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杜甫:饱含爱国忧民之心的“诗圣”.doc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1085705
  • 上传时间:2021-02-14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4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杜甫:饱含爱国忧民之心的“诗圣”.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杜甫 饱含 爱国 诗圣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杜甫:饱含爱国忧民之心的杜甫:饱含爱国忧民之心的“诗圣诗圣” 天一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 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被称为“诗史”, 其人被誉为“诗 圣”。 旧唐书卷一九 0 下、 新唐书卷二 0 一有传。杜甫少有才 智, 青年时曾两次外出游历, 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后与李白相识, 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一生经历过开元盛世,又目睹了“安史之 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杜甫是一个不得志者, 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怀着爱国忧民的情感,寻找为国 家效力的机会。同时,他还用诗歌描绘人生、记录历史、表达思想、 抒发感情。杜

    2、甫的诗歌艺术成就和崇高人格至今仍为人们所赞颂。 他与“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脍炙人口,人们随 口便能吟出: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 圣”的杜甫。 初显才智初显才智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出生在河南巩县城东一 个叫瑶湾的地方。杜甫降生的这一年,恰好是唐玄宗李隆基登上天子 之位的那年, 第二年, 改元开元, 此后, 大唐帝国便继“贞观之治”, 进入了所谓的“

    3、开元盛世”。当时的唐朝,疆域广阔,经济繁荣,国 力强盛,文化昌盛。杜甫就是在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杜甫家族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先祖杜预,另 一个是他的祖父杜審言。杜预是西晋时期的名臣、大儒,在灭吴的战 争中战功赫赫,为西晋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灭吴之后,他在江南 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公私俱受其益。杜预还博学多才,人称“杜武 库”,武库,就是我们常说的军火库,那里面什么武器都有,言外之 意是说他无所不能。杜预于群经特好左传 ,所著春秋左传经传 集解至今仍是研究左传的必读之书。在杜甫心中,这位先祖是 自己的榜样。除了杜预,杜审言也是名声较为显赫的一位。杜审言主 要活动于高宗、武周

    4、时期,他对杜甫的影响主要是在诗歌创作方面, 所以杜甫常常说“诗是吾家事”。 杜审言年轻时就在诗歌上崭露了头 角,后来成为武则天时期重要的宫廷诗人之一。明代胡应麟诗薮 中说: “初唐无七言律, 五言亦未超然。 二体之妙, 杜审言实为首倡。 ” 充分说明了杜审言对律诗创作的贡献。 受杜预、杜审言等先辈的影响,杜甫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都有 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他坚持“奉儒守官”的理想,即通过入仕 做官把儒学的精神和传统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希望有朝一日能够 建功立业。 杜甫的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兖州司马, 对杜甫的影响不是很大。杜甫的母亲在其年幼时就去世了,杜甫是在 姑姑家中

    5、长大的。这位姑姑心地善良,和蔼可亲,将小杜甫照顾得无 微不至。 杜甫自幼就显露出超群的才智,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他在诗 歌方面尤为“早熟”,七岁时便“开口咏凤凰”,着实令人惊叹。九 岁时,他开始学习书法,这大概是受祖父杜审言的影响,史书记载杜 审言“工书翰,有能名”。十四五岁时,杜甫开始了社交活动。他所 结交的人大多是一些老前辈,由于其才华横溢,诗文清新,因此深受 前辈们的赏识。 两次游历两次游历 与同时期很多大诗人一样,杜甫在进入仕途之前,也有过一段漫 游的经历。 漫游对唐代文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通过游览各地, 可以了解不同的风土民情,真正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 对于要跻

    6、身仕途的人来讲,漫游可以结交不少朋友,拜访当朝做官之 人,扩大自己的影响,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 十九岁时,杜甫首次出游,到了山西一带。二十岁左右,杜甫漫 游洛阳、江宁、吴越一带,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江苏南京,浙江绍 兴、天台山等地。这段游历大约持续了四年多的时间,其间他拜访名 人,寻访古迹名胜,濡染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 闻。他对祖国山河的壮美深表慨叹,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增加了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元二十三年(735) ,杜甫参加了在洛阳举行的科举考试。科考 中第,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是进入仕途、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 必经之路,乃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杜甫自幼受家庭影响,自

    7、然准备通 过这一途径入朝为官,施展抱负。他的才学很高,踌躇满志,本以为 会考取功名。谁知,这次考试他却落第了。然而,也许是年纪尚轻的 原因,这次落第并没有给杜甫带来打击,他也没有因此而苦恼。 不久,杜甫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漫游。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到 二十八年(740) ,他主要在齐赵一带,即现在的山东和河北南部地区 游历。这个过程,杜甫始终带着开元盛世的朝气和自信。当他到了东 岳泰山脚下的时候, 被壮丽的山色所吸引, 写出了 望岳 这一名作: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开 阔,气势磅礴,格

    8、调轩昂,充分表达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诗 人奋发向上、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的最后一句,还带有普遍的哲理意味。 与李白的深厚情谊与李白的深厚情谊 游历结束后,杜甫回到了洛阳,居住在首阳山下的几间“土室” 里。不久,他结了婚,取妻杨氏,虽非名门闺秀,却贤惠质朴、通情 达理。 友谊, 是人生中不应缺少的珍贵之情。 杜甫一生结交了不少友人, 但最应一书的,是他与李白的交往。他们的真挚友谊,是中国历史上 的一段佳话。 郭沫若曾经说过:“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 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 的光辉。”后人将李白和杜

    9、甫并称“李杜”,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具有 同样高度的诗歌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友谊。二人都性格 豪爽,襟怀坦荡,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向。 杜甫第一次与李白见面是在天宝三载(744) ,这一年李白被唐玄 宗“散金放还”,他带着失意的心情到了洛阳,见到了杜甫。当时, 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李白的性格使杜甫产生了由衷的仰慕 之情。他们共同的抱负,共同的诗歌爱好,共同的生活趣味,使他们 一见如故,相互倾心。 应该说,李白和杜甫在一起游历、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们的 友谊却终生不渝。第一次见面后,李白临行前,杜甫写了一首赠李 白 。后来,李、杜二人在梁宋(今河南商丘)游历时又遇上了高适, 三颗诗

    10、星,一道云游,寻访古迹,畅谈古今,品评诗文。 李白与杜甫分开时,彼此都心系对方。像李白写有鲁郡东石门 送杜二甫 ,杜甫则写有春日忆李白 冬日有怀李白 梦李白 等等。 诗中不仅流露出思念之情, 更有着相知相惜之感。 应该说, 李、 杜二人的长久友谊是中国诗词史上的一段佳话。 流落长安流落长安 天宝六载 (747) , 还是“布衣”的杜甫初次来到心向往之的长安。 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中心, 也是商业发达的经济中心和文人 荟萃的文化中心, 而对杜甫来说则是一个可以施展抱负和实现理想的 地方。应该说,他这次来京,一是为了寻找机会,走上仕途,更主要 的是想干出一番事业,为国家和苍生贡献自己的智慧和

    11、才能。 就在这一年,唐玄宗下诏举办了一次考试,其目的是广求天下能 人,这便是由皇帝直接选拔人才的制举,而非常规举行的科举。 在杜甫看来,这当然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可以一试身手。但结果 却事与愿违,这次考试不但杜甫没有考中,全体考生竟无一人及第。 怎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李林甫施展的阴谋诡计。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 期著名的奸相, 善于钻营, 有一个成语叫“口蜜腹剑”, 说的就是他。 李林甫陷害张九龄等忠义之臣,终使皇帝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之职, 李林甫则当了宰相。此后,为了大权独揽,他一方面罗织党羽,一方 面阻塞言论,这次考试“全军覆没”,实际上就是李林甫害怕考生批 评朝政,揭露时弊,让自己难堪而故意为

    12、之。他跟唐玄宗汇报说,这 次考试一个人都没有录取,是因为“野无遗贤”,就是说天下人才早 就搜罗殆尽了,没有没被录用的人才了。这种荒唐话,唐玄宗居然听 信了。 继上次科举失利后,满怀报国之志的杜甫再次落榜,这次的失利 对他的打击很大。从此,他流落长安,生活日趋困苦。大约在这个时 候,他的父亲也去世了。 此时的杜甫对朝廷的弊政有了自己的思考,他在给官员韦济的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直指朝廷用人的不合理,认为这 是一个小人得志而才志之士被埋没的时代。 天宝十四载(755) ,流落长安近十年的杜甫通过努力奔走,终于 等来了一个职位河西尉,这是从九品的低级官职,是唐代品级最低 的官职了。河西即现在

    13、陕西合阳县一带,这个职位与杜甫“致君尧舜 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相差太大了。他不愿接受这个职位。不 久,他又等来并接受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即太子卫戍仪仗中 的参谋属官,负责管理兵甲器械,从八品下,相较于河西尉,职位稍 高了些,而且是在长安城中任职,较为体面。 任职的当年,杜甫离开长安去探望妻子和儿女。没想到,就在回 家的路上, 唐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就是安史之乱的爆发。 杜甫将自己回家途中的经历写入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 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句,表达了作者关注民生的仁厚情 怀。诗的结尾还涉及“平人”“失业徒”“远戍卒”等的苦难生活, 有人评价说这是“忧在

    14、天下,而不为一己得失也”。这首诗既是杜甫 对自己在长安近十年生活的总结, 也写出了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如今 在风雨中的动荡和不安,写出了权贵腐朽的生活,写出了一个满怀理 想和抱负的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愤懑,写出了广大民众困苦的生 活。 在安史之乱中短暂在安史之乱中短暂任职任职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战乱爆发,唐朝几乎没有兵 力与其对抗,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安禄山就率叛军从范阳一直打到 洛阳。不久,潼关失守,玄宗一行匆忙逃往四川,接着,长安也被叛 军占领。 正是由于叛军逼近潼关,杜甫不得不携带家眷迁居到白水(今陕 西白水) ,投靠自己的舅舅白水县尉崔十九。后来,杜甫带着家人夹 杂在难民中

    15、从白水继续向北逃亡,一直到达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 村,才把一家人安顿下来。此时,他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即唐 肃宗) ,于是只身北上,准备去投奔。怎料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 至长安。 杜甫见到经过战乱的长安城满目疮痍,心情十分沉重。他写下了 流传千古的名作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这首诗感情真挚,反映了诗人心系国家、眷怀家人的情怀。 杜甫很想为国效力,终于在至德二载(757)的四月,他瞅准时 机, 逃离长安, 投奔了肃宗。 杜甫拜见皇帝的时候, 穿着一双破麻鞋, 衣服也破烂不堪。 这一忠诚之举使

    16、肃宗大为感动, 授予他左拾遗一职, 后人称其为“杜拾遗”, 即来源于此。 左拾遗虽然是个级别较低的官, 但可以接近皇帝,参与议论朝政,很有发展前途。 不料, 杜甫很快就因营救房琯一事触怒了肃宗, 遭到皇帝的疏远。 这次,他不得不离开朝廷返乡探亲。 至德二载九月,朝廷收复了长安。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 左拾遗一职。 但他已不再受皇帝的信任和赏识, 最终因房琯案的牵连, 于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是一个处理人事方面琐 屑小事的官职,与杜甫建功立业的理想相去甚远。大概是为了排解心 中的苦闷,他决定回洛阳老家去看看。 成都的草堂生活成都的草堂生活 乾元二年(759) ,杜甫从洛阳前

    17、往华州。此时正值春夏之交,关 中地区发生了大饥荒,官场不得意的他目睹了天災人祸下百姓的惨 状,对朝廷颇感失望,于是,决心辞官西行。 杜甫带着一家人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 ,又从秦州到了同谷, 最后到了成都。应该说,杜甫选择在成都定居是很明智的。首先,这 里远离中原战乱地区;其次,此地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适合生 活;第三, 此处古迹名胜众多;再有就是安史之乱时, 玄宗曾避难于此, 肃宗时升成都为南京,有较为突出的政治地位。此时的杜甫已接近知 天命之年,他的生活从此揭开了新篇章。 初到成都, 杜甫一家人暂时居住在成都以西七八里处浣花溪畔的 草堂寺。 此时, 他的朋友裴冕、 高适都在蜀地做官,

    18、 他们对杜甫来说, 是经济、生活上重要的依靠。 然而,居住在草堂寺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杜甫必须赶紧修建自己 的住宅。他以诗代信,一封一封地发给友人,以求得资助。终于,他 在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 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 这里溪水长流、 环境优美,成为杜甫一家人在成都的安居之所。杜甫离开成都后,草 堂一度荒废。到了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觅得旧址重结茅屋,草堂胜 迹得以保存下来。南宋、元、明、清各代,对草堂多有修葺,主体建 筑和园林布局保存至今。 位于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 居。 有了安身之所,杜甫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诗歌方面,其中大部 分是田园诗。这大概是杜甫在抒发经过

    19、长时间颠沛流离后,终于可以 安安稳稳度日的感受,他开始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同时仍怀有一 颗爱国忧民之心。 在成都,他还遇到一个人,就是严武。广德二年(764) ,黄门侍 郎、郑国公严武向朝廷上奏,要杜甫担任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 员外郎,赐绯鱼袋,品级从六品,后世称杜甫为“杜工部”,即源于 此。其职务实际是在严武的幕府中当参谋。以五十多岁的年龄当上一 官半职,对于杜甫来说应该是好事吧?其实不然。他在不少诗中表现 出要退出幕府、归隐草堂的想法。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之是不想继续 在幕府中做事了。 永泰元年(765) ,严武暴病而死。友人的离去,对杜甫的打击很 大,他决定离开成都。 晚年的漂泊晚年

    20、的漂泊 杜甫离开成都,买舟东下。成都的生活固然安逸些,但这不是杜 甫的人生追求,他不仅要安居,还要立业,要为国家百姓做些事情, 这是他离开成都的根本原因;严武的去世,只是促使他离开成都的一 个引子。 离开成都,杜甫沿江南下,经过嘉州(今乐山) 、戎州(今宜宾) , 再向东北方向, 经过渝州 (今重庆) 、 忠州 (今忠县) , 到达了云安 (今 云阳) 。由于旅途劳顿,杜甫肺病发作,不得不留下来休养。第二年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 ,杜甫一家人继续东行到了夔州(今重庆奉 节东) ,住在瀼西草堂,并得到了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柏茂琳的关照。 杜甫在夔州的生活状况很不错,他在这里待了一年零九个月,

    21、写 了四百五十多首诗,占了他全部诗文的近三分之一。生活的安定,为 其创作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然而,前面已经说过,杜甫是愿意有所作为的,即使他现在已经 年老,而且还有疾病在身,但他仍坚持理想,于是决定离开夔州。 他带着家眷乘舟顺流而下,到过衡州(今湖南衡阳) 、潭州(今 湖南长沙) 。此时的杜甫,身体已经很衰弱了,但他仍写下了忧国忧 民的登岳阳楼 ,诗的最后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充 分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 大历五年(770)冬,杜甫病卒于从潭州到岳州(今湖南岳阳) 的水路上。因家里太穷,只得将其葬在岳阳市所属的平江县小田这个 地方。直到杜甫去世 43 年后(813) ,杜甫的孙子杜嗣

    22、业才把祖父的 尸骨迁葬回祖坟所在地河南偃师杜楼村, 同时请当时的大文豪元稹 写了一篇墓志铭。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的一生及其结局应该说是不幸的, 但他却在诗歌方面留下了 不可磨灭的足迹。杜甫用毕生精力进行创作,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 首诗歌,这些诗歌极具审美价值和现实主义精神,在思想和艺术上都 达到了完美统一的境地,从而把古代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 首先,杜甫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 状况。我们知道,杜甫一生经历了唐朝的开元盛世,也看到了“安史 之乱”后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他从现实出发,对那些具有代表 性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加工提炼,再用诗的形

    23、式表达出来,比如兵车 行 丽人行“三吏”“三别”这些叙事性较强的诗篇,都是从真 实生活中概括出它们的意义, 也揭示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和本质特 征。我们读杜甫的诗,就好像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闻到了那个 时代特有的气息,看到了那个时代斑驳的色彩。杜甫的诗被称为“诗 史”,是与其现实主义诗歌艺术成就分不开的。 其次,杜甫的诗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沉郁”是就内 容而言, “顿挫”是就形式而言。 像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北 征 ,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作品。诗的内容博大深广,诗人的感情悲 凉激愤,言近而旨远,思深而情苦。当然,这与杜甫创作态度严谨又 富于创新,语言讲究格律又追求诗味有很大关

    24、系。 第三,杜甫的诗歌体裁多样。无论是重要题材还是一般题材,杜 甫都会根据立意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体裁,无不得心应手。乐府歌行 是其常用的体裁,但他又不拘泥于陈套,而是自拟新题,比如塞芦 子 悲陈陶 哀江头等。五古是汉魏六朝时逐渐形成的,杜甫常 用它来叙述百姓的疾苦和自己的不幸,兼具叙事和抒情。七古是五古 的发展,在当时还算新体,杜甫多用它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律诗 是唐代新兴的诗体,杜甫用它创作了春望 春夜喜雨等,对仗 工稳,韵调和谐,对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最后,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也颇具魅力。杜甫作诗,字斟句酌, 甚至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 像“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词简

    25、义丰,概括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实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 行白鹭上青天”,语言色彩鲜明,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风景画卷; 又如“身轻一鸟过”的“过”字,“暮投石壕村”的“投”字,均準 确精炼,颇有神韵。 杜甫的爱国忧民情怀 杜甫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他出生于 官宦人家,自幼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有着爱国忧民的情怀和一颗仁爱 之心。 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许身一何愚,窃比 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 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萧洒 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 倾太阳,物

    26、性固难夺。”意思是:我对自己有一个不合时宜的比喻, 就是要做像尧舜时代的后稷和契那样的忠臣,这个志向至死不休,常 常希望实现这一理想。我还时常关心百姓的生活,特别是在光景不好 的年头,我更会担心百姓的生存问题。我并不是不懂得去享受自由自 在的生活,而是自己遇到了像尧舜一样的明君,当然不能放弃为国家 做事的机会。我爱国忧民的情怀,就像向日葵随着太阳转动一样,已 经成为自己的本性。 正是因为有这种信念,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将家中妻儿安顿好, 立刻就去投奔刚即位的肃宗皇帝。在被叛军抓到后,他的意志也没有 消沉,而是伺机逃走,继续前往投奔。此时,他的忠君和爱国是一体 的,他希望为新皇帝和这个国家效

    27、力。 在听说唐朝军队收复洛阳、郑州和开封等地,叛军头目纷纷投降 后,杜甫创作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 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兴 奋、激动、欣喜若狂的心情跃然纸上。在杜甫看来,唐军是国家的正 义之师,而安史乱军则是分裂国家的不义之师,唐军的胜利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心忧国家、心系天下的情怀。 至于忧民,则体现了杜甫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仁爱精神。 杜甫从赴奉先县回家探亲,抵家时发现幼子已经饿死了,在巨大的悲 痛中,他“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将爱推己及人,想到了那些 更穷苦的百姓和边疆戍卒,真是忧比南山,感慨无量。他所创作的著 名组诗“三吏”“三别”,如同六出感人肺腑的悲剧,不仅让我们 读到了战争的痛,也读到了杜甫对百姓的关心和担忧。特别是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把解救苍生视为自己的使命,每读至此,我们都会被他崇高的人 格和爱民的情怀所打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杜甫:饱含爱国忧民之心的“诗圣”.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08570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