什么变化了呢?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 化? 3.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 提问:与原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材料准备:白糖,蜡烛,火柴,勺子,

    16、盘子,记录表。 1.观察白糖的特点。 提问:如果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 填写记录表。 2.教师边演示边介绍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 (1)点燃蜡。 提问:蜡烛的火焰分三部分,哪部分温度最高?提示用蜡烛的外焰加热。 (2)手握在长勺柄的顶端,将纸包的白糖倒入长勺,移到蜡烛外焰加热。观 察时眼睛不能凑太近以免伤着眼睛。加热结束,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 跟桌面直接接触。加热结束后,不能用手去摸加热的部分。 3.学生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观察白糖与蜡烛的变化并及时记录。 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 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

    17、,白糖的颜色由白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渐加深, 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 会燃烧。 状态变化:颗粒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 颜色变化:白色-淡黄色-褐色-黑色 气味变化:无味-焦味 提问:如果放在内焰或焰心加热,长勺底部会产生黑烟。这是什么原因呢? 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5.提示化学变化。 提问: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说明了什么? 板书:产生新的物质。 提问:蜡烛燃烧后又有什么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 教师介绍蜡烛燃烧的变化。 三、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三、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师讲述:物质的变化一般

    18、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像白糖加热、 蜡烛燃烧那样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 而像弯曲铜丝,撕碎纸片,混合豆沙,只改变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 没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 2.出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下列物质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四、课外延伸四、课外延伸 1.讨论: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发 生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 提问:把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比较,这两

    19、种变 化有什么区别? 提问: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 么区别? 2.小结: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也 可以这么说,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弯曲铜丝 撕碎纸片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 豆沙混合 加热白糖 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 燃烧蜡烛 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本质区别)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厨房中,下列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瓷器敲碎 B.烧开水 C.天然气燃烧 2.像易拉罐压扁、木头碎裂、玻璃

    20、碎裂、折线这样的变化都是( ) A.形态发生了改变 B.产生新的物质 C.没有什么变化 3.给下列的变化用连线的方法分类 蜡烛熔化成蜡烛油 气球爆裂 物理变化 水蒸发了 火药爆炸 化学变化 热水变冷 3.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 力,对于米饭也非常熟悉,但对其味道可能并没有留意。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 空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呢?本课就从这个生活现象开始,引导 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本课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

    21、“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来引入。平常学生在吃饭的时候,一 般不会尝到米饭的甜味。只有细细品尝米饭、长时间地咀嚼才能感觉到米饭产生 了甜味。 米饭、淀粉和碘酒。利用感官观察淀粉,在淀粉上滴碘酒进行实验,观察产 生的现象。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 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也可 以拓展增加食品检验检疫局检验肉质品时是否掺假的内容。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米饭很熟悉,但米饭在口腔内经过长时间咀嚼会产生甜味,这 一现象学生并没有留意,但是有些课外知识丰

    22、富的学生会知道米饭里有淀粉。在 四年级学习食物单元时,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但在物质变化领域,淀粉 遇到碘酒产生蓝紫色物质是一个化学变化,这需要学生去探究发现。通过这个特 性,可以鉴定含有淀粉的食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 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23、。 2.能主动探究寻找证据,用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米饭、淀粉和碘酒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 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探究。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常见食物若干。 小组:记录单、自带常见的食物样品若干。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 预预设设 2 2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神秘信件 1.出示一封信,让一学生上来打开信封,将信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预设:生拿出信,发现是一张白纸,并没有内容) 2.拿出神秘药水,将

    24、其喷洒在白纸上,信的内容(用心感受、仔细观察、大 胆猜测、认真实验、收集证据、论证分析)渐渐地被显示出来了。这也是老师要 送给大家学好科学的秘密。 3.聚焦问题:白纸上怎么会有看不见的字,为什么在一种药水的作用下就显 示出来了?写字的材料是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 4.揭题:这跟我们平时吃的米饭有关系。(板书:米饭) 二、会变味的米饭:(预设二、会变味的米饭:(预设 1010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米饭 1.出示米饭: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米饭,请大家尝一尝。 提要求:(1)先舔一舔,用心感受其味道。 (2)再嚼一嚼(1 分钟),用心感受其味道。 (3)猜一猜变味的原因。 2.学生尝米饭。(2

    25、分钟) 3.汇报交流。 (预设:舔米饭,学生发现并没有什么味道。嚼米饭,发现米饭有点甜味; 渐渐地越嚼越甜。) 4.提出问题:米饭是糖吗?(预测:不是,一开始并没有甜味) 引发思考:那为什么米饭慢慢嚼产生了甜味呢? 5.小结:(书 p30)经科学家研究发现,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 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所以米饭变甜的原因是因为淀粉。 (板 书:淀粉) 6.拓展:淀粉与口腔中的唾液发生变化,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产生了麦芽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预设三、米饭、淀粉和碘酒(预设 1 15 5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淀粉、碘酒、滴管、烧杯 1.出示淀粉:米饭中还有淀粉,那淀

    26、粉是怎样一种物质呢?请同学们仔细观 察。(观察方法:看、闻、摸,记录单 1) 2.同学们观察了淀粉,淀粉和我们平时吃的米饭一样吗?米饭中真的还有大 量淀粉吗?怎么来证明呢?(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用证据来证明米饭中还 有淀粉?) 3.借助碘酒来验证,出示碘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完成记录单 1。(预测: 液体、棕色、有刺激性气味) 4.师演示“淀粉与碘酒的变化”,(实验指导:用滴管吸取碘酒,垂直将碘 酒滴在淀粉上,特别注意滴管不能触碰到淀粉,滴完后将滴管重新插入到滴瓶中, 仔细观察。) 5.学生呈现实验现象。(预测:发现淀粉遇到碘酒的部分变成了蓝色、深蓝 色、蓝黑色) 6.师问:那米饭中有淀粉

    27、吗?怎么来验证?引导学生寻找证据来证明米饭与 淀粉的关系。 7.学生实验。(用碘酒滴在米饭上) 8.交流:米饭被滴上碘酒的部分也变成了蓝色。 9.总结:米饭和淀粉有共性,遇到碘酒会产生一种蓝色的物质。这是淀粉的 一种特性。 10.提升:这种蓝色的物质是淀粉吗?碘酒吗?不是,是一种新的物质。(题 目补充完整: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化学变 化)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预设四、寻找淀粉的踪迹(预设 1010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碘酒、滴管、烧杯、各种食物的样品若干 1.生活中,还有哪些跟米饭一样含有淀粉呢?想不想知道?怎么来鉴别呢? (预测:滴碘酒,观察能否产生蓝色物

    28、质。) 2.出示一些食物:黄瓜、土豆、面包、饼干、白菜、青菜、食盐、白糖、香 肠、猪肉;请同学们说一说怎么来鉴别?(用碘酒来鉴别,滴碘酒如果产生了蓝 紫色物质就说明该食物中还有淀粉,没有产生蓝紫色物质的说明该食物中不含淀 粉。 3.学生实验。(指导具体操作,小心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记录单 2) 4.交流汇报。(黄瓜、白菜、青菜、食盐、白糖、猪肉不含淀粉;土豆、面 包、饼干、香肠含有淀粉。) 五、制作神秘的信件(预设五、制作神秘的信件(预设 3 3 分钟)分钟) 1.出示导入时神秘信件,现在谁能来解释一下吗? 2.课后试着去做一封神秘信件。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3.3.米饭、淀粉和碘

    29、酒的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米饭、淀粉+ +碘酒碘酒- - -蓝紫色物质蓝紫色物质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 【课堂记录单的使用【课堂记录单的使用说明】说明】 1.记录单 1 是通过观察,比较淀粉和碘酒变化前的特征。 观察物质 看 闻 摸 淀粉 碘酒 淀粉碘酒 米饭碘酒 2.记录单 2 是通过碘酒来鉴别淀粉的记录。这些食物可以根据老师自己的需 要设计。 食物食物 黄瓜黄瓜 土豆土豆 面包面包 饼干饼干 白菜白菜 青菜青菜 食盐食盐 白糖白糖 香肠香肠 猪肉猪肉 含淀粉含淀粉 不含淀粉不含淀粉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淀粉和碘酒反应,会产生一种( )色物质。 A.黄色 B.蓝

    30、色 C.白色 2.我们可以用( )来鉴别食物中是否还有淀粉? A.小苏打 B.酒精 C.碘酒 3.下面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糖融化 B.蜡烛燃烧 C.淀粉与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了三个教学内容,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 混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教材先用图片形式呈现了小苏打和白醋 的形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之后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由 于混合反应速度很快,于是教材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还可以采用盖 上玻璃片、用手触摸杯的外壁等方法,进行更全面细致地观察。对二氧化碳的

    31、确 定,教材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 质,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最后, 教材提出“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继续进行探究。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 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的直接经验比较 少。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 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

    32、过程,使学生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 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进一步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难点:对实验的合理分析和论证。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气球、

    33、黑盒、小苏打、白醋、火柴。 学生:小苏打、白醋、玻璃片、火柴、蜡烛、烧杯、废物盒、气液分离器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一、聚焦:揭示课题( (预设预设 3 3 分钟)分钟) 准备材料:装有小苏打的气球、白醋、黑盒 1.出示气球,师:今天老师表演一个魔术,不吹也能让它鼓起来,大家仔细 看哦! 2.学生根据气球自动鼓起来这一现象进行初步判断。(预设:黑盒里有打气 筒) 3.教师提示里面是小苏打和白醋, 学生作进一步猜想。 (预设: 产生气体)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究竟会有什么现象?揭示课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板书) 二、探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预设探索:小苏打

    34、和白醋混合的现象(预设 8 8 分钟)分钟) 准备材料:一份小苏打、适量白醋、气液分离器、玻璃片、实验记录单 1.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并交流各自的特点,教师适时板书。 2.混合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4.交流汇报。 (预设: 冒出大量气泡、 产生气体、 变化很剧烈、 杯壁凉凉的) 三、研讨:验证气体(预设研讨:验证气体(预设 2525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装有混合后产生气体的气液分离器、毛玻璃片、火柴、蜡烛、废 物盒 1.提问:你认为产生的气泡是一种什么气体?(预设:二氧化碳、氧气、空 气) 2.PPT 出示多种气体并附上各自颜色的特点,提问:现在你认为这是哪种气

    35、 体?学生根据气体的颜色判断是二氧化碳。(预设:瓶子里的气体是无色的,所 以我认为它是二氧化碳) 3.PPT 出示多种无色的气体并附上各自是否支持燃烧的特点,提问:现在你认 为是什么气体?怎样判断。(预设:可以检验一下这个气体能否支持燃烧) 4.教师演示将点燃的火柴伸入瓶子,学生根据现象判断是二氧化碳。(预设: 我看到老师把点燃的火柴伸进去后火柴灭了,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所以我认为 它是二氧化碳) 5.PPT 出示多种无色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并附上各自比空气轻、 重的特点, 提问: 现在你认为这是什么气体?又该怎样判断。(预设:得通过实验验证这个气体是 否比空气重) 6.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7.

    36、交流汇报。(预设:通过实验我发现这种气体比空气重,所以我认为这是 二氧化碳) 8.PPT 出示多种无色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的气体,总结:光这几个特点还不 足以证明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必须要做更多的实验。课堂时间有限, 但在这之前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这确实就是二氧化碳。(板书) 四、拓展:揭秘魔术(预设拓展:揭秘魔术(预设 4 4 分钟)分钟) 准备材料:混合后的液体、小苏打 1.取出一开始的魔术道具,提问:现在你能来揭开这个魔术的奥秘吗?(预 设: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将气球鼓起来了) 2.提问:剩余的液体还是白醋吗?预设(不是) 3.教师演示实验验证剩余的液体不

    37、是白醋,并总结:像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板书)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 + 白醋 二氧化碳 + 液体 白色粉末 无色透明 无色 无气味 酸酸的气味 不支持燃烧 比空气重 化学变化 新物质 【活动【活动手册手册使用使用说明】说明】 1.表格中的数据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 录习惯。 2.表格中的填空,需要在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小组研讨归纳后填写。培养学 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记录表记录表 1:1:混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小苏打和白醋 第 组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1. 2. 3. 4. 5.

    38、记录表记录表 2:2:瓶中气体的检验瓶中气体的检验 第 组 气体 检验方法 现象 气体特点 我们的判断 把气体倒在蜡 烛的火焰上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液体变成白色 B.有气泡 C.杯壁变凉 2.不属于二氧化碳的特点是( )。 A.不支持燃烧 B.比空气重 C.比空气轻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剩下的液体是( )。 A.白醋 B.小苏打溶液 C.无法确定 5 5铁生锈了铁生锈了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本单元介绍一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比如气泡出现、颜色改变等。铁生 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足够的证据,来

    39、 证明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当我们确定铁锈是一种新物质时,思考 铁生锈的原因,并根据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 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 聚焦板块: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教材提供五种生活中常见的铁生锈现象:铁 门扣生锈、铁栅栏生锈、铁链生锈、铁丝生锈、铁门生锈,提醒学生要关注生活 中的自然现象。同时提出本课的研究主题: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指 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探究板块:观察铁锈和探索铁生锈的秘密。通过感官观察、敲击、导电性、 是否被磁铁吸引等实验,寻找足够的证据,来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那 么学生们在探

    40、究活动中自然产生了新问题,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 关呢?教材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此时需要教师的指导,最后全班交流确 定方案,然后课外完成实验。第 7 课会利用课外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探索有关铁 生锈的知识。 研讨板块:第一,将对铁和铁锈的区别进行交流,发现颜色、光泽、空隙、 手感、敲击、导电、是否会被磁铁吸引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最后确定铁锈是 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第二,研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交流大家的实验方案, 确定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并思考我们要注意什么。 拓展板块: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课外进行实验。到时来分享研究成果。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

    41、学生常常看到铁生锈的现象,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 同于铁的新物质。但如果问孩子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大多数孩子会从颜色、 硬度等特点分析,认为二者不是同一种物质。我们要带领孩子寻找更多的证据来 证明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探索铁生锈的原因,学生常常会认为与水或空气 有关,很少的同学会认为与水和空气都有关。学生对于研究问题的确定,以及实 验方案的制定等方面都需要教师参与指导。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

    42、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交流研讨,自主确定研究问题,制订严谨的实验方案。 3.根据实验方案,课外主动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对观察结果进行简单整理、 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铁生锈将会影响铁制品的正常使用,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探索铁锈形成的原因。 难点:尝试设计对比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确定完善的实验方案, 并能在课外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

    43、】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块不生锈的铁片,一块锈蚀严重的铁片,一把榔头,一 份电路检测器,一根磁铁,一份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块不生锈的铁片,一块锈蚀严重的铁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 聚焦聚焦问题问题(预设(预设 3 3 分钟分钟) 1.出示 5 张图片(铁门扣生锈、铁栅栏生锈、铁链生锈、铁门生锈),请仔 细观察这些铁制品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都生锈了)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铁生锈了。(板书课题) 3.在生活中有看过到铁生锈的现象吗?(预设:铁钉、菜刀等) 4.看来同学们都很关注生活身边的事物,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年 都有大量的铁生锈而变成铁锈。那么铁锈还是铁吗?(

    44、预设:不是铁了,因为颜 色不一样) 二二、探索探索铁和铁锈铁和铁锈的不同的不同点点(预设(预设 1818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一块不生锈的铁片、一块锈蚀严重的铁片、一把榔头、一份电路 检测器、一根磁铁 1.出示一块铁片和一块锈蚀严重的铁片,铁锈是铁变来的,那么铁和铁锈到 底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呢?我们怎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全班交流:我们可以从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来观察铁和铁锈的不同。从 颜色上看,铁片是灰白色的,铁锈是红褐色的。从空隙上比较,铁片没有空隙, 铁锈上有小孔。从光泽上比较,铁片有金属光泽,铁锈没有金属光泽。从手感来 比较,铁片比较光滑,铁锈比较粗糙。 2.出示 PPT,同学们观察

    45、得非常仔细,我们发现了铁和铁锈的一些不同点,那 么这样就能证明铁和铁锈是不同种物质吗?(预设:不能或能) 3.要证明铁锈是不是铁,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具有铁的其它性质。谁来说说 铁还有哪些性质?(预设:能被磁铁吸引、导电、比较硬) 全班交流:怎么来证明铁锈是否能被磁铁吸引?用磁铁靠近铁锈。怎么来证 明铁锈是否具有导电性?用电路检测器。怎么来证明铁锈是否比较硬呢?用榔头 敲击一下。 4.出示图片(实验方法),我们再来检验铁锈是否具有铁的这些性质。检验 之前,有个温馨提示: 认真实验,注意安全。 如有伤口,不要接触铁锈。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敲击铁锈比较脆,铁锈不导电,铁锈不

    46、能被磁铁吸引,说明铁 锈不是铁。 7.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铁和铁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看来铁在生锈后 的铁锈不再是铁,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那么铁生锈是属于什么变化?(预设:化 学变化)板书: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化学变化 三三、探索探索铁生锈的原因铁生锈的原因(预设(预设 1717 分钟分钟) 1.铁是和谁发生化学反应了呢?铁生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预设: 水、 空气) 2.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首先, 我们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PPT 中有句式提示(铁生锈与 有关吗?)(预设: 铁生锈与水有关吗?) 3.非常棒,大家已经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接下来要完成一份完

    47、整的研究方 案了,其中实验方法这一栏,希望同学们要考虑周到。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怎样记录我们的观察现象?什么 时候记录?(预设:每天记录一次,可以用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记录。) 四四、课后、课后拓展(预设拓展(预设 2 2 分钟分钟) 同学们很会思考,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考虑得很细致。接下来我们根据设 计的方案进行实验,由于铁生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要每天及时记录,过 一段时间后一起来分享研究成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铁铁生锈了生锈了 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化学变化 水 空气 【活动【活动记录单】记录单】 1.铁和铁锈比

    48、较记录表 用榔头敲击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用磁铁吸引 铁 铁锈 2.探索铁生锈的原因记录表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假设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实验结果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是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2.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铁锈是否具有导电性,我们发现小灯泡( )。 A.亮了 B.没有亮 C.无法判断 3.用磁铁吸引纯铁锈,我们发现铁锈( )。 A.能被吸引 B.不能被吸引 C.无法判断 6.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第六课,属于小学科

    49、学 课程标准中的“物质的变化”中“化学变化”的范畴。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 “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这节课主要通过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 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 发生了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现象已经有所了解,对化学变化 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物 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还是很难判断,因为他们很难判断出是 否产生了新物质。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需要着重考虑的地方,需要老师花费更

    50、多的 时间去指导。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 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及时记录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们认识化学变化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教学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与我们》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08974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