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资料:最新时评20篇(精编).doc

  • 上传人(卖家):阳光灿烂杨老师
  • 文档编号:108614
  • 上传时间:2019-05-19
  • 格式:DOC
  • 页数:19
  • 大小:79.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资料:最新时评20篇(精编).doc》由用户(阳光灿烂杨老师)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19 年高 语文 作文 复习资料 最新 时评 20 精编 下载 _三轮冲刺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19 页 清明与乡愁清明与乡愁 作者:汤嘉琛 来源:光明网 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元素, 也是人们索引生活记忆的重要载体。 它们通过特定的符号 和仪式,唤醒人们关于往昔的情感和记忆,并建构现代人对过去生活方式的想象。那些仪式化的 节庆习俗,很容易将人们的思绪牵引至多年之前,或者回到某个含义特殊的时间点,进而让人们 生出世易时移的感慨。在我看来,所有历经岁月沉淀而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都在不同维度上承 载着人们的乡愁。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 节日本身就是由各种符号组成的集合体, 这些符号共同塑造了公众对 节日的认知。不同的节日,通常都关联着差异化的节庆习俗、仪式典礼和神话传说。

    2、不过,由于 中国传统节日大都起源于四时之祀或神鬼之祭, 因此在文化基因上存在一定共通性, 那就是对社 会价值观尤其家庭伦理的强调。 与西方国家那些偏重宗教色彩和狂欢元素的节日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带有农耕文明的 烙印。绝大多数节日都与岁时和农事相关,清明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既是古时反映太 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是一个融合了上巳节、 寒食节习俗的传统节日。 从这个节日中, 能够体察到中国人由自然崇拜生发而来的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哲学,以及报本反始、崇德报恩 的文化情结。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仪式。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将祭祖视为维护宗族 血缘关系和家庭伦理秩序的途

    3、径,清明祭祀既是对先人的缅怀和感恩,又是对“万物本乎天,人 本乎祖”的文化理念和伦理精神的重申。这个拥有 2500 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能够让我们管窥 中华文明中生死哲学的奥义, 也能够用充满仪式感和神圣感的文化行为, 让我们在鉴往知来中捡 拾几分敬畏心。 所有传统节日都更多地关涉过去而非观照将来,春节如此,清明节也是如此。但如果要说哪 个节日更能直抵乡愁本身, 答案却是清明而非春节。 张灯结彩的春节终究是一个阖家欢聚的日子, 但以慎终追远为主题的清明节则在斜风细雨之中透着浓郁的情绪。 人们对清明节的文化和心理层 面的认知,总体是严肃而悲伤的。 “祭如在”虽然不如初丧那样悲痛欲绝,但终归是很容

    4、易在祭 祀仪式中触景生情。 说清明节更能搅动乡愁,还有一个现实原因,很多人清明祭祖的记忆都停留在孩提时代,他 们长大离家后已经很多年没有去先人的墓地焚香磕头了。 不去扫墓并非忘祖, 而是因为对那些被 城市化的时代洪流裹挟的人们来说,与故乡相关的季节只有冬季而无夏春秋。年轻的时候,人们 或许觉得谈论乡愁是一件非常矫情的事, 但当故乡成为回不去的存在, 就会逐渐发现乡愁其实是 个极其奢侈的词。 我见过很多回不去故乡的人,蹲在夜阑人静的城市十字路口,默默点几支香、烧几沓纸钱、 流几行清泪,凭空遥寄哀思。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正是城市化以及区域发展失衡的现实,生硬 地阻断了很多人与故乡的联系, 让他们对

    5、故乡的认知和文化认同感越来越模糊甚至趋于消失。 在 我们这个尊崇儒道传统和家庭伦理的国家,人们对故乡、宗族和传统的隔阂日愈加深,毫无疑问 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在媒体报道中, 有不少学者忧心忡忡地谈论传统节日文化式微的现象, 也是出于 “文化断代” 导致社会伦理秩序危机的担忧。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洗礼而留存下来的文化遗 产,它们是一个国家最具历史感、最具生命力也最具共同记忆的部分。节日文化与传统伦理的式 微,或许并不会直接导致世道人心的崩坏,但对很多原本就处于信仰真空的中国人来说,显然也 是值得警惕的。 几年前,清明节被认定为法定节假日,进而成为一年中非常重要的“小长假”之后,原本式

    6、 微的节日文化似乎出现了一些 “复苏” 的迹象。 不仅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利用清明假期回乡祭祖, 而且出游踏青也有效分流了往年集中于“五一”的出行需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清明节在唐宋 第 2 页 共 19 页 时期就堪称“古代版黄金周” ,而且除了祭天祭祖之外,还包含踏青、射柳、蹴鞠、牵钩等丰富 多彩的节庆活动。 清明节日文化的复苏,滋润了传统,也灌溉了乡愁。这种“逆袭” ,对普遍遭遇困境的传统 节日传承和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总体而言,中国过去对传统节日 文化的传承,倚重的最重要媒介是节令食物,这在物质不丰富的时代确实很有效,但在当今社会 却只会将传统节日文化窄化为“节

    7、日美食文化” 。试想一下,如果端午节变成“粽子节” ,中秋节 变成 “月饼节” , 原本蕴藏于传统节日之中的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 还能靠什么去承载和弘扬? 清明节文化在与时俱进中“逆袭” ,在一定意义上复兴了节日传统,也让更多中国人“记得 住乡愁” ,这正是体现了休闲的魅力。其实在欧美等国,各种五花八门的假期,一直都是他们增 强文化认知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或许, 无论是传统节日传承, 还是更大范围的传统文化保护, 都应该进一步开拓思维,像清明小长假一样,以更“接地气” 、更得民心、更契合时代的新方式 予以推进。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丹羽 “城市规

    8、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 采用微改造这种 绣花 功夫, 注重文明传承、 文化延续, 让城市留下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作为在广东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10 月 24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 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要求做好城市的文化传承 工作。深切关怀、谆谆嘱托、殷殷期望,指引着城市发展的文明之路。 有人曾说,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这句话或许只说对了一半。城市并非是没有生命的容器, 而是洋溢着生命力的有机体。城市的生命,正来自于文化的传承。我们一说到“水巷小桥多” , 往往能想到

    9、苏州的园林;一提及“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往往会想到石头城南京;而“万 里山峦舞巨龙” ,也让世人领略到了北京的沉雄大气。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但这种独特性 不是凭空出现的,正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品格。可以说, 文化既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在,那建筑就是生命的“纹理” ,是一座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 续。原因在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隐藏在街角的名人故居,延续百年的古朴建筑,见证 历史的老街古巷, 不仅为城市营造着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 更滋养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命。 就拿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来说,因为

    10、“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佳话,不仅 给后人以心灵启迪,更在无形中塑造着参观者谦让的品格。可以说,历史建筑的传承,并非只是 丰富城市风貌那么简单,还关乎着百姓的精神世界。 然而,一些城市因为片面追求发展,重物质遗产、轻非物质遗产,重经济价值、轻精神价值, 忽视文化的传承,不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以至于出现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过度开发等问题。大 同小异的“钢筋水泥森林” ,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不仅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让城市的精神气 质荡然无存。一位学者便曾感慨, “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 。如 此, “记住乡愁” “诗意的栖居”谈何而言? 有人或许会以为,保

    11、护“花钱”不“挣钱” ,产生不了经济效益,要保护就难言发展。事实 上,保护与发展,从来都不矛盾。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恰恰能成为发展的契机。湖南的凤凰古城, 北京的南锣鼓巷,山西的平遥正是因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让古老的建 筑,迸发出了无限活力。某种意义上,保护历史建筑,传承文化记忆,不仅装扮了人居环境,产 生社会效益,更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经济效益。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 下一番 “绣花” 功夫,我们才能让城市舒展其生命,让文脉得以传承,让百姓有更多的精神滋养。 第 3 页 共 19 页 让尊崇英烈化作社会共识、行动自觉

    12、让尊崇英烈化作社会共识、行动自觉 作者:沈慎 来源:人民日报 今天是第五个烈士纪念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烈士 纪念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上红旗招展、礼乐声声,庄严肃穆的纪念仪式在这里举行,党和国家领 导人同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纪念烈士、缅怀英雄。 对英烈的缅怀,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温度。英雄烈士为国家牺牲,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铸就民 族精神的灯塔、激励追梦前行的力量。前不久,中央军委批准,新增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 科学家”林俊德、 “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从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 董存瑞、黄继光,到建设发展时期的雷锋、李向群,再

    13、到如今的林俊德、张超,每一个时代都有 自己的英雄,他们敢于牺牲的品质、至死不渝的纯粹、舍生忘死的执着,锻造出中国人不屈的脊 梁,令世人所敬仰。 如何看待英雄,如何评价英雄,不仅检验着个体的良知,也是社会风尚的体现。党的十八大 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 号召全社会崇尚英雄、 捍卫英雄、 学习英雄、 关爱英雄。设立烈士纪念日,在隆重的仪式感中突出铭记历史、尊崇英雄的主题;表决通过英 雄烈士保护法 , 构建保护英烈的全方位体系; 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 有了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建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 为烈属悬挂光荣牌一系列扎实 有效的举措,标

    14、注了党和国家对于英雄烈士尊崇的新高度,让缅怀烈士的社会氛围更为浓厚。 饮水思源,不忘来路,对英烈的尊重,实际上是对初心的叩问。革命战争年代,2000 万烈 士为民族独立献出宝贵生命,有名可考的仅 193 万余人。他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但是他们的 事业永世长存,他们以磐石般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顽强意志,写下气 壮山河的伟大史诗。不管岁月如何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英雄烈士的牺牲和奉献。当前,一些 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戏说” “解构” “还原历史”的幌子,明里暗里嘲讽抹黑英烈,对这种试图歪 曲历史真相、瓦解民族精神基座的败德行为、违法行径,必须旗帜鲜明反对、毫不手软打击。树 立

    15、崇尚英雄的良好风尚,才能守护好民族的精神根脉。 尊崇英雄,另一方面也要让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 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 ”对光辉历史的铭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对 英烈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需要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从顶着低温、大风、失压等恶劣环境实 现安全迫降的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建,到 32 年坚守开山岛、把生命献给祖国的王继才,再到 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时代在变,但那一股子忠诚担当、 恪尽职守、英勇无惧的英雄精神一脉相承。正是有无数像他们那样的英雄无私守护,在危难之际 的挺身而出,换来我们一份岁月静好

    16、,也让民族精神的高塔巍然耸立。 历史足迹不容磨灭,英雄精神熠熠发光。其实,英雄从来都不遥远,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 长, 每一个人都能够担当责任、 成为英雄。 让尊崇英烈化作社会共识, 让成为英雄变为行动自觉, 我们就能够激荡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书写新时代的英雄史诗。 第 4 页 共 19 页 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林峰 来源:人民网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瞬间,能够在不经意间击中心扉。比如近期,一则“为生命 接力、与时间赛跑”的消息刷屏,沿路车辆纷纷为疾驰的救护车让行;一个骑着摩 托的年轻小伙,挡在车流前护卫陌生老人安全走过马路;一名地铁执勤的文明劝导 员,

    17、 将鞋子借给急着赶路的乘客后坚守岗位是什么, 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 又是什么,赋予这些情境打动人心的力量?答案就来自“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朴 素观念。的确,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感知生活的温度,传递人生的暖意。 爱,从来都是一个难以准确形容的概念,却从不影响人们用一生去感受和追求。 望着襁褓里的婴孩,父母嘘寒问暖是爱,为之计深远也是爱;看着奋笔疾书的学生, 老师恨铁不成钢是爱,耳提面命也是爱;搀着垂垂老矣的老人,直言不讳是爱,善 意谎言也是爱无论爱的方式如何,都是一种直达心底的情感、一股充满感召的 力量、一个终生受益的能力。可以说,拥有爱、认识爱、传递爱,方能遇见更好的 自己,成就精彩的人生。

    18、 内敛的爱,往往悄无声息、细若微尘。有人说,爱是一首歌,用心演奏才能弹 出醉人旋律。是啊,意志消沉时,父母的一句鼓励就能驱散阴霾;单调枯燥时,恋 人的一个眼神就能心动不已;误解争执时,陌生人的一个笑容就能握手言和。其实, 爱一直在我们身边。只要心中有爱,何处不是春意盎然?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 花香满径?摒弃浮躁,洗尽铅华,用爱去对待生命的每一次际遇,生活也将报之以 歌,世界也将报之以爱。 奔放的爱,亦可气吞山河、惊天动地。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 的祖国和人民。 ”爱有没有大小之分,爱己、爱家、爱国都同样伟岸。我们看到,无 论是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激动,还是走进新时达、

    19、改革再出发的自豪, 中国人民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历久弥新。犹记得,南海仲裁闹剧举 国上下众志成城;莫敢忘,汶川十年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胸怀大志,心有大爱,以 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投身时代洪流,方能成就个人前途、书写时代篇章。 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需要理解和尊重,更需要自控和坚持。这种能 力,体现在肆意宣泄的自制,体现在打破麻木的发声。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获 得。那些爱的纵容、爱的泛滥,容易染上“空心病” “狂躁症” ;那种爱的缺失、爱 的空洞,极易导致“冷面人” “旁观者” 。可见,唯有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 护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

    20、贵的精神。 “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 ”在稀松寻常处滋润爱 的雨露,在家国情怀中汲取爱的力量,青年们就能将自己成长为理想的模样,创造 出新的更大的奇迹。 第 5 页 共 19 页 你我的温度就是社会的温度你我的温度就是社会的温度 作者:周珊珊 来源:人民日报 最近,有段视频火了。一个姑娘找工作屡屡碰壁后,用手机对准空荡荡的地铁 车厢,拍了短视频,写下一行字: “投简历、被拒绝、再投、面试、放弃、等通知 成都,留下我吧。 ” 让她没想到的是,传到网上后,这条短视频收到了超过 8 万次点赞和 1.7 万条评 论,留言里全是安慰和鼓励的话。成都地铁官方账号也回复了,为她加油

    21、,还送了 她一张地铁纪念票卡,鼓励她“留下来吧” 。 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心里暖暖的。城市中不少人都是独自在异乡奋斗打拼,家乡、 父母虽然让我们感到温暖、充满力量,但十分遥远、难以触及。正是这份“独在异 乡为异客”的孤独感,有时会让我们在困难面前感到挫败和沮丧。而来自陌生人的 善意,来自城市发出的温暖信号,则会让自己产生“总有人偷偷爱着你”的感觉, 从而鼓励奋斗中的我们,坚持下去、再次出发。 这种善意和温暖并不罕见。 “伤者需要输血,医生双手暖血袋 40 分钟” “司机在 夜间山路为骑行的小学生开灯照路”形式虽不一样,但内核同样暖心。 有社会学者说,社会网络的两大基本要素是“连接”和“传染物” 。

    22、现代社会里, 人与人的连接是靠分工合作产生的,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而在他人困难时伸出援 手,这样看似无意间的善,是会传染的,会在人与人的连接中形成表达善意的“链 式反应” ,让善行和善心层层传递、放大。 社会的发展需要硬邦邦的宏观指标,也同样需要包容和温暖城市里个体的“柔 性数据” 。每个个体具体而微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组成了温暖而向上的 大社会。 “陌生人社会”并不必然意味着冷漠,每一句温暖的鼓励、每一袋有热度的血 液、每一笔饱含关爱的善款、每一束守护安全的亮光,都能给人前行的力量,更能 在无形中感染他人。你我的温度,就是这座城市的温度,就是这个社会的温度。让 我们努力温暖身边的人

    23、,向外扩散善意和温暖吧。 第 6 页 共 19 页 善良就是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善良就是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 作者:许丹旸 来源:人民日报 寒风凛冽,云南昆明一位老爷爷在学校门口卖小吃维持生计。没想到 7 块钱一 份的小吃,很多人欺负老人不懂手机支付,转账时只付 1 块钱,甚至还有 1 分钱的。 这件事情被曝光后, 引起很多网友愤怒。 有人说: “他们缺的不是几块钱, 而是良心。 ” 一位老师得知此事后,心里过意不去,给老爷爷道歉并送去 100 元,称自己没 有教育好学生。钱,老人没有收,但那一刻,他被感动得落泪了。 同样是一位老大爷。不久前,在河北安新县,这位老人在路边卖菜,收了一张 百元假钞,

    24、他摆摊一天也挣不回来 100 块钱。有好心人看到后,用 100 元“买”下 了那张假钞,当场撕掉。这里被撕掉的是假钞,弥补的是受伤的人心。 这两则新闻让人看得五味杂陈。善良的人是多的,但也要承认,人心是复杂的。 如何让善行占据主流?需要我们都像新闻里这位老师、那位好心人一样,主动呵护 受伤的心灵、积极修补人性的漏洞。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 “端” 。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 另一方面,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荀子不相信人具有向善本能,而是有

    25、作恶的 天性,对此需要用礼法加以约束,用严格的行为规范遏制“做坏事”的想法。 这两位先哲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和谐、充满道德的社会。我们应该把 他们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再来观察今天的社会,就会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既为社 会上的善行鼓掌,又不会因为仍然存在的不道德行为而感到失望,进而能够以身作 则,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医院,有护士看到“医托”骗人,上前扭住不放;在小区,有快递小哥看见 老人连续收到保健品,怕他受骗,就托邻居转告老人子女加以提醒面对不道德 的行为,总有人挺身而出,为不完美的世界提供一次次完美的补救。 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

    26、毕竟, “仁者爱人”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老理儿啊。 第 7 页 共 19 页 为主动“加戏”的这位司机、警察点赞!为主动“加戏”的这位司机、警察点赞! 作者:华宁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两个在自己工作岗位上主动“加戏”的人在网络上得到许多点赞。 一位是青岛 128 路公交车驾驶员韩明星。 因为发现了有不少外国人乘车, 他闲暇时间自学英 语。从今年 6 月,他开始用浑厚的嗓音和标准的英语进行双语报站, “不考虑走红的事,只想展 示一下青岛人的形象” 。 他用播音腔中英文报站的视频被乘客发到网上后, 引来全国近 20 万网友 点赞。有网友笑称, “公交坐出飞机头等

    27、舱的感觉” 。 一位是成都龙泉驿区民警。7 岁女孩文文在马路边捡到 5 毛钱硬币,并把它交给了路上执勤 的洛带派出所民警,民警收下了孩子递过来的硬币,除了言语上的鼓励,还将 5 毛钱作为市民捡 到的遗失物做了正常的登记备案。这位民警的做法,经媒体报道后得到许多公众好评。 “在一些乘客看来, 公交车只是一种出行工具而已。 但对我来说, 这十米车厢几乎就是全部。 ” 青岛韩明星“加戏”被点赞,是因为他在平凡岗位上主动作为,以更人性化的服务品质,让乘客 感受到深入人心的温暖。许多工作表面上看去可能重复、枯燥、熬人,正因为辛苦和单调,所以 更需要坚守和付出,更需要深入实际的创新和贴近人心的服务。像韩明

    28、星那样多花一份心思,把 对乘客的尊重和善意融入工作、融入行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的美德。 “尽管很多人觉得没必要,但这是自己的职责,这枚 5 毛钱硬币或许没人在意,但孩子拾金 不昧的行为却值千金。 ”成都民警“加戏”受好评,是因为他不满足于例行公事,而是多花一份 心思、多用一份付出,让本职工作体现出最大的社会价值。给孩子善行一个积极的回应、鼓励的 赞许, 孩子的善行便能坚持传递下去, 何乐而不为?像成都民警那样立足岗位工作珍惜每一次凡 人善举,我们的精神家园就能更加明亮。 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既为医生,就得为治病救人而奔忙;既为教师,就得为传道授业 解惑而坚守;既为记者,就得铁肩担

    29、道义不同的岗位,总有与之相应的职业精神和操守。韩 明星和成都民警的故事,让我们见证了公交司机的细心体贴、好客大方,见证了人民警察的扬善 去恶、不弃微茫。他们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更高程度的尽职尽责。所谓“职业精神” ,大抵就 像他们这样:不止步于完成例行工作,多用一点心,为社会道义而坚守,为他人需要而奉献,为 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贡献自己的努力。 我们的四周,其实有很多类似的“鲜活价值观” 。爱岗敬业、主动作为,对我们每个人而言 并非高不可攀。弘扬职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也绝不只是道德楷模的“专利” 。每一天,每个 人,哪怕一点微小的额外付出,都可能别具价值。唤醒心中的道德律、敬业心、职业敬

    30、畏感,做 一个有担当、有爱心、有情怀的行动派,克服工作中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敷衍了事和应付心 态,正是这些感人“加戏”案例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孟子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一个拥有高职业素养的人,才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每 个人不妨接过那传递过来的职业精神接力棒,多“加一点戏” ,多用一份心,让“最美”的光辉 在自己的身上绽放。 第 8 页 共 19 页 赓续汉字音韵之美赓续汉字音韵之美 作者:桂从路 来源:人民网 最近,一篇网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发 现,小时候被语文老师改正的错误读音,如今却得到“认证” 。对此,教育部有关部 门回应,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

    31、,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说服到底念 shu f还是 shu f,铁骑究竟是 ti q还是 ti j?事实上, 这些读音出现争议,并非首次。早在 2016 年发布第三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征 求意见时,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读音就成为规范读音。除了这些日常用语中的读音 改动,有些诗词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也引发热议。像“远上寒山石径斜” (xi改 为 xi) 、 “乡音无改鬓毛衰” (cu改为 shui) ,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词 的合辙押韵,影响了韵律美感。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 ”语言作为沟通交 流的工具,发音是约定俗成的,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春秋战国时期的

    32、“雅言” , 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 “唐韵” , 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形成的普通话, 语音的流变从未停止。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这条河流中既有河水奔腾而 下,也随着支流的汇入、地势的起伏,以及地貌、气候、植被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然而河流之下,也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才是 河流的本质。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 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何其有幸,能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 感受委婉的韵致,能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 ”中体会旷野的苍凉,这是语言 文字跨越时空的力量。 诗词作为一种

    33、文学形态,更承载着文化与心灵的密码。中国传统诗歌对字词读 音相当讲究,既要押韵,更讲平仄,这是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 因。即便读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仍能从这些音调韵脚中,领略唐诗宋词的 曼妙音符。而那些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 ,更保留下日常语言中已经不常见的 读音,让人从中感悟音韵之美、语言之美,于反复诵读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找到一 脉相承的源头。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关注字词读音的修改,正是因为存有一份对传 统文化的呵护之心。 进而言之,人们希望留存这些“诗眼” ,其实也是想为传统文化在汉语发音中留 存一些“气眼” ,让日常交流的语言,至少在诗歌中能够多一份诗情。我们不可能

    34、要 求语言一成不变,相反,更有效率、更为实用、更能容纳当下生活的语言文字,本 身就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也应看到,在变动不居中,我们仍然需要找到接续传统 的空间。 鬓毛鬓毛 shuai?shuai?不能因“错误的大多数不能因“错误的大多数”就让别字转正就让别字转正 作者:李泓冰 来源:人民网 正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中沉醉于桂华流瓦和酒朋诗侣的人们,忽被一个转爆 朋友圈的帖子击中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 ,许多读书人瞬间风中凌乱。 按这帖子的表述,词典和新版教科书们正悄悄为“白字先生”正名: “少小离家 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不再读(cu) ,而读(shui)了; “远上寒山 石径斜(改读

    35、xi) ” , “一骑(改读 q)红尘妃子笑”还有确凿的“凿” ,原读 第 9 页 共 19 页 (zu) ,后改为(zo) ; “粳米”的“粳”原读“jng” ,现在要读“gng”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正音” ,如今要被“别字”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专家们陈 述如此“修正”的理由, “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o) 字,大家都这样读,读 着读着就成了对的 。 ”这让大家愈发不淡定了。 莫非语言文字的改革,对字音的究诘,竟要倚多为胜?这一回合,难道可以坐 视三人成虎、曾参杀人,李鬼竟真能取代了李逵? 对此,朋友圈连片“惊呼”甚至“惊恐” : “读别字的人多了,别字便成了正 字?什么逻辑! ” “干脆把鸿

    36、鹄的发音也改成鸿浩吧,这个也错的多” , “考 试可以改成投票制,ABCD 四个选项,哪个支持的人多哪个就是正确答案?”上海一 位语文老师出身的小学校长忧心忡忡, “以后小学取消多音字学习吧,省得教错,反 正我是教不来了! ” 这一切是确有其事还是捕风捉影? 澎湃新闻刊出一则报道: 咬文嚼字主编称这是一则“假新闻” ,提及的大部 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 2016 年 6 月 6 日发布的 征求意见稿 ,至今尚未正式发布。今后正式发布的应该不完全和征求意见稿一 样,专家说, “也许网友担心的读音改动根本就不会出现在正式发布的审音表 中,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 听了权威的“也许” ,却依然让人“担心

    37、” 。 “审音表”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笼 两年多,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而这些看似荒唐的“别字”上位, “也许”不 会有,然而“也许”会有啊!征求意见有没有广泛性、科学性和严肃性?眼下的“哗 然” ,正是提醒国家语委的“正式发布”文本,一定要慎之又慎。 语言文字从来都是变动不居、与时俱进的,当然不能抱残守缺,全依祖宗,一 字不能易。否则,我们“也许”仍在之乎者也和繁体字中呢喃沉浮呢!鲁迅当年吐 槽过一位名人说错成语,把“每下愈况”错说成“每况愈下” ,所表达的意思也满拧。 眼下, “每况愈下”早已成为正确的成语了。这也说明, “约定俗成”确实可以成为 语言规范新创的重要因素。 然而, “一

    38、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 。 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代表着国家尊严和文化传承,兹事体大。如果少了诚惶诚恐的 敬畏之心,在改动时随意性太强,会带来简单粗暴、杂乱混淆甚至人文历史的断裂。 语言文字的改革,要兼顾历史流变、地域融合,要注意外来语言的吸收转化,也要 尊重约定俗成。但这并不是说,祖先魂魄所依的皇皇汉字,就一定要向“错误的大 多数”屈服。 像“远上寒山石径斜(xi) ” ,这样的名句,几乎是每一代小朋友开蒙必读,这 个读音不仅合辙押韵且浑然天成。倘若改成“xi” ,便让晚唐七绝圣手杜牧陷入不 会“押韵”的窘境。久而久之,我们的后人还怎么体会唐诗的铿锵优雅、宋词

    39、的婉 转清丽?怎么告诉孩子某处读音的别扭该由谁来负责? 曲高和寡,不意味着只能让“曲”走“低” ,相反,可以通过努力,让“曲高” 而“和众” 。时下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等 电视节目的日渐流行, 证明了这种努力的有效。 当小选手们已经很有腔调地诵读 “少 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 ”之际,我们却要坐视某种文化上的釜底抽 薪,让孩子们忽然“衰(shui) ”得不知所措?让兢兢业业的广大语文教师失了准 绳?让语言传承没了沉着有序的步步相依? 兹事体大,且请广开视听,慎之又慎。 第 10 页 共 19 页 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作者:张

    40、 贺 来源:人民网 “5 分钟读完一本名著” “3 分钟看完一部电影” “10 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 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此 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 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 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 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 的几条梗概。看了这些节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中原有 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与你无缘了。有的人觉得名著篇幅太 长

    41、、内容艰深、阅读门槛比较高,于是看这些视频版的“缩写本”聊备谈资,更有 人连电影、电视剧都要用 3 分钟看完。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 为可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 说,短短 15 秒的视频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 限制节目时长或字数,这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普遍采取的策略,好处是用户上传的内 容因短小精悍所以又快又多,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 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国内外都曾做过实验, 在浏览社交媒体若干分钟之后,再让用户去背诵

    42、文章和做数学题,正确率都会下降。 以往人们都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 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 去阅读(准确地说是观看)碎片化的内容。虽然古人也曾有“马上、枕上、厕上” 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阅读,但所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 今天的快餐文化与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逐渐远离文字 而趋向视频。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图片都不能比拟的。但企图用短 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转到视频,的 确是便捷了,但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人类通过阅读文字来传承思 想文化

    43、的历史已数千年,而视频成为媒介主流的历史不过数十年而已,不论是从人 类的认知习惯还是就历史积累而言,视频都是不能与文字相提并论的。如果仅仅用 视频作为媒介而远离文字,那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座宝库,这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 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绝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者往往速 朽。 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 而今之计,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 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 第 11 页 共 19 页 年度流行语的价值何在年度流行语的价值何在 作者: 扶 青 来源:南方日报 只要你是网民,一定会阶段性地

    44、被某些流行语“刷屏” 。12 月 3 日, 咬文嚼字 编辑部公布了 2018 年十大流行语,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 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杠精入选。 流行语盘点许多人都在做,年度榜单也很多,但多数榜单仅以频次为依据,哪 个词被搜索得多、用得多,相对就容易上榜。 咬文嚼字却不一样,它推出流行语 具有向大众推荐的功能。评价依据有三:第一是流行,需要紧扣时代特点,词语本 身带有年度信息的烙印,比如“教科书式” ;第二是创新,语言结构有突破,如“官 宣” “杠精” “佛系”等,都是汉语中的新结构,具有语言学上的价值;第三是文明, 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才值得推广,像“然并卵”

    45、“大猪蹄子”等词语,虽然使用频率 高,但长远看不具持续性,也就不用。这种既考虑热度又考虑价值的评选标准,是 许多人认可咬文嚼字榜单的重要原因之一。 年度流行语的价值,首先是基于语言学之上的。语言是一条有生命力的河流, 时时处处,新语汇和新表达都在汇入。那些常用常新、用出新意的词语,不仅保持 了语言之河的活力,更起到了赓续文化的作用。此外,年度流行语的价值,体现为 时代的记录、对社会的观察、对生活的体悟。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不 仅记载着本年度人们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也传达着人们对事件和生活的态度。自 有互联网以来,年度流行语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新景观,其背后折射的大众心理和 诉求,值得思

    46、索和回味。 年度流行语凝聚了时代的缩影。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习近平 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引起各国关注,得到全球认同,成为推动全球 治理体系变革、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国际共识。 “退群” 本是源于微信群的网络用语, 但随着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接连退出一些国际协议或组织,被形 象地称为“退群” ,并广泛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今年浙江等地提出“政府要努力做好 店小二 ” ,是指推进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周到服务, “店小二”由此演化出新义。 这几个流行语紧扣时代特征,忠实记录了大时代的变化。 年度流行语记录了对社会的观察。 “教科书式” ,源自一段上海民警街头执法的

    47、 视频,其中记录的执法程序和现场指令等都无可挑剔,具有教科书一样的规范性, 承载了人们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期待。信息爆炸时代,人们产生了 信息焦虑,尤其是找不到有效信息的焦虑,有两组流行语与此有关。 “官宣” ,即“官 方宣布” ,把个人、机构等行为称为“官方” ,有强调其权威性、可靠性的意味。与 此同时, “确认过眼神”的流行,反映的是人们面对海量消息甚至虚假信息时希望得 到“确认” “甄别”的心理。 年度流行语蕴含着对生活的体悟。曾经流行的“感觉身体被掏空” “葛优躺”等, 都可以窥见一种“丧文化”的端倪,这次依然有所体现。 “锦鲤”被认为是“好运” 的象征,隐含着人们对美好生

    48、活的向往,也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表达释放。与此相 关, “佛系”更为直接,它源于某种自嘲心态,是一种不可取的生活态度。 “杠精” , 是指不问真相、不求是非、为反对而反对的人; “巨婴” ,则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缺 乏规则意识、没有道德约束的人,这两个概念能够上榜,背后是人们对某些不理性 行为的反思与批判。 从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研判时代走向、汲取成功力量。那些具有时代烙印的流 行语固然宝贵,但是关注社会、关注个体的流行语,也在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去 读懂大众心中所想,从中找到新的方向。 第 12 页 共 19 页 让教育的阳光普照“苔花”让教育的阳光普照“苔花” 作者:石 羚 来源:人民网 “白日

    49、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藓虽生长于潮湿的角落,但它 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顽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清代袁枚的这首小诗,读来令人感动,也 启人思考立德树人的道理。 现实中,总是不乏不甘平庸、努力生长的“苔花” 。 “带母上大学”的残疾学生魏祥,战胜贫 困圆梦北大的河北女孩王心仪, 走出大山的春蕾女童合唱团那些奋斗着的青春身影, 传递着 激励人心的正能量。也应看到,青春如果只能依靠“自来” ,无人喝彩、无人关爱,则意味着承 受更多的无奈、付出更艰苦的努力。其实,袁枚还写过另一首咏苔五绝: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 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石头上种不出玫瑰花,沙漠里长不出棕榈树,成功需要一定 的条件。我们呼唤绽放,就应厚植教育的沃土;鼓励奋斗,就应铺设笔直的跑道。 教育是重要的公共产品。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梦想,教育则是通向梦想的阶梯。只有教 育的阳光照亮每一处角落,才会有更多“苔花”向阳盛开。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把人比作树木,认 为不必勉强让树木长得一样高,但要在“立脚点上求平等” 。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不凡 的成就、长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资料:最新时评20篇(精编).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0861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