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解读学.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文学文本解读学.docx》由用户(binbin)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文本 解读
- 资源描述:
-
1、 文学文本解读学 目 录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 言 绪论西方文学理论的危机和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 文学理论的危机与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呼唤 定义: 出发点还是过程? 形象的三维结构:文学文本解 读学的立体建构 原生形式和规范形式 比较: 不同形式的不同规范 规范形式的共用性与风格的唯一性的矛盾:以流派为中介 以作者的 身份和作品对话 具体分析和可操作性 宏观分析还原: 历史语境和母题 第一章 文学文本解读学和文学理论 面对文学理论和 阅读经验为敌的困境 文学理论的普遍性与文学 文本解读的唯一性 文学文本解读学“唯一性”的 悖论 文学的自律和他律:自转和公转 “以无为 有,以虚为实,
2、以假为真” 第二章 建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根本原则:唯一性解答李欧梵的世纪困惑:西方前卫文论对文本解读为 什么无效 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直接包含文本的特殊性 母题谱系还是知识谱系? 通过现成可比性分析出唯一性 第三章 文学虚无主义在基本学术方法上的歧途 把西 方大师当作质疑的对手 临时定义(准定义):作 为研究的过渡 准定义:从高级形态回顾低级形 态 隆中对和三顾茅庐:史家实录和文学想象 “意境”的定义:通过个案的分析积累 第四章 从读者中心论突围:文本中心论 诗无达诂:无限意蕴和读者的有限理解 读 者决定论和“多元有界” “作者死亡”和“知人论世” “意图谬误”和“意图无误”“意图升华” 岳阳楼
3、记和醉翁亭记:意图无误和升华 多元解读:多个一 元 质的定性和量的统计 第五章 读者心理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心理图式(scheme)的同化 (assimilation) 和调节(accommodation) 愚公移山:颂歌和反讽的统一 马克思: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 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 主流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霸权同化 花木兰:是英雄还是英“雌” 第六章 文本的封闭性:意象、意脉、形式规范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 意象:主体特征对于客体特征的主导性 朱光潜:对于一棵古松 的三种态度 真善美不是绝对统一的,而是三维“错位”的 道德 的善恶和艺术的美丑:繁漪、薛宝钗是坏人吗? 周朴园是伪君 子吗? 不
4、是一般的情感,而是特殊的情感才有艺术价值 意脉: 隐性情感的动态起伏 经典意脉:杜甫春夜喜雨、李清照 声声慢 原生形式和规范形式:形式征服、衍生内容 诗与 散文的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 规范形式和亚规范形式 宛转变化的功能:情致的瞬 间转换 绝句和律诗、古风:情感瞬间转换和长期情 绪的概括 最能体现绝句瞬间情绪转换的王昌龄出 塞之二 亚形式规范中的不同风格 第七章 文学感染力来自审美情志还是语言(上)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批判 非 诗的陌生化和诗的陌生化 陌生化和熟悉化的统一 陌生化以心理情志为底 蕴 吴乔论诗:“形质俱变” 情感冲击感知发生全 方位变异 中国古典诗歌神品和词语非陌生化 海明
5、威的电报文体:白痴一样的叙述 第八章 文学感染力来自审美情志还是语言(下)美国新批评中的“反讽”(irony)批判 反讽向抒情 转化的条件 苏轼的“反常合道”更全面 笼统的反讽和多元的 文体 “逻辑的非关联性”和中国古典诗话的“无理而妙”“痴而入妙” 把情志艺术化的密码还原出来 第九章 叙事学建构: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 苏联式的 情节四要素教条的腐朽 西方结构主义模式和叙 事学批判 对情节因果律的补充:假定的情境和 特殊情感 把人物打出常规的功能之一:深层心 理的暴露 情节:现代派荒谬性因果 打出 常规的功能之二:人物情感错位 非情节性的错 位 错位:内在深度的强化和外部动作的淡化 在西方文论的
6、盲点中进行原创性的概括 中国当代小说中大场面中的错位问题:以贾平凹和陈忠实为例 第十章 以直接概括冲击贫乏的散文理论建构现代散文理论基础 现代散文审美“小品”的历史选择和 中国散文审智“大品”的失落 “真情实感”论:归纳和演绎法的局限 真情实感,还是虚实相生? 真情虚感在文体中的分化 抓住现成理论 不能解决的难题:审丑 亚审丑:幽默散 文 审智:既不抒情,亦不幽默 第十一章 具体分析之一:隐性矛盾感知和逻辑还原 把潜在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发现差异和矛盾 逻辑 还原:理性逻辑和我国古典诗话中的“痴”的范畴 中 国古典诗话“无理而妙” 中国的“情痴”和莎士比亚的 “情疯” 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
7、理交融 第十二章 具体分析之二:价值还原 审美价值的自发的劣 势 把理性的“真”与情感的“美”的矛盾、错位揭示出 来 把受到消解的实用理性还原出来 第十三章 具体分析之三:历史语境还原 作家精神史 还原 母题史的还原 爱情母题史还 原 宏观:英雄母题史还原 微观:话语(意象)的历史还原 关键词还原 第十四章 具体分析之四:隐性矛盾的分析 在客观意 象中隐含着主观情致 作品本身关键语句的矛盾 艺术形式发展过程中的突破 经典形象的深度矛 盾 第十五章 具体分析之五:流派和风格 风格、流派对形式 规范的冲击 新诗第一个十年的流派更迭 第十六章 具体分析之六: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与作者对话 形式征 服衍生
8、内容 应该这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 托尔斯泰:对话中的心 口错位 肖洛霍夫:肖像中的潜意识 郦道元三峡 完成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出版说 明 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一类重要项目,旨在鼓励广大社科研究者潜心治学,支持基础研 究多出优秀成果。它是经过严格评审,从接近完成的科研成果中遴选立项的。为扩大后期资助项目的影 响, 更好地推动学术发展,促进成果转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 版 式、形成系列”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序 言 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起,中国文学理论界冲破了封闭
9、性的蒙昧,享受了放眼全球的兴奋,在强烈的落伍 感的驱迫下,把最大的热情献给了西方理论,一波又一波的新理论被当作普罗米修斯的火种引进,国人表 现出强烈的饥不择食的贪婪,新潮理论更新速度之快,可能创造了吉尼斯纪录,这可以从急于改变弱势文 化处境的心态中得到解释。80 年代的“新名词大轰炸”的实质乃是抢占话语的制高点,在话语解放中体验节 日的狂欢,由之而产生的最乐观的预期乃是“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最短的时间内与世界文论最高水平接 轨, 在与学术前沿的平等对话中,展示中国文学理论的更新和建构。然而,近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乐 观主 义多少带着空想的性质。严酷的实践摆在面前,即使能够在国际会议上或者在国
10、外所谓的“权威刊 物”上发 表几篇论文,即使中国文学理论完全按照西方“学术规范”呈现,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文论获得了和 西方文 论平等对话的地位。原因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在智商上绝对处于劣势,而是在心理上自甘被动,一味 俯首帖 耳,以代西方权威立言为荣。平等对话的起码要求,乃是有话可对,也就是具有自己的、不同于对 方的话, 如果所说和对方一样,那就是废话。问题在于许多热闹非凡的话语都不是自家的:问题是人家 的,大前提 是人家的,方法也是人家的。将西方文论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充其量不过是为之举出 中国的例子 而已,按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举符合论点的例子,不管多少也不能起证明作用,最多只 是说明而
11、已。 一味采取这种顺从而不是挑战的姿态,这就不成其为对话,而是仆从对主人的“喳!”。 西方文论中,不管什么流派,均以对权威的质疑挑战为荣,故天马行空,以原创性和亚原创性为鹄 的, 我国学人则鲜有把西方权威当作对手(rival)进行质疑和挑战者,故只能爬行,疲惫地追踪。在这一点 上, 倒是美国人比我们清醒,他们从欧洲引进大量思想资源以后是有所反思的。刘亚猛教授在一篇文章中 说起, 被我国理论界奉为圭臬的美国理论家 J. 希利斯 米勒对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从欧洲大陆大规模引进的理 论 进行了反思,得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结论: 理论并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超脱大度(impersonal and
12、 universal),而是跟它萌发生长 的 那个语境所具有的独特时、地、文化和语言盘根错节、难解难分。又如,在将理论从其原 址迁 移到一个陌生语境时,人们不管费多大的劲总还是无法将它从固有的语言和文化根基完全 剥离。 那些试图吸收外异理论,使之在本土发挥新功用的人引进的其实可能是一匹特洛伊木马,或 者是一种计算机病毒,反过来控制了机内原有的程序,使之服务于某些异己利益,产生破坏性效 果。1 我们引进的那些西方理论,我们热情追随的“大师”,是不是“一匹特洛伊木马,或者是一种计算机病 毒”呢?是不是“反过来控制了机内原有的程序”,对我们的理论建构“产生破坏性效果”呢?这些都是值得深 长思之的。乔
13、纳森 卡勒说过,作为理论,其本身的准则就是反思。难道我们接受乔纳森 卡勒就不该反思 吗?而反思的起码条件就不是俯首帖耳,而是站起来,理直气壮地冲着西方文论进行反质,提出西方人没 有提出的问题,迫使其接招、就范,此乃改变一代人被动状况的唯一道路。 西方文论所表现出来的智商被认为可以列入当代最高层次。这一点是否毋庸置疑,姑且不论,和他们 对话必须有相应档次的智商,则可以肯定。但是,“最高层次”是一种多方面的组成,不是铁板一块,不可 能每个方面都是绝对平衡的,其不平衡性正是我们应该分析的重点。最明显的乃是在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 方面,西方发挥到极致,这是他们的强项,这一点也可能是世界的共识。要和他们的
14、强项对话,对之发出 质疑和挑战,难度是比较大的。在这方面,国人做了许多工作,我们怀着最大的耐心期待着震撼性的成 果。问题是,他们有没有弱项呢?我们相信,没有一种学术文化群体是没有弱项的。最为明显的就是他们 在文学审美价值方面表现得极其软弱。第一,号称“文学理论”却宣称文学实体并不存在,伊格尔顿在二 十世纪文学、乔纳森 卡勒在文学理论导论中对此都表达得很是坦然。美国一位文学理论刊物的编辑 W.J.T.米彻尔更是坦言: 现在美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理论死了,已经终结了。关于理论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2 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刊物编辑,他当然反对文学理论已死的说法,但是他反对的理由却是文学理论自身 并没有消
15、亡,只是发生了某种形式上的变化,它已经转而研究新的对象,如电影、电视、广告、大众文 化、 日常生活等。 这样的辩解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文学理论存在的理由,既然不是因为在研究文学上有什么新成就,而 是因为研究了其他文化现象,那还有什么理由叫它文学理论呢?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正给人以文学理论本 身已经走进死胡同的感觉。中国俗话说,不管它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这位美国人却说,我 的猫虽然不能抓住老鼠,但它代替了狗看门,所以也是好样的。可是,这样的猫还能算是好猫吗?不会打 仗的部队可以去屯田,庄稼种得很出色,但上了战场就望风披靡,能算是精锐之师吗?对于文学理论的这 种现状,除了用“危机”,很难用
16、任何其他话语来概括,这样的危机对于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来说即使 不敢说是绝后的,至少也可以说是空前的。无视于西方文学理论如此之危局,就看不到我们的机遇。第 二,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宣称,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一筹莫展”3是宿命的,因为文学理论只在乎概念 的严密和自洽,并不提供审美趣味的评判。第三,他们绝对执著于从定义出发的学术方法,当文学不断变 动的内涵一时难以全面概括出定义,便宣称作为外延的文学不存在。事实上,由于语言作为声音符号的局 限性,一切事物和概念的内涵都有定义所不可穷尽的丰富性,并不能因此而否决外延的存在。第四,他们 的理论预设涵盖世界文学,可是他们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和理
17、论却一无所知,他们的知识结构和 他们的理论雄心是不相称的。最后,西方前卫文论往往隐含着悖论,用西方辩论术中的“自我关涉”法来反 诘,就不难发现其致命的硬伤。例如,前卫理论在哲学上是相对主义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一切都 是相对的,这就露出了矛盾:一方面他们的相对主义是毫无例外的,也就是绝对的;另一方面这种相对主 义却要以不包含他们的相对主义在内为前提才能成立,那就是有例外的,不可能是绝对的。这种蜻蜓吃尾 巴的现象比比皆是。解构主义认为解构是普遍的原则,但其本身却享有豁免权,超越于解构原则之外。现 象学论断一切观念都不是客观的,而是有主观意识渗透的,因而都要“悬搁”起来,从而“去蔽”。然而,“
18、悬 搁”既然是普遍性的方法,就应该包括“悬搁”在内,其结果只能是“悬搁”本身就应该被“悬搁”。同样,德里 达宣言“作者已死”,作为普遍规律,则应该包括德里达本身,但是,德里达宣言“作者已死”的前提就是他自 己作为作者是吃了不死药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西方文论失足的地方,正是我们的出发点,从这里对 他们的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到美国新批评,从文学虚无主义的解构主义到结构主义,从读者中心论到叙述 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批判,在他们徒叹奈何的空白中,建构起文学文本解读学,提出他们想象以外的问 题,概括出他们不能概括的范畴,驾驭着他们所没有的理论和资源,建构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他们对 话,在文学文本的
19、解读方面和他们一较高下,迫使他们也洗耳恭听一下我们的声音,也许正是历史摆在我 们面前的大好机遇。 本书的写作缘起,始于孙彦君博士的导师赖瑞云教授的提议,在写作过程中于学术资源方面也得到赖 教授诸多无私帮助。本书作者之一博士生孙彦君执笔写作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第九章、第十二章、 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孙绍振执笔了其余章节,并运用了孙彦君博士论文中的一些观点和具体分析,最后 共同进行统稿。 本书写作过程中,还从陈一琴先生所辑聚讼诗话词话中获得了大量学术资料。在查找核对文献方 面,汤化副教授、冀爱莲博士热情地做了许多繁杂的工作,毛翰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对定稿做了极其细致的 校阅,在此一并致谢。 201
20、2 年 12 月 7 日写毕 2013 年 10 月 3 日改定 1 刘亚猛:理论引进的修辞视角,外国语言文学 2007年第 2 期。 2 美W.J.T.米彻尔:理论死了之后,李平译,载文化研究网站,2004 年 7 月 26日。 3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5156 页。 绪论 西方文学理论的危机和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 文学理论在文学文本解读上的低效和无效,一直威胁着文学理论的合法性,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中 国, 更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早在上世纪中叶,韦勒克和沃伦就在他们著名的文学理论中宣告:“多数学 者 在遇到要对文学作品作实际分析和评价
21、时,便会陷入一种令人吃惊的、一筹莫展的境地。”1此后五十 年, 西方文论走马灯似地更新,形势并未改观,以至李欧梵先生在“全球文艺理论 21 世纪论坛”的演讲中勇 敢地提出:西方文论流派纷纭,本为攻打文本而来,其旗号纷飞,各擅其胜: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现象 学、读者反应,更有新马、新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等,不一而足,各路人马“在城堡前混战起 来,各露其招,互相残杀,人仰马翻”,“待尘埃落定后,众英雄(雌)不禁大失惊,文本城堡竟然屹立无 恙,理论破而城堡在”。2 李先生的意思很清楚,检验理论的根本准则就是解读文本,理论旗号翻新,流派纷纭,文学文本的解 读却毫无进展,“理论破而城堡在”,理
22、论已经为解读实践所证伪。但是,文学理论家们似乎无动于衷,拒 绝反思,依旧热衷于理论的轮番更新。其结果是,文学理论越是发达,越是与文学审美阅读之赏心悦目、 惊心动魄的经验为敌,文学文本往往被理论弄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文学理论的危机与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呼唤 李先生只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并未分析造成此等后果的原因。探究其深层的原因,对于自觉建构文学文 本解读学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清醒地看到,正如任何成就辉煌的文论中必然隐含着它走向衰败的内因,西方文论的高度成就中 也深深地潜藏着其走向自身反面的隐患。首先,是观念方面的超验倾向与文学的经验性的矛盾;其次,这 种超验观念的消极性,因为他们所擅长的逻辑偏重
23、演绎,忽视经验的归纳,未能像自然科学理论中那样保 持二者在方法上的“必要的张力”而加剧了;最后,对此等局限缺乏自觉,导致 20 世纪后期,西方文学理 论 否定文学存在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 这一切的历史根源乃是西方文学理论长期美学化、哲学化的倾向。这一点,早在 1920 年,年轻的宗 白 华先生就在美学与艺术略谈指出了: 以前的美学大都是附属于一个哲学家的哲学系统内,他里面美的概念是个形而上学的概念, 是 从那个哲学家的宇宙观念里面分析演绎出来。3 西方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在其源头上就有柏拉图的超验的最高“理念”(或译“理式”),虽然其后 亚里士多德倾向于经验之美,但是,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的
24、宗教超验(超越世俗、经验、自然)传统使得美 学超验性跨越启蒙主义美学贯穿到 20 世纪。从早期奥古斯丁到中世纪的托马斯 阿奎那,都将柏拉图超验的 理念打上了神学的烙印。“一切经验之美的最大价值就是作为超验之美上帝的象征。”最高的美就上 帝。 当然,中世纪的神学美学也不完全是消极的,而是有其一定积极意义,至少是脱离了自然哲学的束 缚,以 神学方式完善和展现自己。神学不过是被扭曲和夸大的人学,或以异化形式出现出来的人学,体现 在美学 上,就是把超越了自然的上帝,或叫人类总体,当作思维总体,由这个主体出发去探求美的起源和 归宿。 这种美学的许多范畴,如本体意识、创造意识、静观意识、回归意识,大都为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