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新高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绝密启用前绝密启用前 20202020- -20212021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 语语 文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数: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 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
2、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 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 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 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台湾居民常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 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
3、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 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 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 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 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 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
4、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 系的性质相关联。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 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 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 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 是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
5、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 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 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 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内战所造成的 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 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
6、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 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 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材料三: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 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 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 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
7、,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 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 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 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 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 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
8、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社 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 体”的观念。 B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如果国家认同过于强势,则容易爆发某些始 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 统一的国家。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
9、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 同体存在的价值。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 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的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台湾与大陆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 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 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 家认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10、(3 分) A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 同体。 D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 家凝聚力。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观点态度。(4 分) 5请结合材料,试分析怎样加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6 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 男 莱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 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 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 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 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 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
12、处看,有的修直 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 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 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 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
13、它搭过 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 还 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 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 婆娑有致, 不畏霜雪, 四季常青, 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 便凌云去也无心”, 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 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
14、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 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 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 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 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满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 年 5 月 2 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4 年考入湖南
15、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1926 年 8 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 同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 年 4 月上井冈山,先后任有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都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 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 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 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 仰止。原来在 1928 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
16、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 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 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 1952 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 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 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 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 了,还有深埋
17、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 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 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 感受并不一样。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 牺牲的高洁品质。 C“就让
18、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 私。 D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 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 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 震撼。 C“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 魂归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
19、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 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4 分) 9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 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 ,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
20、河阳判官。时 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 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弼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 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 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 ,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 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
21、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 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 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 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 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 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 。元六 年八月,薨 ,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0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
23、,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到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活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三品以上官员之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 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 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 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
24、。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 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4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注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