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教案+课件+学案+测试题(共2课时8份文档).zip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CHUZHONG YUWEN 第三单元阅读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 第 花 一 源 课 记 时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文学常识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 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 观点。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在六朝获得文 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 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 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 文,在古代属“杂记体”,是 借游记 之 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与真正 的游记不是一回事。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自 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 人。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风,是我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 传等,收录于陶渊明集 陶渊明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 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 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 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 ,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 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 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 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 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 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 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 ,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 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 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 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 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 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夹岸(ji) 豁然开朗(hu)俨然(yn) 阡陌交通(qin)垂髫(tio)怡然自乐(y) 便要(yo)还家(hun)邑人(y) 语云(y) 诣太守(y)刘子骥(j) 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沿着,顺着 两岸中间颜色鲜艳美丽落花繁多的样子 对感到惊异想要尽 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林尽于水源 隐隐约约,形 容看不真切 舍掉 仅仅、只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 变得开阔敞亮 整齐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听到 老人和小孩 全,都全,都 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于是,就详细 同“邀”,邀请 全,都妻子儿女 乡邻们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讯 竟然,居然 对、向 不要说,更不必说 全,都感叹惋惜邀请 告诉不值得,不必 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已经 沿着、顺着 先前的 做记号到拜访 记号 打算,计划随即,不久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疏通全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 地,鲜艳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 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 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的祖先为了躲避秦 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 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 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像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篇平坦宽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 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来款待他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 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 ,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 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 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 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嘱咐他说:“这的事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 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归纳整理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二)同义词 悉,并,咸,皆(全、都) 言,道,云,说(说) (三)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四)一词多义 舍:A.便舍船(舍掉) 寻:A.寻向所志(寻找) B.屋舍俨然(房屋) B.寻病终(随即,不久) 志:A.处处志之(做记号) 为:A.捕鱼为业(作为) B.寻向所志(记号) B.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乃: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作:A.往来种作(劳作) B.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B.杀鸡作食(作为) (五)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连词。 芳草鲜美 古义:颜色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成语积累 豁然开朗: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 :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 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积累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 落英缤纷 :落花纷纷。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 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 界。 四读课文:读出文韵 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反应渔人的情感变化。 抓住体现朗读变化的关键词:忘路,忽逢,鲜美,缤纷, 甚异,大惊,叹惋 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炼之美。 布置作业 背诵桃花源记全篇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谢谢收看!1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9 桃花源记课时第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 3.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 审 美情趣 。 二、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部编版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 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 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 “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 学 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 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 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 八年级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但是文言功底 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 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四、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现象 难点: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六、教学过程 1、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 单元所选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 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 染。 学习本单元,要 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 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我们 古诗文的特点和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告诉了我 们 2 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 2、文学常识介绍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 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 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 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在古代属 “杂记体”,是 借游 记之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与真正的游记不是一回事。(播放PPT)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风,是我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3、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学习方法 诵读法。在诵读中正其音,晓其律,通其意,品其 蕴。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夹岸(ji) 豁然开朗(hu) 俨然(yn) 阡陌交通(qin) 垂髫(tio) 怡然自乐( y )便要(yo) 还家(hun) 邑人( y ) 语云(y) 诣太守(y) 刘子骥(j) (二)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晋/太原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 /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三)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文中有一个通假字,便要还家 的 要,同邀请的邀。 有两组同义词,悉,并,咸,皆 都译为(全、都)言,道,云,说 都 译为(说)。 还有一处词类活用现象,渔人甚异之的异,翻译为(对 感到诧异,是意动 用法)。 文中共有六个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 志 为 作 舍 乃 寻 另外,在文中还有五个较为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分别是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请同学们记下这些词的古义和今义。 除了我们归纳整理的文言现象外,这篇含标点之内尚 不足四百字的散文,衍生 了许多的成语 分别是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阡陌 交 3 通 ,黄发垂髫,落英缤纷 ,世外桃源。 (四)四读课文,读出文韵 可以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反应渔人的情感变化。 同时注意忘路,忽逢,鲜美,缤纷, 甚异,大惊,叹惋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 语。 另外,这篇散文从句法上看是以短句,散句为主的,音节短促,少有修辞,叙 事写景时,以省略句居多。即便是桃花源里的种种,在渔人转述时也仅仅写为 三个字,说如此。这种简洁精炼的语言风格,也是陶渊明散文的一大特色。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文言词句2.背诵课文 七、教学反思 时间限制导致指导诵读的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 、细致。1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学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9 桃花源记课时第1 课时 1、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本单元的作品主要是 古代诗文名篇 ,阅读这些作品 ,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 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诵读这些古诗文,能够陶冶 我们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习本单元,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 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文学常识的介绍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 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 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 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在古代属 “杂记体” ,是 借游记 之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与真正的游记不是一回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风,是我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3、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 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 2古今异义词: 鲜艳 交通 无论 妻子 绝境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2 乃: 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 遂: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 4.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参考答案:一1、hu yn tio yo jn j y jin 2古今词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 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开朗 古义:开阔明朗 今义:性格乐观 3.一词多义 舍: 舍弃 房子 寻:寻找 不久 志: 做标记 标 记 乃:于是,就 竟 才 遂:于是,就 最终,终于 4、要邀:邀请 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 到; 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 说魏晋了;不值得对外人说起。1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跟踪测试题及答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9 桃花源记课时第1 课时 【跟踪测试题】 一、阅读一、阅读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选段,完成后面的题。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不足为 外人道也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不迷复得路。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A.良田良田 无论无论 B.B.绝境绝境 问津问津 C.C.问讯问讯 间隔间隔 D.D.交通交通 妻子妻子 2.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意思。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1 1)便)便要要还家还家 要:要:_ (2 2)欣然)欣然规规往往 规:规:_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 才通人。才通人。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便扶向路便扶向路_ 5.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二、二、 阅读阅读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共回答下列问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3232 分)分)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不足为 外人道也。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语句的意思。解释下列语句的意思。 (1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绝境:_ (2 2)未果,寻病终)未果,寻病终 寻:寻:_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3 答案:答案: 一、一、 1 1、 D D 2 2、1.1.邀请邀请 2.2.计划;打算计划;打算 3 3、仅、仅 通过通过 仅容一个人通过。仅容一个人通过。 4 4、就顺原路回去。、就顺原路回去。 5 5、哪里来、哪里来 原因原因 询问询问 嘱咐嘱咐 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 因。因。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 这里的情况。这里的情况。 二、二、 1 1、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2.不久不久 2 2、交错相通、交错相通 相互听见相互听见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 3、顺着、顺着 记号记号 就顺着原路(回去)就顺着原路(回去) ,处处作了记号。,处处作了记号。 4 4、自然环境优美;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乐。百姓生活和乐。 优美优美 和平和平 和乐和乐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CHUZHONG YUWEN 第三单元阅读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 第 花 二 源 课 记 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故事情节。 2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 3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整体把握 文章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东晋太元年间武陵的一个 捕鱼 人忽逢桃花林、误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 寻桃花源、难觅桃花源的故事。 研讨赏析 率妻子邑人来自绝境。 桃花源是个“绝 之 境”? 桃花源是个“绝美之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是个“绝秘之境”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小口, 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是个“绝丰之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 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是个“绝幽之境” 鸡犬相闻 桃花源是个“绝宁之境” 阡陌交通往来种作 桃花源是个“绝乐之境”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是个“绝淳之境”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社会背景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这期 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 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桃花源是个“绝无之境”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意义影响世外桃源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 渔舟何似莫归来,想桃源、路通人世。张炎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 写作技巧 语言精练简朴。 情节叙述精妙。 虚实结合。 课堂总结 “幼时家贫,苦读诗书,不坠青云之志;初入官场,受人轻视, 不忘济世报国。几度浮沉,一身傲骨,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 山,采菊东篱,不忘年少初衷。如椽巨笔,绘就桃源,言百姓之 心声,千古之下,聆听此音,感隐者之情怀。” 谢谢收看!1 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9 桃花源记课时第2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欣赏古诗文,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古诗文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古诗文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 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 (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 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 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 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 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 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 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 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 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 重引导学生肯定陶 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 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 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 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故事情节。 2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 3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 文 章内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文章内涵 难点: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背诵课文,考查学生对文言词句的掌握情况。 2、整体把握 2 桃花源记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东晋太元年间武陵的一个捕鱼 人忽逢 桃花林、误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 寻桃花源、难觅桃花源 的 故事。而作者以简练的笔墨描绘出的桃源美景,更是打动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 者。 三、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学习方法 研讨赏析。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桃花源的绝境 绝_之境。 (一)桃花源是个“绝美之境”。桃花源外有汩汩的溪水,鲜美的芳草,缤 纷 的落花。粉红的桃林,一望无际, 灿若云霞,这便是作者描摹出的瑶台仙境, 渔人甚异,自然复前行,读者心动,自然读下文。 (二)桃花源是个“绝秘之境”。需顺水而行,不知远近,需穿林而过,行 至 尽头,需钻山而走,另辟蹊径。如是者再三,方得以豁然开朗。 桃花源是个“绝丰之境”。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高大的 桑 树,丰茂的竹林,好一派富饶祥和的田园风光。生活在这里的人,自是丰衣足 食,无饥馁冻饿之苦痛。 (三)桃花源是个“绝幽之境”。村落间鸡鸣犬吠之声,相互可闻。而又恰 恰 是这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犬吠,才衬托出了桃源生活的幽雅宁静。南朝诗人王 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蝉噪林鱼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鹿柴一诗中 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俱是于此同工。 (四)桃花源是个“绝宁之境”,天地间小路交错相通,男男女女,在其间 往 来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生活的安宁,无需四处奔波,享受着生 活的祥和,自有一份平凡的幸福。 (五)桃花源是个“绝乐之境”。 黄发老者、垂髫童子,老有所依,幼有所 养, 尽享天伦之乐。这便是人们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了。有衣有食有家有情, 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极其友好。而无外界之烦忧。 (六)桃花源是个“绝淳之境”。这里的人热情善良,这里的人淳朴友好。 见 到渔人这不速之客便邀请到家中,备好农家自酿的美酒,烹饪美味的乡间菜肴, 宾至如归,真诚以待。这份心性,着实难得。 (七)这桃花源是个绝无之境。即便仔细的做了记号,却也寻不到那美好的地 方了。它如梦一般,只存在于世人的渴求中,只存在于陶渊明的叹惋中。已近 花甲之年,饱受半生战乱之苦的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对当权者昏庸的不 3 满,对不公平的现实社会的憎恨;对多难百姓的怜悯与同情,全化作这笔下的 桃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幸福安乐。陶渊明渴 望它存在, 便借着渔人的眼一字一字、一句 一句的写出。陶渊明又深知这绝不 可能。便又 让渔人复寻而迷失,让刘子骥之后,再无问津者。这一切是那样的无可奈何, 让人扼腕叹息。 补充背景资料: 东晋太元年间,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 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 刘裕废晋恭帝 为零陵王,改 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短短 21 年就爆 发大小战争60 场。政治的极度腐败,战乱的经久不歇,导致赋税徭役繁重,在 残酷的剥削压榨下,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五、研讨赏析 体会桃花源记的影响和意义。 陶渊明固守的精神家园、理想社会,也是万千后人所念念不忘的。韩愈有桃 源图诗,苏轼有和桃花源诗,王维,刘禹锡,王安石也写下了诸多赞 美 桃花源的诗句。而世外桃源一语,更是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万古流传,至 今依然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是诸多世人心中最美好的精神世界,一直承载着 国人对远离都市喧嚣、清净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六)拓展延伸 文章的叙述技巧。 桃花源记以特殊的情节取胜,完整的故事,以悬念陡生而起,至余韵悠悠 而结。 曲折跌宕,虚幻的因果与虚幻的理想相结合,以写实的叙述把缥缈的想象写的 栩栩如生。 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人物,具体的籍贯,具体的身份,却偏偏碰撞到了不确定 的地点。虚实结合,让人明知其假 却又愿信其真 ,这便是文字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文言词句2.背诵课文 七、教学反思 赏析应该更加深入细致些。 41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学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9 桃花源记课时第2 课时 1、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故事情节。 2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 3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 文 章内涵。 2、文章内容 桃花源记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东晋太元年间武陵的一个捕鱼人忽逢桃花林、 误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难觅桃花源的故事。而 作者以简练的笔墨描绘出的桃源美景,更是打动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 3、资料补充 东晋太元年间,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 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 刘裕废晋恭帝 为零陵王,改 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短短 21 年就爆 发大小战争60 场。政治的极度腐败,战乱的经久不歇,导致赋税徭役繁重,在 残酷的剥削压榨下,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可以说是浮尸 遍野, 十室九空。 4、意义和影响 陶渊明固守的精神家园、理想社会,也是万千后人所念念不忘的。韩愈有 桃源图诗,苏轼有和桃花源诗 ,王维,刘禹锡,王安石也写下了诸多 赞 美桃花源的诗句。而世外桃源一语,更是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万古流传, 至今依然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是诸多世人心中最美好的精神世界,一 直承载 着国人对远离都市喧嚣、清净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五、思考探究 1.文中写道“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 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 “处处志之” ,又“诣太守” ,高 尚士刘子骥听了也 “欣然规往” ,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 明确: 1.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 2 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 桃花源理下了 伏笔。 2.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但与 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 了故事的曲折性,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 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而更主要的是可能 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1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跟踪测试题及答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9 桃花源记课时第2 课时 【跟踪测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下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 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 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 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1.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 2 语词典 。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 (2 分) 俨 yn 庄重。 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 ”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 ”整齐。王勃滕王阁 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便要还家: 既出,得其船: 醒能述以文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
收藏
编号:108141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06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02-13
5
文币
- 资源描述:
-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CHUZHONG YUWEN 第三单元阅读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 第 花 一 源 课 记 时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文学常识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 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 观点。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在六朝获得文 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 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 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 文,在古代属“杂记体”,是 借游记 之 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与真正 的游记不是一回事。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自 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 人。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风,是我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 传等,收录于陶渊明集 陶渊明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 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 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 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 ,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 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 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 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 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 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 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 ,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 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 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 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 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 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夹岸(ji) 豁然开朗(hu)俨然(yn) 阡陌交通(qin)垂髫(tio)怡然自乐(y) 便要(yo)还家(hun)邑人(y) 语云(y) 诣太守(y)刘子骥(j) 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沿着,顺着 两岸中间颜色鲜艳美丽落花繁多的样子 对感到惊异想要尽 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林尽于水源 隐隐约约,形 容看不真切 舍掉 仅仅、只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 变得开阔敞亮 整齐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听到 老人和小孩 全,都全,都 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于是,就详细 同“邀”,邀请 全,都妻子儿女 乡邻们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讯 竟然,居然 对、向 不要说,更不必说 全,都感叹惋惜邀请 告诉不值得,不必 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已经 沿着、顺着 先前的 做记号到拜访 记号 打算,计划随即,不久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疏通全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 地,鲜艳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 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 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的祖先为了躲避秦 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 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 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像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篇平坦宽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 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来款待他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 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 ,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 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 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 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嘱咐他说:“这的事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 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归纳整理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二)同义词 悉,并,咸,皆(全、都) 言,道,云,说(说) (三)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四)一词多义 舍:A.便舍船(舍掉) 寻:A.寻向所志(寻找) B.屋舍俨然(房屋) B.寻病终(随即,不久) 志:A.处处志之(做记号) 为:A.捕鱼为业(作为) B.寻向所志(记号) B.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乃: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作:A.往来种作(劳作) B.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B.杀鸡作食(作为) (五)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连词。 芳草鲜美 古义:颜色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成语积累 豁然开朗: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 :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 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积累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 落英缤纷 :落花纷纷。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 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 界。 四读课文:读出文韵 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反应渔人的情感变化。 抓住体现朗读变化的关键词:忘路,忽逢,鲜美,缤纷, 甚异,大惊,叹惋 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炼之美。 布置作业 背诵桃花源记全篇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谢谢收看!1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9 桃花源记课时第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 3.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 审 美情趣 。 二、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部编版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 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 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 “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 学 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 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 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 八年级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但是文言功底 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 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四、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现象 难点: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六、教学过程 1、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 单元所选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 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 染。 学习本单元,要 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 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段文字不仅告诉了我们 古诗文的特点和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告诉了我 们 2 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 2、文学常识介绍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 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 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 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在古代属 “杂记体”,是 借游 记之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与真正的游记不是一回事。(播放PPT)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风,是我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3、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学习方法 诵读法。在诵读中正其音,晓其律,通其意,品其 蕴。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夹岸(ji) 豁然开朗(hu) 俨然(yn) 阡陌交通(qin) 垂髫(tio) 怡然自乐( y )便要(yo) 还家(hun) 邑人( y ) 语云(y) 诣太守(y) 刘子骥(j) (二)再读课文,读准停顿 晋/太原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 /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三)三读课文,读通文意 文中有一个通假字,便要还家 的 要,同邀请的邀。 有两组同义词,悉,并,咸,皆 都译为(全、都)言,道,云,说 都 译为(说)。 还有一处词类活用现象,渔人甚异之的异,翻译为(对 感到诧异,是意动 用法)。 文中共有六个典型的一词多义现象, 志 为 作 舍 乃 寻 另外,在文中还有五个较为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分别是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请同学们记下这些词的古义和今义。 除了我们归纳整理的文言现象外,这篇含标点之内尚 不足四百字的散文,衍生 了许多的成语 分别是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阡陌 交 3 通 ,黄发垂髫,落英缤纷 ,世外桃源。 (四)四读课文,读出文韵 可以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反应渔人的情感变化。 同时注意忘路,忽逢,鲜美,缤纷, 甚异,大惊,叹惋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 语。 另外,这篇散文从句法上看是以短句,散句为主的,音节短促,少有修辞,叙 事写景时,以省略句居多。即便是桃花源里的种种,在渔人转述时也仅仅写为 三个字,说如此。这种简洁精炼的语言风格,也是陶渊明散文的一大特色。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文言词句2.背诵课文 七、教学反思 时间限制导致指导诵读的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 、细致。1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学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9 桃花源记课时第1 课时 1、单元阅读提示的学习 本单元的作品主要是 古代诗文名篇 ,阅读这些作品 ,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 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诵读这些古诗文,能够陶冶 我们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习本单元,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 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文学常识的介绍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 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 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 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在古代属 “杂记体” ,是 借游记 之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与真正的游记不是一回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风,是我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3、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 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 2古今异义词: 鲜艳 交通 无论 妻子 绝境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2 乃: 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 遂: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 4.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参考答案:一1、hu yn tio yo jn j y jin 2古今词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 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开朗 古义:开阔明朗 今义:性格乐观 3.一词多义 舍: 舍弃 房子 寻:寻找 不久 志: 做标记 标 记 乃:于是,就 竟 才 遂:于是,就 最终,终于 4、要邀:邀请 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 到; 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 说魏晋了;不值得对外人说起。1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跟踪测试题及答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9 桃花源记课时第1 课时 【跟踪测试题】 一、阅读一、阅读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选段,完成后面的题。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不足为 外人道也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不迷复得路。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A.良田良田 无论无论 B.B.绝境绝境 问津问津 C.C.问讯问讯 间隔间隔 D.D.交通交通 妻子妻子 2.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意思。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1 1)便)便要要还家还家 要: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欣然)欣然规规往往 规: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 才通人。才通人。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便扶向路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二、二、 阅读阅读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共回答下列问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3232 分)分)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不足为 外人道也。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语句的意思。解释下列语句的意思。 (1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未果,寻病终)未果,寻病终 寻: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3 答案:答案: 一、一、 1 1、 D D 2 2、1.1.邀请邀请 2.2.计划;打算计划;打算 3 3、仅、仅 通过通过 仅容一个人通过。仅容一个人通过。 4 4、就顺原路回去。、就顺原路回去。 5 5、哪里来、哪里来 原因原因 询问询问 嘱咐嘱咐 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 因。因。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 这里的情况。这里的情况。 二、二、 1 1、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2.不久不久 2 2、交错相通、交错相通 相互听见相互听见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 3、顺着、顺着 记号记号 就顺着原路(回去)就顺着原路(回去) ,处处作了记号。,处处作了记号。 4 4、自然环境优美;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乐。百姓生活和乐。 优美优美 和平和平 和乐和乐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CHUZHONG YUWEN 第三单元阅读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 第 花 二 源 课 记 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故事情节。 2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 3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整体把握 文章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东晋太元年间武陵的一个 捕鱼 人忽逢桃花林、误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 寻桃花源、难觅桃花源的故事。 研讨赏析 率妻子邑人来自绝境。 桃花源是个“绝 之 境”? 桃花源是个“绝美之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是个“绝秘之境”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小口, 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是个“绝丰之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 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是个“绝幽之境” 鸡犬相闻 桃花源是个“绝宁之境” 阡陌交通往来种作 桃花源是个“绝乐之境”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是个“绝淳之境”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社会背景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这期 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 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桃花源是个“绝无之境”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意义影响世外桃源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 渔舟何似莫归来,想桃源、路通人世。张炎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 写作技巧 语言精练简朴。 情节叙述精妙。 虚实结合。 课堂总结 “幼时家贫,苦读诗书,不坠青云之志;初入官场,受人轻视, 不忘济世报国。几度浮沉,一身傲骨,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 山,采菊东篱,不忘年少初衷。如椽巨笔,绘就桃源,言百姓之 心声,千古之下,聆听此音,感隐者之情怀。” 谢谢收看!1 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9 桃花源记课时第2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欣赏古诗文,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古诗文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古诗文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 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 (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 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 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 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 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 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 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 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 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 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 重引导学生肯定陶 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 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 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 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故事情节。 2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 3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 文 章内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文章内涵 难点: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背诵课文,考查学生对文言词句的掌握情况。 2、整体把握 2 桃花源记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东晋太元年间武陵的一个捕鱼 人忽逢 桃花林、误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 寻桃花源、难觅桃花源 的 故事。而作者以简练的笔墨描绘出的桃源美景,更是打动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 者。 三、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3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学习方法 研讨赏析。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桃花源的绝境 绝___之境。 (一)桃花源是个“绝美之境”。桃花源外有汩汩的溪水,鲜美的芳草,缤 纷 的落花。粉红的桃林,一望无际, 灿若云霞,这便是作者描摹出的瑶台仙境, 渔人甚异,自然复前行,读者心动,自然读下文。 (二)桃花源是个“绝秘之境”。需顺水而行,不知远近,需穿林而过,行 至 尽头,需钻山而走,另辟蹊径。如是者再三,方得以豁然开朗。 桃花源是个“绝丰之境”。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高大的 桑 树,丰茂的竹林,好一派富饶祥和的田园风光。生活在这里的人,自是丰衣足 食,无饥馁冻饿之苦痛。 (三)桃花源是个“绝幽之境”。村落间鸡鸣犬吠之声,相互可闻。而又恰 恰 是这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犬吠,才衬托出了桃源生活的幽雅宁静。南朝诗人王 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蝉噪林鱼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鹿柴一诗中 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俱是于此同工。 (四)桃花源是个“绝宁之境”,天地间小路交错相通,男男女女,在其间 往 来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生活的安宁,无需四处奔波,享受着生 活的祥和,自有一份平凡的幸福。 (五)桃花源是个“绝乐之境”。 黄发老者、垂髫童子,老有所依,幼有所 养, 尽享天伦之乐。这便是人们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了。有衣有食有家有情, 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极其友好。而无外界之烦忧。 (六)桃花源是个“绝淳之境”。这里的人热情善良,这里的人淳朴友好。 见 到渔人这不速之客便邀请到家中,备好农家自酿的美酒,烹饪美味的乡间菜肴, 宾至如归,真诚以待。这份心性,着实难得。 (七)这桃花源是个绝无之境。即便仔细的做了记号,却也寻不到那美好的地 方了。它如梦一般,只存在于世人的渴求中,只存在于陶渊明的叹惋中。已近 花甲之年,饱受半生战乱之苦的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对当权者昏庸的不 3 满,对不公平的现实社会的憎恨;对多难百姓的怜悯与同情,全化作这笔下的 桃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幸福安乐。陶渊明渴 望它存在, 便借着渔人的眼一字一字、一句 一句的写出。陶渊明又深知这绝不 可能。便又 让渔人复寻而迷失,让刘子骥之后,再无问津者。这一切是那样的无可奈何, 让人扼腕叹息。 补充背景资料: 东晋太元年间,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 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 刘裕废晋恭帝 为零陵王,改 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短短 21 年就爆 发大小战争60 场。政治的极度腐败,战乱的经久不歇,导致赋税徭役繁重,在 残酷的剥削压榨下,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五、研讨赏析 体会桃花源记的影响和意义。 陶渊明固守的精神家园、理想社会,也是万千后人所念念不忘的。韩愈有桃 源图诗,苏轼有和桃花源诗,王维,刘禹锡,王安石也写下了诸多赞 美 桃花源的诗句。而世外桃源一语,更是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万古流传,至 今依然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是诸多世人心中最美好的精神世界,一直承载着 国人对远离都市喧嚣、清净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六)拓展延伸 文章的叙述技巧。 桃花源记以特殊的情节取胜,完整的故事,以悬念陡生而起,至余韵悠悠 而结。 曲折跌宕,虚幻的因果与虚幻的理想相结合,以写实的叙述把缥缈的想象写的 栩栩如生。 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人物,具体的籍贯,具体的身份,却偏偏碰撞到了不确定 的地点。虚实结合,让人明知其假 却又愿信其真 ,这便是文字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文言词句2.背诵课文 七、教学反思 赏析应该更加深入细致些。 41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学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9 桃花源记课时第2 课时 1、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故事情节。 2理解文章的叙述技巧。 3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 文 章内涵。 2、文章内容 桃花源记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东晋太元年间武陵的一个捕鱼人忽逢桃花林、 误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难觅桃花源的故事。而 作者以简练的笔墨描绘出的桃源美景,更是打动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 3、资料补充 东晋太元年间,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 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 刘裕废晋恭帝 为零陵王,改 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短短 21 年就爆 发大小战争60 场。政治的极度腐败,战乱的经久不歇,导致赋税徭役繁重,在 残酷的剥削压榨下,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可以说是浮尸 遍野, 十室九空。 4、意义和影响 陶渊明固守的精神家园、理想社会,也是万千后人所念念不忘的。韩愈有 桃源图诗,苏轼有和桃花源诗 ,王维,刘禹锡,王安石也写下了诸多 赞 美桃花源的诗句。而世外桃源一语,更是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万古流传, 至今依然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是诸多世人心中最美好的精神世界,一 直承载 着国人对远离都市喧嚣、清净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五、思考探究 1.文中写道“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 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 “处处志之” ,又“诣太守” ,高 尚士刘子骥听了也 “欣然规往” ,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 明确: 1.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 2 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 桃花源理下了 伏笔。 2.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但与 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 了故事的曲折性,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 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而更主要的是可能 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1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跟踪测试题及答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9 桃花源记课时第2 课时 【跟踪测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下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 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 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 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1.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 2 语词典 。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 (2 分) 俨 yn 庄重。 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 ”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 ”整齐。王勃滕王阁 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便要还家: 既出,得其船: 醒能述以文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教案+课件+学案+测试题(共2课时8份文档).zip》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桃花源记
人教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案
课件
测试
课时
文档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