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年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2 烛之武退秦师.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2021年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2 烛之武退秦师.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2021 年人教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课件 武退秦师 下载 _人教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习本文高超的语言艺术。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他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 义精神。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学家左丘明。左丘明 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本篇所记叙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 晋围郑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 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
2、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晋、楚之战中,郑国 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 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其二, 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 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 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这次围 郑,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左传 左传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为“十三经”之一。 和公羊传穀梁传一起被称作“春秋三传”。 编 年 体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 事件。编年体以年
3、月为经,以史事为纬,可以看出同时期各事件间 的联系。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均用这种体裁。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读 音 加点字 读 音 氾 南 fn 瑕 xi 佚 之狐 y 阙 秦 qu 缒 zhu 杞 子 q 共 其乏困 n 逢 孙 png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2.成语积累 危在旦夕:指危险就在眼前。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 3.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意义:供给。 (2)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4.一词多义 (1)若 若使烛之武
4、见秦君(连词,假如) 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及,比得上) (2)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这里用作动 词,把当作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浅薄,鄙陋) (3)阙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动词,侵损、削减)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名词,空隙,缺口)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4)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略微) 人微言轻(形容词,身份卑微) (5)焉 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从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6)以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因为
5、)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5.词类活用 (1)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夜 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方的国家,指郑国) (5)邻之厚 ,君之薄 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削弱)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6)共其乏困 (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7)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 (8)朝 济而夕 设版
6、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9)既东封 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10)与郑人盟 (名词用作动词,结盟)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6.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作者简 介 作品背 景 相关常 识 知识整 合 7.特殊句式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 (2)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 (3)是寡人之
7、过也(判断句) (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 (6)敢以烦执事(省略句) (7)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8.文化常识 (1)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寡德之人。 (2)执事:办事的官员,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开端:秦、晋围郑 发展:慷慨许之义 高潮:烛之武退秦军 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伯智 与秦结盟 结局:晋军撤围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本文讲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郑国老臣烛之武前去与秦 军交涉,成功说服秦伯,使秦国从郑国退兵的
8、故事。文章赞扬了烛 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 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 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任务一】 了解文意,把握情节 1.文章第1段寥寥二十余字,却包含了多层意思,作用重大。你认 为有哪些作用? 提示:写出了当时郑国危急的形势(被两个大国包围兵临城下, 形势严峻)、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 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驻军位置(“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
9、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2.全文共四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明的文字加以概括。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提示: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说退秦师 晋师撤 离郑国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3.在第3段中,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请根据提示 填写下表。 步骤 内 容 方 法 第一步 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 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 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 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 唯君图之 提示: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伯 替秦着想,以利 相诱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关系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技法迁
10、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4.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使人处处为郑国的存亡 提心吊胆。请根据下面的波澜图,填写序号处的相应内容。 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 晋文公分析形势,撤兵回国 提示: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看到希望 烛之武婉拒,让人 心头一紧 郑伯自责,烛之武答应出城 子犯建议攻打秦军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任务二】 分析人物,体会技巧 5.第2段用对话的方式写了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都有怎样的行为? 提示: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听从劝谏,说动烛之武。烛 之武婉辞拒绝后又承担起说秦重任。 6.
1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 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7.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提示:郑伯准备派遣烛之武见秦伯时,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郑伯 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 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许之”。 8.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结尾为什么要写“晋文公撤 军”?这是否恰当?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文章明写晋文公撤军,暗写烛之武达成所想,解除郑围。这 都是“退秦师”的结果。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12、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9.晋文公是怎样一个人?怎样理解他的“不仁”“不知”“不 武”? 提示:晋文公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君主,他有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 胸怀和谋略。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 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 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 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晋退兵,是“利”字使然。 技法迁 移 思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1.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 “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 他自己不
13、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提示:观点一: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 郑伯礼节甚倨,招致“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 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 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观点二:因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 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着天下形势,思 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 “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要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 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烛之武之所以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 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技法迁 移 思
14、维导 图 文章主 旨 文本研 读 多维探 究 文白对 译 2.有人说,烛之武临危受命,是一志士;有人说,烛之武孤身深入敌 营,是一勇士;还有人说,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秦、晋虎狼之 兵,是一辩士。你是怎样看待烛之武这一形象的? 提示: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 言表,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 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害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 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 国志士。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 缒而出”,勇入秦营,其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技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