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中十一特殊修辞手法详解.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文言文中十一特殊修辞手法详解.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文言 文中 十一 特殊 修辞手法 详解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高中文言文中特殊修辞手法 一、比兴1 二、避讳2 三、对仗3 五、节缩6 六、用典7 七、互文9 八、避复10 九、连及12 十、合叙13 十一、列锦14 一、比兴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 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 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 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 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
2、,“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 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 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 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 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 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
3、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 “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 的开头。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汉乐府诗歌孔雀东 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 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二、避讳 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
4、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 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 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比 如“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很多种同义的说法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触龙说赵太后一 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 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 想的事物,也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如生病说成“采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意谓自己卧病 在床,不能出门采
5、伐柴薪。上厕所被说成“更衣”。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课文赤壁之战):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所谓“避”,是指躲开,回避;所谓“讳”,是指忌讳、隐瞒。 具体地说,是指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而讳之。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 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人物姓 名的避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帝的名字,全国臣民都要避讳,叫做“国讳”,也叫“公讳”。另一种是, 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叫做“家讳”,或叫“私讳”。 中学语文中遇到的避讳,一般都是“国讳”
6、。比如,秦以前的皇帝,都要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接受文武 百官的朝拜,并决定这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便称为“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出 生在一月,便取名为“嬴政”。嬴政当了皇帝以后,便改用同音的“正”来代替“政”,“政月”改称“正 月”。这还不彻底,后又改“正”的读音为“zhng”,“正月”读成“征月”。汉文帝名恒,因为“恒” 与“常”同义,于是改“恒山”为“常山”,改“姮娥”为“嫦娥”。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 为“茂才”。鲁迅阿 Q 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晋文帝名叫司马 昭,“昭”字别人就不许用,于是古代的王昭君改称为“王明君”(“昭
7、”与“明”同义)。杜甫咏怀古 迹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明妃”就是由此而来。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民”字改用“人”字。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 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 叫李治,当时在行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与“理”同义)。柳宗元郭橐驼传: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三、对仗三、对仗 对仗现在称对偶,不过古代诗赋中的对仗要严格得多。不但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相同 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
8、要讲究平仄(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平 仄相对)。 对仗的种类很多。主要有: 工对。工对要求对仗工整严谨。不仅同类词语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语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 对称,则对仗越工。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如天文、地理、植物、宫室等),自是工对。 有些特殊的小类如颜色词、数目字、专名词等相对,尤见工整。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 列,如天与地、诗与酒、花与鸟等,也算工对。有些特殊语音的词语(如叠音词、连绵词)相对属于工对。 如滕王阁序:“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已矣”与“丘墟”之间,表面上看不是对偶,其实它们之间 是双声相对。“已矣”是双声,“丘墟”在古代汉语
9、中均为“溪”母,也是双声,所以成对。反义词也算工 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 对。象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 理对植物也算工对了。 同义词相对不如反义词相对。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杜甫客至:“花径不曾 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不算是缺点。再说,在一首诗 中,偶尔用一对同义词未尝不可,多用就不妥。若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便叫做“合掌”,乃诗家之大忌。 宽对。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便是宽对。宽对和工对之间有
10、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 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 “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 地理对宫室。 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 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 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 儿女,未解忆长安”,*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借对。一个词有
11、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 叫借对。也叫假对。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古代八尺为寻,两 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量词“几度”。*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看上去,“牺牲”和“日月”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但“牺牲”还有另一意义古代把作 为祭品的牲畜称为“牺牲”。这样,“牺牲”作为名词,就可以对“日月”了。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 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例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 借“清”为“青”等。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
12、暖玉生烟。”以“沧”对“蓝”。 流水对,也叫串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在形式上是并列结构。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 分成两句话说,两句话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从语法上却是承接、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 或仅是一单句。这叫流水对。如杜甫九日崔氏蓝田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此为因 果关系。白居易古原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为承接关系。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 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此为转折关系。骆宾王在狱咏蝉:“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此为一单 句。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举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为例说:这两联“好
13、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因为对偶的好处是符合于 美学上的所谓均齐,但过于求均齐又怕呆板流水对既有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联贯而下并不 损害内容,所以是很好的对偶。” (5)扇面对。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简称扇对,也叫隔句对。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 神曲感旧前四句:“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 字平仄相同的对联。扇面对在诗里不常见,但在词里面,尤其如望海潮等长调中却是常见的。如毛主席 的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 生意气,挥斥方遒。”就是著名的扇
14、对。古代骈体文也常用扇面对。与陈伯之书:“佩紫怀黄,赞帷幄 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 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6)当句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例如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 南京的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虎踞”与“龙盘”,“天翻”与“地覆”分别 构成工对, 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 杜甫 登岳阳楼 的颔联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 其中 “吴” 与 “楚” 、 “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宋洪迈容
15、斋 随笔卷三说:“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如王勃宴滕王阁序一篇皆然。谓 若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龙光牛斗,徐孺陈蕃,腾蛟起凤,紫电青霜,鹤汀凫渚,桂殿兰宫,钟鸣 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天高地迥,兴尽悲来,宇宙盈虚,丘墟已矣之辞是也。” (7)掉字对。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与另一句一组相同的字作对仗。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 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句中的两个“花”字与对句 中的两个“鸟”字相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中的两 个“峡”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阳”字相对。贤文
16、里的“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两个“画” 字与两个“知”字相对。掉字对实际上是“同字对”与“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气氛, 同时读起来朗朗上口,显示其音律美。 (8)错综对。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了位。如毛主席吊罗荣桓同志颈联:“斥鷃每闻欺 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一联中“大鸟”与“老鹰”对称,可是错了位置。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一联中“君”与“我”对称,也错了位置。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 字、一词,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这一联中以“六 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都错了位。
17、诗人所以用错综对,一是为了押韵,如第一例;二是 为了句顺,如第二例;三是为了迁就平仄,如第三例。 四、割裂四、割裂 所谓割裂,是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分割开来,用其中的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实际上割裂也是 一种借代,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借代。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论语为政里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人遂以“而立”表示 三十岁,“不惑”表示四十岁,“知命”表示五十岁,“耳顺”表示六十岁。其实,这几个词语的本意和人 之岁数无关。修辞学发凡称之为“藏词”,举的例子有:尚书中有“惟孝友于兄弟”的句子,于是 用“友于”代“兄弟”
18、。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友 于”这里指汉光武帝刘秀之兄刘縯。 韩愈祭十二郎文中说:“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所怙”字面上是“所依靠的 (人)”,而实际上是指父亲。语本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人就摘取“怙”代 父,摘取“恃”代母。聊斋志异云栖:“此王氏女也,京氏甥也。怙恃俱失,暂寄此耳。”“怙恃俱 失”就是说“父母双亡”。 由于任意分割,随意组合,东拼西凑,断章取义,这就严重损害了语言的纯洁和完整。因此,割裂不能 算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在今天是不足为训的。但我们了解这种修辞方式,对于阅读古籍,还是有一定好 处的。 五、
19、节缩五、节缩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辟“节缩”一节,定义曰:“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 节缩都是音形上的方便手段,于意义并没有什么增减。”并指出节缩有凑就对偶音节或者形成错综的效果。 陈先生所说的节缩是广义的节缩,包括语音上的“合音字”,如“不可”缩为“叵”,“何不”缩为“盍”, “之于”缩为“诸”。这一类缩合现象,今天通常看作是词汇现象,称之为“兼词”。作为古汉语特殊修辞 的节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名的节缩。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左丘即 左丘明。王勃滕王阁序:“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即杨得意 的节缩,“钟期”即钟子期的节
20、缩。人名的节缩,发凡举刘知几史通节司马迁为马迁,韩愈读东 方朔杂事诗节东方朔为方朔,嵇康琴赋节王昭君为王昭等为例。 二是成语的节缩。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转侧”乃“辗转反侧” 的节缩。“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抢呼”乃“呼天抢地”的节缩。“夫妻向隅, 茅舍无烟”。“向隅”为“向隅而泣”的省写。课文注释:“面对着墙角(哭泣)。说苑:今有满堂 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后人用向隅,含有哭泣的意思。”因此,“夫妻向隅”云者,不 在于说他们向着墙壁,而在于说他们哭泣。梁启超潭嗣同:“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推心”即成 语“推心置腹”的省写。 节缩的主要
21、特点是音形长度减少了而意思并没有减少, 其修辞作用主要是为了节奏的匀饬、 对偶的整齐。 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节缩,不包括音节上的合音词,也不包括一般的简称(不具有作家个性色彩和特殊的修 辞效果)。现代汉语也保留了成语节缩的现象,中学教材中有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冠冕” (“冠冕堂皇” 的节缩)、朱自清威尼斯中的“斩截”(“斩钉截铁”的节缩)等。还有人们所熟知的“沧桑”即“沧 海桑田”的节缩,“金汤”即“金城汤池”的节缩,“瓜李”即“瓜田李下”的节缩,“泰斗”即“泰山北 斗”的节缩。成语节缩的效果是使语言更精炼;其次,这些成语节缩后,可以与其他词语重新组合成新的四 字成语或短语,以适应新的思想内容的需
22、要,或使语言富于变化。如“沧桑巨变” “固若金汤” “瓜李之嫌” “学界泰斗”等。 六、用典六、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就是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 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 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 蓄,余韵盎然,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结草”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说的是晋国的魏颗依照父亲魏武子清醒时的嘱咐,在父亲死后, 把父亲的宠妾嫁了人,没有殉葬。
23、宠妾的亡父为报答魏颗,在魏颗与秦国打仗时,结草把秦将杜回绊倒,使 秦军大败。后遂用“结草”表示报恩。成语“结草衔环”(“衔环”是另一个典故)常用来表达对对方的感 恩戴德。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 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 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 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苏轼赤壁赋: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苇”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
24、,一苇杭(航)之。” (谁说黄河水宽阔?一支芦苇可渡过。)成语有“一苇可航”,意为两地相距不远。徐迟黄山记:“一 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胄冒险北伐、妄 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 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种用典也叫用事。 这首词既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不方便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明用典,
展开阅读全文