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9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ptx》由用户(永遠守護你)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语文 部编版 同步 课件 第六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下载 _九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九年级九年级语文下册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知识,背诵背诵古诗词古诗词。(重点重点) 2.2.有感情地反复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理解理解诗歌诗歌主旨主旨,学会学会鉴赏古诗词。鉴赏古诗词。 (难点难点) 3.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情感,提高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情趣。(素养素养) 南安军南安军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文文天天祥祥(1236123612831283),字),字履履善,又善,又字宋字宋瑞,号瑞,号文山。文山。 吉州庐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陵(今江西吉安)
2、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宝祐宝祐四年(四年(12561256年)状元,官年)状元,官至至右右丞相兼枢密使。被丞相兼枢密使。被 派往元军的军营中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 到泰县塘到泰县塘湾,由湾,由南通南南通南归,坚持归,坚持抗元。祥光抗元。祥光元年元年 (12781278年)兵年)兵败被张弘范败被张弘范俘虏,在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狱中坚持斗争三年三年 多,后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指南录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指南录 文山先生全集等。文山先生全集等。 背景资料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帝昺祥兴帝昺祥兴二年(二年(1
3、2791279年),南宋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 军军攻陷,宋朝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行,于五月四日五月四日 出大庚出大庚岭,经岭,经南安南安军(治军(治所在今江西大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庾)时写此诗。写此诗。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梅花梅花/ /南北南北路,风雨路,风雨/ /湿征衣。湿征衣。 出岭出岭/ /谁同谁同出?归出?归乡乡/ /如不如不归!归! 山河山河/ /千古千古在,城郭在,城郭/ /一时非。一时非。 饿死饿死/ /真吾真吾事,梦事,梦中中/ /行采薇。行采薇。 南安军南安
4、军 文天祥文天祥 精读细研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 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梅花南北梅花南北路,风雨路,风雨湿征衣。湿征衣。 精读细研 译文:译文: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指经过梅岭。 首联首联 精读细研 此处此处的的梅花梅花不是不是实景,而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梅花,借以和和 “风雨”“风雨”对照,显示对照,显示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 雨中雨中摇曳,濡湿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被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了押着兵败被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 丁的征衣。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此时,一阵悲
5、凉袭上了他的心头。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想一想:想一想:此处的梅花是实景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此处的梅花是实景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出岭谁同出岭谁同出?归出?归乡如不乡如不归!归! 译文:译文: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身为囚徒身为囚徒)回到家乡如同没有回家回到家乡如同没有回家! 精读细研 颔联颔联 颔联颔联抒写这次行程抒写这次行程悲苦、孤独悲苦、孤独的心情。两个的心情。两个“出”“出”字和两字和两个个 “归”“归”字重复字重复对照,更对照,更使得声情使得声情激荡:他激荡:他忆起当年带着吉安、赣州子忆起当年带着吉安、赣州子 弟兵浩浩荡荡出弟兵浩浩荡荡出岭,如今岭,如今却
6、身加却身加镣铐,锒铛归来,还镣铐,锒铛归来,还不如战死不如战死沙场,沙场, 何必何必归来归来呢!呢! 山河千古山河千古在,城郭在,城郭一时非。一时非。 精读细研 译文:译文: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此时却落入敌手。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此时却落入敌手。 颈联借用杜甫的颈联借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国破山河在”,以,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 郭一时沦陷进行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 的蔑视的蔑视。 颈颈联联 译文:译文: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饿死
7、真吾饿死真吾事,梦事,梦中行采薇。中行采薇。 上句上句决心饿死决心饿死殉国殉国;下;下句句引用“采薇”这一典故表明引用“采薇”这一典故表明至死不至死不降降 元的元的决心决心。 精读细研 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 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 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 食八天。 尾联尾联 合作探究 1.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 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至死不渝,以 至死不渝,以死死明志,坚持明志,坚持爱国的爱国的节操,誓死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8、报国的决心。 2.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被捕归来,壮志被捕归来,壮志未未成,无成,无颜见家乡颜见家乡父老,不如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战死沙场。 概括主题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首诗抒写这首诗抒写了了诗人诗人至死不渝,以至死不渝,以死死明志,明志, 保持保持爱国的爱国的节操,表现节操,表现出诗人誓死报国的出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决心, 显示显示出崇高出崇高的的气节气节。 写作特色 1 1. .语言语言质朴,感情质朴,感情深厚。深厚。 2 2. .逐层逐层递进,声情激昂,不递进,声情激昂,不假雕饰。假雕饰。 3 3. .化用化用名句,引用典故,抒写名句
9、,引用典故,抒写胸怀。胸怀。 别别 云云 间间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夏完淳夏完淳(1631163116471647),字),字存存古,号古,号 小隐,松江小隐,松江华华亭(今亭(今上海上海松江)人。松江)人。明末明末 著名著名诗人诗人,抗清将领。,抗清将领。1414岁随岁随父亲夏允彝父亲夏允彝 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清。兵。兵败败被俘,英勇被俘,英勇 就义,年就义,年仅仅1717岁岁。有。有南冠草南冠草续幸存续幸存 录。录。 背景资料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弘弘光元年光元年/ /顺治二年(顺治二年(16451645年),夏完淳年),夏完淳时年时年1515岁,跟从父夏允岁,跟
10、从父夏允 彝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 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次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次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 盟,共谋盟,共谋复明复明大业,上书大业,上书鲁鲁王,鲁王,鲁王遥授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太湖吴易军 事。永历元年事。永历元年/ /顺治四年(顺治四年(16471647年)夏,作者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 职而上表职而上表谢恩,为谢恩,为清廷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解送南
11、京。别云间别云间即即 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前,临别松江时所作。松江时所作。 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把诗歌读通读诗歌读通读顺,注意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别别云间云间 夏完淳夏完淳 三年三年/ /羁旅羁旅客,今日客,今日/ /又南冠。又南冠。 无限无限/ /山河山河泪,谁泪,谁言言/ /天地宽。天地宽。 已知已知/ /泉路泉路近,欲近,欲别别/ /故乡难。故乡难。 毅魄毅魄/ /归来归来日,灵日,灵旗旗/ /空际看。空际看。 精读细研 三年三年羁旅羁旅客,今日客,今日又又南冠南冠。 译文:译文:三年来(我为抗清复明的事业)四处奔波,
12、现在又成为阶下囚。三年来(我为抗清复明的事业)四处奔波,现在又成为阶下囚。 首联写再别首联写再别。诗人诗人过去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别,即为为 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被捕是被捕而而别。别。 这两句回忆了这两句回忆了抗清过程中充满艰苦的历程抗清过程中充满艰苦的历程。诗人诗人运用典故,抒发运用典故,抒发 了苦战了苦战被捕后的被捕后的沉痛、愤懑沉痛、愤懑之情。“又”字充满感叹之之情。“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情,显得极为极为 悲苦无奈。悲苦无奈。 寄居他乡,生活漂泊不定。 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 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
13、。后 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 精读细研 无限山河无限山河泪,谁泪,谁言天地宽。言天地宽。 译文:译文:无限(美好的)山河,似乎也在落泪,(而今我被俘)谁说天地宽无限(美好的)山河,似乎也在落泪,(而今我被俘)谁说天地宽 阔无边。阔无边。 颔联颔联写别情写别情。前后“别”时境况。前后“别”时境况不同,心情不同,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也不同。前时之别 尚冀尚冀抗清抗清有望,河山有望,河山可可复;这复;这次别后不能再起兵抗次别后不能再起兵抗清,面对清,面对破碎的破碎的 河山流不尽自己的伤心之泪。河山流不尽自己的伤心之泪。 这两句抒发了这两句抒发了诗人的英雄末路之悲诗人的英雄末路之悲。 精读细研
14、已知已知泉路泉路近,欲近,欲别故乡难。别故乡难。 译文:译文:(我)已经知道死期不远,(然而)想到永别故乡(确实)犯难。(我)已经知道死期不远,(然而)想到永别故乡(确实)犯难。 颈联颈联写死别写死别。前次离别。前次离别故乡,是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队伍,队伍, 别别还还容易;此次容易;此次却难却难了,此了,此去必当一去必当一死,死后死,死后家乡父老、慈母贤妻家乡父老、慈母贤妻如如 何,都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令人依恋忧虑。 诗人诗人在此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亲人, 表现表现出出了了他他情感情感
15、和心理的和心理的矛盾,抒发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了依恋故乡之情。 黄泉路,指死亡之路。 精读细研 毅魄毅魄归来归来日,日,灵灵旗旗空际看。空际看。 译文:译文:(我死后)灵魂回到故乡的那一天,(一定还会)看到高举的抗清(我死后)灵魂回到故乡的那一天,(一定还会)看到高举的抗清 义旗。义旗。 尾联写别后。诗人别后成了尾联写别后。诗人别后成了鬼魂,也鬼魂,也还关心着还关心着故乡,还要故乡,还要归来在归来在 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 这两句这两句运用典故和运用典故和想象,感情想象,感情由悲而由悲而壮,格调壮,格调由低沉而由低沉而高昂,表高昂,表 现现出出了了诗人
16、诗人誓死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 英魂。 灵幡,旧时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语意双关, 也暗指战旗。 再读诗歌,思考: 合作探究 1.1.“已知泉路“已知泉路近近,欲欲别故乡难别故乡难”,难难在在何处?何处? 抗清事业难抗清事业难成,老父成,老父已经已经殉国,家殉国,家中老母尚中老母尚在,在, 妻子妻子孤守孤守在家,今日在家,今日踏上死亡之踏上死亡之旅,再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也难见故园和 亲人,心中亲人,心中怎能无所怎能无所留恋?留恋? 2.赏析“毅魄归来赏析“毅魄归来日,灵日,灵旗空际看旗空际看”两句。”两句。 尽管故乡牵魂难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别,但诗人不以家运后嗣为诗人不
17、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念,最终 表明表明心迹,坦然心迹,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打算,抱定誓死不誓死不 屈、坚决复明的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决心,生前未能完成未能完成大业,死后大业,死后也要亲自也要亲自 看到后继者率部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 铮铮誓言作铮铮誓言作结,鲜明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 尽忠报国的赤子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勉励,给读者树读者树 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
18、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合作探究 3 3.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过零丁洋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 作作,两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异同?请你简要分析。你简要分析。 同:同:都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 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 异:异:别云间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 抗清的坚定信念。抗清的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 概括主题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首是用这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