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11.1《谏逐客书》共2课时-高中语文部编版(2020)教案.doc

  • 上传人(卖家):Rabit
  • 文档编号:1005407
  • 上传时间:2021-01-06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5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11.1《谏逐客书》共2课时-高中语文部编版(2020)教案.doc》由用户(Rabit)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谏逐客书 11.1 逐客 课时 高中语文 部编版 2020 教案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谏逐客书教案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 技能目标: 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 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 类比认证、 正反论证。 3、 情感目标: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二、 教学重点 1、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2、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 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 教学难点 1、 认识和理解生僻字。 2、 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

    2、 理解课文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四、 教学环境、工具 多媒体教室、PPT 课件。 五、 教学过程: 1、 作者简介 李斯(?前 208 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 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 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 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 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

    3、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 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 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 237 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 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 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3、 文章结构 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

    4、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 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 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三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 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 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四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 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

    5、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 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五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4、 学习内容评论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此(指谏逐客书)先秦古书也。 中间两三节,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 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 甲,劲势未已。(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 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 自己,却只字不提

    6、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 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 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 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 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 大量列举 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 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六、 教学过程 流程图:导入 引入课文背

    7、景分析课文分层解析课文并向学生提问每层的修辞总结主旨 课后练习 (一)导入 1、 用三句话来导入课文。 这三句话分别为: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2、 具体讲解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又有一次, 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 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 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

    8、点之 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旬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 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甚至,坦言的說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但绝不因此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 心要西说秦王矣。他怎麼也沒想到,就是因他的游说,使他登上丞相之位。当然这是后话。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给我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 冒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但谁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 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

    9、,李斯也受到嬴政青 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 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 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 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 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二)引入背景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 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 室污蔑客卿

    10、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 237 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 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 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分析课文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 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 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 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

    11、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 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 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 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 史实为依据, 先分后总, 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 斩钉截铁地指出, 四君的成就 “皆以客之功” 。 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 了文章的中心论

    12、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 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 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 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 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 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 理,再

    13、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 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 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 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 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四)概括主旨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 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

    14、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 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五)课后练习 1、将课文翻译。 2、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和正反论证,写一篇议论文。 谏逐客书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1、作者介绍:(见

    15、投影) 2、写作背景:(见投影) 3、古文用法:(见投影) 二、 分析结构: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 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 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 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

    16、论部分。当然,对于秦 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 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 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 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 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 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

    17、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 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 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 面做,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 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 心理。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 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 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

    18、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 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 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 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 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 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 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 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 因此,这个结论不

    19、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 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 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 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统一天下的 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 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 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

    20、藉寇兵而赍盗粮”,这 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 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 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 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 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 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 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

    21、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 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 (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 (讲道理) 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 结论部分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 些种类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 法即归谬法) 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 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

    22、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 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 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 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三、翻译课文: 臣 闻 吏 议 逐客, 窃 以为 过矣。 昔 缪公 求 士, 西 取由余 于戎, 我听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 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 东 得百里奚于宛, 迎 蹇叔于 宋, 来邳豹、公孙支 于 晋。 此五子者, 不产于秦, 而 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

    23、豹、公孙支。这五 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 缪公 用 之, 并国 二十, 遂 霸西戎。 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孝公 用 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 民 以殷盛, 国 以富强, 百 姓乐 用, 诸侯 亲 服,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 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 获 楚、魏 之师, 举地 千里, 至 今 治 强。 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惠王 用 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 西并 巴、 蜀, 北 收上郡, 南 取 汉 中, 包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

    24、, 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九夷, 制 鄢、郢, 东 据成皋之 险,割膏腴之壤, 遂 散六 国 之从, 使之 西面 事 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 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 秦, 功 施 到今。 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范雎, 废穰侯, 逐 华阳, 强 公 室, 杜 私 门, 蚕食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 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 诸侯, 使秦 成 帝业。 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此四君者, 皆以 客 之功。 由此观之,客 何 负 于 秦 哉! 向使四君 却客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

    25、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 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 而 不内, 疏士 而 不用, 是 使国 无富利 之实, 而秦无 强大之名也。 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 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有 随 和之 宝, 垂 明月 之珠, 服 太阿 之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 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 剑,乘 纤离之马, 建 翠 凤 之 旗, 树 灵鼍 之 鼓。 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 鼍之皮的好鼓。 此 数宝者, 秦 不生一 焉,而 陛下 说 之, 何也?

    26、 必 秦国 之所生 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 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 然后 可,则是 夜光之璧, 不饰 朝 廷; 犀 象之 器, 不 为 玩 许可采用, 那么这种夜光宝玉, 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 犀角、 象牙雕成的器物, 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 好; 郑、 卫 之女 不 充 后 宫, 而骏良駃騠 不 实 外 厩, 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 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 江南 金锡 不为 用, 西蜀 丹青 不为 采。 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所以 饰后宫, 充下陈, 娱心意,说耳

    27、目 者, 必 出 于 秦 然后 可,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 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 则是 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 阿缟之衣,锦绣之 饰 不 进于 前, 而 随 俗, 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 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 雅化 佳冶 窈窕,赵女 不立于侧 也。 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夫击瓮叩缶 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 快耳 者, 真 秦之 声也; 郑卫桑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 乐了;那郑、卫、桑间的 间, 昭虞武象者, 异国之

    28、乐 也。 今 弃 击 瓮 叩 缶 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 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 而就 郑卫, 退弹筝而取韶 虞, 若是者何也? 快意 当前, 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 适 观 而已矣。 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 今 取人 则不然。 不问 可否, 不论曲直, 非 秦者 去, 为客者 逐。 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 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然则是 所重者 在乎 色乐珠玉, 而所轻 者 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 跨海内、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

    29、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 诸侯之术也。 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臣闻 地广者 粟多, 国大者人众, 兵强 则士 勇。 是以 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 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 其 大; 河海 不择细流, 故能 就 其 深; 王 者 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 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 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 德。 的德行。 是以 地无 四方, 民 无 异 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 福, 此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

    30、天 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 五帝 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今乃弃黔首 以资敌国, 却宾客 以 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 退而 不敢西向,裹足 不入 秦, 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 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 此所谓 “藉 寇兵 而 赍盗粮”者也。 这就叫做“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夫 物不产于秦, 可 宝 者 多; 士 不产于 秦, 而愿忠者众。 今 逐客以 资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可当宝物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 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 敌国,损民 以 益雠, 内 自虚 而 外树 怨 于诸侯, 求 国 无危

    31、, 不可 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 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 得 也。 可能的啊。 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 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 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 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 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 上收得上

    32、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 田沃土, 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 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 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 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 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 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 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 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 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

    33、旗子,陈设的是 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 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 那么这种夜光宝玉, 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 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 填满陛下的后宫; 北方的名骥良马, 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 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 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 要是秦国生长、 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 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 耳上的玉坠, 丝织的衣服, 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

    34、好的佳丽,也 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 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 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 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 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 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

    35、此,泰山不拒 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 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 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 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 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 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 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 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注释注

    36、释 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 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 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 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 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 甘肃东部、 宁夏南部一带。 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 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 穆公称霸的重臣。宛(yu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蹇(ji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 百里奚对穆公说:“臣不及臣友

    37、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 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 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 都于 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所邻山东、江苏、安徽接界之地。公元前三 世纪中叶,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戴氏代宋。公元前年被齐国所灭。 来:一说作“求” 。 邳豹:晋国大夫邳郑之子,邳郑被晋惠公杀死后,邳豹投奔秦国,秦穆公任为大夫。 公孙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晋,国名,姬姓,始封君 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陕西翼城县西),约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春秋时,晋献 公迁都于绛,亦称“翼”(今

    38、山西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 后的霸主;晋景公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亦称“新绛”,兼并赤狄,疆域扩展到今山 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春秋后期,公室衰微,六卿强大。战国初,被 执政的韩、赵、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年,最后一位国君晋桓公被废为庶人,国灭祀绝。 产:生,出生。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 秦本纪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 里,遂霸西戎”。这里的“二十”应当是约数。并,吞并。 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公叔 痤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十五邑, 号称

    39、商君。 于公元前年和前年两次实行变法, 奠定秦国富强的基础。 公元前年, 秦孝公去世, 被车裂身死。 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殷,多,众多。 魏:国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晋国大夫毕万后裔,于公元前年与韩景侯、赵烈侯联合瓜分晋 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内政,成为 强国。梁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因亦称”梁”。后国势衰败,公元前年被秦国所 灭。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公元前年,商鞅设计诱杀魏军主将公子昂, 大败魏军。同年又与楚战,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惠王:即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于公元前年称王

    40、。张仪,魏人, 秦惠王时数次任秦相,鼓吹“连横”,游说各国诸侯事奉秦国,辅佐秦惠文君称王,封武信君。 秦武王即位,入魏为相。于公元前年去世。此句以下诸事,均为张仪之计,因为张仪曾经作 为宰相,执掌秦国权柄,所以以下诸事均出于他的谋划。 三川之地: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韩 宣王在此设三川郡。公元前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公元前年 秦灭东周,取得韩三川全郡,重设三川郡。 巴:国名,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战国中期 建都于巴(今四川重庆节)。公元前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攻灭巴国,在其地设

    41、置 巴郡。“蜀”,国名,周武王时曾参加灭商的盟会,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区。战国中期建都于 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公元前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灭蜀,在其地设置蜀郡。 上郡:郡名,原为楚地,今陕西榆林。魏文侯时置,辖境有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 东北到子长县、延安市一带。公元前年魏割上郡十五县给秦,前年又将整个上郡献秦。秦国 于公元前年于此设置上郡。 汉中: 郡名, 今陕西汉中。 楚怀王时置,辖境有陕西东南和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公元前年, 被秦将魏章领兵攻取,秦于此重置汉中郡。 包:这里有并吞的意思。九夷:此指楚国境内西北部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湖北、四川三 省交界地区。 鄢(yn):楚

    42、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春秋时楚惠王曾都于此。郢(yng):楚国 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纪南城。公元前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成皋: 邑名, 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 地势险要, 是著名的军事重地。 春秋时属郑国称虎牢, 公元前年韩国灭郑属韩,公元前年被秦军攻取。 六国之从:六国合纵的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从,通“纵”。 施(y ):蔓延,延续。 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侧或则,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范雎(j),一作“范且”,亦称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张禄,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对 内力主废除外戚专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封于应

    43、(今河南宝丰县西南),亦称应侯, 死于公元前年。 穰(r ng)侯: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秦武王去世,拥立秦昭王, 任将军, 多次为相, 受封于穰 (今河南邓县) , 故称穰侯, 后又加封陶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 因秦昭王听用范雎之言,被免去相职,终老于陶。 华阳:即华阳君芈戎,楚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先受封 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故称华阳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故又称新城君。 公元前年,与魏冉同被免职遣归封地。 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向使:假使,倘若。 内:同“纳”,接纳。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如今陛下得到了昆

    44、仑山的宝玉。陛下,对帝王的尊 称。致,求得,收罗。昆山,即昆仑山。 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 美玉。 明月:宝珠名。 太阿():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纤离:骏马名。 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 鼍(tu ):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蒙鼓。 说:通“悦”,喜悦,喜爱。 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郑: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春秋时建都 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有今河南中部之地,公元的年被韩国所灭。卫,国名,姬姓,始封 君为周武王弟康叔

    45、,初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 濮阳县),有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之地。公元前年被魏国所灭。郑、卫之女,此时郑、卫 已亡,当指郑、卫故地的女子。后宫,嫔妃所居的宫室,也可用作嫔妃的代称 駃騠(ju t ):骏马名。外厩(ji),宫外的马圈。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此指长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产金、锡著名。 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产丹青矿石出名。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雘,可以制 成青黑色颜料。采,彩色,彩绘。 充下陈:此泛指将财物、美女充买府库后宫。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 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宛,缠绕,或以“宛”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

    46、阳市)地出产 的珍珠所作装饰的发簪。 傅:附着,镶嵌。玑,不圆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r),耳饰。 阿:细缯,一种轻细的丝织物。或以“阿”为地名,指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县)。 缟(go):未经染色的绢。 随俗雅化:随合时俗而雅致不凡。 佳冶窈窕:妖冶美好的佳丽。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yo tio),美好 的样子。 赵:国名,始封君赵烈侯,系晋国大夫赵衰后裔,于公元前年与魏文侯、韩景侯联合瓜分晋 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 河北西南部。公元前年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公元前年被秦国所灭。古人多以燕、赵 为出美女之地。 瓮(w

    47、ng):陶制的容器,古人用来打水。缶(fu),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将瓮、 缶作为打击乐器。搏髀(b ),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乐唱歌的节奏。搏,击打,拍打。髀, 大腿。 郑:指郑国故地的音乐。卫,指卫国故地的音乐。桑间,桑间为卫国濮水边上地名,在今河 南濮阳县南,有男女聚会唱歌的风俗。此指桑间的音乐,即本书乐书的“桑间濮上之音”。 昭,歌颂虞舜的舞乐。”虞,按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引南化本、枫山本、三条本等作“护”, 当为歌颂商汤的舞乐。武,歌颂周武王的舞乐。象,歌颂周文王的舞乐。太山:即泰山。让, 辞让,拒绝。 择:舍弃,抛弃。细流,小水。 却:推却,拒绝。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 周武王。 黔首:泛指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 称百姓为黔首。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资,资助,供给。 业:从业,从事,侍奉。 赍盗粮: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 赍(j):送,送给。损民以益雠: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力。益:增益,增多。 仇,仇敌。 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四、总结课文: 1、李斯的善于辩论的论证方法; 2、文言常识的积累。 五、作业:归纳文言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11.1《谏逐客书》共2课时-高中语文部编版(2020)教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00540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