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六国论》教学设计.doc

  • 上传人(卖家):Rabit
  • 文档编号:1005463
  • 上传时间:2021-01-06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29.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六国论》教学设计.doc》由用户(Rabit)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六国论 统编 高中语文 下册 教学 设计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六国论教学设计第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六国论教学设计第 1 课时课时 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 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 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 就不会相继灭亡。 他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不爱护百姓, 导致身死国灭。 那么,苏洵又是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的呢? 二、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苏洵及相关经历,把握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结合课前的梳理与归纳翻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3.体会史论作品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4.背诵全文。 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翻译全文,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 现实针对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史论”的写作特点,体会史论作品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雄辩的力量和充 沛的气势。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目的,体会古代士人家国天下 的情怀。 三、预习检测三、预习检测 厥(ju) 暴(p)霜露 洎(j) 谗(chn ) 邯郸(hn dn) 殆尽(di) 当(tng) 日削(xu) 四、作者介绍四、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

    3、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 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 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 集。 北宋嘉祐初年 (1056 年) ,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 衡 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 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啊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北宋嘉祐二年(1057 年),二子

    4、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 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五、文体常识五、文体常识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是一篇史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 原因,借古讽今。 六、写作背景六、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 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 60 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 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 20 万两,绢 30 万匹;向西夏纳银 10

    5、万两,绢 10 万匹,茶 3 万 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 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旨在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 者。 七、新知讲解七、新知讲解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初步理解文意。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分类整 理文言现象。 (制作文言基础知识卡片,讨论合作完成) 2.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文言基础知识卡片,教师重点点拨。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文言基础知识卡片,教师重点点拨。 卡片

    6、一:古今异义卡片一:古今异义 .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 今:表示另提一事 .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慧力量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 今:连词 .其实百倍 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可以,以,凭借 今:表示认可 卡片二:词类活用卡片

    7、二: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诸侯之所亡 (亡:动词用作名词,丧失的土地) 义不赂秦 (义:名词用作动词,坚守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优厚地对待)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地盘,大的地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并力西向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日削月 (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割) 李牧连却之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打退、击退等)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亏:使亏损,使动用法) 卡片三:通假字卡片三:通假字 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暴露,冒着) 暴秦之

    8、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 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 卡片四:一词多义卡片四:一词多义 为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作为)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成为)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被) 之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代词,代土地)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助词,取)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词, 代秦国;助词,的) 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代词,代他们)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代词,它

    9、,代赵国)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代词,自己的)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词,代六国) 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附,亲近)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介词,跟,和 ) 兵 斯用兵之效也 (军事行动,名词) 非兵不利 (兵器,名词)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名词) 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先前,以前) 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卡片五:特殊句式卡片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谓语,“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 邯郸为郡 省略定语,“邯郸为(秦国的)郡”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省略状语,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

    10、人 省略代词,举(之)以予人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省略主语,(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2)状语后置句 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五于秦战”,即“赵国曾五次与秦国交战”。 其势弱于秦 “其势于秦弱”,即“六国的实力比秦国弱”。 后秦击赵者再 “后秦再击赵者”,即“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3)被动句 洎牧以谗诛 “诛”,被诛杀。即“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被)杀害”。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所”表被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4)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以“者”“也” “是”为标志的判

    11、断句。 八、合作探究八、合作探究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点拨:以,用。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其实,古今异义词,那实际。所得、所亡,所字结 构,所得到的土地、所失去的土地。 翻译: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 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 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点拨:然则,既然这样。厌,通假字“餍”,满

    12、足。之,第一个代词土地,第二个代词六国。 翻译:既然这样, 诸侯的土地有限, 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 谁送给它土地越多, 它侵犯谁就越急。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点拨:洎,等到。诛,被诛杀。为,成为。 翻译: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 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 持到底啊。 九、课堂练习九、课堂练习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 翻译: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 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

    13、不下喉呢。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自取下策跟从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十、拓展提高十、拓展提高 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 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 B. C. D. 十一、课堂总结十一、课堂总结 探讨六国、秦朝灭亡诗文很多, 阿房宫赋和六国论都提到了六国的灭亡,角度虽然不 同,但目的一致。杜牧认为六国灭亡是六国自己灭的自己,不爱惜人民。苏洵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 六国贿赂秦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总之,在两篇文章中都强调 了自身的原因,引导后世之人要反思历史,以史为鉴。 十二、板书设计十二、板书设计 文言知识小卡片 一、古今异义 六国论 二、词类活用 议古 苏洵 三、通假字 论今 四、一词多义 五、特殊句式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六国论》教学设计.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00546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