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劳动技术发现与探索 全册教案.zip
天津市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火灾中的烟雾火灾中的烟雾第 10 周第 1 课时(总第 10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对火灾中烟雾伤害作用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于如何在火灾发生时逃生的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灾难避险的科学知识体验和对逃生方法的正确认识。 2、通过本课的学习与实验活动,达到对实验操作能力能力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提高。 3、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了解关于火灾的相关科学知识。 建立浓烟对于火场中人或动物的伤害性的认识。主要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完成对于这个认识的形 成。 教学 重点 难点 对烟雾的弥散性的认识。这个提法对于学生理解上有些难度。但是这一点对于火场逃生而言很重要, 掌握烟雾弥散规律,就可以有效的避险、逃生。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引言部分主要引起学生对于火灾的认知。虽然火灾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灾害, 但是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这种生活体验,通过引言和图片,希望能够激起学生对这部 分内容的研究兴趣。 (2)探索课题 探索课题很直白的提出本课的学习要点火灾烟雾。明确了学习目的,研究对象, 和将要进行的活动。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具体的准备内容在教材上已有提示。在这些准备物品中,有些如果没有,可以选择 一些其他的东西替代。 比如:易拉罐,可以用硬纸盒替代,集气瓶可以用罐头瓶替代。 制造烟雾时如果没有蚊香,可以用稍微潮湿一点的报纸或含有油墨的其他纸张点燃 后制造出来,效果都还可以。 活体昆虫的实验可以选择校园中比较容易捕捉的昆虫,像一些蚊虫、苍蝇、蚂蚁等 也可以。 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完成对实验用品的准备,如易拉罐房子和蚊香架的制作。这部 分准备工作尽量由教师来做,因为剪切有一定的危险性,而这个年龄的学生操作能 力可能还达不到制作这么复杂的实验用品的程度。另外,易拉罐剪切后一定用透明 胶带或橡皮膏将切口粘好,防止在实验中,学生由于慌乱切割到手指。 活动设计 本课的活动主要对烟雾的窒息性和弥散性两种直接影响火灾中逃生可能性的因素进 行研究。 活动过程 本课的探索活动由两个实验构成: 实验一 烟雾的窒息性 在这个实验中,包含两层实验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认识到烟雾可以使人或动物直接窒息死亡。 第二层含义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手绢放在烟雾中的实验,发现潮湿的手绢能够过滤 烟雾中的较大颗粒。 烟雾的窒息性是火场中直接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本实验首先通过一些昆虫被烟熏 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浓烟对于生命的直接影响。潮湿手绢的实验可以帮助学 生了解一种过滤浓烟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简单的逃生知识。将昆虫置于烟雾罐中的 时间根据昆虫的特点来决定。教师应该提前进行试验,掌握实验昆虫在烟罐中能够 待多长时间。这样在课上实验时才能够有效地把握实验时间,防止出现课上实验中 将昆虫从烟罐取出后还生机勃勃的情况,影响学生的认识的建立。只要掌握好实验 时间,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学生很容易就认识到烟雾对生命的危害性。 注: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残忍性,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防止 学生在实验后过多感受到残忍的情绪。 实验二 烟雾的弥散性 烟雾的弥散性是指烟雾在扩散过程中的流动规律。因为烟雾比较轻,所以会向上飘 动。这个实验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观察到烟雾这种特性,同时,通过火柴和蚊香在密 封空间中不能持续燃烧的现象再次强调燃烧会消耗一部分氧气,导致窒息。并根据 观察得到的经验分析判断应该如何在火场中选择比较安全的逃生方式。在实验中一 定要注意罐子的密封,如果密封不好,会导致有部分烟雾飘出,影响观察效果。 (4)探索发现 本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两个实验得到的经验,清楚一旦遇到火灾应该采取 什么样的方式逃离险地。如果不能逃离,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尽量延长在 火场中的生命时间,坚守待援。如何避免慌乱导致的不必要的伤害。具体的结论教 材上已经讲清楚,在课上希望能够有学生叙述效果会更好。 (5)探索延伸 本探索延伸主要是介绍燃烧和灭火的一些常识,对于本课内容做一个延伸补充。在 这里教师可以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分析一下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逃生。对于本科 的学习对学生进简单的测评。 2、课堂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课的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一定要把握危险和探索之间的关系。合理的 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认识。 (2)探究活动一定要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特别是对于火场逃生的一些方法的 交流,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说一说。教师感觉不好掌握的,可以参见后面的背景材料。 (3)如果材料收集费力,也可以用演示实验替代。但是,实验是必须的,只有通过 亲自的观察,学生的认识建立的才更加稳固。真正遇到问题也可以运用课上所学去 处理,达到我们教学设计的目的。 五、背景资料 火灾火灾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在各种灾害中,火灾 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人类能够对火进行 利用和控制,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光明和温暖。 但是,失去控制的火,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所以说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同火灾作 斗争的历史是相伴相生的,人们在用火的同时,不断总结火灾发生的规律,尽可能 地减少火灾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对于火灾,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总结出“防为上, 救次之,戒为下”的经验。 火场逃生方法火场逃生方法 第一诀:熟悉环境,记住出口。 当你处在陌生的环境时,为了自身安全,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 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请记住:在安全无事时,一定要居安思危,给 自己预留一条通路。 第二诀: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楼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逃生之路,应保证畅通无阻,切不 可堆放杂物或设闸上锁,以便紧急时能安全迅速地通过。请记住:自断后路,必死 无疑。 第三诀: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当发生火灾时,如果发现火势并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当周围有足够 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应奋力将小火控制、扑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 地乱叫乱窜,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请记住:争分夺秒,扑灭“初期火灾”。 第四诀: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 突遇火灾,面对浓烟和烈火,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 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 冲乱窜。撤离时要注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 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 请记住:人只有沉着镇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第五诀: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身处险境,应尽快撤离,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贵重物品,而把逃生时间浪费在寻找、 搬离贵重物品上。已经逃离险境的人员,切莫重返险地,自投罗网。 请记住:留得 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第六诀: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逃生时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要防止烟雾中毒、预防窒息。为了防止火场浓烟呛入, 可采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的办法。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贴近地面撤 离是避免烟气吸入、滤去毒气的最佳方法。穿过烟火封锁区,应配戴防毒面具、头 盔、阻燃隔热服等护具,如果没有这些护具,那么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 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请记住:多件防护工具在手,总 比赤手空拳好。 第七诀: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按规范标准设计建造的建筑物,都会有两条以上逃生楼梯、通道或安全出口。发生 火灾时,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除可以利用楼梯外,还可 以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天面屋顶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沿着落水管、避雷线 等建筑结构中凸出物滑下楼也可脱险。在高层建筑中,电梯的供电系统在火灾时随 时会断电或因热的作用电梯变形而使人被困在电梯内同时由于电梯井犹如贯通的烟 囱般直通各楼层,有毒的烟雾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 请记住:逃生的时候,乘 电梯极危险。 第八诀: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高层、多层公共建筑内一般都设有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设施安 全地离开危险的楼层。如果没有这些专门设施,而安全通道又已被堵,救援人员不 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你可以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 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绳缓滑到下面楼层或地面;安全逃生。请记住: 胆大心细,救命绳就在身边。 第九诀: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假如用手摸房门已感到烫手,此时一旦开门;火焰与浓烟势必迎面扑来。逃生通道 被切断且短时间内无人救援。这时候,可采取创造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的办法。首 先应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一湿布塞堵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 蒙上问窗然后不停用水淋透房间 ,防止烟火渗入,固守在房内,直到救援人员到达。 请记住:坚盾何惧利矛? 第十诀:缓晃轻抛,寻求援助。 被烟火围困暂时无法逃离的人员,应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 烟火近身的地方。在白天,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型晃眼的东西;在 晚上即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者敲击东西,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 引起救援者的注意。请记住:充分暴露自己,才能争取有效拯救自己。 第十一诀: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火场上的人如果发现身上着了火,千万不可惊跑或用手拍打。当身上衣服着火时, 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 喷灭火剂就更有效了。请记住:就地打滚虽狼狈,烈火焚身可免除。 第十二诀: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跳楼逃生,也是一个逃生办法,但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消防队员准备好救生气垫并 指挥跳楼时或楼层不高(一般 4 层以下),非跳楼即烧死的情况下,才采取跳楼的 方法。跳楼也要讲技巧,跳楼时应尽量往救生气垫中部跳或选择有水池、软雨篷、 草地等方向跳;如有可能,要尽量抱些棉被、沙发垫等松软物品或打开大雨伞跳下, 以减缓冲击力。如果徒手跳楼一定要扒窗台或阳台使身体自然下垂跳下,以尽量降 低垂直距离,落地前要双手抱紧头部身体弯曲卷成一团,以减少伤害。请记住:跳 楼不等于自杀,关键是要有 板 书 设 计 火灾中的烟雾 逃生的方法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校园尘降的研究校园尘降的研究第 11 周第 1 课时(总第 1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以“尘降研究”为内容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环境科学方面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严谨 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环境方面的科学知识体验和对空气质量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达到观察、统计、分析能力的提高和探究学习方法的提高。 3.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统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运用。 指导学生制作“尘降检测板”,进行检测试验。因此,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伴互助作用,保 证检测板制作正确;在选取检测位置前,教师要对校园环境进行了解,对学生选取的检测地点有意 指导。 教学 重点 难点 数据统计和分析,教师可先为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数据统计分析资料,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得出分 析结果。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课文中的引言部分只是对“尘降”的概念,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和本课的主 要活动作以简单介绍。教师可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 “尘降”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尘降”知识略有了解。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气象部门公布的某一天空气质量指数为切入,也 可以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粉尘为切入等,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尘降由一个初 步的认识。 (2)探索课题 教师要对本课的课题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课题中“尘降”一词的含 义,从而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通过提问,“周一早上到校时,我们在课桌上发现了什么?教室内 不易打扫的角落有什么?”等问题,使学生真切的了解尘降的存在。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文中的活动准备很简单,只是卡片纸和放大镜。但实际上,师生还要准 备剪刀、宽透明胶带和细透明胶带及直尺和铅笔。在学生开始活动之前一 定要讲解活动的注意事项,特别是使用工具的安全,取放检测板位置选取 的安全等等。 活动设计: 这一部分重点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目的和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将做详细的 讲解。 活动过程: 本课的内容至少要用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可由各组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情况,教师进行一定的背景知识介绍,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尘降,尘降无处不在,空气质量与尘降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指导学生制作尘降检测板过程中,要提示学生检测板中的每一个小格都 应是正方形,宽条透明胶带要覆盖所有小格,而且胶面向外。检测板做好 后要用小纸盒装好,使其处于密封状态,在放置检测地点前不应接触任何 物体,以保证检测到的尘降情况真实。 第二课时各组进行尘降个数统计,填表,记录检测板放置地点的环境状况, 便于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选取 3 个小格时要随意选定,而不是硬性规定。 由于课程所限,检测的时间较短,可能检测到的尘降个数区别不是很大, 所以学生在用放大镜观察数数时要格外仔细。有条件的可适当同意延长放 置时间,这样可使数据对比更加明显。 (4)探索发现 发现的结论应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统计分析的真实结果。教师不应将 “探索发现”中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并认定这就是实验结论。如学生得 出的结论与“探索发现”中的结论不一致,应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让 学生尽量自己找出问题所在,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探索延伸 探索延伸的设计应是学生对本课实验方法的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使 用尘降检测板对居住小区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测,为家中老人选择适合的户 外活动时间和地点。 延伸活动同样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可在父母陪同下进行。 鼓励学生可在尘降检测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发明。 1.课堂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将检测板中的小格画好的确不容易,教师可让学生提 前在家中画好带来,也可全班统一印制,以减轻难度。 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强调安全,特别是对那些顽皮好动的学生,可由 教师陪同实验,保证学生安全。 建议教师采取分组实验的方法,发挥伙伴互助作用,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精 神。 本课建议利用两课时完成。 四、背景资料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公里的天气 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 1 公里至 10 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 公 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500 米 的天气现象。 板 书 设 计 校园尘降的研究校园尘降的研究 沙尘天气沙尘天气 扬尘扬尘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寻找夏天的足迹寻找夏天的足迹第 12 周第 1 课时(总第 1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寻找夏天的足迹为内容的学习观察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事物的研究兴趣,培 养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来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学习探索活动,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通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夏天的特征及关于夏天的知识。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总结夏天的信息,即“探索发现”栏目内容。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儿歌和夏天图景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 的兴趣,并暗示了夏天的一些特征。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夏天的特征”,收集夏天的信息。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温度计模型。 要分好小组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找出有关夏天的事物和 活动。研究从身体健康角度出发,我们怎样过好夏天?进一步明确学习目 标。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活动。 活动一 是从昼夜长短变化中寻找夏天 让学生通过回忆和资料收集(如一月份某天报纸)对比中认识到夏天昼长 是夏天的主要标志。采用一月份某天的天亮和天黑的时间均可与当天对比, 认识的夏天的特征。 如果能收集到冬至与夏至两天的昼夜长短时间进行对比则更能说明问题。 教学进程不要太快。在学生讨论研究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 解和掌握。 活动二 是从气温变化中寻找夏天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回忆人们一年中着装的变化联系到天气气温的变化,并 从资料收集(如一月份某天报纸)对比中认识到夏天气温高是夏天的主要 标志。采用一月份某天的最高气温均可与当天对比,认识的夏天的特征。 如果能收集到一月份平均气温与六月份平均气温进行对比则更能说明问题。 可以不采用三个月的平均气温与一天气温对比的方法。 可用温度计模型辅助教学活动。 活动三 是从校园中植物变化中寻找夏天。 这项活动最好在校园内进行,这样教学效果好。教师要事前做好计划和组 织工作。在校园活动时可以扩展思维,不仅观察研究植物的情况,其它方 面也可以成为寻找夏天足迹的内容。 再结合书上插图研究:进入六月份以来在什么地方看过这些花?说明了什 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认识夏天。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项研究活动,又把课题研究做了扩展性的相应 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两项内容。 一是通过辨析方法进一步认证夏天的特征。 二是如何过好夏天的研究,此项内容可以在校讨论基础上再与家长讨论。 2.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校园寻找夏天足迹的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 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本课建议用 1-2 课时。 五、背景资料 四季:四季是春、夏、秋、冬的总称。 天文学上以春分(3 月 21 日前后)、夏至(6 月 22 日前后)、秋分(9 月 23 日前后)与冬至(12 月 22 日前后)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气候统计上,因为一般以 1 月为最冷月,7 月为最热月,所以以阳历 3、4、5 月为春季,6、7、8 月为夏季,9、10、11 月为秋季,12 月与第 二年 1、2 月为冬季。 板 书 设 计 寻找夏天的足迹 昼夜长短 气温变化 植物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影子影子第 1 周第 1 课时(总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 教学 重点 难点 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 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 它可大有学问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 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 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 子必须要有光源? 、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 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 、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 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 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 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 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 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 3、实验 3: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 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 2 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 物。 分别测量竹竿和旗杆影子的长度。 研究旗杆和竹竿影子长度的关系,通过竹竿与竹竿影子长度,你能计算 出旗杆的高度吗? 思考:如果 2 米高的竹竿,影子长度是 1 米,旗杆 (被测物)影子长度是 7 米,那么旗杆多高呢? (三)、探索发现 1、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有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 光线。两者具备,才能产生影子。 2、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指导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 由影子长度,我们可以计算物体的高度。 (四)、探索延伸 1、三次试验中,影子什么时间最长?什么时间最短? 2、在图书室中找出有关日晷的资料读一读。 反思: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板 书 设 计 影子 产生影子的条件 影子去哪了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第 2 周第 1 课时(总第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 能力目标: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 作基本要领,培养实验技能。 教学 重点 难点 (1)关于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实验与分析。 (2)应用光的直进原理的实践活动。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凿壁借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黑暗中能看到东西吗? 、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孔,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 皮,盖严盒盖放在桌上。 、在另一个鞋盒里放一个亮的小手电,手电对准橡皮但不对小孔,盖严 盒盖放在桌上。 、全班同学按顺序到讲台,通过小孔向盒里看,哪个 鞋盒能看见橡皮? 思考:看不见橡皮的鞋盒里缺少了什么?我们能看见物体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 、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直筒看前面灯光,怎样? 、把纸筒弯折再看灯光。怎样?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光线实验直线传播的。 、将灯光换成教室里的标志物,按以上实验程序再进行实验。 小结:物体将光线反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才能看到物体。这个实验说明 反射的光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测量、射击、栽树等(三点成一线) (三)、探索发现 1、光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 2、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如瞄准射击、大地测量、农 田水利施工等等都利用了光的直进原理。 (四)、探索延伸 用自己的话解释凿壁借光的科学道理。 板 书 设 计 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光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纸的再认识纸的再认识第 3 周第 1 课时(总第 3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试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性。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掌握三个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会分析其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 重点 难点 分辨纸张的纵向与横向是本课的难点。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都知道、纸可以用来写字、包东西,用途很多。特别是在学习中,我 们更离不开纸。那么,我们关于纸的学问你知道多少?现在让我们做几个 小实验,了解纸张的几个特性吧!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纸张撕扯的实验 用尺在报纸的一个角画出一个长 18 厘米宽 16 厘米的长方形。 剪下这块纸,在纸上标明横向、竖向。 把标有纵向报纸撕开。同样把标有横向的报纸撕开。 、撕报纸时,你感觉如何?用放大镜观察纵向、横向的毛边,有什么不 同? 、用笔记本纸和面巾纸,重复做撕纸的试验。 、思考、观察:试验中,同一种纸撕的较容易的纸边比撕的较费劲的纸 边哪个比较整齐一些?试着说说其中的道理。 二、实验二,纸张的抻拉实验。 1、用剪刀对三种类型的纸张按纵向和横向剪下两条。 2、紧紧捏住标有纵向的纸条,逐渐加大用力向两边抻,直至断裂。同样 抻横向纸条。你感觉两次有区别吗?哪个纸条要用力大些? 3、再用笔记本纸和面巾纸做实验,得到的结论与前面是否一样? 思考:纸张的这一特性与纸张横向、纵向纤维的排列有关系吗?说说你发 现的规律。 三、实验三,纸张的吸水性 1、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三种不同的纸张平放在桌上。 2、用滴管在三张纸片的中央各滴上红色的水。 3、观察那种纸上的水扩散的最快?(扩散的快慢与纸张的纤维长度和纤 维之间紧密程度有关) 4、总结: 四、探索发现 1、纸的特性之一:沿着纸张纤维的大致方向撕纸比沿着纤维横巷撕纸更 容易些,这是由于造纸纤维方向造成的。 2、纸的特性之二:抻拉纸张,受力方向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垂直比与纸 中纤维大致方向一致时,纸张更容易抻拉断裂。 3、纸的特性之三:纤维长且纤维之间比较松散的纸比纤维短且纤维之间 紧密的纸吸水性要更好一些。 五、探索延伸 以“三种纸张透光性测试”为题设计两个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 板 书 设 计 纸的再认识 吸水 撕扯 拉伸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用眼卫生用眼卫生第 4 周第 1 课时(总第 3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通过有趣的实验,探究人眼睛看东西时的视觉暂留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眼卫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尝试调查 研究的基本方法。 1.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提高科学用眼的自觉性,养成用眼卫生的好习惯。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与人合作和交流的能 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拟定调查问卷和分析调查问卷是本课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要在课上统一完成,先讲明要 求和操作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1、实验一:眼睛的用处 小组活动:把眼睛蒙住,试着做一些事情,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电脑打字。 浇花。 做游戏。 打扫地面。 观察思考:若视力出现障碍,会给人的生活与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 2、实验二:眼睛的疲劳 、眼睛距书 1 尺,定睛看侧视图(课本图 5)1 分钟,说说看后眼睛有 什么感觉。 、小组讨论:图 5 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特点容易引起眼睛的 疲劳? 、看课本图,说说对眼睛有什么影响。躺卧看书、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走路看书、长时间玩电子游戏、用手揉眼。 、再举一些能引起眼睛疲劳的例子。 小组讨论:你有没有不好的用眼习惯?如果有,想一想如何预防和改正? 3、调查研究:关于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拟定调查问卷。(用课本上的) 、选定调查人员(全班同学) 、进行实际调查。 、分析问卷。 数据分析: 在调查的 10 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择( )多些的同学非常重视用眼 卫生;相反选择( )多些的同学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容易造成视力下 降。 思考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的视力情况及视力保健是不是存在一些问 题?因此,我们必须科学用眼,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没有视觉,生活和学习有许多事情做不了,许 多事情做不好。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实力情况。 2、通过实验和调查,我们还了解到,排除遗传因素外,视力下降的主要 原因是不注意用眼卫生。 (四)、探索延伸 课后把课文 20 页儿歌背下来。 板 书 设 计 用眼卫生 眼睛的用处 眼睛的疲劳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热空气会向上升吗热空气会向上升吗第 5 周第 1 课时(总第 5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能力目标:用研究的结论解释一些生活实践中的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做好分组试验的准备和指导。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生活中的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引出“什么是热空气的上升?”的问题,进 而提出探索主题。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研究热空气的上升现象”,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 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主要由实验展开活动。 体验热空气上升 实验器材通过试验,让学生了解两种方法试验结果不同,手放在燃烧的蜡 烛上方可以明显感觉到有一缕热气象上升,而手放在蜡烛侧面没有这种感 觉,说明热空气向上升。 验证热空气上升 让学生通过用塑料袋装热空气并释放塑料袋的实验,进一步验证热空气上 向上升的。 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这就是热空气会向 上升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大气中风形成的原因是热冷空气流动的结 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进一 步总结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和原理。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通过观察图和阅读文字材料,了解热空气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情 况,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 2.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细心做好分组实验组织工作。 (2)安全教育要十分注意。 (3)本课建议用 1 课时。 五、背景资料 春天时,暖暖的太阳照在原野上,照在屋檐上,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细心人,你会看到田野上、屋檐上似乎有淡淡的影子,袅袅 地上升,这是什么?这就是热空气的影子,也就是说你看到了空气的影子。 晚上,在桌子上放一个点燃的蜡烛,让它们距墙 60 多厘米远,然后把屋 里的灯关掉,站在离墙 12 米远的地方,打开一个手电筒,使它的光穿 过烛光照在墙上。在蜡烛阴影的上方有一个淡淡的影子不断地摇动,这就 是蜡烛上方热空气的影子。 能看见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有时会有许多益处。汽车、飞机、火箭、 子弹等都在空气里运动,它们搅动着空气,形成旋涡,这些旋涡会影响它 们的运动,但是这些旋涡看不见,如果能看见这些旋涡,我们就知道如何 改进这些运动体的形状,以减少空气的阻力。而利用上述类似的方法就能 看见空气的阴影,科学家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从这淡淡的影子里看到了 许多东西。 板 书 设 计 热空气会向上升么 怎样升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弹弦听音弹弦听音第 6 周第 1 课时(总第 6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对以“琴弦的变化而引起音调变化”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 中 “声学”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弦乐的琴弦的变化而引起声音音调变化的条件及应用方面 的有关知识。 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 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实验的操作。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由实验器材与三项实验展开活动。 制作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制作要求学生按步骤顺序进行,掌握结扣的距离对三年级学生有 一定难度,提醒学生认真仔细的去完成。要求学生给纸杯扎小孔一定要垫 好橡皮,小孔不要太大,能穿过细线即可。 实验一 是通过“琴弦(线绳)的松紧变化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让学生初 步感知随着琴弦逐渐绷紧,弹出的音调的变化情况。 实验一是全课的实验技能的基础训练,教学进程不要太快。 在教学活动中,配合使用乐器(如二胡)进行验证教学效果会更好。可以 让学生研究乐器琴弦的松紧变化是如何调整的,再进行验证实验。 实验二 是通过“琴弦(线绳)的长短变化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让学生初 步感知琴弦长短变化,弹出的音调的变化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继续配合使用乐器(如二胡)进行验证教学效果会更 好。可以让学生研究乐器琴弦的长短变化是如何调整的,再进行验证实验。 实验三 是通过“琴弦(线绳)的粗细变化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让学生初 步感知随着琴弦粗细变化,弹出的音调的变化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继续配合使用乐器(如二胡)进行验证教学效果会更 好。可以让学生研究乐器琴弦的粗细变化是如何安排的,再进行验证实验。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选用两种乐器,京胡和扬琴进行延伸研究,也是实践活动。一 定要使用乐器实物进行教学,可以换用其它弦乐器。 2.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关于实验用杯,将纸杯换成薄塑料杯,实验效果会更好。 (3)本课建议用 1 课时。 五、背景资料 1.音调:声音不但有强弱,而且有高低。声音的高低程度叫做音调。 2. 弦乐器是靠琴弦振动产生优美动听的乐音的。弦乐器的弦线越短,发 音越高;弦线绷得越紧,发音也越高;弦线越细发音也越高。 3.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 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 载“奚琴本胡乐也”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 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 琴马和弓毛等组成的。 琴轴: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到调整琴弦松紧的作用,即调整音高 的作用, 二胡钢弦应是一粗一细,粗的一根称作内弦(也叫老弦),细的一根称作外弦 (也叫子弦)。 4. 扬琴,击弦乐器。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 琴。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无论用于独奏、伴奏还是合 奏, 扬琴的音色特点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 击弦乐器,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扬琴的结构扬琴由共鸣箱、山口、弦钉、弦轴、马子、琴弦和琴竹等构成。 板 书 设 计 弹弦听音 琴弦逐渐绷紧 琴弦长短变化 琴弦粗细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泥石流泥石流第 7 周第 1 课时(总第 7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对以“泥石流的成因与预防”为内容的学习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预防自然灾害知识的学习研 究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制作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而得出正确认识的能 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泥石流的成因与预防的有关知识 (1)培养学生对预防自然灾害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对泥石流自然灾害的预防。 教学 重点 难点 (1)学生对泥石流成因的实验和认识。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通过观看插图和读文,使学生初步认知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激起研究的 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世界上大的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或者展示相 关图片,或者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泥石流灾害有个初步感知,为下面 学习奠定基础。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泥石流的成因与预防”,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 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 课前 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适量的土,一把小铲子、两个矿泉水瓶、一块草皮。(可以用密插一些小 棍等物品代替)两个长方形木板,(约 2030 厘米)两个塑料盆(大小 与脸盆相仿)。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课是通过模拟泥石流形成实验,研究泥石流形成原因与防灾办法,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活动。 制作山体模型: 实验器材制作要求学生按步骤顺序进行,
收藏
编号:106087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6.29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01-28
2
文币
- 资源描述:
-
天津市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火灾中的烟雾火灾中的烟雾第 10 周第 1 课时(总第 10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对火灾中烟雾伤害作用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于如何在火灾发生时逃生的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灾难避险的科学知识体验和对逃生方法的正确认识。 2、通过本课的学习与实验活动,达到对实验操作能力能力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提高。 3、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了解关于火灾的相关科学知识。 建立浓烟对于火场中人或动物的伤害性的认识。主要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完成对于这个认识的形 成。 教学 重点 难点 对烟雾的弥散性的认识。这个提法对于学生理解上有些难度。但是这一点对于火场逃生而言很重要, 掌握烟雾弥散规律,就可以有效的避险、逃生。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引言部分主要引起学生对于火灾的认知。虽然火灾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灾害, 但是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这种生活体验,通过引言和图片,希望能够激起学生对这部 分内容的研究兴趣。 (2)探索课题 探索课题很直白的提出本课的学习要点火灾烟雾。明确了学习目的,研究对象, 和将要进行的活动。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具体的准备内容在教材上已有提示。在这些准备物品中,有些如果没有,可以选择 一些其他的东西替代。 比如:易拉罐,可以用硬纸盒替代,集气瓶可以用罐头瓶替代。 制造烟雾时如果没有蚊香,可以用稍微潮湿一点的报纸或含有油墨的其他纸张点燃 后制造出来,效果都还可以。 活体昆虫的实验可以选择校园中比较容易捕捉的昆虫,像一些蚊虫、苍蝇、蚂蚁等 也可以。 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完成对实验用品的准备,如易拉罐房子和蚊香架的制作。这部 分准备工作尽量由教师来做,因为剪切有一定的危险性,而这个年龄的学生操作能 力可能还达不到制作这么复杂的实验用品的程度。另外,易拉罐剪切后一定用透明 胶带或橡皮膏将切口粘好,防止在实验中,学生由于慌乱切割到手指。 活动设计 本课的活动主要对烟雾的窒息性和弥散性两种直接影响火灾中逃生可能性的因素进 行研究。 活动过程 本课的探索活动由两个实验构成: 实验一 烟雾的窒息性 在这个实验中,包含两层实验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认识到烟雾可以使人或动物直接窒息死亡。 第二层含义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手绢放在烟雾中的实验,发现潮湿的手绢能够过滤 烟雾中的较大颗粒。 烟雾的窒息性是火场中直接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本实验首先通过一些昆虫被烟熏 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浓烟对于生命的直接影响。潮湿手绢的实验可以帮助学 生了解一种过滤浓烟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简单的逃生知识。将昆虫置于烟雾罐中的 时间根据昆虫的特点来决定。教师应该提前进行试验,掌握实验昆虫在烟罐中能够 待多长时间。这样在课上实验时才能够有效地把握实验时间,防止出现课上实验中 将昆虫从烟罐取出后还生机勃勃的情况,影响学生的认识的建立。只要掌握好实验 时间,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学生很容易就认识到烟雾对生命的危害性。 注: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残忍性,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防止 学生在实验后过多感受到残忍的情绪。 实验二 烟雾的弥散性 烟雾的弥散性是指烟雾在扩散过程中的流动规律。因为烟雾比较轻,所以会向上飘 动。这个实验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观察到烟雾这种特性,同时,通过火柴和蚊香在密 封空间中不能持续燃烧的现象再次强调燃烧会消耗一部分氧气,导致窒息。并根据 观察得到的经验分析判断应该如何在火场中选择比较安全的逃生方式。在实验中一 定要注意罐子的密封,如果密封不好,会导致有部分烟雾飘出,影响观察效果。 (4)探索发现 本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两个实验得到的经验,清楚一旦遇到火灾应该采取 什么样的方式逃离险地。如果不能逃离,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尽量延长在 火场中的生命时间,坚守待援。如何避免慌乱导致的不必要的伤害。具体的结论教 材上已经讲清楚,在课上希望能够有学生叙述效果会更好。 (5)探索延伸 本探索延伸主要是介绍燃烧和灭火的一些常识,对于本课内容做一个延伸补充。在 这里教师可以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分析一下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逃生。对于本科 的学习对学生进简单的测评。 2、课堂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课的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一定要把握危险和探索之间的关系。合理的 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认识。 (2)探究活动一定要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特别是对于火场逃生的一些方法的 交流,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说一说。教师感觉不好掌握的,可以参见后面的背景材料。 (3)如果材料收集费力,也可以用演示实验替代。但是,实验是必须的,只有通过 亲自的观察,学生的认识建立的才更加稳固。真正遇到问题也可以运用课上所学去 处理,达到我们教学设计的目的。 五、背景资料 火灾火灾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在各种灾害中,火灾 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人类能够对火进行 利用和控制,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光明和温暖。 但是,失去控制的火,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所以说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同火灾作 斗争的历史是相伴相生的,人们在用火的同时,不断总结火灾发生的规律,尽可能 地减少火灾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对于火灾,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总结出“防为上, 救次之,戒为下”的经验。 火场逃生方法火场逃生方法 第一诀:熟悉环境,记住出口。 当你处在陌生的环境时,为了自身安全,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 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请记住:在安全无事时,一定要居安思危,给 自己预留一条通路。 第二诀:通道出口,畅通无阻。 楼梯、通道、安全出口等是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逃生之路,应保证畅通无阻,切不 可堆放杂物或设闸上锁,以便紧急时能安全迅速地通过。请记住:自断后路,必死 无疑。 第三诀: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当发生火灾时,如果发现火势并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当周围有足够 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应奋力将小火控制、扑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 地乱叫乱窜,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请记住:争分夺秒,扑灭“初期火灾”。 第四诀: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 突遇火灾,面对浓烟和烈火,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 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 冲乱窜。撤离时要注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 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 请记住:人只有沉着镇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第五诀: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身处险境,应尽快撤离,不要因害羞或顾及贵重物品,而把逃生时间浪费在寻找、 搬离贵重物品上。已经逃离险境的人员,切莫重返险地,自投罗网。 请记住:留得 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第六诀: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逃生时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要防止烟雾中毒、预防窒息。为了防止火场浓烟呛入, 可采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的办法。烟气较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贴近地面撤 离是避免烟气吸入、滤去毒气的最佳方法。穿过烟火封锁区,应配戴防毒面具、头 盔、阻燃隔热服等护具,如果没有这些护具,那么可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 巾、湿棉被、湿毯子等将头、身裹好,再冲出去。请记住:多件防护工具在手,总 比赤手空拳好。 第七诀: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按规范标准设计建造的建筑物,都会有两条以上逃生楼梯、通道或安全出口。发生 火灾时,要根据情况选择进入相对较为安全的楼梯通道。除可以利用楼梯外,还可 以利用建筑物的阳台、窗台、天面屋顶等攀到周围的安全地点沿着落水管、避雷线 等建筑结构中凸出物滑下楼也可脱险。在高层建筑中,电梯的供电系统在火灾时随 时会断电或因热的作用电梯变形而使人被困在电梯内同时由于电梯井犹如贯通的烟 囱般直通各楼层,有毒的烟雾直接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 请记住:逃生的时候,乘 电梯极危险。 第八诀:缓降逃生,滑绳自救。 高层、多层公共建筑内一般都设有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设施安 全地离开危险的楼层。如果没有这些专门设施,而安全通道又已被堵,救援人员不 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你可以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 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绳缓滑到下面楼层或地面;安全逃生。请记住: 胆大心细,救命绳就在身边。 第九诀:避难场所,固守待援。 假如用手摸房门已感到烫手,此时一旦开门;火焰与浓烟势必迎面扑来。逃生通道 被切断且短时间内无人救援。这时候,可采取创造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的办法。首 先应关紧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用湿毛巾一湿布塞堵门缝或用水浸湿棉被 蒙上问窗然后不停用水淋透房间 ,防止烟火渗入,固守在房内,直到救援人员到达。 请记住:坚盾何惧利矛? 第十诀:缓晃轻抛,寻求援助。 被烟火围困暂时无法逃离的人员,应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 烟火近身的地方。在白天,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型晃眼的东西;在 晚上即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者敲击东西,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 引起救援者的注意。请记住:充分暴露自己,才能争取有效拯救自己。 第十一诀:火已及身,切勿惊跑。 火场上的人如果发现身上着了火,千万不可惊跑或用手拍打。当身上衣服着火时, 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能及时跳进水中或让人向身上浇水、 喷灭火剂就更有效了。请记住:就地打滚虽狼狈,烈火焚身可免除。 第十二诀: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跳楼逃生,也是一个逃生办法,但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消防队员准备好救生气垫并 指挥跳楼时或楼层不高(一般 4 层以下),非跳楼即烧死的情况下,才采取跳楼的 方法。跳楼也要讲技巧,跳楼时应尽量往救生气垫中部跳或选择有水池、软雨篷、 草地等方向跳;如有可能,要尽量抱些棉被、沙发垫等松软物品或打开大雨伞跳下, 以减缓冲击力。如果徒手跳楼一定要扒窗台或阳台使身体自然下垂跳下,以尽量降 低垂直距离,落地前要双手抱紧头部身体弯曲卷成一团,以减少伤害。请记住:跳 楼不等于自杀,关键是要有 板 书 设 计 火灾中的烟雾 逃生的方法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校园尘降的研究校园尘降的研究第 11 周第 1 课时(总第 1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以“尘降研究”为内容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环境科学方面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严谨 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环境方面的科学知识体验和对空气质量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达到观察、统计、分析能力的提高和探究学习方法的提高。 3.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统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运用。 指导学生制作“尘降检测板”,进行检测试验。因此,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伴互助作用,保 证检测板制作正确;在选取检测位置前,教师要对校园环境进行了解,对学生选取的检测地点有意 指导。 教学 重点 难点 数据统计和分析,教师可先为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数据统计分析资料,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得出分 析结果。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课文中的引言部分只是对“尘降”的概念,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和本课的主 要活动作以简单介绍。教师可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 “尘降”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尘降”知识略有了解。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气象部门公布的某一天空气质量指数为切入,也 可以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粉尘为切入等,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尘降由一个初 步的认识。 (2)探索课题 教师要对本课的课题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课题中“尘降”一词的含 义,从而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通过提问,“周一早上到校时,我们在课桌上发现了什么?教室内 不易打扫的角落有什么?”等问题,使学生真切的了解尘降的存在。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文中的活动准备很简单,只是卡片纸和放大镜。但实际上,师生还要准 备剪刀、宽透明胶带和细透明胶带及直尺和铅笔。在学生开始活动之前一 定要讲解活动的注意事项,特别是使用工具的安全,取放检测板位置选取 的安全等等。 活动设计: 这一部分重点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目的和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将做详细的 讲解。 活动过程: 本课的内容至少要用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可由各组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情况,教师进行一定的背景知识介绍,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尘降,尘降无处不在,空气质量与尘降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指导学生制作尘降检测板过程中,要提示学生检测板中的每一个小格都 应是正方形,宽条透明胶带要覆盖所有小格,而且胶面向外。检测板做好 后要用小纸盒装好,使其处于密封状态,在放置检测地点前不应接触任何 物体,以保证检测到的尘降情况真实。 第二课时各组进行尘降个数统计,填表,记录检测板放置地点的环境状况, 便于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选取 3 个小格时要随意选定,而不是硬性规定。 由于课程所限,检测的时间较短,可能检测到的尘降个数区别不是很大, 所以学生在用放大镜观察数数时要格外仔细。有条件的可适当同意延长放 置时间,这样可使数据对比更加明显。 (4)探索发现 发现的结论应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统计分析的真实结果。教师不应将 “探索发现”中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并认定这就是实验结论。如学生得 出的结论与“探索发现”中的结论不一致,应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让 学生尽量自己找出问题所在,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探索延伸 探索延伸的设计应是学生对本课实验方法的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使 用尘降检测板对居住小区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测,为家中老人选择适合的户 外活动时间和地点。 延伸活动同样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可在父母陪同下进行。 鼓励学生可在尘降检测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发明。 1.课堂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将检测板中的小格画好的确不容易,教师可让学生提 前在家中画好带来,也可全班统一印制,以减轻难度。 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强调安全,特别是对那些顽皮好动的学生,可由 教师陪同实验,保证学生安全。 建议教师采取分组实验的方法,发挥伙伴互助作用,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精 神。 本课建议利用两课时完成。 四、背景资料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公里的天气 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 1 公里至 10 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 公 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500 米 的天气现象。 板 书 设 计 校园尘降的研究校园尘降的研究 沙尘天气沙尘天气 扬尘扬尘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寻找夏天的足迹寻找夏天的足迹第 12 周第 1 课时(总第 1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寻找夏天的足迹为内容的学习观察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事物的研究兴趣,培 养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来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学习探索活动,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通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夏天的特征及关于夏天的知识。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总结夏天的信息,即“探索发现”栏目内容。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儿歌和夏天图景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 的兴趣,并暗示了夏天的一些特征。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夏天的特征”,收集夏天的信息。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温度计模型。 要分好小组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找出有关夏天的事物和 活动。研究从身体健康角度出发,我们怎样过好夏天?进一步明确学习目 标。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活动。 活动一 是从昼夜长短变化中寻找夏天 让学生通过回忆和资料收集(如一月份某天报纸)对比中认识到夏天昼长 是夏天的主要标志。采用一月份某天的天亮和天黑的时间均可与当天对比, 认识的夏天的特征。 如果能收集到冬至与夏至两天的昼夜长短时间进行对比则更能说明问题。 教学进程不要太快。在学生讨论研究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 解和掌握。 活动二 是从气温变化中寻找夏天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回忆人们一年中着装的变化联系到天气气温的变化,并 从资料收集(如一月份某天报纸)对比中认识到夏天气温高是夏天的主要 标志。采用一月份某天的最高气温均可与当天对比,认识的夏天的特征。 如果能收集到一月份平均气温与六月份平均气温进行对比则更能说明问题。 可以不采用三个月的平均气温与一天气温对比的方法。 可用温度计模型辅助教学活动。 活动三 是从校园中植物变化中寻找夏天。 这项活动最好在校园内进行,这样教学效果好。教师要事前做好计划和组 织工作。在校园活动时可以扩展思维,不仅观察研究植物的情况,其它方 面也可以成为寻找夏天足迹的内容。 再结合书上插图研究:进入六月份以来在什么地方看过这些花?说明了什 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认识夏天。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项研究活动,又把课题研究做了扩展性的相应 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两项内容。 一是通过辨析方法进一步认证夏天的特征。 二是如何过好夏天的研究,此项内容可以在校讨论基础上再与家长讨论。 2.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校园寻找夏天足迹的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 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本课建议用 1-2 课时。 五、背景资料 四季:四季是春、夏、秋、冬的总称。 天文学上以春分(3 月 21 日前后)、夏至(6 月 22 日前后)、秋分(9 月 23 日前后)与冬至(12 月 22 日前后)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气候统计上,因为一般以 1 月为最冷月,7 月为最热月,所以以阳历 3、4、5 月为春季,6、7、8 月为夏季,9、10、11 月为秋季,12 月与第 二年 1、2 月为冬季。 板 书 设 计 寻找夏天的足迹 昼夜长短 气温变化 植物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影子影子第 1 周第 1 课时(总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 教学 重点 难点 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 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 它可大有学问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 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 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 子必须要有光源? 、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 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 、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 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 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 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 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 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 3、实验 3: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 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 2 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 物。 分别测量竹竿和旗杆影子的长度。 研究旗杆和竹竿影子长度的关系,通过竹竿与竹竿影子长度,你能计算 出旗杆的高度吗? 思考:如果 2 米高的竹竿,影子长度是 1 米,旗杆 (被测物)影子长度是 7 米,那么旗杆多高呢? (三)、探索发现 1、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有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 光线。两者具备,才能产生影子。 2、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指导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 由影子长度,我们可以计算物体的高度。 (四)、探索延伸 1、三次试验中,影子什么时间最长?什么时间最短? 2、在图书室中找出有关日晷的资料读一读。 反思: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板 书 设 计 影子 产生影子的条件 影子去哪了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第 2 周第 1 课时(总第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 能力目标: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 作基本要领,培养实验技能。 教学 重点 难点 (1)关于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实验与分析。 (2)应用光的直进原理的实践活动。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凿壁借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黑暗中能看到东西吗? 、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孔,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 皮,盖严盒盖放在桌上。 、在另一个鞋盒里放一个亮的小手电,手电对准橡皮但不对小孔,盖严 盒盖放在桌上。 、全班同学按顺序到讲台,通过小孔向盒里看,哪个 鞋盒能看见橡皮? 思考:看不见橡皮的鞋盒里缺少了什么?我们能看见物体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 、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直筒看前面灯光,怎样? 、把纸筒弯折再看灯光。怎样?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光线实验直线传播的。 、将灯光换成教室里的标志物,按以上实验程序再进行实验。 小结:物体将光线反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才能看到物体。这个实验说明 反射的光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测量、射击、栽树等(三点成一线) (三)、探索发现 1、光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 2、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如瞄准射击、大地测量、农 田水利施工等等都利用了光的直进原理。 (四)、探索延伸 用自己的话解释凿壁借光的科学道理。 板 书 设 计 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光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纸的再认识纸的再认识第 3 周第 1 课时(总第 3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试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性。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掌握三个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会分析其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 重点 难点 分辨纸张的纵向与横向是本课的难点。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都知道、纸可以用来写字、包东西,用途很多。特别是在学习中,我 们更离不开纸。那么,我们关于纸的学问你知道多少?现在让我们做几个 小实验,了解纸张的几个特性吧!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纸张撕扯的实验 用尺在报纸的一个角画出一个长 18 厘米宽 16 厘米的长方形。 剪下这块纸,在纸上标明横向、竖向。 把标有纵向报纸撕开。同样把标有横向的报纸撕开。 、撕报纸时,你感觉如何?用放大镜观察纵向、横向的毛边,有什么不 同? 、用笔记本纸和面巾纸,重复做撕纸的试验。 、思考、观察:试验中,同一种纸撕的较容易的纸边比撕的较费劲的纸 边哪个比较整齐一些?试着说说其中的道理。 二、实验二,纸张的抻拉实验。 1、用剪刀对三种类型的纸张按纵向和横向剪下两条。 2、紧紧捏住标有纵向的纸条,逐渐加大用力向两边抻,直至断裂。同样 抻横向纸条。你感觉两次有区别吗?哪个纸条要用力大些? 3、再用笔记本纸和面巾纸做实验,得到的结论与前面是否一样? 思考:纸张的这一特性与纸张横向、纵向纤维的排列有关系吗?说说你发 现的规律。 三、实验三,纸张的吸水性 1、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三种不同的纸张平放在桌上。 2、用滴管在三张纸片的中央各滴上红色的水。 3、观察那种纸上的水扩散的最快?(扩散的快慢与纸张的纤维长度和纤 维之间紧密程度有关) 4、总结: 四、探索发现 1、纸的特性之一:沿着纸张纤维的大致方向撕纸比沿着纤维横巷撕纸更 容易些,这是由于造纸纤维方向造成的。 2、纸的特性之二:抻拉纸张,受力方向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垂直比与纸 中纤维大致方向一致时,纸张更容易抻拉断裂。 3、纸的特性之三:纤维长且纤维之间比较松散的纸比纤维短且纤维之间 紧密的纸吸水性要更好一些。 五、探索延伸 以“三种纸张透光性测试”为题设计两个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 板 书 设 计 纸的再认识 吸水 撕扯 拉伸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用眼卫生用眼卫生第 4 周第 1 课时(总第 3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通过有趣的实验,探究人眼睛看东西时的视觉暂留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眼卫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尝试调查 研究的基本方法。 1.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提高科学用眼的自觉性,养成用眼卫生的好习惯。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与人合作和交流的能 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拟定调查问卷和分析调查问卷是本课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要在课上统一完成,先讲明要 求和操作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1、实验一:眼睛的用处 小组活动:把眼睛蒙住,试着做一些事情,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电脑打字。 浇花。 做游戏。 打扫地面。 观察思考:若视力出现障碍,会给人的生活与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 2、实验二:眼睛的疲劳 、眼睛距书 1 尺,定睛看侧视图(课本图 5)1 分钟,说说看后眼睛有 什么感觉。 、小组讨论:图 5 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特点容易引起眼睛的 疲劳? 、看课本图,说说对眼睛有什么影响。躺卧看书、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走路看书、长时间玩电子游戏、用手揉眼。 、再举一些能引起眼睛疲劳的例子。 小组讨论:你有没有不好的用眼习惯?如果有,想一想如何预防和改正? 3、调查研究:关于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拟定调查问卷。(用课本上的) 、选定调查人员(全班同学) 、进行实际调查。 、分析问卷。 数据分析: 在调查的 10 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择( )多些的同学非常重视用眼 卫生;相反选择( )多些的同学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容易造成视力下 降。 思考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的视力情况及视力保健是不是存在一些问 题?因此,我们必须科学用眼,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没有视觉,生活和学习有许多事情做不了,许 多事情做不好。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实力情况。 2、通过实验和调查,我们还了解到,排除遗传因素外,视力下降的主要 原因是不注意用眼卫生。 (四)、探索延伸 课后把课文 20 页儿歌背下来。 板 书 设 计 用眼卫生 眼睛的用处 眼睛的疲劳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热空气会向上升吗热空气会向上升吗第 5 周第 1 课时(总第 5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能力目标:用研究的结论解释一些生活实践中的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做好分组试验的准备和指导。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生活中的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引出“什么是热空气的上升?”的问题,进 而提出探索主题。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研究热空气的上升现象”,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 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主要由实验展开活动。 体验热空气上升 实验器材通过试验,让学生了解两种方法试验结果不同,手放在燃烧的蜡 烛上方可以明显感觉到有一缕热气象上升,而手放在蜡烛侧面没有这种感 觉,说明热空气向上升。 验证热空气上升 让学生通过用塑料袋装热空气并释放塑料袋的实验,进一步验证热空气上 向上升的。 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这就是热空气会向 上升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大气中风形成的原因是热冷空气流动的结 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进一 步总结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和原理。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通过观察图和阅读文字材料,了解热空气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情 况,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 2.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细心做好分组实验组织工作。 (2)安全教育要十分注意。 (3)本课建议用 1 课时。 五、背景资料 春天时,暖暖的太阳照在原野上,照在屋檐上,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细心人,你会看到田野上、屋檐上似乎有淡淡的影子,袅袅 地上升,这是什么?这就是热空气的影子,也就是说你看到了空气的影子。 晚上,在桌子上放一个点燃的蜡烛,让它们距墙 60 多厘米远,然后把屋 里的灯关掉,站在离墙 12 米远的地方,打开一个手电筒,使它的光穿 过烛光照在墙上。在蜡烛阴影的上方有一个淡淡的影子不断地摇动,这就 是蜡烛上方热空气的影子。 能看见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有时会有许多益处。汽车、飞机、火箭、 子弹等都在空气里运动,它们搅动着空气,形成旋涡,这些旋涡会影响它 们的运动,但是这些旋涡看不见,如果能看见这些旋涡,我们就知道如何 改进这些运动体的形状,以减少空气的阻力。而利用上述类似的方法就能 看见空气的阴影,科学家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从这淡淡的影子里看到了 许多东西。 板 书 设 计 热空气会向上升么 怎样升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弹弦听音弹弦听音第 6 周第 1 课时(总第 6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对以“琴弦的变化而引起音调变化”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 中 “声学”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弦乐的琴弦的变化而引起声音音调变化的条件及应用方面 的有关知识。 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 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实验的操作。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由实验器材与三项实验展开活动。 制作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制作要求学生按步骤顺序进行,掌握结扣的距离对三年级学生有 一定难度,提醒学生认真仔细的去完成。要求学生给纸杯扎小孔一定要垫 好橡皮,小孔不要太大,能穿过细线即可。 实验一 是通过“琴弦(线绳)的松紧变化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让学生初 步感知随着琴弦逐渐绷紧,弹出的音调的变化情况。 实验一是全课的实验技能的基础训练,教学进程不要太快。 在教学活动中,配合使用乐器(如二胡)进行验证教学效果会更好。可以 让学生研究乐器琴弦的松紧变化是如何调整的,再进行验证实验。 实验二 是通过“琴弦(线绳)的长短变化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让学生初 步感知琴弦长短变化,弹出的音调的变化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继续配合使用乐器(如二胡)进行验证教学效果会更 好。可以让学生研究乐器琴弦的长短变化是如何调整的,再进行验证实验。 实验三 是通过“琴弦(线绳)的粗细变化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让学生初 步感知随着琴弦粗细变化,弹出的音调的变化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继续配合使用乐器(如二胡)进行验证教学效果会更 好。可以让学生研究乐器琴弦的粗细变化是如何安排的,再进行验证实验。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选用两种乐器,京胡和扬琴进行延伸研究,也是实践活动。一 定要使用乐器实物进行教学,可以换用其它弦乐器。 2.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关于实验用杯,将纸杯换成薄塑料杯,实验效果会更好。 (3)本课建议用 1 课时。 五、背景资料 1.音调:声音不但有强弱,而且有高低。声音的高低程度叫做音调。 2. 弦乐器是靠琴弦振动产生优美动听的乐音的。弦乐器的弦线越短,发 音越高;弦线绷得越紧,发音也越高;弦线越细发音也越高。 3.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 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 载“奚琴本胡乐也”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 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 琴马和弓毛等组成的。 琴轴: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到调整琴弦松紧的作用,即调整音高 的作用, 二胡钢弦应是一粗一细,粗的一根称作内弦(也叫老弦),细的一根称作外弦 (也叫子弦)。 4. 扬琴,击弦乐器。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 琴。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无论用于独奏、伴奏还是合 奏, 扬琴的音色特点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 击弦乐器,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扬琴的结构扬琴由共鸣箱、山口、弦钉、弦轴、马子、琴弦和琴竹等构成。 板 书 设 计 弹弦听音 琴弦逐渐绷紧 琴弦长短变化 琴弦粗细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泥石流泥石流第 7 周第 1 课时(总第 7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对以“泥石流的成因与预防”为内容的学习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预防自然灾害知识的学习研 究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制作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而得出正确认识的能 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泥石流的成因与预防的有关知识 (1)培养学生对预防自然灾害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对泥石流自然灾害的预防。 教学 重点 难点 (1)学生对泥石流成因的实验和认识。 教 学 内 容 与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 学 过 程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通过观看插图和读文,使学生初步认知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激起研究的 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世界上大的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或者展示相 关图片,或者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泥石流灾害有个初步感知,为下面 学习奠定基础。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泥石流的成因与预防”,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 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 课前 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适量的土,一把小铲子、两个矿泉水瓶、一块草皮。(可以用密插一些小 棍等物品代替)两个长方形木板,(约 2030 厘米)两个塑料盆(大小 与脸盆相仿)。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课是通过模拟泥石流形成实验,研究泥石流形成原因与防灾办法,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活动。 制作山体模型: 实验器材制作要求学生按步骤顺序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三年级下册劳动技术发现与探索 全册教案.zip》由用户(TECH)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小学三年级下册劳动技术发现与探索
全册教案
小学
三年级
下册
劳动
技术
发现
探索
教案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