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单元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doc

  • 上传人(卖家):孙红松
  • 文档编号:1087161
  • 上传时间:2021-02-14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40.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单元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doc》由用户(孙红松)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单元 古诗 西林 部编版 下载 _四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资源描述:

    1、古诗三首教学方案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暮江吟 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 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前两句) ,一幅是弯月初 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后两句) ,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愉悦的心情。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 绘之中。 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 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诗人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 哲理,故而诗作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共有两首,本文选的是

    2、第一首。这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 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古往今来不少诗人把雪、梅当作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但在诗人卢钺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 ,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 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古诗有三美:音美、意美、形美。所以古诗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也是语 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古诗的基本功。其次,要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评析重点诗句体 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诗作揭示的深刻哲理。小学阶段所选的古诗,一般都配有插图,教师在 讲解时可以结合插图适当扩充, 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

    3、 把进入诗境的钥匙。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暮、瑟、缘”等 7 个生字(包括 1 个多音字) ,会写“暮、吟、题”等 13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 3.理解诗句含义,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在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比较古诗在写景、抒情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理解古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第二二课时课时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4、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学生背诵暮江吟 。 过渡: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暮江吟这首写景的佳作,欣赏了夕阳斜照 江面的斑斓美景。你们还记得这首诗讲了什么吗?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 (学生背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过渡:这位同学背得不错,从他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美妙的图面,这也是写景 诗的独特魅力。这节课中,我们学习另外两首诗,它们也是写景诗,但它们描写的景和暮 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究竟是哪里不同呢?随老师一起边学习边探究吧!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出示题西林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

    5、景。 (1)理解诗题。 明确:明确: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就是“书写 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目揭示了写诗的地点。 (2)介绍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苏轼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 辙合称“三苏”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 贡献,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团练副使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 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

    6、山水触发苏轼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 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2.引导学生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题 t 侧 c 峰 fn 庐 l 山 缘 yun (2)出示生字书写示范课件,引导学生正确写字。 书写指导: 题题半包围结构。 “是”的末笔捺长伸,拖住“页” 。 峰峰左右结构。左部“山”小而偏上,右部“丰”三横长短不一,中竖为悬针竖。 庐庐半包围结构。 “广”长撇伸展,与里面“户”的撇几近平行。 易错提示: 峰峰右部下面有三横,不要少写。 庐庐里面是户,不要写成“尸” 。 缘缘右下边是“豕” ,不要写成“” 。

    7、(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知古诗朗读的节奏、语气。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古诗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5.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品鉴诗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主旨。 A.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出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 (横看、侧看) 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 (千姿百态) 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

    8、么不一样?(岭:连绵不 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 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小结:小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 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 气势。 B.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缘”的意思。 (因为)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细读这两句诗,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

    9、它的真面目。 (因为诗人站在 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 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小结:小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 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这两句 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 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你们体会到了吗?我们再来读一读吧,看你们能在诵 读中悟出什么道理。 6.拓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过渡: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高山河川的比比皆是。诗人登山临水,往往诗兴大发, 于是一首首名篇随口吟成,传扬千古。在这之中,歌咏庐山的就有四千多首。除了苏轼这首 题西林壁 ,你还知道哪些诗人描写过庐山、赞叹过庐山?课下找一找,背诵并积累。 示例:示例: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南北朝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单元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087161.html
    孙红松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